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文献学
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Literature Of TCM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代码:SO 125开课时间:第二学期总学时数:72开课部门:中医文献研究所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80%),实践练习(20%)预修课程:中医学术史、中医古籍校读法、中医经典选读主讲教师:张如青、金芷君等。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教材:张如青等.《中医文献学纲要》.上海中药医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体,五号,居左)参考资料: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张灿珅.《中医古籍文献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郭英徳.《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内容:以甲计、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医学文献: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概况:中医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包括目录的利用,版本的辨识,校勘的方法;中医文献中的齐种符号标识,误读错标的识别与纠正;古医籍亡佚的槪况,古医籍辑佚的方法。
要求: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初步获得整理中医药文献的能力。
第一章中医文献载体及装订形式1.主要内容以甲计、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岀土或传世医药文献。
2.教学要求掌握马王堆、武威、张家山岀上医学简帛,敦煌西域出上医学卷轴及册叶的主要内容;熟悉涉医甲计、涉医金石文献的主要内容:了解线装书以前的甲竹、石刻、简帛、卷轴、册叶等文献载体或装订形式及貝姻变过程。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1.主要内容中医文献的各种分类方法,古医籍的命名特点及同名异称现象。
2.教学要求掌握中医药文献的现代三级分类法;熟悉古代对中医药文献的各种分类法,熟悉古医籍的命轻方法与特点:了解古医籍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的情况。
中医文献学概论 国家精品课程

中医文献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中医文献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相关文献,探索其中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学科。
作为国家精品课程,中医文献学概论旨在全面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历史、发展、分类与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文献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医学,其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典医书,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更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文献的分类是中医文献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文献的形式和内容特点,中医文献可分为经典医书、方剂、医案和医话等几大类。
经典医书是中医学研究的基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方剂则是中药学的重要部分,是中医治疗常用的药物组合与应用方法的总结。
医案记录了医生在实际临床中的治疗案例,是研究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依据。
而医话则是医生们的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重要载体。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和文本研究两个方面。
文献考证是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比对和分析,还原中医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文献考证需要对文献的篇章结构、文字用法、用词习惯等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文献的时代、作者、来源等重要信息。
而文本研究则是对中医文献原文的深入解读和探讨,从而揭示其中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文本研究需要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和解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医学环境,以揭示中医学的内涵和特点。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中医文献,可以发现传统中医学的独特价值和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也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门国家精品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中医文献,学习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巧,通过查阅、理解和分析文献,培养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为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贡献。
中医文献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中医文献学二、授课对象中医专业研究生三、授课时间2课时四、教学目标1. 理解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
2. 掌握中医文献整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了解历代中医文献的源流和特点。
4. 提高学生查阅、分析、利用中医文献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中医文献学概述2. 中医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法3. 历代中医文献源流介绍4. 中医文献的查阅与分析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中医文献整理的方法、历代中医文献源流。
2. 教学难点:中医文献的查阅与分析技巧。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掌握中医文献整理的方法和技巧。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历代中医文献的特点和学术成就,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2)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2. 讲解中医文献学概述(1)中医文献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3. 讲解中医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法(1)文献收集、整理、校勘、注解、翻译等基本步骤。
(2)案例讲解:以《黄帝内经》为例,介绍文献整理的方法。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历代中医文献的特点和学术成就。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内容(1)提问:回顾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意义。
(2)提问:回顾中医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法。
2. 讲解历代中医文献源流(1)中医文献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2)重点介绍历代中医重要著作及其学术成就。
3. 讲解中医文献的查阅与分析(1)中医文献的查阅方法: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途径。
(2)中医文献的分析方法:文献综述、文献比较、文献评价等。
4. 案例分析(1)选取一篇中医文献,引导学生进行查阅和分析。
(2)教师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熟悉: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熟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了解:1.中医学的历史渊源。
[重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难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的知识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知识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
2.重点讲解: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知识点;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的知识点。
第二章中医哲学基础[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了解: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难点]1. 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的知识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的知识点;3.重点讲解: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知识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乘与相侮的知识点。
3.一般讲解:阴阳五行的概念的知识点;阴阳的属性特点的知识点;五行的特性的知识点;第三章藏象学说[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藏象学说的特点和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系统的连属。
2.气血津液的功能。
熟悉:1.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文献学》教学大纲

《文献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10195课程名称:文献学学时/学分:36/2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开课教研室:古代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
2.课程任务:文献学包括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也是掌握现代编辑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知识,通过开设文献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重点讲授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籍的编纂体例、目录、分类、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典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同时,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
成绩考核形式:末考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导论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
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了解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1)“文献”的含义。
(2)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3)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概况。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古典文献的起源与性质;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
4.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二、“古典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一、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二、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古典文献载体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典文献的载体发展历史,理解各种载体的价值和意义。
中医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
为了规范中医学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中医学教学大纲被制定并广泛应用于中医学教育领域。
本文将对中医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正文内容:一、中医学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认识:通过学习中医学教学大纲,学生能够了解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掌握: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深入学习中医学经典著作与理论,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3.培养学生对中医学临床实践的能力: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掌握,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研究与创新的能力:中医学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培养他们对中医学学科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中医学的学术水平。
5.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规范: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保证中医学的学术严肃性和信誉度。
二、中医学教学内容1.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药的分类与应用等内容。
2.中医学诊断方法:中医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并进行正确的诊断。
3.中医学治疗方法: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培养学生的中医治疗能力。
4.中医学经典著作:中医学教学大纲强调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学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医学的经典文献。
5.中医学临床实践:中医学教学大纲鼓励学生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掌握中医诊疗技术,并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三、中医学教学方法1.理论课教学:中医学教学大纲规定学生需要参加理论课教学,老师通过讲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医学的整体框架。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2、掌握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内容】
1、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中药的基本知识
2、叙述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讲述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重点】
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二章方剂学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熟悉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3、了解各类基本方的功用及主治
【教学内容】
1、讲述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讲述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介绍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叙述问诊的基本内容: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情况。
讲述切诊的内容:脉诊、按诊。
【教学重点】
望舌、问诊、脉诊。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选择典型病例供见习。
第六章辩证
本章内容用6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掌握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熟悉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掌握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
掌握切诊:脉诊、按诊。
【教学内容】
介绍诊法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
介绍诊法的运用原则:内外详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讲述望诊的基本内容: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
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Literature Of TCM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25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72
开课部门:中医文献研究所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80%),实践练习(20%)
预修课程:中医学术史、中医古籍校读法、中医经典选读
主讲教师:张如青、金芷君等。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张如青等.《中医文献学纲要》.上海中药医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体,五号,居左)参考资料: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内容: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医学文献;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概况;中医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包括目录的利用,版本的辨识,校勘
的方法;中医文献中的各种符号标识,误读错标的识别与纠正;古医籍亡佚的概况,古医籍辑佚的方法。
要求: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初步获得整理中医药文献的能力。
第一章中医文献载体及装订形式
1.主要内容
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出土或传世医药文献。
2.教学要求
掌握马王堆、武威、张家山出土医学简帛,敦煌西域出土医学卷轴及册叶的主要内容;熟悉涉医甲骨、涉医金石文献的主要内容;
了解线装书以前的甲骨、石刻、简帛、卷轴、册叶等文献载体或装订形式及其嬗变过程。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
1.主要内容
中医文献的各种分类方法,古医籍的命名特点及同名异称现象。
2.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药文献的现代三级分类法;
熟悉古代对中医药文献的各种分类法,熟悉古医籍的命名方法与特点;
了解古医籍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的情况。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目录
1.主要内容
利用目录治学的重要意义。
历代公私目录中著录中医文献的情况。
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熟悉历代官簿、史志、私录等目录书著录中医文献的概况;
了解目录书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版本
1.主要内容
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
古医籍版本的类型。
古医籍版本鉴别法。
中医经典著作的版本系统。
2.教学要求
掌握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及利用讳字鉴别古医籍版本的方法。
熟悉版本的类型及中医名著的版本系统。
了解“版本”与“版本学”的源流。
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
1.主要内容
古医籍校勘的源流。
古医籍文字错讹现象。
校勘古医籍的基本方法及校勘记的撰写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古医籍校勘的基本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兼校),掌握古医籍校勘记的撰写方法。
熟悉古医籍文字错讹现象、古医籍校勘依据与注意事项。
了解古书与古医籍校勘的源流。
第六章中医文献的符号与句读
1.主要内容
古医籍中的句读符号、段落符号、重文符号、重点符号、版面符号、校改符号。
古医籍句读标点的方法。
辨识、纠正古医籍误读错标的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辨识、纠正古医籍误读错标的方法;
熟悉古医籍中的句读符号、段落符号、重文符号。
了解古医籍中的各种版面符号与校改符号。
第七章中医文献的辑佚
1.主要内容
古代文献的播迁史,古代文献聚散亡佚及其原因。
古医籍亡佚的原因及辑佚概况。
古医籍辑佚的方法及评判优劣的标准。
2.教学要求
掌握古医籍辑佚的方法及评判优劣的标准。
熟悉古医籍亡佚的原因与古医籍辑佚的概况。
了解古代文献的播迁史,古书聚散亡佚概况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