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聊斋志异译本赏析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是文学翻译中的一种重要翻译理论,其重点在于传达原文作品的语言和
文化信息,并在目标文化中保持相似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对原文进行逐字翻译。
功能对
等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作品的意义和目的,而不是单纯地转换文字。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作品的内涵和风格,从而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出相似的效果。
本文将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影响。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作品的意义和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翻
译者需要根据原文作品的情感、语言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然后在目标语
言中选择相应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的效果。
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精通两种语言,还要对原文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而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文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对翻译质量和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运用功能
对等理论,翻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作品的意义和效果,从而在目标语言中找到
相应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相似的效果。
这就能够保证翻译作品在语言和文化上与原文
作品保持一致,达到了翻译的最基本目的。
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还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
处理原文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难点,从而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所以,在文学
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作品
的内涵和风格,从而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出相似的效果。
功能对等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功能对等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功能对等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种主流翻译理论范式,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相似的传达效果,而非忠实于原文的形式。
功能对等论主张翻译的首要目标是在目标语中再现源语的功能,并通过相似的语用效果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文学翻译领域,功能对等论的应用使得翻译不再局限于字面意义的转换,更加注重原作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和传播效果。
在功能对等论视域下,文学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前提下,调整表达方式,使得目标读者能够获得与源语读者类似的阅读体验。
这一思想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作情感、意象和语言特色的捕捉,以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产生与原作类似的共鸣和影响。
文学翻译需要在尊重原作风格的结合目标文化的语言特点和审美取向,进行相应的再创作和重构,以实现原作在目标语境中的再现。
功能对等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还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习惯,从而对译文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艺术加工。
译者需要具有敏锐的文学视角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以确保译文能够在目标文化中产生相似的文学审美效果。
这就要求译者不仅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具备对文学作品内涵和外延的深刻理解,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作的情感和意义,又具有相应的文学表现力和感染力。
当代文学翻译实践中,功能对等论的理论指导为译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文学翻译更加注重原作的情感和意义传达,更加注重目标文化的接受和传播效果。
通过功能对等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全球文学的多元交融,丰富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积累。
语用学视角下的《聊斋志异》对话翻译研究

To Study the Dialogue Translation of 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作者: 都媛 陈吉荣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出版物刊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2-7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语用学 翻译研究 聊斋志异 语言语境 非语言语境
摘要: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下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运用与理解。
小说中的对话翻译就是一种在特定情景中的间接交际语,译者从人物对话中获取相关信息再将其传递给译文读者。
小说对话翻译的好坏,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而且影响读者能否顺利阅读等等。
所
以在翻译小说对话的过程中,译者要结合原文语境,正确推理并理解会话含义及原作者意图,
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恰当的词汇进行原文信息的传递。
通过《聊斋志异》的两个不同英译文
本对话翻译的对比分析,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个方面来阐释语用学在对话翻译活动中的
作用,进而阐明语用学在对话翻译中的重要性。
目的论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研究——以《大中华文库》英译本《连城》为例

128《名家名作》·翻译一、引言小说在中国古代长久处于低下或从属地位。
及至明清时期小说才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明代四大奇书和清初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
其中蒲松龄倾其一生才华所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自诞生之日起即广为流传并备受赞誉。
郭沫若评其为“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同时,小说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880年,英国汉学家翟里斯译《聊斋志异选》,收文164篇。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写道:“小说构思奇妙,或借狐鬼精灵写人类社会,或使幽冥地府与现实交融,在离奇怪诞中蕴含人生哲理。
”[1]2007年,外文出版社的《大中华文库》——《聊斋志异选》共收文216篇,其中Denis C. Mair 与 Victor H. Mair 译文23篇。
本研究即是对二人翻译的《连城》进行分析。
二、相关研究和理论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包含很多方面,包括作者研究、作品研究、版本研究、比较研究等。
其中对作品本身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多。
文军和冯丹丹的《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中,根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1979—2010年间的 35 篇“聊斋志异英译”的相关文章,从译者研究、翻译策略、文化研究、语言学视角研究等方面对重点论文进行了评述。
马瑞在《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翟理斯英译本〈聊斋志异〉浅评》中, 从译者对译文的选取、小说翻译特点和注释中的文化解读三个角度对译本进行研究。
龙春芳和熊欣在《从跨文化翻译视角看〈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中,对Giles 和Mair 两个英译本跨文化翻译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文化信息处理上的异同。
弗米尔1978年提出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理论[2]。
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为适应译入语读者需要,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由翻译目的来决定。
翻译过程需要遵守三个总体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
功能对等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功能对等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功能对等论是翻译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的信息,而非译文的形式。
因此,可以通过最大化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来实现翻译的成功。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论同样适用。
首先,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性需要得到保留。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追求功能对等的同时,保持对原作品的尊重和精神的传承。
其次,在实现功能对等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因素。
语言差异指的是翻译中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词汇和句式等方面的差异。
文化差异则是指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包括文化传统、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在文学翻译中,这些差异需要被认真对待,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有效性。
基于功能对等的理念,文学翻译不仅要求译文尽可能接近原作品的意义和风格,还需要译文能够在读者中产生独特的文学情感和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是一位具有文学素养和感性认识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将原作品的情感和感受通过译文传递出来。
同时,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还需要注意到一些新增加的因素,比如文学技巧和节奏的保留。
在某些情况下,译者需要创新性地运用翻译技巧和手法来实现这些保留。
例如,在诗歌翻译中,译者需要保留原作品的韵律和韵脚等要素,这对译者的文学造诣和语言功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功能对等论的视域下,文学翻译需要译者通过尽可能接近原作品的意义和风格,同时注意语言和文化差异,保留文学技巧和节奏等要素,最终实现译文与原作品的功能对等。
这对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学素养和感性认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顺应理论视域下的对话翻译语用失误——以《聊斋志异》对话英译为例

斋志异》 的对 话英译 为例 ,具 体分析顺 应 理论
视 域下 的对 话 翻译 语用失误 现象 。
二、 顺 应理论 与语用失误
活 语 境 联 系 ,使 文 本 与 原 文 已知 的语境 和译 文 未 知 的语 境 相关 联 ,在 这个关 联 的过 程 中
2 0 1 4 年9 月
S e p . 2 01 4
天津 外 国语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F o r e i g n S t u d i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第2 1 卷第 5 期
V0 1 . 21 No . 5
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s o f r e l e v a n t c h a r a c t e r s . Ba s e d o n t h e a d a p t a t i o n t h e o r y ,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l o r e s t h e p h e n o me n o n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8 — 6 6 5 X( 2 0 1 4 ) 0 5 — 0 0 2 9 — 0 6
一
、
引言
的相关 语境 因素 ,不能 对这 些语境 因素做 到动 态顺应 ,则会产 生语 用失误 现象 。本 文 以 《 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 翻译 过程 中译 者 需 要克 服 作 者、译 者
o f p r a g ma t i c f a i l u r e b y c o m p a r i n g t h r e e d i f f e r e n t t r a n s l a t e d v e r s i o n s o f S t r a n g e S t o r i e s f r o m a C h i n e s e S t u d i o
功能对等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功能对等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
功能对等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它强调翻译应该注重语言文字的功能对等,而不是形式对等。
在这一理论视域下,文学翻译的研究也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
功能对等论强调翻译应该注重语言文字的功能,而不是形式。
在文学翻译中,这一理论观点表现为翻译者应该注重传达原作的文学功能和意义,而不是机械地对原文进行转换和替换。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功底和对原作文学风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以便将原作的文学内涵和情感表达准确地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现形式。
功能对等论要求翻译应该注重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和阅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这一观点表现为翻译者要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传递给目标语言的读者,使他们能够在阅读翻译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与原作相似的文学享受。
文学翻译中的美学追求和文学审美观念对翻译者的要求更为严格,翻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专业水平,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更重要的是,在功能对等论的视域下,文学翻译还要求翻译者注重原作和目标文化的对接和互通。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翻译已经成为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人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学。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确保翻译作品能够在目标文化中得到良好的接受和传播。
对聊斋志异不同译本研究的项目意义与价值

对聊斋志异不同译本研究的项目意义与价值
《聊斋志异》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传统文艺文本之一,在全球范围一直都在受到追捧。
它出现于清代,但此次研究需要考察早期的不同译本,以深入解析它的文化价值以及赋予
它的意义。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刻探索《聊斋志异》的文学遗产,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时代的翻译本,强调并验证它的历史重要性以及文学价值。
首先,这项研究能够构建这部作品发展的
历史背景,以概括其人物、语言以及主题,通过比较不同翻译本来确立其发展。
此外,这
项研究还能揭示出翻译者对原文的文字诠释,以及这些表达方式带给我们的思想引领,并
为原文提供可靠的证据。
此外,这项研究还有一些价值,例如追溯古典文学传统、认识文学艺术的精神、深入理解
文学技巧。
翻译者们花费数百年的时间来构建《聊斋志异》的文学外观,但在现在的某个
时刻仍然是充满诗意和精神的。
通过比较不同译本,使人们能够体验到不同语言表达下的
不同情感,体会文学中蕴含的深刻主题,深入理解《聊斋志异》在不同语言中的演变过程。
总之,通过研究《聊斋志异》的不同译本,能够更真实、更深刻地认识这部作品的文学传
统和艺术文明,这为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能把当下的英语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脱胎于古典文学,达到加深理解、开拓眼界的
目的,还给研究文学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应用基础,这是研究《聊斋志异》不同译本研究
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聊斋志异译本赏析作者:王林娟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5期摘要:清朝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瑰丽的宝石,它不仅艺术成就高,而且广泛在民间流传,备受欢迎,因此译介到海外的版本众多。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出发,翻译是为了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实现等值的转换,使译文读者的的阅读感受接近于原文读者,获得更好的体验。
而在形式和意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遵从动态对等的原则,优先达意是更为恰当的表达方式。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译本特色鲜明,他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诠释,充分发挥了译者的能动性,受到英文读者的青睐。
关键词:功能对等;阅读体验;动态等值;取舍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该书主题多样,内容素材丰富,大都围绕着仙怪鬼魅的故事展开。
看似荒诞的故事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通过这些虚构的故事来影射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对这些故事发生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从情感层面上来说,作者巧妙地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爱憎和愿望,也抒发了他自身的孤愤之感。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该书是中国文言小说中的精华之作,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具有独特的艺术之美。
由于其极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学者们纷纷选择译介此书为其他语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聊斋志异》是拥有外文翻译语种最多的一部小说。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外文版本最多的一部,达近百种”[1]。
在翻译转换之时,为了使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应一个恰当的标准,在翻译中实现两种语言文本的“对等”,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贴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2]然而不同语言之间天然存在巨大差异,翻译时很难达到完全的等值。
奈达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他将等值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即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的对等,而动态对等则致力于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
译者为了在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地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加恰当的等值,甚至摆脱语言外壳的束缚,以求最自然的译文。
在奈达看来翻译“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3]。
而在面临较大差异不能两全时,采用动态对等的方法往往更能有效达意,使译文读者尽力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接受相同的信息。
这也就使译者在翻译时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文进行一些调整,减小语言文化造成的理解偏差,更接近于“归化”译法。
“功能对等理论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4]。
奈达在其《论对等原则》一书中对动态对等思想进行了阐发,功能对等强调在语言之间寻找对等语,使语言能够以恰当的方式重组进行达到交际的目的。
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出发,对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译本进行赏析。
一、译者及译文概述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长期在中国从事传教工作,中文造诣颇深,其作为一名殖民官员,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这也使得他的译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具有强烈的译者个性特色。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并没有追求与原文完全的对应,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偏好进行了一些改动,或删减,或解释性增补,或替换,大体上形成一种动态的等值,这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动态对等较为契合。
本文以《罗刹海市》篇为例,使用功能对等理论对翟理斯的译文进行赏析,“解析翻译过程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线索和启示,是帮助我们解读“功能对等”的有关概念和操作时间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5]。
二、等值替换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体现语言之间差异性的主要领域,文学翻译中的等值替换是最难实现的,因为“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则可能藏于字里行间,韵于语言深层”[6]。
这在《聊斋志异》的翻译中深刻地体现了出来。
很多作品体裁小说都有其惯用的开篇和模式。
罗刹海市一文开篇先介绍人物,对主人公的背景做出描述,“马骥,字龙媒……”这是很多古体小说、人物传记的惯用手法。
而翟理斯的译文开篇则为“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可见译文并不是逐字对应,而是选取了英文叙事开篇的惯用方法,这样的翻译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这里采用了归化译法,实现了阅读体验的等值。
此外翟理斯对一些词句的翻译也处理的非常巧妙。
在龙女给马骥的信中写到:“君似征人,妾作荡妇”,这里的“征人”和“荡妇”是两个古典的意象,分别意为远行的人和出游不归者的妻子,蒲松龄用这两个意象来形容夫妻二人分离不得相守。
翟理斯在翻译时则使用了两个西方神话中的形象“Ulysses”和“Penelope”来替代,,且注释道这两个人物是原中文人物的等效对象。
Ulyssess远征特洛伊时,其妻子Penelope拒绝无数求婚者等待丈夫归来。
通过这样的替代目标读者即能体会到原文中使用了古典意象,又能很直接地理解文章想表达的内容,可以说此处的翻译实现了等值替换。
三、解释性增补的使用奈达曾说“就内容而言,为了達到有效的交际目的,我们会在翻译中添加一些信息,所以好的翻译基本都比原文要长”[7]。
由于文化的差异,为了使译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领会内容,译者往往会增加一些解释性内容,翟理斯在翻译过程中也多处运用了此种手法。
比如“休沐”一词,是指短期的休假,主人公马骥在罗刹国被授官后因为外貌和百官不同而受议论,深感不安请辞不被允许,“又告休沐”,得到了三个月的假期,翟理斯在翻译休沐时为了便于理解,加上了自己的诠释,译为:“He then said his health was bad,and got three months’ sick leave”,将“休沐”译为“病假”,虽然没能译出文化上的原意所蕴含的美感,但是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知识的英文读者来说更易于理解。
此外,在马骥面见龙君时,“生前拜舞”,拜舞即跪拜舞蹈,是一种古朝仪,翟理斯直接译为“made a k’ot’ou”,也就是叩头的音译。
这里也是直接解释为具体的动作,免去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隔阂。
通过例子可以看到翟理斯的解释性增补方法的使用是贴合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动态等值”的,译者舍形式取意义,在无法或者很难等值对应翻译的情况下追求达意,优化目标读者阅读体验。
四、对原本的省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翻译技巧的使用基于“对等是相对的,许多不同的翻译实际上是反映了不同的对等程度”[8]。
翟理斯的译本中一大特点是他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价值偏向对原文本进行了取舍,很多地方有意作了简略处理,以此来缩小文化上的差异。
罗刹国国王召见马骥时“召以旌节”,派人持旌节召见是一种古礼,显示国王的重视,翟理斯在此处的翻译为“the king sent a special summons for him to appear”,直接译为特殊的召见令,略去了“旌节”这一古典意象,易于理解,但并没有传达出文化的独特性,失去了联想之美。
同样地,蒲松龄在描述马骥成为龙君驸马之后赴宴的盛景时是这样着墨的:“马上弹筝,车中奏玉”[9],使用了两种不同的中华古典乐器来渲染场景,而翟理斯此处也作省略:“There were musicians on horseback and musicians in chariots”,只是指出在马上和车中都有乐师演奏,却并未对两种古典乐器展开详细说明,在难以从译入语中找到等值的替代对象的情况下,翟理斯进行了省略,不失为一种捷径。
可见选择性的省略有易于译入语读者阅读的优点,却也失去了一些原文的神韵和美感。
更为明显的一处省略是在此短篇小说的结尾,蒲松龄借异史氏之口表达了一段评论观点,这是对整篇小说的总结,通过劝诫性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广大民众的警醒,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而翟译本直接将这一段略去,这样一来原文最后的点睛之笔在译文里就无从体现,文章也就失去了教化意义。
翟理斯的译本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此翻译版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是传播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个版本,“是英语世界里影响最大的《聊斋志异》节译本”[10]。
但是我们在肯定其翻译的成功之时也应注意到其不足和值得改进之处,我们也应该看到功能对等理论在分析和指导实践时强调译者的主动性,而译者的某些操作并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对等,或者说顾此失彼,难免出现只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关注达意而忽视内涵等问题。
因此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以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1]李海军.追随蒲松龄的足迹——《聊斋志异》英译概述[J].外国语文,2009(5):81-85[2]Nida, Eugene A. & C.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 J. Brill, 1969:13[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4]巩飞,杨聪聪.论“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J].现代语文,2013(06):149.[5]高天宇,杨建华.从翻译操作过程重新解读“功能对等”[J].外语教学,2007(28):9.[6]赵芝英.论翻译中的功能对等[J].江南学院学报,1999(14):89.[7]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The Netherlands. E. J. Brill,1964[8]呂朦.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5):186.[9]蒲松龄:聊斋志异[M].岳麓书社,1997.[10]Herbert.A.Giles.(Trans)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M].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Limited,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