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撤离大陆研究
关于外企撤离内地的案例分析

大量外企撤离中国的案例分析组长:李亚萍组员:赵雅婷何叶耿丽姣王晓芳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中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因此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随着国家关系的多边化以及全球经济贸易的交融,不少的外国加工企业都看好中国的劳动市场,进而将加工厂设置在中国,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人的员工水平也逐渐提高;这体现了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过程。
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外企撤离中国,从大规模进入中国,到密集地撤离,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新动向引起了政府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外企投资中国未来前景的种种猜想。
其实,部分外企的撤离也只是中国外资版图上的一种局部或者暂时的异动,它所折射出的恰恰是中国引资质量不断提高的现实背景和国外资本在中国可能加速优化的乐观预期。
一、案例问题分析(一)外企撤离中国的规模与特征1.撤出地集中。
作为外资企业在中国主要栖息地的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已成为外资撤离最为严重的地带。
其中东莞和深圳成为外企撤离的“重灾区”。
2.港台企业构成了迁移大军的最主要成分。
仅今年1月,就有60多家台资企业从东莞撤离。
而据香港工业总会一份调查显示,珠三角目前约8万家港企中,有37.3%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更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3.撤离的外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集中分布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胶等行业。
而在搬迁的外企中,近92%都是合同外资在100-300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中小企业。
除了一小部分转移到国内其他地区之外,相当数量的外企选择了东南亚等亚洲国家作为自己新的栖息地。
(二)、外资撤离的直接原因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就如同当初外商资本蜂拥而入来到中国主要是利用我国的成本优势而获利那样,当如今中国市场的成本发生变动并进而侵蚀到外企的利润时,选择撤离就成为外资最原始的商业冲动。
1.劳动力成本。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工资标准,而且也强制性规定了职工应当享受的福利标准。
外商撤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 我国外商投资领域的 待遇 , 非歧视待遇 , 国民待遇 , 最惠国待遇以及国际 立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史性变革, 目前形成 标准待遇等等, 其中最常用的又是最惠国待遇与国 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外资法体系�这个体系是以宪法 民待遇两个标准 �国民待遇作为国际上关于外国人 为基础, 以外商投资单项法规为核心, 以有关涉外 待遇的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为世界各国适用 � 它基 经济法为主要内容, 结合有关国内立法而组成的法 本精神就是强调内外国民的权利平等, 一方面反对 律体系�在我国加入 前夕, 全国人大常委会分 对外国人的歧视, 即 " 次国民待遇" ; 另一方面反对
2011 年第 2 期 总第 106 期
� � � � 天 津 法 学
Ti anj in � L eg al Sci ence � � � � � � � � � � 10
� 市场经济与法律 �
外 商 撤 资 法 律 问 题 及 对 策 研 究
许芝萍
� � (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法律系, 天津 001 1 )
� � � 资活动在规范和有预见性的环境中进行 � 但是至 今我国涉及外商投资的法规与大量内部文件尚 未 完全清理与公布, 这给外国投资者造成了很多的不
近年来, 外商撤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外资 别对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 �中国外资企业法� 和 非法撤离不仅给我国造成经济损失,也对我国的双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作了全面的修正, 国务院也 边经贸 往来和地 方社会稳 定造成一 定消极影 响 � 对 �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 及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00 年 11 月商务部 , 外交部 , 公安部 , 司法部四部 实施细则� 作了同步修改 �三部外商投资企业法的 � 委办公厅联合发布了 �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 修改都依据了 的精神, 贯彻了 " 国民待遇 " 和 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 (以下简称 �指引� ) ," 最惠国待遇" 原则 � 尽管如此, 我国外商投资法仍 为我们更好的解决外资非法撤离的受害人和惩罚非 存在法律规定意思不确定 , 制度缺位的现象, 制度 法撤离者提供了依据 �自 0 世纪 0 年代,特别是 变迁等法律制度风险都不同程度地成为外商撤资 0 年代以来,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引资政策吸引了大 的影响因素 � 量的外资企业,与之相伴随的撤资事件也开始在发 (一 ) " 超国民待遇" 终结, 全面实行国民待遇 展中国家出现� 本文所述的外商撤资, 主要是指外国 010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统一内外资 投资者出于某种原因, 通过一定的形式, 全部或部分 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的 � � 地抽回资本,终止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生产经营活 � 通知� (国发 010 号) 文件, �通知� 规定从 010 1 动的行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外商投 年 1 月 1 日起, 中国将开始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 , 资越来越多,随之出现的撤资情况就不可避免地发 外国企业及外国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 生� 因此, 研究外商撤资问题对我国制定相应措施, 费附加, 这就意味着中国境内所有内外资企业统一 防范干预撤资, 降低撤资带来的消极影响, 充分有效 了税制, 多年来外资企业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时代正 利用外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式终结 �从此, 内外资企业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 一, 影响外商撤资的法律环境因素 外资的待遇标准问题实质上就是外资的法律 地位问题, 它构成一个国家投资法律环境的基础与 核心� 目前国际上比较常见的待遇标准有公平合理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杨艳来源:《商场现代化》2020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原有外资吸引优势削弱,外部国际环境复杂,出现外资撤离的现象。
通过对2010年至201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分析,发现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吸引外资能力不减,但是,仍然存在来源地较为单一,行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外资流入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为了提升我国吸引外资质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丰富外资来源地;促进引进外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利用外资;营商环境;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一、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现状由下图可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呈现增长趋势。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从2010年的1088.21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349.66亿美元,增长了261.45亿美元。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吸引外资的重视。
我国通过减少外资进入负面清单,消除外资进入障碍,不断扩大外资进入领域,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国内营商环境的优化,坚持内外资机构同等待遇的原则,为外资进入我国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
此外,从下图可以发现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速波动增长。
2010年至2018年大多数年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同比增长率为正,在2012年和2016年增速出现负增长,造成负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原有的人力优势丧失,外资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对外资进入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外资流向高技术产业,减少高污染高能耗外资流入。
二、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问题虽然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根据2010年至201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仍需优化;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不合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不均衡。
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较为单一2010年至201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地前十名中有一半屬于亚洲地区,并且亚洲地区的我国香港地区的资金流入远远多于其他来源区。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摘要】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是一篇探讨我国外资政策变化及其影响的文章。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我们探讨了我国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期和最新发展情况,以及外资政策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我们对外资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经济和产业的影响,为我国外资政策的进一步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外资政策、演变、效果分析、初期阶段、改革开放期、最新发展、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结论、未来发展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引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不断吸引和引导外资投入中国市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我国外资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外资的态度和政策导向。
从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到改革开放期再到最新发展阶段,中国政府在吸引外资、保护外资、规范外资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创新。
这些政策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外资在中国的投资和发展情况,也对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带来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效果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经济与外资的关系,也为未来外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外资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资政策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外资政策的初期阶段和改革开放期的历史回顾,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外资政策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
关注我国外资政策的最新发展,了解我国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如何不断优化外资政策,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经济格局的变化。
外资转移到中西部后面临问题的调研发现: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配套扶持仍需完善

外资转移到中西部后面临问题的调研发现: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配套扶持仍需完善文/郑怡、冯耀祥、刘烁一,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意愿增强2014年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较快,东、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较为稳定。
中国欧盟商会《2014年商业信心调查》显示,尽管欧盟企业在华扩展业务的意愿逐年下降,但扩展首选的两个省份分别是四川(9%)和重庆(8%)。
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广州办事处也表示,韩国企业越来越关注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开始陆续在成都、武汉和西安等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调研发现,外商向中西部转移主要有几方面考虑:一是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对东部较为低廉;二是地方政府为外企入驻提供了不少有利条件,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相配套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三是中西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拥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后发优势。
中国欧盟商会在《2015商业信心报告》成都发布会上指出,中国西南部的欧盟企业对其在华业务的未来两年内的预期较为乐观,在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中间环节要素投入的可获取程度、劳动生产率、盈利水平、竞争压力等方面的乐观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 )专业人才不足,劳动效率不高。
专业人才匮乏。
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国际化人才供应严重不足,而且人才队伍不稳定,跳槽现象很普遍。
据中国欧盟商会对西南地区39家欧洲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44%的受访企业认为,缺乏高级技术人才是其在中西部地区投资遇到的最大挑战。
德勤咨询(重庆)有限公司表示,在当地很难招募到金融财务管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印度最大的软件企业印孚瑟斯公司表示,该公司已经向贵州省等中西部省市转移,但发现最大的障碍是无法招募到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
劳动效率不高。
中西部地区尽管低端产业工人的数量相对较多,但劳动力素质也普遍低于沿海地区。
一家由上海迁来成都的新加坡受访企业表示,成都的人力成本虽低于上海,但人才的劳动效率也低。
外资研发中心外迁的原因及建议

外资研发中心外迁的原因及建议外资研发中心外迁的原因及建议外资研发中心外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外资公司在国内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外资公司在国内的经营环境相对复杂,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不尽如人意,导致外资公司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其次,国内的人才市场也面临很大的挑战,高端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有些领域的人才供给不足,这使得外资公司在国内的研发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此外,外资公司在国内还面临着行业壁垒和本地化要求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外资研发中心应该积极开展外迁工作,以求更好的发展。
我们建议外资研发中心可以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外资研发中心可以考虑将研发中心设立在国内的发展较好的城市,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的人才市场。
例如,可以将研发中心设立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第二,外资研发中心可以考虑与当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以便更好地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
可以与当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创新和共同研发等方式来推动公司的研发工作。
第三,外资研发中心还可以考虑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展开合作,以便更好地利用当地的政策和资源。
可以与当地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共享等方式来推动公司的研发工作。
第四,外资研发中心还可以考虑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以便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可以开展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激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外资研发中心外迁的原因很多,但是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发展出路。
我们相信,在外资公司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外资研发中心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江苏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撤资现象的探析

江苏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撤资现象的探析随着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热门地区,大量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不断增加,撤资问题也逐渐地凸显出来。
本文以江苏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为例,分析其撤资现象的原因和对策。
标签:外商投资撤资江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一直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
推动这一高增长的动力,由最初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混合引擎,逐步过渡到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三大引擎,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份额持续上升,已逾半壁江山。
2007年,国际上受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及次贷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持续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国内有加工贸易禁制令、出口退税下调、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以及新《劳动合同法》出台。
国际大环境与国家宏观政策集中调整产生的叠加应给整个投资环境和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越来越广的影响,投资经营环境的变化让不少外商投资企业感觉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致使外商投资企业直接或变相撤资现象严重。
一、主要表现1.减少注册资本以南通为例,2007年南通共有119家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减少注册资本,合计37983.22万美元,占历年来减资总额的89.5%。
其中,制造业99家,减资额29044.1万美元,占减资总额的76.5%;房地产业7家,减资额5593.34万美元,占减资总额的15%。
2008年1季度,又有5家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减少注册资本,合计696.89万美元。
2.转让企业股权截止目前,南通已有51家外商投资企业向本地内资企业,港澳地区企业或自然人转让股权,合计121698.1万美元。
3.注销企业和突发性关停企业例如,2008年上半年南通共有13家外商投资企业申请注销,比去年同期增加53.8%,申请注销注册资本3618.1万美元。
此外,2007年南通市有383家外商投资企业未参加年检,现有被吊销营业执照,较2006年增加38.8%,合计注册资本76603万美元;2008年上半年苏州新区、昆山、太仓、吴中等地相继发生了数起企业管理层消失、“人去楼空”的事件。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分析(一)

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分析(一)摘要:国际资本外撤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经济现象。
梳理和介绍有关国际资本外撤研究成果,论述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的原因,包括:经营不善,未达到预期投资回报目标;母公司全球范围内的归核化战略以及跨国公司母国和东道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撤资自19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吸引外资的数量增多,规模的扩大,速度的加快以及入世过渡期的结束使外资进入的领域不断拓宽——从制造业向金融、保险、物流、公共事业等服务业深入,撤资现象在我国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总体来看,截至2004年底,在累计批准设立的50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目前已中/终止或已停止运营企业逾22万家,约占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44%,其中涉及电力、石油、家电、汽车、啤酒等多个产业。
一、跨国公司撤资理论综述关于跨国公司撤资的理论,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博迪温的撤资条件说。
该理论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反应用,他认为跨国公司从国外撤资有三个条件:第一,企业不再拥有更强的优势。
第二,企业还拥有竞争优势,但该企业认为与其通过对外投资运用这些优势,不如将其出售或租赁给国外企业。
第三,在企业看来,凭借其内部化的竞争性优势在国外进行生产已不再有利可图。
以上三个条件只要具备上述其中一个,撤资行为就会发生。
二是哈密尔顿和乔的撤资决定因素说。
该理论认为导致公司做出撤资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欠佳等;公司组织出现资本短缺或高度多元化等特征;公司财务状况不良,如子公司投资回报低。
他们认为,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被撤资单位所获得的投资回报低,其次是其成长前景差。
三是波特的撤资障碍说。
波特认为,企业的退出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壁垒:企业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成本;战略性退出壁垒;信息壁垒;管理和情感壁垒;政府和社会壁垒。
尽管存在上述重重退出壁垒,波特认为,在采取其他防御性竞争战略仍然无法奏效时,企业还是应当考虑撤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3卷 总第57期) Journal of Inne r Mongoli a Agric ul tura l Unive rsit y(Soc ia l Sc ie nce Edi tio n)No.3 2011(Vo l.13 Sum N o.57)外资 撤离 大陆研究*柳红波(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41)摘 要:富士康 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典型代表,受十几连跳事件的影响,曾考虑搬迁回台;广州本田 中国汽车行业外资的佼佼者,经历着接二连三的罢工潮。
劳动力成本增加,税负增加,社会负担增加,曾经辉煌的加工企业,现在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撤资成了时下热门的话题。
关键词:撤资;人力资源;产业转移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1.03.028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1)03-0076-032010年上半年,在惊心动魄的 十几连跳 事件压力下,富士康公司连续两次加薪,累计幅度122%。
与此同时,日本本田汽车在广东省的三家组装厂也受到了一连串罢工的影响。
在第一家工厂罢工后,资方加薪24%的决定又导致第二家和第三家工厂罢工。
富士康、本田的加薪行为引发了一股企业加薪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4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为20%。
很多企业在加薪的同时,已在思考如何降低成本,比如把工厂迁到内陆城市甚至海外。
那么,中国以低廉劳动力优势获得的 世界工厂 地位,会否在这股来势汹汹的加薪潮中丧失?外商投资企业会因为这股加薪潮而撤资海外吗?一、外商撤资的现状2009年金融危机持续发酵,进入2010年,除中国、韩国少数几个国家开始缓慢复苏之外,全球经济仍然整体疲软。
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同时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WT O的多哈回合谈判也趋于停滞。
在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的大背景下,海外投资更趋谨慎。
1.制造业撤资潮受劳动力成本上升、世界经济危机、再加上宣布实施 两税合一 政策之后企业税负增加的预期等因素影响,曾作为外商投资重镇的江浙沪地区,2008年起出现了新的不利趋势: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增速大幅度减缓、退市企业增多。
根据江苏省工商局的资料, 2008上半年共有4119户外商投资企业退出长三角市场。
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20多家外资企业撤离长三角。
而在珠三角制造业比较集中的深圳宝安、龙岗两区,东莞的许多镇,广州的番禹区,佛山的南海、顺德等地区,外资企业向外转移已形成相当规模。
2.外资银行撤资潮2007年,与外商制造业的窘迫相比,跻身中国银行业 战略投资者 的国际金融机构却志得意满。
然而,这些战略投资者并未打算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合作伙伴,不少银行到了三年 锁定期 ,就将手中股票出手,如表1所示。
表1部分外资银行的撤资情况中方银行外资银行情况说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淡马锡2007年11月,淡马锡减持10.8亿股中国银行H股及2.8亿股建设银行H股,获利30亿港币以上中国银行UBS2008年12月31日,UBS清空33.78亿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约8.08亿美元建设银行美国银行2009年1月17日,美国银行减持建设银行56亿股H股,套现28亿美元中国银行苏格兰银行2009年1月14日,苏格兰皇家银行(R BS)悉数出清所持108.09亿股中国银行股份,套现约24亿美元3.外资撤离上市公司外资银行撤离只是中国外商撤资潮的一股寒流。
除了减持股票以外,不少外资也在陆续中止与有关上市公司的项目合作。
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1月9日,高盛旗下子公司减持西部矿业近8000万股,套现5亿,使高盛对西部矿业的持股降到了5%以下。
2008年11月,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撤回在亚洲风电业务的投资,导致金风科技子公司北京天润与BP共同开发内蒙古达茂旗风电项目的合作终止。
与此同时,日本株式会社原弘产宣布撤出湘电股份控股的湘电风能公司27%股权。
[1]二、外商短期撤资的原因1.两税合并提高外资企业的税负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吸引外商投资,发展中国经济,我国政府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所得税,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率,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税率在一般地区为33*收稿日期:2010-11-15作者简介:柳红波(1986-),女,安徽广德县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沿边、沿疆、沿海为4%,特区为15%,而外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率是在这三个税率基础上分别减半征收,对减半后不足10%的则按10%征收。
二是对内资企业设有计税工资,而外资企业没有,全部的工资都在企业所得税的税基之外。
[2]然而,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清理,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至25%。
如此,在一般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税负水平提高了9%左右,而在其他地区提高甚至达15%。
另外,从2007年起中国将外资企业和外籍个人均纳入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
可见,外商投资企业的税负水平明显地提高了。
2.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廉价劳动力为最大竞争武器的。
即以血汗换发展。
在珠三角地区,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有无数的低工资、长时间、高强度劳动的血汗工厂。
这些工厂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这些工厂中,人工成本被压缩到一个极低的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内企业生产能力均有大幅提高。
但是,由于国内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大幅提高。
许多投资商为降低生产成本,分散集中投资的风险,他们可能将撤出部分在中国的投资,投向周边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例如近年来印度和越南大力改进硬件设施,制定许多比中国更加优惠的鼓励外资流入的政策,他们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新兴的市场,再加上毗邻的地理位置,从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3.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近期,由于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存在升值预期,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已有所下降,再加上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这可能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甚至会出现产业转移和撤资现象。
三、外商投资企业不会大规模撤资外资会大规模撤离吗?答案是否定的。
近年来,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市场规模的扩大,尤其是中产阶级的规模的迅速扩大,再加上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爆发之后显示出的活力,中国仍是外商投资的不二之地。
1.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内部原因(1)追求利润。
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目的,外商投资企业亦不例外。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它的产生最初动力就是源于企业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可以提高经济的规模与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
(2)提高竞争力。
外商直接投资的另一动力源于竞争的巨大压力。
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
因此,外商投资企业想尽办法降低企业的单位成本,以图获得更多取胜的机会。
(3)降低劳动力成本。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每小时工资约为16美元,在墨西哥约为4美元,在中国约为0.5美元,中国每小时的劳动力成本只是美国的百分之四不到,墨西哥的八分之一。
相比较而言,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在本国投资低许多,利润当然更可观。
2.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外部原因(1)中国投资环境持续完善:其一,市场环境发生改变。
入世后,中国政府为应对新形势,进一步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大,政策调整力度,加强了法律法规的清理与修订工作,市场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第一,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为打击各地区之间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中国政府先后制订了 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 、 国务院关于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 等多项法规和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
第二,改革垄断部门。
中国政府通过分拆、重组等方式,对石油、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等传统垄断行业进行了改革,打破了垄断格局,引入了竞争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
第三,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政府针对农业生产率低下、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落后等问题,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
其二,中国政府行政制度环境的变化。
入世后中国政府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自我改革、调整和完善:第一,改革行政审批制。
据统计,中国政府目前已取消789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涉及经济管理事务的就有560项。
第二,培育社会中介组织。
行业协会、商会、会计师、律师等现代中介服务业已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及监督者。
第三、推行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将建立起一个更符合机构精简、更开放、更透明、更有效率、更廉洁勤政的政府其三,法制环境的变化。
第一,吸收外商投资政策符合透明度原则。
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已经对涉外法律法规进行有关清理工作,目前国家与地方的法律法规和世贸组织规则以及中国对外承诺已基本一致。
第二,认真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措施 的要求,中国对 著作权法 、 商标法 、 专利法 等国内法律法规进行了广泛的修订。
(2)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外资企业在选择制造业子公司区位时,一般把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规模的大小看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较高的市场开放程度会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吸引FDI。
而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将可以接近消费者和要素市场,从而减少运输成本,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并获取集聚规模经济效益。
其一,中国市场开放程度高。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该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
[3]表2 2002-2008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GDP/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年份GD P进出口额外贸依存度%200214540.46207.742.7200316479.68509.951.6200419365.0211545.659.6200523027.21421961.7200627798.71760463.3200734602.921761.862.9200843270.225632.559.2数据来源:联合国数据库从表2可以看出,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践行入世承诺,逐步开放我国市场,放宽市场准入。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在2004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一直呈迅猛的发展事态,到2007年翻了一番。
另外,在五年的过渡期之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05年后一直处在60%左右的高位。
另外,据统计,2009年,中国进出口额已经全面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其二,中国市场规模巨大。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大小可以用其经济总量规模如GDP来进行衡量,GDP越大,市场规模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