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定义中文名称:荧光增白剂英文名称: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定义:能吸收近紫外线(波长300~400nm)、再放射出蓝紫色荧光(420~480nm)的无色有机化合物。
多数是具有较大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
应用学科:材料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高分子材料(二级学科);高分子材料相关助剂(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 brightener)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达到增白的效果。
简介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色彩调理剂,具有亮白增艳的作用,广泛用于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多个领域中。
荧光增白剂约有15种基本结构类型,近400种结构。
我国允许在衣物洗涤剂中添加的荧光增白剂有两种类型: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如CBS等)和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如33#等)。
荧光增白剂可以吸收不可见的紫外光,(波长范围约为360—380 nm),转换为波长较长的蓝光或紫色的可见光,因而可以补偿基质中不想要的微黄色,同时反射出比原来入射的波长在400——600 nm范围的更多的可见光,从而使制品显得更白、更亮、更鲜艳。
荧光增白剂CBS,目前广泛适用于洗衣液中的一种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的国家标准按照国家标准《GB 15193.3-2003急性毒性试验》规范性附录D“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判定,二苯乙烯基联苯类荧光增白剂(CBS)为无毒,与日常食用的食盐的急性毒性属于同等级别。
编辑本段荧光增白剂的发现人类首次从理论上阐述荧光现象是在1852年,当时Stokes提出了被后人称为Stokes定律的理论。
1921年Lagorio观察到荧光染料发出的可见荧光能量高于它所吸收的可见光能量,为此,他推论:荧光染料具有将不可见的紫外光转换为可见荧光的能力。
荧光增白剂的增白原理

荧光增白剂的增白原理
荧光增白剂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纸张、塑料及洗涤剂等工业领域的化学物质,它可以使物体表面看起来更白、更亮。
荧光增白剂的增白原理主要是利用荧光效应。
荧光增白剂分子中含有苯并三唑和双咪唑等芳香环结构,这些结构中的π-电子能吸收紫外光,并在经历激发后迅速释放出
蓝光。
这种蓝光可以被人眼所感知,并与原来的物体表面发出的黄光相混合,从而使物体整体呈现出一种更白、更亮的外观。
具体而言,荧光增白剂吸收紫外光后激发到高能级电子态,随即通过非辐射跃迁、内部转换等过程回到低能级电子态,释放出蓝光。
而物体表面的黄光在相同波长范围内也被荧光增白剂吸收,然后重新辐射出更白、更亮的蓝白光。
这样,人眼就会感知到物体表面更白的效果。
荧光增白剂在增白过程中并不改变物体本身的颜色,而是利用光的特性来改善物体的视觉效果。
荧光增白剂有很好的增白效果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造纸、塑料、洗涤剂等不同领域。
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中文名称:荧光增白剂英文名称:fluorescent whitening agent定义:能吸收近紫外线(波长300~400nm)、再放射出蓝紫色荧光(420~480nm)的无色有机化合物。
多数是具有较大共轭体系的有机化合物。
百科名片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 brightener)是一种荧光染料,或称为白色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很白,达到增白的效果。
简介概述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色彩调理剂,具有亮白增艳的作用,广泛用于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多个领域中。
荧光增白剂约有15种基本结构类型,近400种结构。
我国允许在衣物洗涤剂中添加的荧光增白剂有两种类型: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如CBS等)和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如33#等)。
作用原理荧光增白剂可以吸收不可见的紫外光,(波长范围约为360—380 nm),转换为波长较长的蓝光或紫色的可见光,因而可以补偿基质中不想要的微黄色,同时反射出比原来入射的波长在400——600 nm范围的更多的可见光,从而使制品显得更白、更亮、更鲜艳。
荧光增白剂CBS,目前广泛适用于洗衣液中的一种荧光增白剂。
全称:二苯乙烯联苯二磺酸钠荧光增白剂CBS分子式:分子式原理亮白效果荧光增白剂的作用原理是吸收光线中不可见的紫外光,并发出可见的蓝光,与织物发出的黄光进行叠加后,互补形成白光,使织物发出的白光增加,肉眼可感觉到白色织物明显变得亮白,这就是亮白效果。
分类按化学结构可分为五类:1、二苯乙烯型,用于棉纤维及某些合成纤维、造纸、制皂等工业,具有蓝色荧光;2、香豆素型,具有香豆酮基本结构,用于赛璐璐、聚氯乙烯塑料等,具有较强的蓝色荧光;3、吡唑啉型,用于羊毛、聚酰胺、腈纶等纤维,具有绿色荧色;4、苯并氧氮型,用于腈纶等纤维及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具有红色荧光;5、苯二甲酰亚胺型,用于涤纶、腈纶、锦纶等纤维,具有蓝色荧光。
荧光增白剂

概述
3、分散状荧光增白剂:指不溶于水的荧光增 白剂以极细小的微粒高度分散在水中的悬浮 体。
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
对称型二苯乙烯衍生物
R NH
CH CH
NH R
SO3Na NaO3S
取代基R主要是:酰胺基、三聚氰基、三氮唑基等。
对称型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是由DSD酸合成而得。
1、DSD酸的制备:
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
CH3
105-110
+H2SO4 SO3
CH3 SO3H + H2SO4
DSD酸+三聚氯氰→缩合物 6、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2、对称型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的分类:
缩合物+氨基化合物→产物 R1为:
R2为:
噁唑型荧光增白剂(苯并氧氮茂型)
在3位和7位上引入取代基
通式为: 3、分散状荧光增白剂:指不溶于水的荧光增白剂以极细小的微粒高度分散在水中的悬浮体。
荧光增白剂的限定条件:
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是光学上的补色作用。故荧光增 白剂又称光学增白剂。
采用荧光增白剂既能消除黄色又能增加亮度。
概述
荧光增白剂在紫外区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340~400nm之间,最大荧光反射波长为 415~466nm之间,其荧光反射波长不同所呈现的 颜色也不同:
1、415~429nm,紫色
2、430~440nm,蓝色
基本结构和取代基。 3、杂环化合物中的氧、氮等杂原子和羟基、氨基、烷
荧光增白剂检测标准

荧光增白剂检测标准荧光增白剂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洗涤剂等行业,用于增加产品的白度和亮度。
然而,荧光增白剂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测标准,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一、荧光增白剂的基本原理。
荧光增白剂是一类能够吸收紫外光并发射蓝色荧光的化合物,通过这种荧光效应来增加产品的白度和亮度。
其主要作用是在可见光下,荧光增白剂吸收紫外光,然后再以蓝色光的形式发射出来,使产品看起来更加白皙和明亮。
二、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方法。
1. 紫外光检测法,利用荧光增白剂在紫外光下发出蓝色荧光的特性,通过紫外灯的照射来观察样品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
2. 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确定其中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并对其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3. 红外光谱法,利用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扫描,通过不同波长下的吸收峰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荧光增白剂。
三、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标准。
1. 含量标准,对不同行业中使用的荧光增白剂,制定相应的含量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检测方法标准,针对不同的荧光增白剂检测方法,建立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安全标准,制定荧光增白剂的使用安全标准,包括对其使用量、使用范围等方面的规定,以降低潜在的风险。
四、荧光增白剂检测标准的意义。
1. 保障产品质量,建立荧光增白剂检测标准,可以有效监控产品中荧光增白剂的含量,保障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2. 保护消费者权益,严格执行荧光增白剂检测标准,可以有效减少产品中荧光增白剂残留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3.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建立统一的荧光增白剂检测标准,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五、结论。
荧光增白剂作为一种常见的化学添加剂,其检测标准的建立对于产品质量、消费者健康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关的检测标准,以确保荧光增白剂的安全使用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荧光增白剂用途

荧光增白剂用途荧光增白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纺织、塑料、洗涤剂、纸张等行业的白色颜料。
荧光增白剂通过吸收紫外光,并将其转化为可见光,从而使物体表面呈现出更加明亮白净的效果。
荧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为荧光增白剂ER、荧光增白剂OB等,它们可以吸收280-400纳米的紫外光,然后以蓝光或绿光的形式发射出来。
荧光增白剂主要的用途如下:1. 纺织工业:荧光增白剂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的染色和整理过程中,可以使纺织品呈现出更加白净、明亮的颜色。
同时,荧光增白剂还能够在室外光线下吸收紫外光,然后发射出蓝光,进一步增强纺织品的白度,提高其质感和附加值。
2. 塑料工业:荧光增白剂可添加到塑料制品中,以增加其光洁度和透明度。
在塑料制品的生产过程中,荧光增白剂能够与塑料分子相互作用,使塑料表面呈现出明亮的效果,同时可以屏蔽掉塑料颜料中的杂色,提高塑料制品的质量。
3. 洗涤剂工业:荧光增白剂是洗涤剂中的一种重要成分。
通过添加适量的荧光增白剂,可以使洗涤剂中的洗衣成分在洗衣液中更加均匀分布,并能够增加衣物的白度和明亮度。
同时,在洗涤剂中添加荧光增白剂还可以在洗衣过程中发出蓝光,提高洗涤剂的增白效果,使衣物更加清洁。
4. 纸张工业:荧光增白剂是制造光面纸、包装纸等各类纸张中的一种重要添加剂。
在纸张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向纸浆中添加适量的荧光增白剂,可以增加纸张的白度和亮度,使其更加吸引人。
尤其是在高品质印刷品制作中,荧光增白剂能够使印刷品呈现出高对比度、高色彩饱和度的效果。
5. 墨水工业:荧光增白剂是彩色墨水和草图墨水中的一种常见成分。
通过添加荧光增白剂,墨水可以在黑色或彩色的字迹下呈现出更加鲜艳的颜色,使字迹更加清晰可见。
总的来说,荧光增白剂在纺织、塑料、洗涤剂、纸张和墨水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白度和明亮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使产品更加吸引人。
因此,荧光增白剂在现代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荧光增白剂制备

荧光增白剂制备
荧光增白剂是一类化学物质,可以使白色物品表面呈现出更加明亮的
白色效果。
荧光增白剂制备的基本步骤如下:
1.选择合适的材料:荧光增白剂可以由多种化合物制备而成,例如苯
二酚类、咔唑类、三聚氰胺类等。
选择合适的材料是制备成功的基础。
2.预处理原料:将原料进行粉碎或者过筛处理,确保不会出现粗杂质。
3.反应混合物:按照一定比例将原料按照粉剂、液体等形态加入反应
器中混合,形成混合物。
4.反应:将混合物进行加热或加压,进行化学反应。
反应的条件和时
间需要根据不同材料进行调整。
5.过滤、洗涤:将反应后得到的荧光增白剂混合物进行过滤、洗涤,
除去未反应的杂质。
6.干燥:最后将洗涤好的荧光增白剂混合物进行干燥,得到成品。
需要注意的是,荧光增白剂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和杂质,以确保成品质量。
荧光增白剂荧光强度测定

荧光增白剂荧光强度测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荧光增白剂荧光强度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荧光增白剂荧光强度的测定。
2 原理将荧光增白剂试样与标样于同一条件下配成适宜浓度的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以试样吸光系数与标样吸光系数的百分比值表示试样相对于标样的荧光强度。
3 仪器和设备所用仪器和设备应符合GB/T 2374-2007中第4章的规定,包括如下内容:a)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b)分析天平:精度0.0001g;c)容量瓶:100mL、500mL、1000mL棕色容量瓶;d)移液管:2mL、5mL、10mL;e)比色皿:10mm石英比色皿。
4 试验方法4.1 一般规定除非另有规定,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GB/T 6682-2008中规定的三级水。
检验结果的判定按GB/T 8170-2008中4.3.3修约值比较法进行。
在进行测定时,房间应适当避光,避免阳光照射测试样品。
在测定过程中,从称样、溶解、稀释到测定应连续操作,不应放置时间过长,以避免标样和试样受光照而影响测定结果。
操作过程中的环境温度、溶剂温度应保持在(25±5)℃。
4.2 标准样品(标样)的确定标准样品(标样)应采用国家标准样品或行业标准样品。
在供需双方协商一致时,也可采用供需双方商定的标准样品。
4.3 水溶性荧光增白剂荧光强度的测定4.3.1 溶剂的选择和确定水溶性荧光增白剂以水为溶剂,根据产品特性,也可使用稀碱溶液(如0.3g/L的无水碳酸钠水溶液或0.4g/L氢氧化钠水溶液等)作为溶剂,以得到澄清、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为原则。
必要时可采用少量有机溶剂先溶解样品,再用水或稀碱溶液作为溶剂稀释样品。
4.3.2 测试溶液浓度的确定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荧光增白剂的吸光度值,要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测定溶液浓度和吸光度值之间应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控制吸光度值在0.3~0.7范围内。
配制的溶液浓度以标准样品溶液和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值接近为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苯并噁唑类
苯并噁唑类荧光增白剂在产量上仅次于三嗪基氨基二苯 乙烯类的荧光增白剂,但是此类品种的大多数是高性能的荧 光增白剂,它们的价格远远高于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类的荧 光增白剂。苯并噁唑基团非常容易引进分子中,它们在分子 中参与电子的共轭,所以将它们引入分子后,延长了分子的 共轭链。典型的品种有:Eastobrite OB-1(C.I.荧光增白剂 393)
第4章 荧光增白剂
内 容
4.1 概述 4.2荧光增白剂的分类与命名 4.3 荧光增白剂的合成
4.1 概述
4.1.1 荧光增白剂的定义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无色的有机化合物,它能吸 收人眼看不见的近紫外光(300—400nm之间),再 发射人眼可见的蓝紫色荧光(420—480nm之间)。 作为荧光增白剂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化合物本身接近无色或浅色; 2、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3、对底物有较好的亲和性,但无化学作用; 4、有较好的热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
(9)杂类
芘类荧光增白剂(Fluolite XMF)
喹噁啉类荧光增白剂
(九)杂类 前面介绍的是荧光增白剂的主要结构类型,除此之外尚有一些 其它的品种,如:以芘为母体的荧光增白剂 XMF(BASF 公司的 商品牌号为 Fluolite XMF) , 于 1963 年上市, 除了可用于纤维的增 白外,还被大量用于办公用品中,如:荧光记号笔。
化合物 6
化合物7(C.I.荧光增白剂48)
咪唑类荧光增白剂的出现:
(瑞士CIBA公司 1942年 用于毛纺织品和尼龙制品的增白)
噁唑结构的荧光增白剂出现:
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继又有新的荧光增白剂产品问世。 萘酰亚胺类型
联苯乙烯类型
吡嗪类型
1956年出版的《染料索引》第二版上仅登录不同结构的荧 光增白剂品种78个。 1971年出版的第三版上荧光增白剂品种数增加了184个,达 到262个。 1982年出版的《染料索引》第三版补编上,荧光增白剂的 品种增加到359个。 1999年的补编上,增加到396个。 目前世界上已生产荧光增白剂约有15种基本结构类型,近 400种结构的化合物,曾经使用过的商品牌号超过3000个。
(8)萘酰亚胺类
4-氨基-1,8-萘二甲酰亚胺以及它们的N-衍生物本身就 具有较强烈的绿光黄色荧光,所以它们一直被用作荧光染料, 例如:C.I.溶剂黄44,将4-位上的氨基酰化,则这类化合物 的最大荧光波长向蓝移动,适合作为荧光增白剂使用。目前 使用的萘二甲酰亚胺类荧光增白剂主要是4,5位上有一个或 两个烷氧基取代的衍生物,典型的品种有:Mikawhite AT(C.I.荧光增白剂162),它在我国也未见有生产。
该品种在我国的商品名称为荧光增白剂ER,常用于塑料和涤纶纤维及树脂 的增白。
4,4’-二苯乙烯联苯:
4,4’-二苯乙烯联苯类的荧光增白剂属于应用性能很好 的一类品种,可用于对应用性能有严格要求的场合,典型的 品种有:Tinopal CBS-X(C.I.荧光增白剂 351)
该品种在我国的商品名称为荧光增白剂CBS-X,常用于高档洗涤剂的添 加剂。
化合物 1:6,7-二羟基香豆素配糖体
该化合物是在马栗树皮中提取得到的一种物质。
不易得到,其化学性能也不稳定,无工业化价值。
启发:人工合成新的荧光增白剂。
化合物2
化合物3
这两个化合物虽然对纺织品有增白作用,但是水洗牢度太 差。
1934年,荧光ICI公司在它的一项专利中首次将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双磺酸(DSD酸)的二酰基衍生物用 作荧光增白剂,它对纤维素织物和纸张可产生直接的增白 效果。
4.1.4荧光增白剂的历史
1852年Stokes定律:人类首次从理论上阐述荧光现象; 1921年Lagorio观察到荧光染料发出的可见荧光能力高 于它吸收的可见光能量;
他推论:荧光染料具有将不可见紫外光转换为可见荧光 的能力;
他还发现天然纤维的白度可通过荧光物质的水溶液处理 而提高。 1929年Krais采用Lagorio原理证明,将泛黄色的人造丝 浸入6,7-二羟基香豆素配糖体的溶液中,干燥后发现该 人造丝的白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具有该结构类型的荧光增白剂是现有荧光增白剂商品中 品种最多的,约80%以上的荧光增白剂都属于此类结构类型, 它们被广泛用于增白剂纤维素类纺织品、纸张、再生纤维以 及洗涤剂,典型的品种有荧光增白剂DMS(C.I.荧光增白剂 71):
该品种在我国还被称为:荧光增白剂挺进33#,常用于固体洗涤剂。
(3)二苯乙烯-三氮唑类
(3)底物之所以呈微黄色光,是因为底物中含有 色杂质,它们会吸收波长为450nm左右的蓝色或蓝 紫色的可见光。荧光增白剂之所以能对呈黄色光 的底物起增白作用,是因为它吸附在底物上后可 发射波长为450nm左右的蓝色或蓝紫色的可见光。 发出的光补偿了被底物吸收的光,所以人眼的感 觉是该物体的白度和鲜艳度增加了,也就说物体 被增白增艳了。
4.1.2荧光增白剂发光机理
3 2 1 第二电子激发态 v= 0
无辐射跃迁 3 2 1 v= 0
第一电子激发态
吸光
荧光 3 2 1 v= 0
基态
4.1.3光增白剂的作用 (1)荧光增白剂能显著地提高被作用物(底物)的 白度和光泽,所以被广泛地用于纺织、造纸、塑料 及合成洗涤剂等工业。 (2)荧光增白剂也可被看作是一种白色染料,或 者是白色的荧光染料,利用荧光给予视觉器官以增 加白度的感觉。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许多会 吸收光的物质并不一定会发荧光;会发荧光的化合 物也不一定可作为荧光增具有刚性的、不饱和的平面多烯烃或多芳香环结构的化 合物往往具有荧光及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任何有利于提 高π电子共轭程度的结构改变都将提高荧光量子产率,同 时使荧光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2、卤素取代基对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的影响是: 氟>氯>溴>碘 ; 3、立体异构对荧光的影响是:反式>顺式; 4、晶体结构的构造对荧光也有影响。
Cl N N SO2NH2
它在我国的商品名称为荧光增白剂 DCB,被大量用于腈纶纤维 的增白。
(7)香豆素类
香豆素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荧光,在它的3位,7位上 引入各种取代基团就可使其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荧光增白剂。 如今,早期研制的并已商品化的品种现已开始逐步淘汰,因 为它们的各项牢度性能都不好,代替它们的是在3,7位上引 入一些较复杂的取代基团,特别是引入杂环类型的基团,因 为如此生成的品种具有白度更高、耐日晒牢度更高的特点。 典型的品种有Uvitex WGS(C.I.荧光增白剂52):
二苯乙烯-三氮唑是二苯乙烯类化合物与三氮唑类化合 物的缩合物,该类荧光增白剂问世较早。缺点是荧光色调偏 绿,对纤维增白的白度不够高,现在逐步退出市场。目前仍 在使用的此类荧光增白剂有结构对称的和结构不对称的两种 类型。典型的不对称结构的品种是:Tinopal PBS,主要用于 棉纤维增白。
二苯乙烯-三氮唑类
4,4’-二乙烯基二苯乙烯:
4,4’-二乙烯基二苯乙烯具有极高的量子产率,在我国 未有生产,国外的典型品种有:Leukophor EHB
(2)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类
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是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 磺酸(4,4’-diaminostilbene-2,2’-disulfonic acid,简称 DSD酸)与三聚氯氰的缩合物:
( 5 )化学漂白会不同程度地损伤纤维组织。而荧 光增白剂的增白不会对纤维组织造成损伤。然而, 荧光增白剂对紫外线相当敏感,用其处理过的制 品如果长期曝露在日光下,其白度会因荧光增白 剂分子的逐渐被破坏而下降。荧光增白剂和荧光 染料的共同点是两者都可发出荧光,不同之处在 于前者是吸收了不可见的紫外光,发出波长较短 的可见荧光;而后者是吸收可见光并发出波长较 长的可见荧光。
4.2 荧光增白剂的分类
4.2.1按照分子母体结构划分
按照荧光增白剂的母体结构可将它们分为9类: (1)碳环类 (2)三嗪基氨基二苯乙烯类 (3)二苯乙烯-三氮唑类 (4)呋喃类 (6) 1,3-二苯基吡唑类 (7) 香豆素类 (8) 萘酰亚胺类 (9) 杂类
(5)苯并呋喃类和苯并咪唑类
(1)碳环类
1,3-二苯基-吡唑啉类荧光增白剂的结构通式如下:
(六)1,3二苯基 -吡唑啉类 1,3二苯基 -吡唑啉类 1,3-二苯基-吡唑啉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蓝色荧光,其结构通式
1,3-二苯基-吡唑啉类荧光增白剂典型的品种是 如下: Blankophor DCB(C.I.荧光增白剂121):
R N N R
典型的品种有:Blankophor DCB,
碳环类荧光增白剂是指构成分子的母体中不含杂环,同 时母体上的取代基也不含杂环的一类荧光增白剂。 组成碳环类荧光增白剂的母体分子主要有三类: 1,4’-二苯乙烯苯:
4,4’-二苯乙烯联苯: 4,4’-二乙烯基二苯乙烯:
1,4’-二苯乙烯苯:
氰基取代的二苯乙烯苯具有相当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对 底物的增白效果很好,尤其适合用于塑料和合成纤维树脂。 典型的品种有:Palanil Brilliant white R(C.I.荧光增白 剂199):
它在我国的商品名称为荧光增白剂OB-1,被广泛用于涤纶纤维树脂的原 液增白。
苯并噁唑类
另有一类结构不对称的品种,典型品种的结构如下:
它不常以单一组分使用,而是常与其他相似结构
的荧光增白剂一起使用,构成混合型荧光增白剂。
(5)呋喃,苯并呋喃和苯并咪唑类
呋喃,苯并呋喃和苯并咪唑本身不是荧光增白剂的母体, 但它们都是构成荧光增白剂的结构单元。它们可与其他结构 单元(如联苯)一起组成性能良好的荧光增白剂。呋喃与联 苯的组合在结构上类似于苯乙烯与联苯的组合。含磺酸基团 的此类组合具有很好的水溶性,特别适合尼龙纤维和纤维素 纤维的增白,典型化合物的结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