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代汉语(下)3-第七章.
古代汉语教材答案(下册)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下册)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 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 、“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 、“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颖达正义) 、《尚书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 何休解诂,唐· 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
古代汉语(下册)

目录今注文选一、包牺氏之王天下二、牧誓三、郑伯克段于鄢四、晋灵公不君五、鞌之战六、齐国佐不辱使命七、子产坏晋馆垣八、邵公谏厉王弭谤九、叔向贺贫十、靖郭君将城薛十一、颜屑说齐宣王十二、《老子》三章十三、《论语》四章十四、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十五、寡人之于国也十六、富岁子弟多赖十七、大同十八、庖丁解牛十九、焰井之寇二十、天论二十一、九方皋相马二十二、宋人有酤酒者二十三、更法二十四、管仲荐隰朋二十五、李将军列传二十六、货殖列传序二十七、晁错传二十八、华佗传二十九、蔡文姬三十、让县自明本志令三十一、兰亭集序三十二、陈情表三十三、涉务三十四、归去来辞并序三十五、送李愿归盘谷序三十六、原毁三十七、钴鉧潭西小丘记三十八、痉旅文三十九、祭妹文四十、滕王阁序四十一、哀盐船文四十二、秋声赋四十三、前赤壁赋有标点白文选一、齐桓公伐楚二、烛之武退秦师三、晏子不死君难四、子产不毁乡校五、王孙圉论楚六、敬姜论劳逸七、越王句践栖会稽八、燕昭王求贤九、庄辛说楚襄王十、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十一、赵威后问齐使十二、《论语》四则十三、曾子寝疾病十四、大学之法十五、齐人有一妻一妾十六、夫子当路于齐十七、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十八、轮扁轮十九、鐕夷子皮事田成子二十、周亚夫军细柳二十一、甘罗十二为上卿二十二、井陉之战二十三、优孟讽谏楚王二十四、朱买臣传二十五、钱神论二十六、毛颖传二十七、答李翊书二十八、种树郭橐驼传二十九、谏院题名记三十、张巡守雍丘三十一、相州昼锦堂记三十二、留侯论三十三、潮州韩文公庙碑三十四、西湖七月半三十五、《姜斋诗话》三则无标点白文选一、子鱼论战二、子南舆子皙争妻三、子产论政宽猛四、里革断罟匡君五、《论语》六则六、苛政猛于虎七、嗟来之食八、虽有嘉肴九、天时不如地利十、攘鸡十一、疴凄承蜩十二、庄子妻死十三、庄周贷粟十四、掩鼻计十五、玉卮和瓦器十六、棘刺母猴十七、高山流水十八、纪昌学射十九、国氏为盗二十、山鬼二十一、渔父二十二、景公欲更晏子之宅二十三、颜回攫甑二十四、虎会对赵筒子二十五、下邳圯上会二十六、《司马迁传》赞二十七、管宁割席二十八、新亭对泣二十九、鬼怕恶人三十、山中舆裴迪秀才书三十一、永某氏之鼠三十二、马嵬之难三十三、祭欧阳文忠公文三十四、墨池记三十五、读书之法三十六、卖柑者言古注文选一、硕鼠二、关雎三、归去来辞四、山鬼五、子曰贤哉回也诗词选附录文摘七、越王句践栖会稽越王句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第一章:古代汉语语法概述1.1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1.2 古代汉语的特点1.3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古代汉语的词类2.1 名词2.2 动词2.3 形容词2.4 数词2.5 量词第三章: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3.1 句子的基本结构3.2 主谓结构3.3 动宾结构3.4 定语后置3.5 状语后置第四章:古代汉语的语气词4.1 语气词的分类4.2 语气词的作用4.3 常见语气词的用法第五章:古代汉语的词序5.1 词序的重要性5.2 词序的规律5.3 特殊词序的用法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6.1 被动句式的概念与特点6.2 被动句式的构成与用法6.3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表达方式第七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式7.1 判断句式的定义与特点7.2 判断句式的构成与用法7.3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式类型第八章:古代汉语的疑问句式8.1 疑问句式的分类与特点8.2 疑问句式的构成与用法8.3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表达方式第九章: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9.1 定语后置句式的概念与特点9.2 定语后置句式的构成与用法9.3 古代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实例第十章:古代汉语的状语后置句式10.1 状语后置句式的概念与特点10.2 状语后置句式的构成与用法10.3 古代汉语中的状语后置句式实例第十一章:古代汉语的助词11.1 助词的分类与功能11.2 常见助词的用法11.3 助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作用第十二章:古代汉语的连词12.1 连词的分类与功能12.2 常见连词的用法12.3 连词在句子中的连接作用第十三章:古代汉语的介词13.1 介词的分类与功能13.2 常见介词的用法13.3 介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与作用第十四章:古代汉语的成语与典故14.1 成语的构成与特点14.2 成语的用法与例句14.3 古代汉语典故的来源与解释第十五章: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5.1 修辞手法的分类与功能15.2 常见修辞手法的用法15.3 修辞手法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实例第十六章:古代汉语语法的综合练习16.1 古代汉语语法综合练习的目的16.2 综合练习的内容与要求16.3 古代汉语语法综合练习的答案与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古代汉语语法概述、词类、句法结构、语气词、词序、被动句式、判断句式、疑问句式、定语后置句式、状语后置句式、助词、连词、介词、成语与典故、修辞手法以及综合练习。
古代汉语--第七章--音韵学

按照声 母的发 音方法
分类
清与浊
清声
发音时不带 音的辅音
全清
不送气的清声
次清
送气的清声
浊声
发音时带 音的辅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 擦音、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 边音、半元音
根据气 流或浊 化的程 度分类
附:现代普通话声母清浊表
第四、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
《康熙字典》:火,虎果切并货上声 《辞 源》:言,语轩切平元韵疑 第五、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亡:明母,阳部 无:明母,鱼部
第六、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γuai]
(一) 声方面的术语
6、清与浊 《隋书》载魏·李登《声类》“始判清浊”。唐·孙愐《唐
韵》序:“切韵者,本呼四声,引字调音,各有清浊”。 清浊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是清音。 清音分两类:不送气是“清”(又叫“纯清”、“全清”。如
端[t-]);送气是“次清”(如透[t‘-])。 浊:发音时声带颤动是浊音。 浊音分两类:一是“浊”(又称“全浊”,如定[d-]);一是
音韵学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第二节 中古音 第三节 上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参考书目
一、音韵学的研究内容 二、音韵学研究的意义 三、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参考书目
1、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 2、王力《汉语音韵学》 《汉语音韵》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4、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 5、史存直《汉语语音史纲要》 6、任铭善《汉语语音史要略》 7、何九盈《古音学》 8、李新魁《中古音》 9、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10、邹晓丽《汉语韵韵学教程》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 “ “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 “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表 示判断。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 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 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 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 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 句的否定用“非”。
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如: 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 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表达因果关系。 3、表达因果关系。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 庄子养生主》 。(《 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乃”,一些有了 “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乃”,这都说 明“乃”不是判断词。如: 乃入见。( 曹刿轮战》 。(《 乃入见。(《曹刿轮战》) 访之,乃是逸少。( 世说新语》 。(《 访之,乃是逸少。(《世说新语》)
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即”,一些 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即”,这 都说明“即”不是判断词。如: 贱即买,贵即卖。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 盐铁论本议》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范缜
返回
古汉语判断句中“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 (惟)”、“乃”、“即”的词性与 作用
第七章 语法 实词

(一)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用為動詞,有用為一般動詞、使動、意動 等三種情況。
1.名詞用為一般動詞 其意義與原名詞意義有著密切的聯繫。如果帶上賓語
的話,它跟賓語的關係是一般的動賓關係。如:
在春秋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国家五 十二个。
(2)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荀子·彊国》)
即距离大梁仅仅一百二十里罢了。
注意:
1.“两”和“再”古今用法有所不同。古代汉语中的“两”专 用于表示成双成对的两件事物,如“两臂”“两手”“两汉”都是 两个,没有第三个;现代汉语中的“两”作基数,下面可有“三”、 “四”等。
1)甘其食,美其服。(《老子》八十章) 2)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荀 子 .儒效》)
三、數詞活用為動詞
數詞臨時轉化詞義用作動詞的現象。可分為數詞活用為一般動 詞、數詞使動。
1.數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如: 1)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2)民參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左傳 .昭公
二、词类
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可分实词类和虚词类。
(一)实词 1.名词
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可分普通名词、专有名词、 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其中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又合称 为时地名词)。
名词不受“不”、“将”等副词的修饰,却能受 “美”、“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这是名词的主要特点。 它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 断谓语等。
数词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主要包括基数、序数、分数、 倍数、约数、虚数。 (一)基数与序数
古代汉语课件

第二章 怎样查字典辞书
本章重点:
一、查检字音和字义 二、查检词语和典故 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一、查检字音和字义
➢ (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 ➢ 1、按音序排列 ➢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 3、按号码排列
一、查检字音和字义
(二)常用的工具书介绍:
1、《新华字典》
2、《现代汉语词典》
3、《康熙字典》
许慎《说文解字》:“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 三、汉字的形体演变:
➢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
(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 1、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虎
马
鼎
鹿
鸟
➢2、金 文: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 (1)象形
➢ 许慎《说文解字》:“画成其物,随体 诘诎,日月是也。”
➢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 来创造汉字。 如女、心、牛、羊、车等。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2)指事
➢ 许慎《说文解字》:“视而可识,察而 见意,上下是也。”
➢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 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
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 2.有些简体字不是从繁体字简化来的,而是选择一个原来就有
的字,利用音同音近的关系兼并一个或几个笔画多的字的各个义 项,取代笔画多的字。这又有两种情况:
➢ (1)所选择的字与被取代的字不仅同音,而且意义也相关联。例如:
➢
制——製
征——徵
➢ (2)所选择的字与被取代的字只是音同或音近,意义上并没有关联。例如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古代汉语讲义(下)(浙江工业大学)

第七章古汉语被动表示法任何叙述句都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一个动作行为的句子,必然存在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与主语的关系问题。
主语和动词谓语的关系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施事者,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即受事者。
据此,主谓之间有两种关系: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
古今汉语表示被动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式标志的,一种是无形式标志的。
所谓有形式标志即句子中有助动词、介词等表示被动的词语,从句式本身能看出来的,这种句子就叫被动句或被动句式,如现代汉语主要用“被”。
所谓无形式标志的,即句式本身没有表示被动的词语,本身跟主动句差不多,人们只从意念上、概念上知道主语是被动者,这叫做概念被动或意念被动。
一、被动句式现代汉语最典型的是“被”字句,古汉语被动句式比较多。
.“(於)于”字句,即:动介词“于”主动者①卻克伤于矢。
②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这种句式先秦比较常见。
注意: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用于被动的意义,“于”只不过引进主动者使之更明确,如:“卻克伤”。
正因为“于”使被动明确,所以古人常用之于对比,一表主动,一表被动: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④物物而不物于物。
并不是所有的“于”都是被动句,有的“于名”是引进处所做补语等。
有时不好辨别,须紧密结合上下文来辨别: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②文倦于事,愦于忧。
而性愚懦,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③随亡于荆,吴并于越,智伯灭于晋阳之下。
(韩非子·说疑)④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为”字句,即:主语“为”主动者动词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为”字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现代也用,“为”的作用跟“被”差不多,位置、性质都一样。
由这种主要的格式还发展出另外几种:主语“为”主动者“所”动词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朱熹是“叶韵说”的代表,他的 《诗集传》和《楚辞集注》都全面采用了 “叶韵说”。 “叶韵说”的立论基础是不承认古今 音变,不懂古韵,不了解古今语音是随着 时代的不同而变化发展的,因而是完全错 误的。
2.宋代吴棫的上古音研究 对上古音作系统的研究,始自南宋吴 棫(才老)、他取古代韵文以求古音,然 后据古人用韵以求《广韵》206韵的古音 分合,在《韵补》一书提出“古转声通 (改读后相通)”和“古通(两个以上韵 部可通为一部)”两个主张,认为中古很 多韵部在上古读音比中古接近,是可以通 押的,故在《唐韵》基础上把206韵并合 成古韵九部。
二、上古音研究概况
对上古音的研究,孕育于六朝,萌芽 于宋代吴棫、郑庠,发轫于明代陈第,兴 起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隆、嘉庆时达到 高峰。
1.叶韵说 指一种改字读经的主张,也称“叶音说”。 上古音的研究,是由于后代人读先秦的韵 文感到不押韵才引起兴趣的。因为对古音还 没有系统的知识,所以对古代韵文感到有很 多不合韵律的地方,南宋前的人便以“协韵” 来加以解释。“协韵”指遇到读古代韵文不 押韵时,注上“协韵”或“协句”二字,并 临时改变此韵脚的读法以求叶韵。
第七章 音韵
音韵学概述 上古音 中古音
第一节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的由来 音韵学的内容 汉语的音节结构
一、音韵学的由来
诗赋欲丽
怎样使文章、诗歌更加优美呢?
一是韵律,二是工整或错落的格式。 沈约 永明体 四声八病 我国最早的韵书,要数三国时期魏国李 登的《声类》。《隋书· 经籍志》著录的魏晋 时期的韵书在15种以上。韵书的出现标志着 汉语音韵学的产生。
汉语音节结构图:
声 韵 声 母 韵头 (介音) 调 母 韵 “调”,指贯穿了整个音节 的高低、升降、强弱、长短的变化,主要 是高低的变化。南北朝时期周颙、沈约发 现中古音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 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阴平、阳平、 上去、去声四个声调。 声母:简称“声”,指一个音节中居于 前面的辅音部分。 韵母:指一个音节除去声母之外的后半 部分。现代汉语里把韵母分析为韵头、韵 腹和韵尾。
韵头:又称“介音”,是介于声母和韵 腹之间的高元音i、u、ü。 韵腹:指韵母中的主要而核心部分,由 元音充任,又称“主要元音”。 韵尾:指韵腹后的尾音,可以是元音, 也可以是辅音。 韵:现代汉语所说的“韵”是韵母的省 称,而古人所说的“韵”不包括韵头,只 要韵腹、韵尾相同,就是同韵,指的是韵 母除去韵头之外的后半部分。
2.汉语语音的分期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上 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 A.上古音 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 系为代表。 B.中古音 指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语音,一般以隋朝 陸法言编撰的《切韵》音系为代表。
C.近古音 指元明清时代的语音,以元代周德清归 纳元代北曲用韵而编撰的《中原音韵》音 系为代表。 D.现代音 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 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由于没有选取一定时代的语音材料作根 据,故吴棫的结论欠缺时代性和准确性, 未能从根本上打破“协韵”的思想。不过 九部之分却为后来清代学者研究古音、划 分古韵部奠定了基础。
汉语的音节不都具备这五个部分, 但韵腹和声调是任何一个音节都必须 有的。
第二节 上古音
上古音研究材料 上古音研究概况 上古音的声母系统 上古音的韵部系统 上古音的声调系统
上古音知识的应用
一、上古音研究材料
韵文、谐声偏旁、假借字、异体字、异文、
声训材料 研究方法:以《诗经》《楚辞》的韵文为基 础,加上谐声、假借等材料进行整理,归纳 排比;用《切韵》音系进行比较;或由切韵 步步上推,探索语音的分合情况。
例如: 《诗经· 邶风· 燕燕》三章:“燕燕于飞, 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 及,实劳我心。”梁末沈重《毛诗音》在 “远送于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 反。”以为周朝的人平常念“南”也应象 南北朝人一样念作“那含反(nán)”, 在这章诗里为了押韵,应临时改读为“乃 林反(ní n)”,这样就与上下文中的 “音”和“心”协句了,“协”是和谐的 意思。
3.汉语音韵学的分支 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 传统的三大分支学科。近几十年来,又增 添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研究《中原音 韵》为主的近代北方话语音的北音学。使 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内容,从对上古音、中 古音、等韵图的研究,扩展到对《中原音 系》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音系的 研究。
明清音韵学者把上古音称为古音,把研究 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称为古音学;把中 古音称为今音,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 学科称为今音学;把从宋、元以来的等韵图 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等韵学以 “等”的概念来区分汉语的声类和韵类,用 等韵图这种图表的形式来表现汉语的语音系 统,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阐述 汉语发音的原理和方法)。
《燕歌行》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
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 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 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 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 辜限河梁?
二、音韵学的内容
1.音韵学 又称声韵学、汉语音韵学。它研究汉语 语音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以及古今 语音演变的规律。它是一门中国传统的学 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汉语的音节结构
人们在交际中用一连串有规则的语音来 表达思想,这一连串有规则的语音叫做语 音结构,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就是音节。 汉语的一个音节,除儿化韵外,用一个 汉字记录。
传统的音韵学从分析汉字字音入手来认 识汉字的读音系统,把每个字音分成声母、 韵母、声调三部分,认为三者是构成汉字 字音的基本要素。 现代音韵学从分析汉语音节入手来认识 汉语的语音系统,同样也认为声母、韵母、 声调是构成汉语音节的基本要素,并将一 个音节细分成声母、韵头、韵腹、韵尾、 声调五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