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合集下载

校企合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 1理论 研究 .
特 别是 东阳市 建工 市政 园林建 设有 限公司 挂牌 成为本 专业第 六个 实习基 地, 当年 就接 待 了园林工 程技 术专 ̄ 0级 学生 的认识 实 习, 司的苗 圃全部 为 k [6 公 认 识实 习 教学 开 放 , 园林 植 物 资源 、植物 种 类 、种 植 方式 、管理 方 式 等 在 方 面为 认 识 实习 提 供 了 良好 的便 利 条件 。 该 公司 具有丰 富实践 经验 的工程 师, 高级 工程师 以及 苗 圃管 理人 员, 热情 地带 领学 生到 公司周 边 的基 地 、苗圃, 学生 能看到 更多 的苗木 , 细讲 解园 让 详 林植 物 的种类 、特 性等 有关 知 识。带 领学 生去 参观 企业 已完 工 的工地 , 在现 场讲 解 一些 工程 的实 际案 例 。在 实 习现场 的参观 和 讲解 带 给 学生 切 身的感 受, 很多 的实 际案例 和技术 措施 是书 本上学 不 到的, 使我们 的教 师和学 生都 从 中学 到 了很 多 知 识和 经 验 。 这样 的认 识 实 习的好 处是 : 是认识 实 习的 安排 以及过 程顺 利 。二是认 一 识实 习 的内容 丰富 而又 具体 。三 是有 专家和 技 术人 员现 场讲解 , 知识信 息量 大而且 实用。 学 生可 以充分 汲取这 些 知识和 方法 措施 。四是 通过 实习 密切 了人员 的交 往,密切 了校 企 双 方 的合 作关 系 。 3 3 利用 实 习基地进 行课 程实 训环 节的教 学 园林 工程 技术 专业经 过4 年的 教学 改革和 教学实 践, 形成 了 自己的教学特 色: 一是 专业课 的再认识 实 习, 即各 门专 业课 在开 课之初 要到 与课程 相关 的现 场进行 专 业课 的认 识, 让学生 结合 实 际 了解本 门课 程 的任 务 、在 实际 应用 中 的作 用 以及 学 习 目标等 。 二是 “ 两个 课 堂 ”教 学模 式 , 板式 理 论 教学 与 即 现 场实 践教 学相 结合 , 程的 各项 理论 、知 识、方 法等 讲授 以后 随 即安排 实 课 践 环节 。这 样作 到理 论与 实 践密切 结合 , 实贯 彻执 行 “ 切 理论 知识必 需 、够 用 ,重在 动 手操 作 能 力 的培 养 ” 的高 职 教育 培 养特 色 。 如 《 园林植 物 学 》课 程 教 学,专业 教 师 带领 学 生 数次 到 实 习基地 的苗 圃, 相继 在现 场进 行 了 园林植 物 资源 、植 物种 类 的 实训 : 园林 植 物 的辩 识实 训 。苗 圃 的兼职 教师 在 现 场讲 解 了园林 植 物 种 植 方式 、管 理方 式 等知 识 。 《 园林 植物 病 虫 害防 治 》课程 在 实 习基地 的 苗 圃现 场, 专任 教师 与 兼职 教师一 起 , 行 了苗 木 的病 害 、虫害 认识 : 进 园林植 物 病害 、虫 害 的防 治措 施 等 方 面 的 实践 教 学 。

校企合作模式探究--引企入校与送生入企的抉择

校企合作模式探究--引企入校与送生入企的抉择

GUANG DONG JIAO YU校企合作模式探究一引企入校与送生入企的抉择文/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魏人友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是众望所归,其共识是:走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双元育人之路。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竞争性资金分配和双高专业建设,支持优秀职业中学的实训室场、专业建设,但软件一一师资、一体化教材、标准制定却停滞不前,“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落实缓慢。

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知识与企业脱节,对实训设备、技能一知半解,导致昂贵的设备、大量的投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自建实训室场的短板1.教师水平与企业脱节教学任务、科研、班级管理、创文等诸多工作,以及寒暑假是放假时间的心态,导致教师跟岗学习、企业实践的机会有限。

省培、国培1~2周的企业实践,在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时候,学习就结束了,持续时间短,较难保证教师知识、技能的迅速提升和达到企业 生产需要,学习过程中及学习结束后,教师的归纳总结、强化学习的意识匮乏,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的技能、知识与企业的工作需要脱节,纸上谈兵的理论灌输和过时的技能训练,导致学生毕业不能胜任企业的需要,对口就业率低、“跨界”高,专业与职业生涯脱节。

同时,教师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也堪忧,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2.实训设备与企业脱节企业SMT设备每2~3年需引进、补充,4~6年全面淘汰更换。

反观我们的实训室场建设,设备选型通常是企业正在使用的,已投入市场至少1~2年,从制定方案到招标采购、建设、投入使用,最少1年,教师熟悉设备时间1~2年,学生学习2~3年,累计5~8年的差距,学生毕业出去工作时,设备已经更新换代甚至淘汰,非学生所熟悉。

有些进口设备价格昂贵,买不到或买不起,导致学校设备不全,和工作情境存在差异。

3.实训环境与企业脱节企业以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解决问题等创造价值、盈利为目标。

以电子行业SMT贴片为例,企业的生产是“来料检查、刷锡膏、贴片、回流焊、QC”。

对《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精选作文

对《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精选作文

对《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国内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方式与企业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具体有“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校企合作办学;“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实践环节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合作等。

而校企合作建设课程的形式又有课程置换、课程共建等.课程置换是将院校现有专业的相关课程替换为企业培训课程,课程共建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课程建设.《焙烤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笔者拟就为什么要开展《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校企合作教学,如何将《焙烤食品工艺学》的日常教学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为实现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构建《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一)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具有必要性我院为新建本科院校,前身为高等专科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不同于老本科院校强调学术型的要求,也不同于专科院校、技术院校强调实用技术能力的要求,而是定位在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足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操作需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日新月异的现阶段,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和环境往往难以实现,必须要有现代企业的深层参与和有力支持。

校企合作是培养贴近生产实际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单位,将校企合作下移至课程建设层面,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有效实施,扎实推进校企合作,使企业清楚地看到校企合作的效果,双方的合作才能更有效.课程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是学生知识、技能构建的基础和依托。

对《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

对《焙烤食品工艺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

校企 合 作形 式 多样 . 具体有“ 订单 式 ” 培 养 人 才 的 校 企 合 作 办学 ; “ 工学交替” 的校 企 合 作 ; 建 立 校 外 实
训 基地 的校企 合作 ; “ 产 学研 ”相 结 合 的校企 合 作 ; 组 织 学生 实 践环 节 到企 业参 加社 会 实践 、 顶 岗 实 习 的 校
专业教 学研 究
2 0 1 3 . 1 O
对《 焙烤食品工艺学》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
王 小 英
( 上 海 应 用技 术 学 院 上 海 2 0 1 4 1 8 )
摘要 : 从 校 企 合 作 角度 对 《 焙烤食品工艺学》 的 课 程 教 学 进 行 思 考 与 探 索 。 校 企 合 作 是 培 养 应 用 型 工 程 技 术 人 才 的 有 效途 径 , 《 焙烤食品工艺学》 课 程 实践 性 强 , 与生 产 实 际联 系 紧 密 , 可通 过校 企 合 作 教 学 实 现 学校 、 企业 、 学 生 三 方 共 赢 。在校 企合 作 模 式 下 , 《 焙 烤 食 品工 艺学 》 可采 用 校 内理 论 、 实 验
教 学 与 企 业 实 习、 实训相结合 的教学模式 , 以充分利用校 内外两种教学资源 , 实现 知 识 传 授 、 能 力 培 养 和 素 质 教 育 的 有机 统 一 。
关键词 : 焙烤 食 品工 艺 学 ; 校企合作 ; 教 学 模 式
中图分类号 : G7 l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5 7 2 7( 2 Ol 3) 1 0 一 O1 0 4 一 o3
工艺 学 》 的校 企 合 作 教 学 , 如何将《 焙 烤 食 品工 艺 学 》 的 E l 常教 学 与校 企合 作 有机 结 合 .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等 方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3篇)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将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技术等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其主要特点如下:1. 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2. 双主体参与: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高校负责教学和科研,企业负责提供实践基地、技术支持和就业机会。

3.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 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将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技术等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 促进高校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 增强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高校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4. 促进就业创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1.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高校和企业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顺利进行。

2. 开发校企合作课程:高校应根据企业需求,开发与实际生产、管理、技术等相关的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双赢模式的探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

标签:校企合作双赢工学交替校企合一一、实施背景灵璧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始建于1975年,老校区占地65亩,校舍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新校区占地536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2018年暑假已投入使用。

学校现有教职工400余人(专任教师325人,具有中学高级职称者9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284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20人,另有外聘及兼职教师46人,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20人)。

现有9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730人。

开设现代农艺、旅游管理、电气自动化、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省级骨干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护理、机电技术应用、中餐烹饪、会计电算化等近20个专业。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我校不断走出去,请进来,走向企业,寻求合作办学伙伴。

特别是2014年,我校与江苏舜诺教育集团尝试接触,在“相互了解,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

2016年,我校投资400余万元,与江苏舜诺教育集团合作,建成了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为学校打造汽修专业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合作目标为了适应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按照“质量第一、专业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素质高”的要求,以合作企业为载体,以“教、学、做、知、能、质”六位一体化教学方法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优秀组合、动态组合、团队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着力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能力的社会所需人才。

三、合作内容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加强汽车维修专业的理论研究,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企业加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培训,实现实际培训和生产的完美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校企之间设备共享、教师共享,实现工作和技术研究的交互。

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

知识文库 第01期210 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杨婉珍王玺冰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各学科专业尤其是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社会型人才所采用的主要方式,也是未来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高校依据人才培养和用人市场的全新需求,在企业与高校相协助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全新的企业学院合作教学的新模式,使得校企合作的融合之路更加升华,在提升高校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企业与高校间的供求关系,真正的将产教结合推进到了高校教育管理当中,为我国培养了更多的社会型人才,为我国教育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人才培养发展的今天,校企合作无疑已经成为了高校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关键点。

高校的职责就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应用型、创新型、科技型、务实型人才才是高校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人才市场的根本需求,校企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无疑会产生优良的化学效果,校企双方的综合效益会显著提升,因此,校企合作新模式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的高速之路,也是必经之路,是我国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校企合作新模式开展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产业的转型升级调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最新开展的强国战略,也是我国最新一期五年计划的行动纲领。

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向着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技术方向发展,这种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离不开高精尖的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这种社会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巨大的要求,而校企合作新模式恰好解决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题,使得高校教育培养满足了市场人才变化的需求,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有着巨大的作用。

1.2有利于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率。

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体现不应该给人一种“高大上”的视觉审美观点,高高在上的人才培养气场不符合高校管理、生产、服务和建设的基础定位,“接地气”才是高校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动态图形设计》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动态图形设计》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文教研究《动态图形设计》校企合作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陈蓉(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摘要: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学校传统的有限课时的课程中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和锻炼。

校企合作课程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学校传统教学的单一形式,使传统课堂和行业需要紧密的联系起来,培养符合时代、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工作模式不同,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等情况探索符合自身专业课程、符合目前行业发展情况的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动态图形设计;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6-022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6.106一、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概述动态图形(Motion Graphics)是专业术语,通常指的是视频设计、多媒体CG设计、电视包装等等。

动态图形指的是“随时间流动而改变形态的图形”,简单的来说动态图形可以解释为会动的图形设计,是影像艺术的一种。

动态图形设计介于平面设计与动画之间的一种产物,动态图形设计在视觉表现上使用的是基于平面设计的规则,在技术上使用的是动画制作手段。

动态图形设计融合了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和电影语言,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可以和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风格结合。

动态图形设计的主要应用领域比较广泛:节目频道栏目包装、电影电视片头、商业广告、MV、现场舞台屏幕、互动装置等等。

动态图形设计的特点:阅读视频化、轻量化、形式有趣、传播快速,服务于信息传播领域,符合时代的特点。

动态图形设计的本质特征:图形设计和动态设计的结合。

在图形设计中使用的是平面设计的设计原则,在动态设计中运用动画和影视语言与技术。

这些内容也正是动态图形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一)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

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

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

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

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

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

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

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

“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 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

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

“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

“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

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

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

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

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以开发“B/S结构的软件”为项目依托,在教学中,积极地采用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通过采取网络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项目软件进行源码、文档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在学校可以访问企业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将教学中产生的资源上传到企业,方便企业人员对学生的指导。

通过采取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可以提升教学的知识数量,使得在相同时间内传授的知识更多。

教学软件的采取,可以及时将操作演示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播放软件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新的知识,而且能很快地进行知识的运用。

在教学中,还采取了多元考核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来自企业的指导老师以及学生。

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个人评价方式,这是种较为合理的多元评价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