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每课一练 2.2.2 群落的动态 1(中图版必修3)
2021-2022高二生物中图版必修三课后作业:2.2.1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Word版含解析

其次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整第一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一、非标准1.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全部热带雨林生物 B.青藏高原上的全部高山苔原生物 C.海南岛清澜港爱护区的全部红树林生物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解析:群落是指肯定区域全部生物的集合,D 项仅指红松一种生物,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属于种群,不属于群落。
答案:D2.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四周其他生物的影响。
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个养分关系图中与右图所示的种间关系最符合的是( )解析:题曲线图中,生物乙的种群数量随着生物甲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且生物乙捕食生物甲。
各选项中只有D 项表示捕食关系。
答案:D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精确 把握四种种间关系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存在竞争关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资源,如食物、空间等。
A 项中田鼠和杂草是捕食关系。
B 项中豌豆和杂草对光、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关系。
C 项中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
D 项中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是寄生关系。
答案:B4.异湾藻是常见单细胞赤潮藻类,科研人员为争辩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将异湾藻与三种大型海藻分别混合培育于适宜的条件下,每天测量异湾藻数量变化,结果如下。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天数 开头时 第一天 其次天 第三天 第四天A.对比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育B.表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C.异湾藻和鸭毛藻为互利共生关系D.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解析:从表格可知,三种大型藻类分别和异湾藻混合培育,则对比组应当是异湾藻单独培育。
三种大型海藻和异湾藻之间都是竞争关系,只是前两种大型海藻生存力量更强,排斥了异湾藻,所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少,而鸭毛藻在和异湾藻竞争中失败,异湾藻数量越来越多。
2013中图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二章《群落的动态》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抵抗能力 (2)群落的____________ 越强,就越不易发 恢复能力 生演替;群落的 __________越强,受干扰后, 就越容易恢复原状。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想一想
物种丰富度较大的群落的抵抗能力与恢复能 力相比较,哪一种能力更强些?较小的群落 呢? 【提示】 抵抗能力更强;恢复能力强些.
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态型)不断
发生。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
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 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生态因子,如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等保护性 行为;砍伐森林、填湖造地、乱捕滥猎等破 坏性行为。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1)对群落演替方向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方向是多向的,而 不能认为是单向的。 (2)对群落演替速度的影响 演替的速度快慢是与方向紧密相连的,不能 简单认为人类活动就一定会加快演替速度.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特别提醒
(1)演替在水体环境中和陆地环境
中都可能发生。 (2)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取代是一种 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2012· 广州六中高二检测)在自然状 例1 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
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 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该过程 中 ( ) A.原有生物随桦树的减少而全部灭绝 B.优势种发生改变
C.桦树与云杉之间的竞争强度逐渐增大
D.群落的成分和结构更加复杂,稳定性提高
(1) 图中②与④相比较,哪一阶段的光能利用 率更高,为什么? (2) 内蒙古草原的群落演替只会到达图中②的 状态,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 (1)④的光能利用率更高,因为④ 的垂直结构分层现象更为明显。 (2)主要是受水分的影响。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同步练习《群落的演替》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同步练习《群落的演替》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同步练习《群落的演替》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以下是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同步练习,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生物网一直陪伴您。
1.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2.哪一种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物种的数目增加B.生产率增加C.群落稳定性增加D.非生活有机物减少3.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条最不可能发生 ( )A.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B.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C.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下降D.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4.在下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异养演替 ( )A.从湖泊到森林B.从裸岩开始的演替C.从一个动物尸体开始的演替D.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后第Ⅰ和第Ⅱ类细菌数量的变化的趋势是( )A.第Ⅰ与第Ⅱ类都减少B.第Ⅰ与第Ⅱ类都增加C.第Ⅰ增加,第Ⅱ类减少D.第Ⅱ增加,第Ⅰ类减少9.右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喷洒DDT进行农药防治和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害虫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情况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点开始进行农药防治,E点开始进行生物防治B.一般认为害虫防治主要是控制其种群大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C.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必须进行害虫防治的时间为A、D、ED.生物防治利用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而不可能是寄生或竞争关系10.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 ( )A.光照强度较弱B.植物种类少C.湿度较高D.温度较高11.20世纪50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三年后,水葫芦征服了所有水生植物对手,反客为主,在刚果上游1500公里的河道上蔓延,阻塞了航道。
2021-2022高二生物中图版必修三课后作业:2.2.2 群落的动态 Word版含解析

其次节群落的动态一、非标准1.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是()A.裸岩阶段→苔藓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答案:B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达,不正确的是()A.人类的很多活动正影响着群落的演替B.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不都具有破坏性,如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利。
答案:D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由于()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解析: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就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渐渐增多。
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
由于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渐渐取代了地衣。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答案:C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
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
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二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2.2.2 群落的动态(1)素材

第二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二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群落的动态动态〔dynamic〕一词包含的意义十分广泛,按我们的理解,生物群落的动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群落的内部动态〔包括日、年、季节的变化〕;〔2〕群落的演替;〔3〕地球上生物群落的演化〔见下表〕。
这里只研究前两个问题。
表群落变化的类型一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动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受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制约,并与生物种的生活周期关联。
群落的季节变化动态是群落本身内部的变化,并不影响群落的性质,有人称此为群落的内部动态。
在中纬度及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四季分明,群落的季节变化也最明显。
如北方草原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就是一个例子。
〔见孙儒泳《生态学》P162〕二生物群落的年变化〔波动〕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
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称为波动〔fluctuation〕。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那么变化而引起的。
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在波动中,群落在生产量、各成分的数量比例、优势种的重要值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平衡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群落的变化形式,可将波动划分为三种类型:1不明显波动群落各成员的数量关系变化很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波动可能出现在不同年份的气象、水文状况差不多一致的情况下。
2摆动性波动群落成分在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变动〔1~5年〕,它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
3偏途性波动这是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而引起的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更替的结果。
通过群落的自我调节作用,群落可回复到接近于原来的状况。
这种波动的时间可能比较长〔5~10年〕。
不同的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波动性特点★一般木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较草本群落稳定一些;★常绿木本群落较夏绿木本群落稳定一些;★成熟群落较之发育中的群落稳定一些;★在一个群落内部,许多定性特征〔如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分层现象等〕较定量特征〔如密度、盖度、生物量等〕稳定一些;★不同的气候带内,群落的波动性不同,环境条件越严酷,群落的波动性越大。
高中生物 2.2.2 群落的动态 31每课一练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 2.2.2 群落的动态 31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3 一、选择题1.(多选)关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其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总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B.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毛之地也有可能长成森林C.火山爆发后在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3.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的特征[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空间配置为水平结构4.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5.演替过程中乔木最终取代灌木而占优势的原因是( )A.乔木繁殖能力较强B.灌木的寿命较短C.灌木不适合在湿润的土壤上生长D.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6.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物圈 D.生态环境7.在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异养演替A.从湖泊到森林B.从裸岩开始的演替C.从一个动物尸体开始的演替D.从荒废农田开始的演替8.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9.在下列4种群落类型中,以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的群落类型是()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极地苔原 D.荒漠半荒漠10.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D.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11.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中图版三)第2单元第2章第2节群落的动态含答案

第二节群落的动态1.理解群落的演替及控制演替的因素。
(重难点)2.理解群落的稳定性。
群落的演替与稳定性1.群落的演替(1)概念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规律是群落朝着一个方向的连续变化过程。
(3)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①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
②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③人类活动,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2.群落的稳定性(1)概念:群落的自我维持能力,包括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两个方面。
(2)特点: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这时群落的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无外力干扰,群落就会保持原状.(3)群落的抵抗能力越强,就越不易发生演替;群落的恢复能力越强,受干扰后,就越容易恢复原状.[合作探讨]探讨1:在光裸的岩石上演替出森林的过程中,下列四项均会发生吗?并作出分析。
①地衣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②有机物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差③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随有机物的增加而增加④灌木容易得到阳光而取代草本植物提示:②不会发生.其中地衣阶段使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
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进一步丰富,且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
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发展到灌木阶段。
探讨2:在西部大开发中,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哪种演替类型?弃耕农田上一定能演替成森林吗?提示:次生演替.不一定。
只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才会演替成森林。
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弃耕的农田就很难演替成森林,或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探讨3: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
试想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高中生物 2.2.2 群落的动态 24每课一练 中图版必修3

高中生物 2.2.2 群落的动态 24每课一练中图版必修3 一、选择题1.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3.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B.草原的放牧演替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 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4.下列关于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D.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5.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的特征[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空间配置为水平结构6.下列实例中,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发生了一次火灾,几年后该地又长出了许多植物B.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小岛上,开始出现了一些植物C.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了小草D.种植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数年后被柳树等木本植物覆盖7.在种群的性别比例中,雄多于雌的生物多见于[ ]A.黑猩猩B.鸡 C.象海豹D.蜜蜂8.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B.在一定的条件下,不毛之地也有可能长成森林C.火山爆发后在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反映的是一种次生演替现象9.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10.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物圈 D.生态环境11.人类的哪些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 A.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B.湖边围湖造田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D.森林的适度砍伐12.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A.水B.光照C.温度D.无机盐二、填空题13.在弃耕的农田上常常发生这样的演替: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丛→乔木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动态
一、选择题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重要目标是( )
A. 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2.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转移后,将看到的现象是()
①植物竞争强度增加②植物竞争强度降低③植物种类增加④植物种类减少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②④3.人类的哪些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 A.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B.湖边围湖造田
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森林的适度砍伐
4.下列演替过程不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5.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阶段是()A.灌木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
C.苔藓阶段 D.森林阶段
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7.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条最不可能发生()
A.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
B.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下降
D.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
8.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9.预测某地区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
A.现有的人口数量 B.现在的性别比例
C.出生率、死亡率及迁移率 D.目前的年龄结构
10.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 )
A.次生演替不需要形成森林
B.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
C.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
11.在下列4种群落类型中,以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的群落类型是()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极地苔原 D.荒漠半荒漠
12.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小灌木地、以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群落演替 D.垂直结构
二、填空题
13.请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
事例二: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
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
事例三:目前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繁殖迅速)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使许多鱼类死亡。
加之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滇池部分水域水质粘稠,发黑发臭。
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1)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
替?
(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和进行。
(4)水葫芦与其它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__ ____。
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其中全部的水葫芦构成一个。
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首要目标是( )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14.在弃耕的农田上常常发生这样的演替: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丛→乔木林。
这种演替类型属于。
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为什么?。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D
2.B
3.B解析湖边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面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4.D解析:根据两者概念的区别,裸岩上、沙丘上、冰川泥上所进行的演替,都是从来没
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而弃耕的农田里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
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
故而属于次生演替。
5.D
6.D
7.C
8.C
9.C
10.C
11.D
12.C解析在森林被破坏后,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从小灌木到白桦林及针叶林,该现象为群落的次生演替。
二、填空题
13.(1)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围湖造地等。
(2)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3)速度方向(4)竞争、群落、种群、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5)D 14.次生演替不一定。
与当地的环境条件相关,在草原地带将恢复到草原群落;若处于森林地带,将进一步发展成为森林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