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湛江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7湛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湛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湛江市2017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或饮酒的。

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等相关事务。

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独特的酒文化。

在汉代,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

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

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

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实行官府酒类专卖制度。

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武帝死后,酒类专卖制度被取消,改征酒税。

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的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视饮酒为“嘉会之好”。

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

当时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

河北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

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

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在汉代酒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

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酒,酺五日。

”酺五日的意思是欢聚饮酒五日。

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

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

酒用来犒劳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

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乃奉牛酒以劳军营”。

广东省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四)语文试卷

广东省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四)语文试卷

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测试题语文试题(四)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春秋时期,会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次数空前频繁。

前人在概括春秋形势特点时常说:“世道交丧,盟诅滋彰”“侵伐盟会,无时无之”,诚为不刊之论。

可以说,春秋是会盟的兴盛时期。

春秋会盟是中国奴隶社会衰落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奴隶制遭破坏、大国争霸、礼乐废坏的社会现实。

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春秋史,就必须对春秋会盟进行探讨。

春秋会盟作为统治阶级解决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军事、列国交往、列国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会盟是实行霸主政治的手段。

西周时,天子有无限权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册封一些方伯,代表自己坐镇一方,进行统治。

春秋时期,王权衰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霸主政治。

霸主政治象方伯政治一样,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形式。

春秋时,“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的社会心理驱使着人们仍然尊崇周室。

霸主迎合人们这种心理,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帜,提出“奖王室”的口号。

当王室发生内乱或遭侵凌时,就举行会盟,帮助王室平定混乱。

如王室的王子克、王子颓、王子带、王子朝等发动的叛乱,便都是霸主或大国诸侯帮助平定的。

广东省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含答案

广东省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三)含答案

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测试题语文试卷(三)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 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 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①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

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

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②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

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

诸予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

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广东省湛江第二中学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全国I卷) 含答案

广东省湛江第二中学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全国I卷) 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二)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如《论语》引《诗经》中所描绘的那位姑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如苏轼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四是精诚观,《庄子》中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诚”为真,为信,以诚为尊,以信为美。

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

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

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

”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广东省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含答案 精品

广东省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含答案 精品

湛江市2017年高考模拟测试题语文试卷(一)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缀段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

胡适曾在评价《儒林外史》时对“缀段性叙事”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品连缀起来的。

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

”这种叙事方式在现代影视传媒领域广受青睐,一些中外电视系列剧具有明显的“缀段性叙事”特点。

然而,在文学批评史上,“缀段性叙事”曾被指有“致命弱点”。

不少学者以西方小说的结构标准,借用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结构布局的论述,采论证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缺乏“结构”意识,认为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就在于叙事作品的“缀段性”。

殊不知,和西方叙事传统不同,中国的叙事结构自有其特点。

西方叙事观强调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强调叙事的“头、身、尾”相统一,体现出结构的时间线性。

但中国叙事传统,自先秦的史传文学始,重心就在于以人物为中心搭建的空间结构,并且外在的结构形式往往和内在的精神紧密相联。

到了现代影视大行其道的时代,胡适等人对《儒林外史》叙事方式的评点,恰成了对当今电视系列剧叙事优点的阐述。

西方学者关注到的当代系列叙事的特征和要素,早在中国明清长篇叙事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西方系列剧和中国传统叙事的“巧合”,勾勒出的是中国传统叙事在经历“西学东渐”遭遇“迷茫”后,又在当代与世界的接轨,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叙事蓬勃的生命力。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试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是分开来讲的。

“德”观念的产生当在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

巴新生先生认为“德”观念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

“道”观念的出现当晚于“德” 观念。

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徳”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

而“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可见,“德”观念同“道” 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 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从字义上来考察,“道”从首从行,点明了人在“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向外”,以“观察”或“体会”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徳”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了“徳”之行首先乃是有“心”之“行”,应该吋吋注意问“心”,注意“向内”求索,反观白己的“行”是否是出白“内心”对“天”或“天命” 的洞察。

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

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变过程屮,“德”观念逐渐成为“道”观念的体现。

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无德而功烈”,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

可见,天道的得以体现就是通过“德”。

2020届广东省湛江市2017级高三普通高考测试(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广东省湛江市2017级高三普通高考测试(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广东省湛江市2017级高三普通高考测试(一)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四川忠县(现属重庆市)出土的手提鲜鱼等食材的陶俑,成都出土的表现案上持刀操作的陶俑,都是笑盈盈的。

四川还出土过大量的说唱陶俑,动作夸张生动,表情兴高采烈,其快乐原因,大概也不乏庖厨经营的快乐和宴饮享受。

出土的宴饮图像往往有乐舞场面形成的欢娱环境,人物形象从容曼妙,烘托出柔和安逸的气氛。

蓝勇在《中国川菜史》写道:“汉代画像砖石中,以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尤为世俗化,其中特别是以宴乐烹饪题材偏多为特色……”他还认为“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晋代《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蜀之为国”,其地“尚滋味”“好辛香”。

蓝勇对所谓“尚滋味”的理解,就是对较高层次消费生活的追求、对较高等级饮食质量的享用、对较高水准烹饪艺术的欣赏。

这种“滋味”的品尝,是美好的生活体验,也是人幸福指数的表现。

说到“好辛香”, 自然离不开对川菜史上“蜀椒”的追溯。

唐代《艺文类聚》卷八九引《范子计然》(相传成书于春秋时期)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

”西汉扬雄《蜀都赋》“木艾椒篱”,西晋左思《蜀都赋》“或蕃丹椒”,北魏的《齐民要术·种椒》关于“蜀椒”的文字,说明蜀人对“辛香”的偏爱。

而这种偏爱,就是通过被今天称作花椒的“蜀椒、巴椒、川椒”等调味品的厨艺应用实现的。

后来,辣椒传入中国,对传统川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

《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贵州及其相邻地区“清初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广东省湛江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考前须知: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试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是分开来讲的。

“德〞观念的产生当在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

巴新生先生认为“德〞观念的开展有四个阶段: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

“道〞观念的出现当晚于“德〞观念。

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

而“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可见,“德〞观念同“道〞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从字义上来考察,“道〞从首从行,点明了人在“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向外〞,以“观察〞或“体会〞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了“德〞之行首先乃是有“心〞之“行〞,应该时时注意问“心〞,注意“向内〞求索,反观自己的“行〞是否是出自“内心〞对“天〞或“天命〞的洞察。

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

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德〞观念逐渐成为“道〞观念的表达。

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无德而功烈〞,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湛江市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含答案)湛江市2017年普通高考测试题(一)语文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D、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尊、高脚杯、小壶等陶器,都是用来酿酒或饮酒的。

西周时设有“酒正”、“酒人”,掌管有关酿酒和酒令等相关事务。

到了汉代,酿酒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饮酒之风”盛行,形成独特的酒文化。

在汉代,饮酒大量被认为是豪爽的行为。

光武帝时的马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经常醉倒在皇帝面前。

酿酒业有巨大的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官营政策。

武帝太初三年春二月,实行官府酒类专卖制度。

当时酒是必需品,实行官营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武帝死后,酒类专卖制度被取消,改征酒税。

这就放松了国家对酒类等的专营,有利于酿酒业的发展。

当时的贵族和官僚视饮酒为“嘉会之好”。

每年正月初一,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杂会万人以上”。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丧嫁娶,送礼待客,节日聚会是畅饮的大好时机。

当时酒的种类众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

河北刘胜墓中出土有“稻酒十石”、“黍上尊酒十五石”等题字的陶缸,说明了酒的种类很多。

汉景帝时的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生设醴。

这里的醴就是一种米酒。

在汉代酒用作实行仁政的工具。

孝文帝即位后下诏曰:“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酒,�T五日。

”�T五日的意思是欢聚饮酒五日。

孝文帝元年三月诏曰:“年十八以上赐米、酒、肉”。

孝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赐天下人爵各一级,孝者二级,女子百户牛酒。

酒用来犒劳军士,刘邦当年进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羊酒食献享军士”。

武帝初置四郡保边塞,臧宫率兵屯驻骆越,越人“乃奉牛酒以劳军营”。

酒在汉代也用于医疗。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养生方》和《杂疗方》中,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治疗的药酒方剂。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的记载。

汉代还有乡饮的仪式。

乡饮是古代的一种宴饮风俗,是在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仪式。

仪式严格区分长幼尊卑,要选择吉日举行。

成帝永嘉二年春三月,博士行“乡饮酒礼”。

每年三月学校在祭祀周公、孔子时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

按照汉代的礼俗,当别人进酒时,不让倒满或者一饮而尽,通常认为是对进酒人的不尊重。

灌夫与田�`有矛盾,灌夫给他倒酒时被田�`拒绝了,灌夫因此骂座。

当时男女宴饮时可以杂坐,刘邦回故乡时,当地的男女一起在宴会上“日乐饮极欢”。

汉代时供人宴饮的酒店叫做“垆”,当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在临邛开了一家酒店,“相如尽卖车骑,买酒店,乃令文君当垆”。

按当时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

大规模宴饮还分堂上堂下,以区分贵贱,吕公当年宴饮,“进不满千钱者坐之堂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礼仪制度的严格。

(摘编自王绪栋《试析汉代的酒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酒文化历史久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酒具和古代设置的有关官职,可证明我国西周时已掌握了酿酒的技术,也有着饮酒的风俗。

B.汉代酿酒业空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以豪饮为荣,豪饮成风,有大臣在皇帝面前因喝醉了酒而有失礼仪,也没有被追究责任。

C.汉武帝时实行酒业官营政策,官府独占酒利,不许私人自由酿酤,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不利于酿酒业的发展,武帝死后,这一制度被取消了。

D.汉代酒的种类很多,有米酒、果酒、桂花酒等,从刘胜墓中出土的陶缸题字和汉景帝时元王以醴酒招待穆生,可知米酒当时只是皇族的专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汉代,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贵族官僚,在节庆聚宴时都离不开酒,可以说酒是必需品,没有酒,人们的生活将失色不少。

B.在汉代,酒被统治者用作奖赏的工具,不仅可以把酒奖给男性,还可以奖给女性,还会用来犒劳军士,以显示统治者实行仁政。

C.汉代的乡饮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由于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仪式非常受重视,要选择吉日举行,还要严格区分长幼尊卑。

D.在汉代,女子可以和男子一起喝酒,在宴饮时还可以杂坐,甚至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当街卖酒,才女卓文君就曾经当垆卖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药酒方剂和张仲景两部药书中的大量记载,我们可以推断酒在汉代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B.汉代的成帝、明帝时,在祭祀圣师周公、孔子时,都会在学校举行盛大的酒会,可见酒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C.灌夫与田�`本来就有矛盾,因为田�`拒绝了灌夫的倒酒,所以灌夫认为这是田�`对他的极大的不尊重,当场就骂了田�`。

D.按照汉代宴饮的礼俗,主人居中,客人分列左右,《鸿门宴》中项羽作为主人东向坐,刘邦作为客人北向坐,是符合礼仪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秋水田中禾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

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

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

麦种完了。

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

”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

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

下了学,庄稼种得也不赖。

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

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一场梦也就结束了。

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

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30块学费。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

“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400斤,还不说加价款。

玩去!” 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

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

他又喊“妈”,却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

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箱。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 “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

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

”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

“今年花收得好呀?” “好哩。

” “卖了多少一级?” “总有两三百斤吧。

”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

问到花,就等于问钱。

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

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

”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我不是说那……” “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

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的声音。

银亮亮的水珠迸溅起来,清澈的塘水泛起涟漪。

金保最爱看秋水洗衣服。

她半蹲着,向水里探着身子,短发辫一只向前一只向后,两只手在石条上来回搓,细细的腰肢随着胳膊起伏。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

七里路,走一后晌。

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我不回呢。

”“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你瞧这水多好!清得像水晶样。

”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

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

开了春,买千把尾鱼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

没听俺爷说: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

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压在箱底能生儿吗?”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妈倒先应了:“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

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 “家里你放心。

”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

他弯着腰,忙活着。

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见那上边有四个字:淡水养鱼。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说这句话时是想要金保家把卖棉花的钱拿来办婚事,这样她就能明正言顺地过来帮助金保家脱贫。

B.面对婆家并不富裕的现状,秋水不嗔不怨,面对不思进取、胆小无能的未婚夫,秋水有批评亦有诱导,最终唤醒恋人潜藏心中的斗志,也燃起一家人新的希望。

C.小说选取了一段并不复杂的农村恋曲,通过一个个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来一步步诠释贫困的农村生活中的人们抗争的不易,读来平淡质朴,给人真实之感。

D.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5.请简要分析秋水洗衣时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分) 6.金保是本文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金保这一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谈谈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化出版界的巨人――胡愈之 1914年,胡愈之考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练习生。

他充分利用商务“东方图书馆”,发愤自学,博览群书。

1915年8月开始在《东方杂志》发表其第一篇译作:《英国与欧洲大陆间之海底隧道》。

在白色恐怖的威胁下,1928年3月,胡愈之被迫去法国留学三年。

胡愈之回国后不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邹韬奋和胡愈之这两位爱国知识分子联手呼吁抗日救亡。

桂林是当时后方文化名人荟萃的文化城,胡愈之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曾在桂林国新社任记者的王淮冰回忆:“文化城中的文化人,无论办报纸、办杂志、开书店、出版图书,有事都去请教愈老。

人们称他为‘文化界的参谋长’……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文化城’中第一大忙人。

”胡愈之发动知识界朋友共同集资创办了由章锡琛任经理的开明书店。

章锡琛曾深情地对胡愈之说:“从主意到具体工作,没有你恐怕就没有开明书店了。

”在胡愈之的推动和策划下,创立了以《大公报》名记者范长江为理事长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成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新闻界群众团体。

《世界知识》是胡愈之在生活书店亲自创办的心爱刊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