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寻李校书 阅读答案附赏析
《早春》的阅读原文及答案

《早春》的阅读原文及答案早春【唐】刘长卿①微雨夜来歇,江南春色回。
本惊时不住,还恐老相催。
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
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
①刘长卿,字文房,工于诗。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首联写一夜微雨,江南春回,一派生机盎然,但丝毫不含有诗人热爱春色之情。
B.颔联写作者微妙的心理变化,本已惊叹时节变换不停,又恐惧时间流逝催人衰老。
C.尾联进一步抒情,人事变迁,长期客居在外,这种辗转流离之苦叫人怎能禁受。
D.全诗开篇写早春之美,收笔时却已触及人生苦痛,情感自然转化,行文跌宕生姿。
2.刘长卿《早春》“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 两句,伤春感怀。
下面诗句与此两句内涵最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冰消泉派动,日暖露珠晞。
已酝看花酒,娇莺莫预飞。
(【唐】刘威《早春》)B.听鸟闻归雁,看花识早梅。
生涯知几日,更被一年催。
(【唐】畅诸《早春》)C.一种和风至,千花未放妍。
草心并柳眼,长是被恩先。
(【唐】李中《早春》)D.野树花初发,空山独见时。
踟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
(【唐】储嗣宗《早春》)3.古人对刘长卿的诗曾评价道:“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那么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兴在象外”,即指不再拘泥于诗中一花一草的细微意象,而是指向诗外的无穷境界,追求“象外”之美,“有余味不尽之妙”。
请分别赏析刘长卿的《早春》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象外之兴。
(6分)【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刘长卿《早春》写春雨夜来,杜甫《春夜喜雨》也写了春雨夜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_____,_____。
”②刘长卿《早春》感慨“花无百日开”,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身世也有类似诗句:“______,______。
弟走参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刘长卿《早春》感慨“作客十年来”,杜甫《登高》也有类似感慨:“____,____。
[初英语阅读理解训练 附答案]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早春》有答案-V1
![[初英语阅读理解训练 附答案]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早春》有答案-V1](https://img.taocdn.com/s3/m/0ffaf13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9.png)
[初英语阅读理解训练附答案]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早春》有答案-V1初英语阅读理解训练附答案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早春》《早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小说,该小说以刻画主要人物李双双的生活为主线,展现了新时期的农村生活、人物命运和情感世界。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该小说进行分析。
一是主要人物李双双的性格特点的描写,二是对农村生活的描写,三则是情感世界的描写。
1. 李双双的性格特点李双双是该小说的主角,她的性格特点在文章中得到了精细地描写。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李双双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人,她不依靠任何人,靠自己的力量独自生活。
她在家里干活,养猪、开荒等都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
这种独立、坚强的性格特点是她成为女子农民代表的原因之一。
第二,李双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她勇于创新,不甘于现状。
为了买新式耕牛,她和丈夫将家里的存款全部用来购买,希望追赶时代的步伐。
2. 农村生活的描写《早春》中生动地展现了新时期农村的生活以及农民的生产状况。
文章中刻画了农民的繁忙而有序的日常生活。
李双双在家里干活,她的父亲在园子里割枝,丈夫则驾着牛耕田。
通过描写这样的农村生活,茅盾生动展现了农村的生产经济。
3. 情感世界的描写本文最后,茅盾向我们展现了李双双的情感世界。
她和丈夫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但是她的丈夫脾气暴躁,耳朵又不好,让她时常感到苦恼。
李双双还对一个被村里人认为没出息的乡村学生情有独钟,希望他能够考上大学,成为一名良好的知识分子。
这些真挚的情感表现了李双双对家庭、爱情之间的挣扎和选择。
篇章分析该文章首先提出了分析的主题,《早春》中的人物形象、农村生活及情感世界。
并在文中使用分点分布的方式,归纳整理了李双双的性格特点、农村生活和情感世界等三个方面。
作者通过许多生动的描写,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在情感描写上,文章也给人以深深的感触。
在语言的运用上,茅盾字里行间的平实明了,既没有华丽的修辞,也不失细腻动人的笔调,真实地展现了那时代农村的生活和情感。
寻春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寻春》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
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
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
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
“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士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
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
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
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
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
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
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
“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
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
《寻春》阅读练习及答案

《寻春》阅读练习及答案寻春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
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
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
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
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
“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
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
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
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
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
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
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
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
“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
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
早春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早春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早春》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早春》阅读原文①在冬末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
春天最初的脚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
②温湿的小南风,刚刚突破严冬的防线,便像涓涓细流一般向冰冻的土地浸润。
大地渐渐暖和并苏醒,丝丝温馨湿润的水汽从泥土的毛孔中蒸发弥散出来,宛如绵延不尽的袅袅炊烟,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与勃发。
高山上的皑皑积雪,在凛冽的冬天里出尽了风头,而春风在她的胳肢窝只温柔地一抓一挠,她便再也不能严肃不能正经,忍俊不禁地噗嗤一笑,霜冷的脸融化成粉红的花面,澌澌然地从山顶到山麓,再到村落,再淙淙地流入溪河湖海,醉心于横跨千里的春天的旅程。
春雨细细地蒙蒙地飘洒,像冰凉的薄翼一般的纱巾,盖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迷离了极目远眺的视线。
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
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
在这样的时节夜卧听雨,滴滴答答絮絮密密的天籁之声,将会润湿无数浪漫的关于早春的梦境。
早春的梦,其实就是封闭已久的窗户被猛地推开,沉寂麻木的心灵迎着清新的空气自由地放飞;就是新孵的蝴蝶飞飞停停翩跹[1]起舞,撩起红男绿女们郊游远足的浓浓兴致;就是在湖畔溪边浣纱的江南女子,纤纤的素手触摸到温温的水流的血脉,粉红的脸颊上荡漾的那份惊喜。
早春就是这样,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挪移和靠近,洋溢着生命萌动的灵气。
③广袤的原野上,早春的景致新鲜而纯情,充满生命成长的欲望。
早春尚不是百花竞艳百鸟鸣啭的时节,早春的标志模糊而暖昧,浅浅淡淡的草色,总让人们轻易地忽略她那轻盈而神秘的脚步,忽略那刚刚萌发的、若有若无的春意。
放眼远望,野草已经始发,但还没有完全显绿,猛地一看,依然是冬天的枯色。
粗心大意的人,也许就这样放弃了探春的努力,在早春已经来临的时候,仍然怀着沉重的冬天的心情。
高三总复习语文检测题 鉴赏古诗歌语言

鉴赏古诗歌语言(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杜甫力疾②坐清晓,来诗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注]①表丈:即表伯叔。
②力疾:扶病强起。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是在叙事,说自己清晓扶病强起,几不知春至,因拜读亲友李都督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悲伤之感。
B.颔联“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仍是叙事,说自己转瞬间又接待客人,愁绪也因此更增,觉得自己就像来客一样老去。
C.颈联“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写实,说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
“入”“归”二字传神地写出了早春的意蕴,体现了生命的复苏与萌动。
D.整首诗歌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可概括为“悲”字,连“红入桃花”“青归柳叶”的初春之景,也触动着诗人的悲情。
解析:选B B项,“自己转瞬间又接待客人”错,“愁伴客”是说自己流落他乡,客居在外,愁苦永摆脱不开;“觉得自己就像来客一样老去”错,“更觉老随人”是说自己觉得日益衰老,表达了迟暮伤感之情。
★2.全诗的情感围绕“悲”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悲”的具体内容。
答:解析:首联是叙事,写因拜读亲友李表丈寄来的《早春》诗而引发了伤春之悲。
颔联写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又缘愁而更感伤自己的日益衰老。
进一步写诗人的悲春之情。
颈联是写实,说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以实写春光来反衬悲春之情,为下文作铺垫。
尾联写面对良辰美景遥念故乡的心情从未中断,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风尘满布。
世乱未靖,归期无日,尤不免于伤春伤老。
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悲情。
全诗的情感围绕“悲”字展开,诗中抒发了诗人伤春、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悲情。
参考答案:①首联写诗人体弱多病,生机盎然的早春反衬了个人衰老,抒发了自伤病苦之悲。
②“愁伴客”,流落他乡,客居在外,愁苦永摆脱不开,表达了羁旅愁苦之情。
《早春寻李校书》解析

《早春寻李校书》解析一、作者简介早春寻李校书的作者是元稹。
元稹(779年 - 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
元稹的诗歌创作风格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喻诗,也有情感真挚细腻的爱情诗等。
他的诗作在唐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原诗呈现“款款春风澹澹云,柳枝低作翠栊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三、诗句注释1. “款款春风澹澹云”• “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
这里描绘春风轻柔徐缓地吹拂。
• “澹澹”:形容云淡薄的样子。
2. “柳枝低作翠栊裙”• “栊”:窗户,这里将柳枝比作翠绿色的窗裙,形象地写出柳枝低垂的姿态。
3. “梅含鸡舌兼红气”• “鸡舌”:一种香名,这里形容梅花散发着香气。
“兼红气”指梅花带有红色的气色,描绘出梅花的颜色和香气。
4. “江弄琼花散绿纹”• “琼花”:这里形容江面上如同白色美玉般的浪花。
“散绿纹”指江面上泛起绿色的波纹。
5. “带雾山莺啼尚小”•意思是山中的黄莺在雾气之中啼叫,声音还比较稚嫩,说明是早春时节,黄莺还比较幼小。
6. “穿沙芦笋叶才分”•芦笋刚刚从沙地中穿出,叶片才开始分开,也是早春植物刚刚生长的景象。
7.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相觅”:寻找。
这两句是说今天为什么偏偏要寻找(李校书)呢,是因为(李校书)最能撩乱自己美好的情思。
四、诗歌翻译轻柔的春风缓缓吹拂,淡薄的云朵飘浮在空中,柳枝低垂就像翠绿色的窗裙。
梅花含着香气且透着红色的气色,江水翻弄着如同琼花般的浪花并泛起绿色的波纹。
山中带着雾气的黄莺啼叫声还很稚嫩,穿过沙地的芦笋叶片才刚刚分开。
今天为什么偏偏要去寻找(李校书)呢,最能撩乱我美好情思的就是您啊。
五、诗歌赏析1. 景物描写与早春氛围营造•诗的前六句通过描写春风、云朵、柳枝、梅花、江水、山莺、芦笋等景物,生动地营造出了早春的氛围。
记叙文之词语的理解及赏析-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全考点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10:词语的理解及赏析1. [2021河南信阳中考模拟]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早春,在半径的一场艳遇黄燕①今年的早春,半径以满满一村的柚香迎接了我们,热情而低调。
②车马劳顿的我,想在这柚香四溢中,枕着宁静,与山村的寂夜共眠。
或者,像张爱玲那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尖着耳朵,把心吊在半空,听花落的声音,体会花瓣像无数中弹的蝴蝶一样纷纷从高空跌落的惊心动魄。
③可是,不是这样。
这个春天的那个夜晚,我在“蜜柚之乡”平和一个叫作半径的小村庄里,还没看到柚花,先听了一场盛大的交响。
④熄灯之后,窗外的演出就开始了。
“叽叽叽”“咕咕咕”“呱呱呱”,还有爪子踩着树枝枯叶的声音。
除了青蛙,我分辨不出谁是谁。
它们来来回回,窸窸窣窣,叽叽喳喳,像走台,像换场。
如果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里是一个小型的party,那么,此刻,我窗外的柚园里,便是红飞翠舞的聚会。
这是怎样的盛况啊!忍不住轻轻撩开窗帘一角,没承想,窗外热闹戛然而止,世界一片寂静。
我仿佛看到一双双惊愕的眼睛,还有瞬间蜷缩的身子和迅速逃离的身影。
我像一个莽汉突然闯入,搅扰了它们。
心中一阵儿小愧疚!这个时候,静静地当一名忠实的听众,便是最好的修养,舞台属于它们……⑤清晨,被一阵阵“咴儿咴儿”“唧啾唧啾”的鸟鸣声叫醒。
鸟儿们在小木屋顶上停停歇歇,这边啄啄,那边啄啄,它昂着头,翘着长长的尾巴,左瞧瞧右瞧瞧,右瞧瞧左瞧瞧,那怯怯的小眼神,像一根温软绸滑的羽毛,在心尖撩拨。
⑥早起的同伴们已在门口的柚园转了一圈,说是遇见了小松鼠,还有刺猬和它的女儿。
不知它们是否刚结束昨晚的演出?闹腾了一夜,倦了吧?该回窝歇息了吧?但此刻,对它们,我已无迎风待月之心,柚花之约,才是我的云霓之望。
⑦轻雾笼罩的柚园,新绿泛着油光。
随着太阳升起,柚叶更加鲜亮。
叶片间,倒垂着的柚花,一簇一簇。
花苞鼓胀着身子,像少女挺起的胸,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过分夸张。
那悄然开放的,便奋力将雪白的花瓣往后反卷,她要让鲜黄耀眼的花蕊更加突出,她散发芬芳,她吐露甜蜜,她招蜂引蝶,只是想果实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春寻李校书阅读答案附赏析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作者通过那些景象写出了春之早?本诗前三联与最后一联在思想感情上有何联系?(4分)
(2)这首诗采用了多种手法写景,使景物形象生动,试作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
(1)①诗歌第二句写了绿意朦胧的新柳,第三句中含鸡舌的梅是早梅,说的是梅含苞。
第五句写褐绿色的小山莺在林间嬉飞,乳莺恰是早春的产物。
第六句芦笋刚破土而出,才长出两三片嫩叶,更是早春了。
作者选取多种早春的特有事物写出了春之早。
(2分,两种1分)②前三联写景,景中所含是喜悦之情。
后一联解释喜悦的原因寻李校书。
诗人一想到要和友人见面,心情十分畅快,所以感觉一路景物也那么宜人。
(2分)(意思对即可)
(2)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三个比喻从形态和色彩两方面比喻本体,生动形象。
②动静结合。
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
春风、江流、山莺是动静,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③用多种感觉写景,全面而精确地写出了早春风物。
云白、柳绿、梅红等是视觉,兼红气写的是嗅觉,莺啼尚小写的是听觉。
④远景近景相结合。
第一联是远镜头,第二联则是近镜头,第五句是远镜头,第六句又是近镜头,画面有层次感。
⑤写景用词精妙。
如穿字形象地写出了春的活力,破土而出的芦笋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
(每种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3种手法6分)【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第一问,可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早春的特有事物,例如柳枝含鸡舌莺芦笋,然后稍作解释即可。
第二问,读后可知,前三联写早春之景,渲染出愉悦的氛围;最后一联,可结合着标题可知,诗人在寻找友人,自然心情是愉快的,故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内心的喜悦之情融于景物的描写之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写景手法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掌握,结合着前三联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
诗人以翠笼裙鸡舌琼花分别来形容柳枝梅花江水,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所描写的景物来看,春风、江流、山莺、柳枝、梅、芦笋等有动有静,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手法;从写景的角度来看,颜色各异,有声音有味道,故采用的是视觉、听觉和嗅觉相结合的手法;以此类推,其它可分别从景物的远近、炼字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首句款款春风淡淡云,写天气,最富神气,妙处有三。
款款春风写触觉,款款二字特妙,它不但写出了春风速度的缓慢,更写出了春风的神情和蔼,春风的本色柔。
跟春风打一个照面,仿佛迎面飘来一位端庄秀美的新婚娇娘。
淡淡云写
视觉,淡淡状云的浓度,淡淡二字亦妙,好似随手拈来,其实深见功力,若晴朗的天空无一丝云采,那还不够美,美就美在天上有云,那云却是淡淡的,衬拖在蓝蓝的天空中,仿佛姑娘们肩上的纱巾,轻盈缥缈。
第三妙是在一句之中用了两组叠字,款款与淡淡,不但具有视觉美,更具有音韵美。
元稹尊崇的大诗人杜甫曾游长安城中的曲江,留下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之二)的美诗,款款修饰蜻蜓,写出了蜻蜓的悠闲自由,无忧无虑。
(当时杜甫正叹酒债寻常处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元诗中的款款或来于此,但元稹却青于蓝而胜于蓝了。
次句柳枝低作翠笼裙,春风抚育下的柳枝已长出细细的嫩叶,远远望去,一棵柳树就是一条翠绿的笼裙。
在微风下,柳枝轻扬,仿佛绿裙起了皱缬;曲江边上,尽是柳树,树树柳枝在微风中轻扬,就恰如无数的舞女在尽情飞舞。
第三句梅含鸡舌兼红气,写嗅觉,含鸡舌的梅是早梅,说的是梅含苞欲放,红色的花蕊已突破了花苞,就象鸡的红色的舌头。
满树的红梅朵,在春天的早上,使轻雾也染成了红色,空气中散发着梅的馥郁的芳香。
第四句江弄琼花散绿纹,弄者,戏弄也,生也。
春水也似乎正高兴,欢腾的水变戏法似地生出朵朵洁白的浪花,碧绿的江中泛动着阵阵波纹,那景致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第五句带雾山莺啼尚小,写褐绿色的小山莺在林间嬉飞,要不是间关莺语花底滑的话,很难感觉到山莺的存在,山莺就象一朵朵飘动的绿雾,在林间浮动。
第六句穿沙芦笋叶才分,芦笋刚破土而出,才长出两三片嫩叶。
一个穿,形象地摹出了春的活力,破土的芦笋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我们仿佛能听到芦笋拼命生长时挤压泥土而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前三联突出了早春的风貌:新柳,春梅,小山莺,芦笋。
最后一联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诗人一大清早出门,一路上春光无限,激起了他的春情,兴奋不已,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分明不是出来踏春,于是,诗人反问自己,是什么撩乱自己的芳情呢?原来是自己的朋友李校书,是因寻李校书之故,诗人才清早出门,才见一路好春色,从这一联,我们可以感知诗人和李校书的友情的深厚。
诗人一想到要和友人李校书见面,心情十分畅快,所以一路景物也显得那么宜人。
《早春寻李校书》写出了春的神、色、香、声、力。
春的本色柔;春的色彩白、翠、红、绿;春的气味香(梅花有扑鼻清香);春的声音间关莺语花底滑;春的力量芦笋穿沙而出。
《早春寻李校书》一诗充满了色彩美,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柳是翠的,梅是红的,水花是白的,水是绿的,山莺是褐绿色的,笋是嫩绿色的,五彩斑斓。
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元稹诗时说,微之多深着色,而且色欲其妍,道出了元稹在诗歌中追求色彩美的旨趣。
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有四。
一是空间开阔。
首联用的是远镜头,写高空的淡淡白云,第二联用的是特写镜头,写地上的柳、梅,第五句又用一远镜头,写带雾的山莺,第六句用特写镜头,细写近处的芦笋,远景近景的交错展现,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二是比喻传神。
二、三、四句连用三个比喻,柳枝似笼裙,梅花似鸡舌,江水似琼花,比喻精妙,让人遐思。
三是写出了春天给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美妙的享受,或者说作者调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官能来赞美早春,全面而精确地写出了早春的特有风物。
这首诗体现出了元诗意必尽言,言必尽兴(陆时雍语)的
特色。
四是动静结合。
全诗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款款春风是动景,柳枝却是静景;梅是静景,江流是动景;山莺是动景,芦笋却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
苏东坡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诗中有诗。
(《东坡志林》)元稹这首《早春寻李校书》,难道不是一幅动人的画?它写景天上地下呼应,远近互取,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画意盎然,深蕴着诗人沉浸在春景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有机融为一体。
元稹好友白居易在《酬微之》中评元稹诗歌:声声丽曲敲寒玉,句句妍辞缀色丝,元诗歌不仅音韵美,辞藻美,而且意境美。
读罢全诗,我们的眼前总会浮现一幅优美的早春图。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