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14明朝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 14 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14 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2.答题格式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四、经济的发展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1.农业的发展表现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元朝末年,在今某某淮某某岸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初夏的一天,有个身披破烂袈裟的青年和尚,前来要求参加起义军,他叫朱元璋。朱元璋家境贫寒,从小给地主放牛,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只好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前来投奔起义军。由于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时期。那么,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给明朝和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虽然成长了不少,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遗憾和不足。1、对于传统缺乏创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把课堂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2、对于教学语言,更加注重规X性,做到精、准、趣,避免口头禅,让学生能够真正被语言所打动。3、对于课堂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创新性的巧妙设计,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背后的故事。
明朝的统治
重 点
分析归纳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课 标
要 求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课 时
目 标
一课时
引 桥
突 破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Leabharlann 教 法多媒体课件学 法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理解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明朝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加深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明朝的建立和明成祖、明太祖的统治。

2.明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明朝的统治》。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明朝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

4.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明朝的建立、明成祖和明太祖的统治,以及明朝的政治制度。

通过课件和资料,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的政治制度特点,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

4.巩固(10分钟)讲解明朝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明朝在各个领域的成就。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明朝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统治》是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掌握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对明朝的统治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对明朝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明朝,理解明朝的统治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

2.教学难点:明朝的统治特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朝的统治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明朝的宫廷音乐、展示明朝的服饰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等辅助材料,呈现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如: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明朝的经济有什么发展?明朝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2.过程与方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加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四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这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

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了解元末明初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知道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态势。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时间:1368年3.定都:应天府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1.全面改革官制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2.改革科举制度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三、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制瓷业和棉纺织业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3.商业:出现了商业中心,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题文)下列搭配正确的是A.张择端---《清明上河图》B.司马迁---《资治通鉴》C.李清照---《念奴娇赤壁怀古》D.苏轼---《窦娥冤》2.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的南宋词人是A、陆游B、辛弃疾C、李清照D、苏轼3.北宋时开创豪放词风的著名词人是A.司马光B.苏轼C.李清照D.辛弃疾4.他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 (2)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新人教版 (2)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出示朱元课问题一:明太祖为什么要来课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中的“河”指的是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大运河2.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

历史上曾有“戒奢从简”的帝王,其典范是A.汉武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忽必烈3.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

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

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

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A.加强中央集权B.实现国家统一C.开通京杭大运河D.社会经济发展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抒发了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安史之乱破坏的悲怆情怀。

他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A.医圣 B.书圣 C.诗圣 D.诗史5.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

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C.玄奘西游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6.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①参观都江堰②到赵州桥上散步③用纸写诗④读《史记》和《资治通鉴》⑤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⑥参加科举考试A.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⑥7.“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

”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A.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构8.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

”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除了西夏外,还有A.辽B.金C.蒙古D.唐朝9.南宋时,有位商人来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下列选项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A.上午携带纸币购买来自外国的商品B.午餐吃是的稻米、玉米等粮食C.下午边读唐诗、宋词边饮茶D.晚上到临安夜市去看看10.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朝代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11.梁山好汉花和尚鲁智深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经济和文化、明朝的灭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状况,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基础知识,对封建社会的演变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特别是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状况,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灭亡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皇帝画像,引导学生思考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的灭亡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元朝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明朝的历史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纠正。

此外,学生对于明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如明成祖迁都北京、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难点:明长城的修筑原因和意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明朝的一些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你们知道明朝的一些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

本课内容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明太祖改革、明成祖巩固政权、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的灭亡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唐朝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历史事件的联系、历史人物的评价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明朝的对外关系,明太祖、明成祖的改革措施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历史。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3.的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明太祖改革、明成祖巩固政权、明朝的对外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了解明朝的统治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特务统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范围和答题标准
①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目的: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②考试范围: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③答题标准: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元朝末年,在今安徽淮河北岸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初夏的一天,有个身披破烂袈裟的青年和尚,前来要求参加起义军,他叫朱元璋。朱元璋家境贫寒,从小给地主放牛,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只好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前来投奔起义军。由于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时期。那么,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给明朝和后世带来了哪些影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虽然成长了不少,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遗憾和不足。1、对于传统缺乏创新,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把课堂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2、对于教学语言,更加注重规范性,做到精、准、趣,避免口头禅,让学生能够真正被语言所打动。3、对于课堂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创新性的巧妙设计,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背后的故事。
2.手工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五.拓展提高
查资料:看一看,对明朝的八股取士有哪些评价?
四.巩固练习
完成基训的习题。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感知求疑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加强皇权
1、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历分散。
2、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明朝的统治
重 点
分析归纳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课 标
要 求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课 时
目 标
一课时
引 桥
突 破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归纳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 法
多媒体课件
学 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及过程
群体智慧设计
个性化批注
一.新课导入:
2.答题格式
明朝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四、经济的发展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1.农业的发展表现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