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功能对等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之间具有相同的功能和能力,不区分节点的角色和位置。
在功能对等网络中,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的请求者,节点之间通过相互合作来提供和接收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
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对等计算理论和互联网的设计原则。
对等计算理论提出了面向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全球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强调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应具有对等的地位和权力。
而互联网的设计原则中,去中心化和自治是重要的原则之一,强调网络的控制和管理应尽可能地分散到各个节点上。
功能对等的核心思想是节点之间平等地交换和共享资源,不管节点的位置和角色如何。
这种平等性体现在节点之间具有相同的功能和能力,节点可以根据需要充当服务的提供者或请求者。
这种平等性的体现是通过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和去中介的传输方式实现的。
由于没有中心化的控制和管理,节点之间更加平等地交互和合作,更加灵活和高效。
功能对等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功能对等可以实现更好的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
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都可以提供和接收服务,节点之间的资源可以充分共享和利用。
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和效率。
其次,功能对等可以增强网络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由于功能对等网络没有中心节点,各个节点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当一些节点出现故障或离线时,其他节点可以代替其提供服务,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和可靠性。
再次,功能对等可以提高网络的扩展性和可扩展性。
在功能对等网络中,可以动态地增加或减少节点,并且节点之间无需建立特定的连接,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加入或退出网络。
这样可以轻松实现网络的扩展和升级,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
最后,功能对等可以促进网络的创新和发展。
由于没有中心化的控制和管理机制,功能对等网络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节点之间可以自由创新和探索新的服务和应用。
这为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
然而,功能对等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是由奈达(Ivan Illich)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他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各种知识和技能,并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被教育系统所限制。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三个关键概念,即便利工具、调停者和潜能解放。
便利工具指的是各种工具和资源,可以为个体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调停者指的是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便利工具的人或者机构。
潜能解放则指的是个体通过学习和发展,实现自己的潜能。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教育应该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个体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
教育系统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便利工具,帮助个体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同时,调停者的角色也非常重要,他们可以帮助个体发现和利用便利工具,引导个体的学习和发展。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还强调个体的社会化和互助。
在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应该与他人合作和交流,通过互相帮助和支持,实现共同的目标。
个体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鼓励,不应该竞争和排斥。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它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等的教育模式,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和技能,而是应该帮助个体发现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教育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
同时,教育应该促进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个体的社会化能力和合作精神。
然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对等教育模式可能会忽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导致学习和发展的局限性。
此外,对等教育模式要求教育系统具备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这可能会增加教育的成本和负担。
综上所述,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等的教育模式,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它强调教育应该建立在个体的兴趣和潜能上,促进个体的学习和发展。
然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也面临挑战和争议,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功能对等理论的简要介绍及其原则

功能对等理论的简要介绍及其原则
原则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应该是对等的,即用户需要执行的操作和系统提供的反馈和功能应该相互匹配,具有一致的形式和结构。
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四个主要的原则:
1. 反馈对等原则
反馈是交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向用户提供信息来确认他们的操作是否已经被成功地执行,以及出现任何错误。
反馈对等原则要求,所有与操作相关的反馈都应该在时间和形式上与用户的控制行为相对应。
例如,当用户在点击一个按钮后,系统应该以关闭按钮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反馈,以让用户知道他们互动成功并被正确响应。
对话对等原则要求,系统和用户之间的互动应该像一段对话一样相互匹配。
当用户与系统交互时,他们应该得到充分的反馈和相应,以确保他们理解系统正在做的事情,并且系统也应该使用用户熟悉的语言和格式来回应用户。
控制对等原则要求,用户控制系统的能力应该与系统控制用户能力相同。
这意味着用户应该有足够的灵活性和控制权来完成他们的任务,并且系统的操作不应该与用户的意图相冲突。
结构对等原则要求,系统反馈和功能的结构应该与用户操作的结构相对应,并且应该符合用户的期望。
系统应该使用一致性的标志和交互式元素来保持结构对等,尽量减少用户学习系统的时间和成本。
总结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关于用户交互设计的重要理论,它注重用户使用产品的交互体验和方便性。
通过反馈对等、对话对等、控制对等和结构对等四个原则,功能对等理论确保了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行为相互匹配,并且尽可能减少用户学习系统的时间和成本。
只有在实际的设计中充分考虑用户体验,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
国外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综述与分析

国外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综述与分析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一种在跨文化沟通与翻译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理论。
本文旨在对国外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与分析,以深入了解其理论发展、相关研究方法和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由美国学者Eugene A. Nida提出并发展。
它认为翻译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应以保持和重新创造信息的功能为导向,而非过分追求字面上的词语对应。
功能对等试图通过适当的自由译文,使译文与原文在功能层面上达到一致。
在理论方面,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它扩展了传统的文本主义翻译观念,注重将源语言的意义和功能传递到目标语言中,使译文在功能上等效于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语言层面的对等(Language-based Equivalence)、功能层面的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和文化层面的对等(Cultural Equivalence)。
语言层面的对等主要关注语言单位之间的对应,如词、句子和篇章。
功能层面的对等则考虑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注重传递信息和交流效果。
文化层面的对等则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观念表达上的等效性。
过去几十年来,功能对等理论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研究和语言教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与理解,增进人们之间的文化认同和相互尊重。
在翻译研究中,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根据目的地语言文化功能需求,进行创造性翻译的方法。
在语言教学中,功能对等理论促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然而,功能对等理论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
一些学者认为,过分强调功能对等可能忽视了翻译的精确性和原文的风格与感情表达。
另外,功能对等理论在实践中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和传统习俗的特殊性,避免误导和文化冲突。
国外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成果解读

国外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成果解读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一种以翻译与传播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旨在实现文化差异下的跨文化传播。
该理论主张,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对信息进行翻译,更是需要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相互关系。
国外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成果表示,该理论在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
首先,国外学者认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适应性和可行性的重要性。
传统上,翻译常常强调文字的准确性,但忽视了信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和理解的差异。
而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目标文化的可理解性和可行性,即信息在不同文化中符合其相应文化背景的传播。
通过遵循文化价值、思维习惯和传统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准则,功能对等理论使得翻译和跨文化传播能够更好地适应目标文化的需求。
其次,国外学者指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语境与语言的关系。
这一理论认为,信息的传递不仅依赖于何时何地发生,还需要考虑发生在何种文化背景下。
因此,功能对等理论主张翻译要在考虑语言的基础上,结合文化、社会、心理等语境因素进行。
只有这样,信息才能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保持准确和有效。
第三,国外学者认为功能对等理论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和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需要涉及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国外学者通过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推动了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第四,国外学者指出功能对等理论鼓励关注目标受众的需求。
传统翻译常常着重于源语言的转换,而忽略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期待。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受众群体的角色和需求,将他们的认知、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等因素纳入考虑。
这样可以确保传播的信息对受众来说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该理论在跨文化传播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启示。
通过关注受众需求、理解语境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适应性和可行性以及鼓励跨学科研究,功能对等理论为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实践方法。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

功能对等论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局限性一、“功能对等”的基本观点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奈达,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在对“功能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强调以读者反应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演变发展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他同时强调,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地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了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乔治·奈达的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他将其
称为“功能对等”或“属性对等”。
这个理论建立在真实的和假实的基础
之上,认为一切真实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功能属性,而假实的存在则没有。
因此,功能对等可以概括为:真实的存在经受它所拥有的功能,而假实的
存在却不能。
奈达认为,存在有功能是它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的结果,对它们有意
义的任何事物都受到一定的功能影响,包括生物和物质的动态探索。
此外,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还提出,一切真实的存在都有一种特殊的功能结构,不
同的存在有不同的功能属性。
他还认为,存在的功能是统一的,其由协同
作用和协同反馈构建。
因此,他的理论表明,存在的功能对象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是它们自身定义的,不受外部影响。
从观点来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供了一种关于存在本质的新视角,并倡导一种新的方法来理解世界。
这一理论强调存在的本质,提出存在有
功能的观点,也为客观性和实证驱动的方法提供了基础。
功能对等理论四个对等的解读

对等功能理论是一种探讨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认为,在有
意义的人际交往中,参与者通常主动或被动地行使四种基本、对等的
角色,即“发起”、“接受”、“认可”和“支持”。
本文将回顾对等功能理论的四个对等的解读。
首先,发起者是那些在人际交往中发出要求的人,他们在控制、组织
和开始这种交往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个父母可能会要
求孩子去做家务,而孩子就是发起者。
其次,接受者是那些受到传统交换动态(例如允许、禁止或给予回报)影响的人。
接受者也有可能是发起者,例如一个父母可能向孩子发出
要求,同时也同意接受孩子的要求并对其作出回应。
第三,认可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肯定作用的人。
他们可以认可或
承认发起者或接受者角色承担的任务,显示出肯定的态度和评价。
他
们也可以确保发起者和接受者都可以满足相应的需求。
最后,支持者是指人际交往中起着补充作用的人,他们可以帮助发起
者和接受者达到目标。
支持者可以提供实际帮助,例如提供资源和方法,大大减轻发起者和接受者的工作量。
综上所述,对等功能理论的四个对等的解读包括发起者、接受者、认
可者和支持者,它们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推动人
际关系的发展,促进有意义的交往,满足双方的需求,达到人际交流
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之功能对等理论浅述作者:钱余中央财经大学文献综述:功能对等理论是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对后来的翻译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很多人都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过研究和应用。
吕朦,贵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就曾写过《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里面主要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后,对中国译界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近来这个翻译理论开始被质疑甚至被全盘否定。
作者认为对“功能对等”理论持反对意见的人起因于对“对等”的绝对化理解,是对奈达的误解,于是在文中简要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及其原则,以及怎样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比较可取。
他指出奈达的“功能对等”是相对的灵活的动态对等,而对“功能对等”持反对意见的人,大部分是因为对“对等”的理解过于绝对化了,并没有真正知晓奈达要表达的意思。
奈达曾指出,“对语言的理解从来就没有出现两人完全相同的情况,因此更谈不上两种语言中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关系。
” 吕朦也在文中说到“为了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必须保持原作的内容和内涵意义,使译文能为读者所理解且保证不会对译文产生误解,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顾及信息表达的形式。
”另外赵丹丹,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发表过《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标准以及适用范围都做了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正确的看待,并且合理的使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而在使用该理论的过程中,翻译者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应怎样恰当的采取翻译策略的问题,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在日后的翻译工作中提供借鉴意义,并为以后的翻译工作锦上添花,添砖加瓦。
以及石锡书,杜平的《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 理论》,则是从两个方面来看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从盛而衰,体现了它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否则怎么会产生这种衰弱的倾向,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它。
他在文中指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把它作为译文的判断标准,但是读者的水平层次不一样,有高知识分子,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即使在一个群体,他们经历的不一样,看待一个事物的观点也不同,很难把译文判断标准定下来。
总体来说,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对现在的翻译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还有很多人研究过功能对等理论,一般来说较多是应用这个理论来研究个案。
例如一个文学翻译作品,或者影视作品,还有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如陈苗苗的《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栾晓莉的《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2010-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很多学者都对字幕翻译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有所研究和探讨,如陈玉的《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史春颖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绝望主妇>字幕翻译研究》,等等。
可见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领域范围之广我对功能对等理论比较感兴趣,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结合文学名著的译文来浅要分析功能对等理论,理性看待它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从他的理论中学习翻译的技巧,实现翻译水平的提升。
摘要:对美国奈大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简要地阐述,并且辩证地看待功能对等理论,认识到他对翻译工作的优点、贡献,以及它在现在翻译过程中的不足。
并且表达一下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和看法。
以及结合傅东华版《飘》,感受他译文中与功能对等理论相似的理念:译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在转换语言的同时,还要保证语句的通顺、优美,以及最基本的——意思的到位,在与国外的文字语言不同的情况下,翻译者把陌生的东西转换为本国的语言文字,符合本国的用语习惯,让人能够方便了解,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是把本国的翻译成别的文字,向外传播。
翻译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下,是无比普遍的事情,一个国家的学者发表了一篇文章,肯定会有各个国家的译者把它进行翻译,在本国宣传,这是一种文化知识的普及手段,信息的获取方式,打破语言文字不通造成的阻碍,紧密世界的联系。
翻译过程中,要讲究翻译的规范,中国自古就有“信、达、雅”一说,应用于翻译,就是讲究忠实于原文,表达出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并且要做到表达的优美,流畅,有欣赏意味,这样才是一个好的翻译作品。
还有许多著名的翻译理论,例如 “解构主义”,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思维习惯、人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等等,然后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美学观”则是注重“神”与“形”的和谐。
美国奈大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通过翻译时追求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来实现优秀的翻译,对翻译工作的影响甚广。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翻译作品是要让读者感觉到读译著,就好像是在读本国作家写的作品,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没有生硬的不符合本国语言习惯的句法,至少行文做到流畅,若是能结合本国的文化习俗,用上成语,俗语,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而功能对等理论正是表达了这一观点。
可以说翻译是一种翻译者自己的再创作,而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有一点意译的意味。
如果生搬硬套,甚至把别国特有的文化习俗,说话习惯搬过来到译文上,反而给人造成了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让人感觉生涩难懂,阅读时还得先了解别国的文化背景,这对于知识渊博,通晓内外的学者来说不算什么,但是翻译的译著不单单面向的是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也有普通的学生等,因此翻译应该注重表达的贴切,符合本国文化习惯,而不是生搬硬套。
二、功能对等理论简要阐述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的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他一生都致力于翻译《圣经》,对《圣经》的翻译大花功夫,呕心沥血。
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慢慢摸索,最终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
他认为上帝之言应该是通达万民的,所以翻译时,译文中必须使用一种“共同语言”。
在奈达看来,所谓“共同语言”,是一种文化水平低的读者能看懂,与此同时文化水平高的读者也能接受的语言,这也就是动态对等的原型,后来他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也称“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讲究词汇对等,二是句法对等,三是篇章对等,四是文体对等。
而这四个方面有轻有重,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则是居于其次,形式在翻译过程中不是一定要做到的,而且如果硬要进行形式的一致,可能会导致原本文意的扭曲,反而成了表达的一种阻碍,成了一个限制的框架。
奈达还提出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
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应能透过对译文的理解,而想象到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欣赏原文的。
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读者能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原文,奈达认为这是翻译最理想的目标,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达到。
奈达曾经说过:“翻译就是文化交际。
”因此如果一篇译文实现了文化交流的目的,并且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那么这篇译文就是成功的,是实现了“功能对等”。
三、功能对等理论的优点分析翻译是把原本与我们不同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我们使用的熟悉的语言文字,能让没有学过这种语言的人也能欣赏的到别国的文学作品等,翻译始于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始于文化的传播与共享。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很有说服力。
他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
进而他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一个好的翻译作品,就是要做到如奈达所说,译文的读者在阅读译著时,和它原文的读者,感受到的是一样的。
因为存在着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俗习俗,语言文字,说话方式,语句结构等诸多的不同,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或者说,逐字逐句地翻译,那造成的结果会很糟糕。
轻度一点的,让人勉强理解,但是生涩难懂,分外痛苦;严重一点的,例如原著中引用了一个他们所熟知的古老故事中的事物,如果不加以转换或者说明,译文的读者就会觉得不知所云,某一个简简单单的事物在原文读者看来可能带有无比复杂的历史意味,而对于不知道对方文化习俗的人来说,对这种东西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仿佛天方夜谭,例如”a piece of cake“,如果没有英文常识,完全会以为是一片蛋糕,这就是文化的阻碍,好的翻译正是要克服这些阻碍,把它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因为总有一个点可以把它们联系起来。
”a piece of cake“就和我们中文的”小菜一碟“非常相似,一个是蛋糕,一个是菜,一个我们不知所云,甚至还会误解,一个却恰到好处的表达了其中的意思,可见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是有多重要。
四、傅东华的《飘》中的一种功能对等理论的意味傅东华译的《飘》是在1940年译的,而功能对等理论传入中国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虽然两者有时间上的差别,但是傅东华译的《飘》中,能预见和体现功能对等理论的理念。
他的译文对原文的改动很大,但是却是既表现了原文的意义,又达到了一种行文流畅,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自然可亲,仿佛本土作品一般的感觉,这也就是功能对等理论里面提到的,译文读者有一种原文读者的感受,其中最大胆的突破就是把原著中的人名地名做了中国化处理,还有许多其他地方更是做了大量的增减和调整,既有原文在文字上的优美,又有风格上的神似,忠实原文又有自己的发挥,可谓是一部极佳的翻译作品。
例如《飘》(傅东华译)中:In her face were too sharply blended the delicate features of her mother , a Coast aristocrat of French descent , and 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译为:原来这位小姐脸上显然混杂着两种特质:一种是母亲她的娇柔,一种是父亲给她的豪爽。
因为她母亲是个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父亲是个皮色深浓的爱尔兰人,所以遗传给她的质地难免不调和。
原本这句英文的意思是:在她的脸上也大幅融合了她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的母亲和爱尔兰父亲的特征。
但是如果单单只按原句这样翻译出来的话,就会让人没有任何感觉,原文想要通过这个描写表现出她的一个大致样子,让读者能够想象,但是直接翻译过来,不了解法兰西贵族和爱尔兰人的情况的,就会不知所云,给不了译文读者具体的感觉,连想象的空间都没有。
而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让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一样的反应,即能在这句话中大体想象出郝思嘉小姐的样子,达到那种人物浮现在脑海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