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专业英语微课教学模式探索

合集下载

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及对策探析

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及对策探析

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及对策探析作者:杨翠凤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8年第02期摘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英语学习兴趣不高,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探讨了如何改进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专业英语阅读、写作及听力水平。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英语;科技论文;第二学堂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2-0125-02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biotechnology major students from newly-upgraded local university exist the status quo of weak foundation, lacking interest and low literacy on English, how to improve the course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 English were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aiming at arou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professional English and improving the reading, writing and listening skill at the same time.Key words: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 English; Research papers; Second classroom以广西百色市百色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生物工程技术,能从事与工农、医药、食品等相关行业的应用研究、生产管理、科研教学等职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推广,其中包括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微课教学模式以其灵活、便捷的特点,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思路。

本文将探究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一、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微课教学模式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在线教学模式,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灵活性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由选择学习的速度和时间。

2. 互动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与教师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

3. 形式多样:微课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1. 词汇单词的学习:通过微课的形式,可以将词汇单词的发音、拼写、词义等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同时配以相关的例句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汇。

2. 词汇联想和记忆:在微课中可以使用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词汇的联想和记忆,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和理解词汇。

3. 词汇巩固与拓展:通过微课教学模式,可以设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和练习,让学生对已学的词汇进行巩固和拓展,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

4. 课外拓展:通过微课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词汇学习资源,包括词汇棋盘游戏、词汇短视频等,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

5. 个性化学习:微课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习惯,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 提高学习效率:微课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选择学习,同时可以与教师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及时解决问题。

3. 提高学习兴趣:微课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形式的运用,使英语词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词汇,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增强记忆和理解能力。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究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究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究1. 倒转课堂:通过微课,教师可以将课堂学习的内容提前录制成视频形式,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进行预习。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拓展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提供更多的拓展资料和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和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

3. 巩固复习: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复习课件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已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学科融合:通过微课可以将生物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将生物与化学、物理等学科进行关联,提高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5. 案例教学:微课可以将生物的知识与实际案例进行结合,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生物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真实的生物应用和研究案例。

以"人体的呼吸系统"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1. 教师提前录制一个关于"人体的呼吸系统"的微课视频,包括人体的呼吸器官、呼吸的过程、呼吸与新陈代谢的关系等内容。

2. 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观看视频,了解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

3.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一些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实验和探究任务,例如观察和测量人体的呼吸频率、对比不同呼吸道模型的结构和功能等。

4. 学生在课后通过微课进行巩固和复习,完成一些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练习题和实践探究活动,加强对呼吸系统知识的掌握。

通过以上的创新应用例子可以看出,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丰富的应用方式。

微课的创新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师应重视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更多创新教学方式,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复习教学初探

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复习教学初探

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复习教学初探背景介绍高考是每个高三学生都要面对的重要考试,而生物作为其中的一个科目同样占据着很重要的分数。

然而在高三学生面对紧张的考试前,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复习需要时间和耐心。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使用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来协助高三生物的教学复习,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微课教学初探什么是微课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媒体形式,将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分解,让学生轻松了解重点知识。

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较短,一般在2-10分钟之间,具有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

微课内容的教学形式多样,甚至可以自己制作微课,因此可以大大满足各种类型的学生。

微课的优点1.简单易懂:微课的教学形式以简单易懂为主要目标,让学生能够快速了解基本知识点。

2.随时随地:由于微课的教学形式多样,具有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在任何时间都能够学习。

3.自由制作:微课的制作具有自由性,学生可以自己亲自制作,加深了解。

微课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具有广泛应用的空间。

1.学习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学习各个知识点,针对性强,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

2.题型解析:高考中生物题目种类繁多,通过微课可以针对各类题型进行分析和解析,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做题技巧。

3.名词学习:生物是一门学科,知识点多且名词较多,微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名词及背景知识。

微课如何制作制作微课需要以下步骤:1.确定知识点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划分,选取重点知识点,具有针对性。

2.制作PPT通过PPT将知识点图文并茂地进行呈现,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简单清晰的掌握。

3.录制音频将PPT与配合录制的语音视频进行组合,形成简单易懂的微课。

4.上传分享将微课上传到互联网上,分享给其他学生。

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的比较传统教学方式通过黑板白板进行教学,学生耳听为虚,难以仅凭听课掌握知识点。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课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领域。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微课以其简短的内容、多媒体的展示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了高中生物教学的一种新趋势。

本文将对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一些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一、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1. 提供多媒体展示: 微课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生物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生物概念。

通过视频展示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可以增加学生对细胞组织的实际感知,提高学习效果。

2. 灵活的学习方式: 微课的学习内容简短明了,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3. 个性化学习: 微课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给予不同层次学生相应的学习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 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和制作技术: 微课的制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制作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这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微课,这对于一些忙碌的教师来说可能会增加教学的负担。

3. 缺乏互动性: 微课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展示,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这对于一些需要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的生物知识来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完善评估体系: 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微课教学评估体系,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探讨微课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为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2. 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支持: 学校、教育部门可以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教师使用微课的能力和水平,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中来。

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微课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一、微课教学模式概述微课教学是指教师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用多媒体技术精心设计、精简制作的教学视频,该视频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案例分析以及课后作业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观看,理解知识点。

微课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为核心,采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1.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微课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词汇教学内容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视频中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图表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词汇的意思,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单词、短语等词汇知识。

2. 加强词汇教学的情境化微课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化教学视频,将词汇知识融入到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在视频中能够感受到词汇的实际运用情境,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对词汇的关注和记忆,并能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用法和语境。

3.个性化教学微课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自由选择观看课程的时间和地点,充分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理念。

学生可以在学校、家里或者其他空余时间观看微课视频,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4.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微课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互动、讨论和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词汇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方便教师备课微课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解放教师的时间,可以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

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可以反复利用,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还能够保证每一堂课的质量和效果。

1.技术条件限制虽然微课教学模式在发达城市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条件还不够成熟,缺乏相应的技术设备和网络资源,这就限制了微课教学模式的普及和应用。

高等农林院校《微生物学》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高等农林院校《微生物学》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

高等农林院校《微生物学》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Background IntroductionAt present, many high-level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re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adapting their microbiology course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modern world. One of the key issues is the language barrier, as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may not be effective in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globalized environment. In response to this challenge, there is a growing interest in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implementing a fully English-language teaching mode for microbiology courses.1.2 研究目的1.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a full English teaching mode o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proficiency in microbiology concepts and techniques.2. To assess the benefits of a full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enhancing students'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and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bilities.3. To investiga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ransitioning to a full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ducation.4. To provide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a full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microbiology courses in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institutions.5. To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ment of innovative teaching approache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efforts in the field of microbiology education.1.3 研究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exploring the full English teaching mode of "Microbiology" in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lies in several aspects. Firstl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English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language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herefore, cultivating students' Englishproficiency in the field of microbiology is essential for their future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2. 正文2.1 《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the course "Microbiology"Microbiology is a fundamental course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as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icroorganisms and plants, animals, and the environment. By studying microbiology, students can learn about the diversity of microorganisms, their functions, and their impact on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the ecosystem as a whole.2.2 国内外微生物学教学模式现状分析Microbiology is a vital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ducation, as it provides students with essential knowledge about the behavio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icroorganisms.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emphasis on explor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in microbiology.2.3 高等农林院校《微生物学》全英文教学模式设计The design of the full English teaching mode of "Microbiology" in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involves several key components. Firstly, the curriculum content must be carefully revised to ensure that it is appropriate for English-speaking students. This may involve translating existing materials, creating new materials, or adapting existing materials from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2.4 实施效果评估Assessment of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After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full English teaching mode for the "Microbiology" cours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it is essential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teaching approach.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impact of the new teaching mode and help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 The assessment can be conducted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including student performance analysis, course evaluation surveys, and feedback from teachers and students.2.5 未来发展方向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mode of "Microbiology" in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includes several key aspects:3. 结论3.1 全英文教学模式的优势The advantages of the full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Microbiology" are significant. Firstly, this mode can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which is essential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By studying microbiology in English, students can enhance their language skills and broaden their knowledge base. Secondly, the full English teaching mode can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English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students can better understand and engage with the global academic community, exchange ideas, and collaborate on research projects with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dditionally, this mode can attract m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enroll in microbiology course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thereby promot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academic exchange. Overall, the full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microbiology ha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the overall academicenvironment, foster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and prepare students for success in a globalized world.3.2 启示与建议The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full English teaching mode of "Microbiology" in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provide us with valuable insi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eaching practices. Firstly, it is essential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for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microbiology. A high level of English proficiency is crucial for students to access cutting-edge research and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3.3 总结In conclusion, the explo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ll-English teaching mode for the course of Microbiology in highe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have shown promising results. The advantages of this teaching approach include fostering a more immer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enhancing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better preparing them for careers in the global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ha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have shown improved performance in both understandingmicrobiological concepts and communicating scientific ideas in English.。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究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究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究微课的创新应用在于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定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而微课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梳理,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主动性。

微课的创新应用在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微课不仅仅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简单复制,更多的是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将教学形式进行了创新。

通过引入生物实验视频、生物模拟软件等,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生物实验能力。

还可以通过课堂分组讨论、课外互动平台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的创新应用在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传统的教学资源通常是分散的、片面的,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而通过微课的应用,可以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媒体资源库。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由学习这些资源,拓宽知识面和学习深度。

微课的创新应用在于学习评价的科学化。

传统的学习评价通常以考试成绩为主,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而微课通过网络平台的数据分析和学习记录,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提高个体学生的学习效果。

微课的创新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供了个性化定制、多样化教学形式、教学资源整合和共享以及科学化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创新。

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专业英语微课教学模式探索摘要:微课从诞生到迅猛发展已有近十年历程。

它的出现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近几年来,微课实践在高校迅速升温,众多专业学科开始尝试、探索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

笔者近两年通过参加全国外语微课大赛开启了生物学专业英语的微课探索之旅。

此文就微课的选题、标题、教学设计、微课制作、课程思政和辅助拓展材料六方面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以期共同进步。

关键词:生物专业英语;微课;教学模式Exploration of micro-class in English for BiologyZHAO Lin,DU Shi-zhang,JIANG Pin,GAN Xiao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Mianyang?621000,Sichuan,China微课自2011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后,历经探索、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后逐步走向成熟[1]。

在此过程中,微课的概念也进一步丰富完善。

目前,由胡铁生提出的微课概念3.0版本受到众多专家及一线教师的肯定,即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

近五年来,微课经过前期的酝酿、铺垫和实践完善,开始进入“井喷式”发展,在这一时期,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由此带动各学科微课课程的设计制作、与微课相关教学模式的融合性探讨、微课与学生学习的互动以及微课资源的进一步丰富。

“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便是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外语学科中建设和应用的一个典型,该赛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旨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习效率,努力推进新文科建设,持续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探索外语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全面提升外语教学质量与水平。

笔者多年来从事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并一直致力于该课程教学模式的革新。

为了进一步提升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探索微课与生物专业英语的英语的有机融合,笔者连续两年参加“第五届全国外语微课大赛”及“第六届全国外语微课大赛”,两轮赛事的磨砺使笔者对微课的建设有几点深刻的认识,希望借此文与各位同行分享交流,共同进步。

一.选题选题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前提。

微课的选题不要过于庞大,要符合微课之“微”,选题必须是简短且完整的单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价值。

并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适宜用来制作微课,通常要对传统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提炼才能形成简单、完整和有价值的微课。

笔者在参加两届微课比赛中,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提炼和精修,选取了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比如今年选题是基于教材题目“The virus and its nature”做了二次加工,以讲解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冠状病毒结构为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去年则基于教材题目“The life history of insets”做了改动,以具有代表性的昆虫——螳螂为例讲解不完全变态昆虫的生活史。

二.标题好的标题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微课标题的命名要简练而准确,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讲内容,又能引起受众者的兴趣。

笔者去年参赛作品命名为“The life history of mantis”,虽然直接传递出内容信息,但缺乏新意,今年参赛作品为“The Evil Crown”,即邪恶的皇冠,意喻邪恶的新冠病毒,普遍受到喜爱与认可。

标题的命名需要在阅读大量文献与素材的基础上反复提炼、推敲与斟酌,如同贾岛在诗中所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三.教学设计微课制作,设计先行。

教学设计是微课“魂”之所在。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在短时间内将单个知识点高效传递输出,即提高教师“教”的有效性;同时,学生也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准确定位、消化吸收知识点,即提升学生“学”的效率,达到教与学的双重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去年和今年的教学设计均重点突出教学情景创设(故事情景,去年是我与螳螂Eve的故事;今年是病毒盗走皇冠的故事),既贴近学习者生活又能吸引学习者学习,同时,带来启发思考。

今年在去年基础上更加注重教学重点问题化,学习活动任务化。

适时巧妙的提问能让学习者集中精力,产生好奇心与认知冲动,启发学习者思维;而设计一些挑战性大、开放性强的学习任务则可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发展,形成学习思维和学科思维。

如今年参赛作品中讲到病毒盗走皇冠形成臭名昭著的冠状病毒后变得邪恶无比,感染力超群,尤其是新近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已席卷多个国家地区,造成大量死亡案例。

此时提问:为什么拥有皇冠的病毒能力超群,凶险无比?引导学生思考:这和它的结构有关吗?由此引出本微课重点:病毒结构。

在微课结束后设计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基于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让学生思考可以在哪些环节进行阻断,从而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通过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微课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创新点。

平时要注重收集资料,关注科研发展动态及趋势,将学生关注的新兴事物与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微课制作如果说微课设计是艺术,那么微课制作则是技术活儿。

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载体,其制作技术直接影响到微课质量及受众者的学习效率。

而撰写脚本则是首要环节。

把“微教案”转化成主线清晰、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微脚本”,既便于理清自己的讲课思路和重点环节,也利于微视频的拍摄、制作及后期加工。

笔者通过比赛还发现,一个好的脚本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节约视频录制时间,提升录制效率。

其次,微课正式录制前,一定要高频率、高强度操练,务求教学过程主线清晰、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详略得当、环节完整。

尤其是首次录制视频的教师,在屏幕前会表现不自然、眼神飘闪、表情僵硬、再加上现场缺乏学生,很难调动教学激情,这时,前期的练习尤为必要,笔者推荐镜面练习和录音练习,可以帮助新手老师快速提升。

只有不厌其烦反复地“预演”,大量模拟现场教学情景,教师才能在录频那一刻成竹在胸,从容应对,做到声情并茂演绎微课作品,创造出此时无“生”胜有“生”的教学情景,使微课作品有呈现应有的温度、情感、智慧和味道。

关于微课视频的录制方式已有学者详述[3,4],教师可任选其一,但无论选取哪种制作方法均要呈现最佳声像效果,提高微课外在颜值。

五.课程思政教育首重德行。

习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把“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够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广度、深度和温度,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则可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笔者在去年比赛中将思政元素感恩、友善,职业道德有机融入微课教学,今年通过中国抗疫成果提炼出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与民族自信思政元素,从而将育人和育才有机结合,齐头并进。

六.辅助拓展材料微课不等于微视频,也不同于课例片段,更不是浓缩课。

微课是一个简短而又相对完整的教与学活动的多种资源有机构成的整体。

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还包括与微课主题配套的辅助学习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思考题)等[5,6,7]。

这些资源不是无序“堆砌”或简单组合,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定结构关系的有机组合。

笔者针对辅助拓展材料略谈一二。

在外语微课比赛中,辅助拓展材料包括微练习及学生拓展资料等。

在这一部分资源里,笔者注重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比如,针对英语和生物专业知识薄弱的学生,与视频主题相关的微练习为必选项,而进阶拓展为可选项;对于英语和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必须完成进阶拓展练习从而对专业知识和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进行纵深拓展和外延。

如今年的微课作品主题为冠状病毒的结构,在拓展材料中,学生将进一步具体学习新型冠状病毒的分类、基因组结构,疫情现状,预防和治疗手段及疫苗研发现状等内容。

针对高等教育特征,适时推荐一些近期发表的科研论文及权威网址(如世卫组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地图、美国疾控中心、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以供学生阅读浏览,从而提升其科研文献阅读能力,为其以后学习深造夯实基础。

以上为笔者参加两轮比赛后的一些感悟和想法,不成体系,供大家参考。

微课的出现将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研方式,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教学技能还需熟练掌握视频制作技巧,而教师通过微课实践将进一步优化、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微博、Facebook等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参考文献:[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1.[3]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4]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5]胡铁生. 微课设计的六种实用技巧[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23):8-10.[6]岑健林,胡铁生. 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 教育信息技术,2013(4):19-21.[7]黄晓冰,胡铁生. “助学型”微课教学设计策略[J].数字教育,2016(4):64-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