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复习
油气田开发工程课程综合复习资料及答案

《油气田开发工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有效孔隙度是指()。
2、油藏流体的饱和度是指()。
3、相对渗透率是指()。
4、井的不完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5、折算半径是指()。
6、贝克莱-列维尔特驱油理论是在()近似条件下推导的。
7、注水方式是指()。
8、压降叠加原理是指()。
9、导压系数的物理意义是指()。
10、渗流速度是指()。
11、油井流入动态是指()。
12、对于一个封闭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驱动类型有()。
13、汇源反应法是指()。
14、递减率是指()。
15、一般而言,气液混合物在垂直管道中的流动形态可能有()。
16、压降试井指()。
17、目前常用的完井方式有()。
18、波及系数是指()。
19、洗油效率是指()。
20、水驱油时油水粘度差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是()。
21、地层油的压缩系数是指()。
22、地层水的水型主要是()。
23、岩石的孔隙度是指()。
24、砂岩的胶结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25、束缚水饱和度是指()。
26、渗流场图是指()。
27、拟稳态是指()。
28、一未饱和封闭油藏,若不向地层人为增加能量,其可能存在的驱动方式是()。
29、影响两相区饱和度分布的因素有()。
30、势的叠加原理是指()。
31、面积注水方式是指()。
32、采出程度是指()。
33、有效渗透率是指()。
34、火烧油层的燃烧方式有()。
35、泵效是指()。
二、名词解释1、润湿2、拟稳态3、采油指数4、滑脱现象5、示功图6、两相体积系数7、综合压缩系数8、溶解气驱9、递减率10、渗流场图11、采油速度12、波及系数13、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14、采收率三、简答题1、什么是地层油的体积系数?分析地层油体积系数随地层压力的变化规律。
2、简述溶解气驱油藏的开采特征。
3、影响深井泵泵效的因素有哪些?4、影响采收率的因素有哪些?5、简述气顶驱动方式的的生产特点。
6、镜像反映法的原则是什么?四、问答及推导题1、画出四点法、五点法、正七点法的面积注水单元,并说明其注采井数比。
010115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岩石中有机质的演化及生烃作用,主要受细菌、()及催化剂等理化条件的影响。
A.温度、时间B.温度、压力C.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D.压力、时间答案:A2.关于油气二次运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含油气盆地具有分割性强、岩性岩相变化大等特点,运移距离最大仅几千米B.二次运移分为两个阶段,即油气到达圈闭之前在运载层中的运移、油气在圈闭范围内的运移C.石油在运移过程中,其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不会发生变化D.油气二次运移的距离取决于运移通道、区域构造条件、岩性岩相变化条件、上覆盖层与断层的发育以及油气二次运移动力条件等。
答案:D3.关于圈闭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圈闭的有效容积大,则含油面积肯定大B.含油气盆地内所有圈闭中都聚集有油气C.作为圈闭形成要素的遮挡物,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也可以由断层、岩性或物性变化、地层不整合等构成D.同一构造的构造闭合高度与构造起伏幅度必须一致答案:C4.碎屑岩岩心含油级别主要依靠岩石新鲜断面的含油面积、含油饱满程度、含油颜色、油脂感等特征来确定,按含油级别由高到低分为()等6级。
A.饱含油、油浸、富含油、油斑、油迹及荧光B.富含油、饱含油、油浸、油斑、油迹及荧光C.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斑、油迹及荧光D.富含油、饱含油、油斑、油浸、油迹及荧光答案:C5.油层对比工作中,关于典型井的选择条件表述正确的是()。
A.选择典型井时,无要考虑地层发育是否齐全B.通常选择非取心井作为典型井C.单井各项资料齐全,测井曲线标志清楚D.无需考虑井位位置答案:C6.关于沉积微相研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沉积微相分析的相标志主要有岩石学标志、古生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测井相标志和地震相标志等B.无需考虑前期大相划分情况,直接进行微相划分C.以取心井的单井相分析为基础,无需进行剖面相分析,可直接开展平面沉积微相研究D.测井相与沉积相始终是一一对应的答案:A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油气田开发总复习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石油:指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孔、洞、缝)中的、天然生成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凝析气:指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轻质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3、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4、干酪根:指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5生油门限:只有温度达到一定值后,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该温度界限称为有机质的生油门限。
6、有效渗透率: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
7、有效孔隙度:岩样中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有效孔隙体积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8、油气初次运移:指油气自烃源岩向储集层或运载层中的运移。
9、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载层后的一切运移。
10、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岩层中生成的丰富油气能及时运移到良好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
11、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后,开始向外溢出的点,是该圈闭能够储存最大油气的点。
12、构造油气藏:指由于地壳运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藏称为构造油气藏。
13、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变化而形成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14、油气聚集带:指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或岩性岩相变化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5、含油气盆地:是指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
16、迟到时间:指岩屑从井底返到井口的时间。
17、地温梯度:指在恒温带以下,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地层温度增加的度数。
18、地温级数:指恒温带以下地温每增高1℃时深度的增加值,它是地温梯度的倒数。
19、静水压力:指静水柱造成的压力。
20、地层压力:作用于岩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为孔隙流体压力。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大全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油田勘探1. 地质构造分析:通过对地质构造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潜在的油气聚集区域,为进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2.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勘探手段,通过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来推断地下的岩层情况,从而判断潜在的油气储集层。
3. 重力和磁力勘探:重力和磁力勘探是利用地球引力和磁场的变化来推断地下岩层性质和构造特征,从而确定潜在的油气富集区域。
4. 电测勘探:电测勘探是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自然电场和人工电场等物理量来推断地层结构和油气聚集情况。
5. 地质钻探:地质钻探是直接获取地下岩石样本,通过对地下岩石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地层结构、岩性、孔隙度、渗透性等参数,为油田勘探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二、油田开发1. 地质储量评估:通过对地层结构、岩石性质、孔隙度、渗透性等参数的分析,可以对油田的地质储量进行评估,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2. 采收率预测:采收率是指油田中可采集到的地质储量的比例,通过对地质条件、岩性特征、流体性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预测油田的采收率,为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 油气藏开发方式选择:根据油田地质条件、储层性质、工程技术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开发方式,包括常规开采、次生采收、注水开采等。
4. 选址规划:根据油田地质条件、勘探数据和开发方案,对井位进行选址规划,确定井位位置和井网布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采收率。
5. 地面设施建设:包括钻井平台、生产设备、管道、储罐等地面设施的建设,为油气开采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
6. 注水开采:对于一些老旧油田或高含水油气藏,可以通过注水开采的方式来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生产寿命。
7. 水驱采收:通过注入水驱的方法来推动油气的开采,提高采收率。
8. 天然气开发:针对含天然气的油田进行开发,包括天然气的采收和处理。
三、油田生产1. 裸眼检查:对于油田生产现场,进行裸眼检查,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情况,确保生产的正常运行。
油田开发地质学复习资料(付鹏).docx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炷源岩通常把能够牛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姪源岩。
2、滚动勘探开发是指对丁复式油气聚集带(区)或复杂油气111,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皿全而投入开发阶段,在采取整体控制的基础上,勘探一块,开采一块,评价勘探与油田开发紧密结合、交叉进行的一套工作方法。
3、盖层盖层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岩层。
4、岩性标准层岩性标准层指貝有岩石特征明显、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分布广泛等区域性对比标志的岩层。
5、沉积旋冋指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6、地温梯度在恒温带Z卜•,埋藏深度每增加100m地层温度增高的度数。
7、含油气盆地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上那些曾经稳定下沉,并接受了巨厚沉积物的统一沉降区称为沉积盆地。
在沉积盆地中,如果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出,这种沉积盆地就可视为含油气盆地。
8、储集单元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划分与对比中,将在剖面上按岩性组合划分的、能够储集与保存油气的基木单元称为储集单元。
9、油气藏油气在地下岩层的运移过程中,当岩右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态阻止油气进一步运移时,油气就会在圈闭中聚集起來,形成油气藏。
10、可采储量从油气的原地量中,预计可采出的油气数量为可采量,在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储量。
11、井位校正为了捉高剖而精度,充分利用剖而线附近的井资料,就需要把剖而附近的井移到剖面线上,即井位校止。
12、异常地层压力通常把偏离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称为界常地层压力。
13、岩心收获率本筒岩心长度与本筒进尺长度的比值。
14、干酪根沉积岩中所冇不溶于碱、非氧化性酸和非极性冇机溶剂的分散冇机质。
15、断点组合找出各井中钻遇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把这些断点联系起来,全面地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井间断点的组合。
16、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一种场合。
17、石油石油是储存于地下岩石空隙(孔洞缝)中的、天然生成的、以液态坯为主要化学成分的可燃有机矿产。
油气田开发复习题

作业某油田一个开发区的产量变化数据由表1给出,从表1可知该油田产量是递减的,但是处于稳定递减期是1995年以后。
试求该油藏的递减率,预测2005、2006和2007年时的产量和累积产量,并预测其最终采收率,已知其地质储量为2630×104t 。
814.48806.95797.75740.6715.0684.1646.3600.2508.0473.5396.6316.5234.4150.5总累积产量(104t )340.98333.45324.25267.1241.5210.6172.8126.770.500累积产量(104t )6.808.3110.1522.8027.3033.1041.3550.5061.0075.0078.8481.3083.2085.00年产量(104t/a )20072006200520012000199919981997199619951994199319921991时间(a )38指数递减规律应用实例解:把日产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绘在单对数坐标中(见图)。
由图6也可以看出,油田产量由1995a 开始,处于稳定递减阶段,从此以后,产量变化呈直线。
由表可以获得该油田的产量递减率D 为:199.050.47310.68410.3300.750=--=D (a -1)0.000.501.001.502.002.50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时间(a)年产油量的对数(10^4t /a )第一章油气田开发基础知识思考题:1. 什么是储集层?2. 储集层的划分方法?3. 油气流体的分布特征是什么?4. 油气藏流体性质有哪些?第二章油气田开发方案思考题:1.试述认识油田的手段及方法。
2.简述油藏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
3.什么叫油田开发方案?其编制一般可分为哪几大步骤?4.简述油田开发方案实施应注意的主要方面。
5. 油田开发方式有哪些?6. 天然能量开发方式及生产特点?7. 为什么要实行注水开发?注水的方式?8. 上述七个问题中的相关名词解释由于水驱油非活塞性决定了不同油水粘度比的油田水驱特征不同,储层的润湿性和非均质性(如裂缝和孔洞性油藏)更加剧了这种差异。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归纳

油田开发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勘探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油田开发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找到油气藏的地质条件,包括地层构造、岩性、含油气层的位置、厚度和分布。
勘探方法一般包括露天勘探、堆积层勘探、隧道勘探和海底勘探等。
在地质勘探中,需要运用地质勘探仪器、测量仪器和地质勘探软件。
2. 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一种通过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和反射来勘探地下油气藏的方法。
可以通过地震地震勘探仪器捕获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的信息,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3. 测井勘探:测井勘探是用测井仪器在井下对地下地层的物理性质进行测试,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等。
测井数据对于油气地质的研究和含油气层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开采1. 压裂技术:压裂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入高压液体来破裂岩石层,并使含油气层的孔隙度增加,以提高油气产量的方法。
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含油气层的渗透率,提高储层透明性,增加开采效率。
2. 注水开采:注水开采是一种通过向含油气层注入水来增加地下压力,促进油气的流动,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法。
注水开采需要考虑注水井的位置和布局、注水管道的布置、注水量的控制等因素。
3. 水平井开采:水平井开采是一种通过向地下地层水平钻探和开采油气的方法。
水平井开采可以增加油气的储量和产量,提高开采效率,减少开采成本。
4. 溶解气开采:溶解气开采是一种通过向含油气层注入溶解气体来溶解油气并抽出地面的开采方法。
溶解气开采可以对高粘油田进行高效开采,降低油气的粘性,提高采收率。
三、储存1. 地下储存:地下储存是一种通过在地下贮存油气,以便长期使用和输送的方法。
地下储存通常包括注入井、储气库和地下油气储藏库等设施。
在地下储存中,需要考虑地下储藏层的物理性质、地质条件、储藏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等因素。
2. 地面储存:地面储存是一种通过在地面上建设油气储罐、油气储藏库等设施进行油气的储存和保存的方法。
地面储存需要考虑油气的存储量、储藏设施的贮存能力、储藏方法等因素。
重庆市考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复习资料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

重庆市考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复习资料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考研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的重要科目之一。
本文将提供一些关于石油工程与油气田开发的复习资料,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油气勘探与开发1. 油气勘探的基本过程油气勘探是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等方法寻找油气资源的过程。
其基本过程包括: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钻井勘探和测试评价。
2. 油气储层分类油气储层根据岩性、孔隙类型和成藏机理等因素可以分为碳酸盐岩储层、砂岩储层、页岩储层和裂缝储层等。
3. 油气田开发的阶段油气田开发包括勘探开发阶段和生产开发阶段。
勘探开发阶段主要是针对潜在油气资源的勘探,生产开发阶段则是对已发现的油气资源进行开采和生产。
二、油藏工程1. 油藏模拟技术油藏模拟技术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油气田进行模拟,以预测储层内油气流体的动态行为。
常用的油藏模拟方法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模拟软件等。
2. 油藏开发方法油藏开发方法主要包括常规开发和增强油采收缩开发。
常规开发主要是通过井网布置和注水采油等方法进行;增强油采收缩开发则是通过注备铺预等方法增加油气产能。
3. 油藏评价技术油藏评价技术主要用于油气田的评价和预测。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储量评价、盈亏评价和经济效果评价等。
三、油井工程1. 油井完井技术油井完井技术主要包括油井套管设置、射孔和水泥固井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目的是确保油井的安全运行和有效产能。
2. 油井增产技术油井增产技术主要是通过打开或扩大储层与井眼之间的通道,增加油井的产能。
常用的增产技术包括酸化处理、液压压裂和水平井等。
3. 油井工程管理油井工程管理是指对油井开发、运行和维护等环节进行管理,以确保油井的稳定运行和最大化产出。
四、油气运输与储存1. 油气运输技术油气运输技术主要包括管道运输、铁路运输、船运和卡车运输等。
其中,管道运输是最主要的油气运输方式,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
2. 油气储存技术油气储存技术主要用于储存大量的油气资源,并确保其质量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内动力地质作用2.外动力地质作用3.硬度4.解理5.岩浆、岩浆作用、岩浆岩6.岩浆岩构造7. 气孔构造8. 杏仁状构造9. 变质岩10.变质作用11.沉积岩12. 砾岩13. 砂岩14.古生物15.化石16.标志层17.沉积相18.沉积微相19.相标志20.地壳运动21.石油22.天然气23.生油层24.有机质(干酪根)25.盖层26.储集层27.孔隙度28.排驱压力29. 非均质性30.油气运移31.油气运移32.油气藏、油气田、圈闭33.圈闭的最大容积34.生储盖组合35.岩性油气藏36.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油气聚集带、含油气区37.岩屑38.泥浆定义39.油层对比实质40.开发层系41.剩余油问答题1.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2.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3.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4.不整合接触识别特征5.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步骤6.沉积环境7.碎屑湖泊沉积的一般特征8.碎屑湖泊沉积的鉴别标志:9.冲击扇的一般鉴别标志:10.河流相识别的相标志:11.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12.三角洲体系的环境划分13.三角洲相鉴别标志14.海相组沉积的一般特点15.同沉积背斜的特征16.断层的野外识别17.井下断层识别证据18.同生断层特征19.天然裂缝的一般识别特征20.裂缝识别的动态方法21.有机质向油气转化阶段划分22.孔隙结构研究方法23.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24.圈闭类型25.构造运动与油气运移的关系26.背斜油气藏类型27.我国滚动背斜油气藏的主要特点28.断层油气藏分类29.断层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30.裂缝油气藏主要特点31.古潜山油气藏的主要特点32.不整合面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作用33.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因素34.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形成的特点及分布规律35.形成大油气田的5个重要地质条件36.油气田勘探方法37.钻井地质部分的主要内容38.岩屑描述方法39.泥浆定义及在录井中的作用40.油气水显示的分级41.造成低阻原因一般为42.水淹层特点43.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44.油层图的类型45.油层细分沉积相在油田开发中作用46.划分与组合开发层系,应考虑如下原则47.吸水剖面的测量方法48.油层水淹的一般规律49.储层非均质性定量化描述参数名词解释1.内动力地质作用(endogeneous) :由地球内部能量变化引起的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等。
2.外动力地质作用(exogeneous) :由地球外力引起的地质作用。
3.硬度(hardness):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硬度表。
滑石硬度为一级,金刚石为10级。
4.解理(cleavage):结晶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可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
5.岩浆(magma):地下高温高压状态富含挥发物的硅酸盐熔融体。
岩浆作用(magatism):岩浆从形成活动止冷凝的全过程。
岩浆岩: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石。
6.岩浆岩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和其他组成部分的排列与充填所显示出的外貌特征。
7. 气孔构造:岩浆在喷溢过程中挥发成分逐渐向大气逸散而在喷出岩中产生大小不同的空洞。
8. 杏仁状构造:当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充填后,则形成杏仁状构造。
9. 变质岩:通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0.变质作用(metamorphism):已形成的岩石,由于高温高压及外来物质的加入,在固态下改变原来的成分结构构造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11.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地壳表层条件下,风化产物等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成岩形成的一类岩石。
12. 砾岩:主要由砾石组成的岩石。
13. 砂岩:主要由砂组成的碎屑岩。
14.古生物:古生物是指生存于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
我们通常把一万年以前的生物称为古代生物,而一万年以来的生物称为现代生物。
生物演化的主要特点(方向性、阶段性、不可逆性)。
15.化石(fossil):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各类生物遗体和生物遗迹。
16.标志层:指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有特殊标志的岩层。
17.沉积相:在一定的沉积环境及其该环境中所形成的岩石组合。
18.沉积微相:物理、化学、生物特征相对均匀的微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综合。
19.相标志:反应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岩特征要素的综合。
20.地壳运动:是由内力作用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
21.石油:是一种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其中主要成分是液态烃。
它们的组成和性质变化很大。
22.天然气:埋藏在地下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气体称为天然气。
23.生油层: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并能排出聚集成商业性油气藏的岩层。
24.有机质(干酪根):沉积岩中不容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25.盖层:指覆盖于储集层上面的非渗透性或渗透性极差的岩层。
26.储集层:能够储集并渗滤流体的岩层。
27.孔隙度①绝对孔隙度:单位体积岩石中所有孔隙的总体积②有效孔隙度:单位体积岩石内,在一般压力下允许流体通过的孔隙的总体积③裂缝孔隙度:裂缝的平均有效宽度(e)/(平行缝之间的平均距离(f)+裂缝的平均有效宽度)。
28.排驱压力(Pd):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
29.1.宏观非均质性主要是指岩性、物性、含油性以及砂体连通程度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
2.微观非均质性主要是指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包括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及对其有影响的粘土基质、岩石结构特征和矿物学特征等。
30.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壳中的任何移动。
31.油气初次运移:油气离开生油层的过程。
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层以后的所有运移。
32.①油气藏:油气藏是指在单一圈闭内,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
②油气田:油气田是指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
③圈闭:圈闭是储集层中聚集和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场所,是聚集油气的天然容器,一个圈闭必须具备三个组成部分:储集层、盖层和一定的遮挡条件。
33.圈闭的最大容积:某一圈闭内可以容纳流体的最大容量。
决定于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孔隙度和圈闭的闭合高度以及闭合面积,是评价油气藏的一个重要依据。
34.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组合在空间的有机组合。
35.岩性油气藏:由于沉积环境变迁而导致沉积物岩性或物性变化形成岩性尖灭圈闭,在这类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聚集。
36.①沉积盆地:地质历史时期曾长期下沉接受巨厚沉积的低洼地区。
②含油气盆地: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油气运移聚集,并且现在还具有工业油流的沉积盆地。
③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合;④含油气区: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有统一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生成、聚集条件的沉积坳陷。
37.岩屑:地下的岩石被钻头钻碎后,随泥浆被带到地面上,这些岩石碎块就叫岩屑,38.泥浆定义:普通泥浆是由粘土、水和一些无机或有机化学处理剂搅拌而成的悬浮液和胶体溶液的混合物39.油层对比实质:地层对比在油层内部的继续和深化,它和区域地层对比不论在对比所依据的基础理论,还是基本方法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40.开发层系:在注水开发非均质多油层的油田时,将具有相似油层特性、上下又被不渗透隔层分隔,而适宜于一套井网开发的一组油层称为开发层系。
41.剩余油:以开发油藏未采出的油。
1.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主要是:古生物化石资料,沉积特征与沉积旋回,地层接触关系,地球物理特征等。
①古生物化石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之一,可确定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②同一地区不同地质时期,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性质不同的地层,不同地区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沉积特征相同或大致相似,根据地层的这种个性和共性便可划分和对比地层;③由于地壳运动速度和强度的不同,使得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进而造成了地层间各种不同的接触关系,因比各种接触关系可以作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标志;④不同地层具有不同的地球物理特征(电测曲线的几何相似性),据此也可以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2.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1.生物地层学的方法;2.岩石地层学的方法;3.构造学方法3.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①整合接触:层理面互相平行,地质时代连续,岩性渐变,这种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或连续接触。
②假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假整合面,假整合面高低不平,保留着侵蚀、风化的痕迹,且两套岩性突变,但产状无明显变化,互相平行,这样的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③不整合接触:地层沉积后经历了比较强烈的运动。
不整合接触关系代表了两个不同沉积阶段形成的两套地层,不整合面是很好的天然分界面。
4.不整合接触识别特征1.不整合面与整合面比较而言是不平整的,表现为起伏不平;2.不整合面附近常富集有沉积矿产;3.对于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有明显差异;4.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有沉积间断;5.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的构造变形强弱程度不同。
5.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步骤:建立标准剖面、水平对比基线的选择、确定标准层、以标准层为基础进行地层对比、连接对比线。
6.沉积环境: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沉积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地球化学条件。
而岩石组合是指岩石的成分,颜色、结构以及各种岩石的相互关系和分布情况等7.碎屑湖泊沉积的一般特征1.岩石类型:以粘土为主,次为砂岩、粉砂岩,砾岩少见;2.层理类型:多样。
深水区多为块状层理;近岸区以交错层理及波状交错层理为主;3.化石特征:化石丰富。
介形虫等,及陆生植物的根、茎等;4.湖泊沉积分布的一般规律:一般是边缘粗,中部细;河口粗、湖湾细。
可以划出不同的沉积相带;8.碎屑湖泊沉积的鉴别标志:(1)岩石类型(2)沉积构造(3)生物化石(4)垂向层序(5)分部范围及厚度9.冲击扇的一般鉴别标志:(1)岩性(2)结构(3)沉积构造(4)颜色(5)化石(6)垂向层序(7)测井曲线特征10.河流相识别的相标志:1化石:不易保存,只是植物的茎、叶的碎片。
2岩性:陆源碎屑岩,成分受物源控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
3沉积构造:冲刷构造,水平与交错层理,暴露标志。
4砂体形态:平面上看:曲流河是带状,辫状河是片状;剖面上看:曲流河孤立透镜体,辫状河是复合透镜体。
5流向特征:典型单向水流。
6粒度资料反映出是牵引流性质。
7电性和地震标志明显。
8相序:向上变薄变细的二元结构。
11.三角洲形成的控制因素:(1)河流的作用;(2)畜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3)畜水体的水动力作用;(4)河口区海底地形;(5)畜水盆地的构造特征。
12.三角洲体系的环境划分:①三角洲平原水上部分和三角洲平原水下部分;②三角洲前缘砂体(砂坝、远砂坝、席状砂);③前三角洲13.三角洲相鉴别标志:(1)生物化石(2)沉积构造(3)沉积层序(4)岩石类型(5)粒度分布特征(6)砂体形态(7)测井曲线14.海相组沉积的一般特点:(1)岩石类型(2)沉积构造(3)自生矿物(4)生物化石15.同沉积背斜的特征:1.顶部岩层厚度小,两翼岩层厚度大;2.单层厚度横向变化的岩层中,同一岩层横向上常常存在岩性和岩相变化;3.背斜构造幅度下部大、上部小,两翼岩层倾角下部突、上部缓;4.构造面积和构造幅度大、圈闭条件好、储层发育、生储盖组合配置好,靠近油源、形成时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