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十二五_区域发展思路

合集下载

“十二五”时期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二五”时期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二五” 时期湖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域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发展格局。

当前,我省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

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按照优化提升环长株潭(3+5)城市群、加速崛起湘南、扶植发展大湘西的要求,优化空间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这将是今后五年我省实现跨越发展、富民强省战略的必由之路。

一、区域协调是湖南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四化两型” 为引领,统筹推进环长株潭(3+5)城市群、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协调发展,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思路,也是我省坚持在发展中转变,以转变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世界普遍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协调发展,既是各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更是当前国际合作与交流当中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也1是我国在促进与改善双边或多边关系中所坚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策略。

一方面,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各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及特定区域的有效管理。

在空间规划方面,德国、荷兰与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比较长的空间规划历史,如德国关于空间规划的法律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 年的《萨克森建筑法》。

在对人口过密地区、欠发达地区、生态地区等特殊地区的管理方面,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是通过立法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组织保障,通过实施控制、鼓励等区域差别政策推动后发地区产业发展。

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美国的西部开发和国家公园管理制度。

美国西部开发是世界上落后地区成功开发的典型;而它的国家公园制度是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制度,已有130 多年的历程,经过多次革新,体制相对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美国自然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共有20 个大类288 个单位,主要可分为自然区域、历史文化区域和休闲消遣区域,约占全美总面积的%。

“11253”区域发展战略解读

“11253”区域发展战略解读

“11253”区域发展战略解读“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是武山县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立足县情确立的农业发展思路。

县委书记张建杰在武山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张建杰指出,《报告》在“十二五”工作谋划和2011年工作安排中,从洛礼二级公路建设、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省级新农村建设、商贸市场建设、旅游产业开发等多个方面16处提到了武山,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武山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也是对武山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县委、县政府将不遗余力的抓好落实。

具体说,就是要围绕《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力实施建设一强县(中国西部蔬菜产业强县)、一中心(陇东南区域性物流中心)、两示范(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五基地(关中一天水经济区重要的蔬菜外销基地、全省优质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全省新型建材工业基地、全省旅游工艺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品牌劳务输转基地),打造三品牌(水帘洞拉梢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韭菜之乡、西北最佳温泉汤浴康体目的地),努力建设富裕武山、生态武山、和谐武山、魅力武山的“11253”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要抓特色,做强做优农业特色产业。

《报告》提出,要实施“西菜东调”基地建设等重点农业产业化工程,武山要立足全市“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布局和特色优势,在农业农村工作上全力抓好六件事。

一要按照“抓点、扩面、提质、增效”的蔬菜发展思路,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蔬菜种植、技术推广资金增加到500万元,强力推进“一园三区”(渭河流域10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产业园、四门西山梁区域山地复种蔬菜示范区、南部二阴山区正茬豆角种植示范区、北部浅山干旱区复种蔬菜示范区)建设,扩建设施蔬菜6000亩,新增蔬菜9000亩,进一步打响“中国韭菜之乡”品牌,努力把武山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蔬菜外销基地,全力打造中国西部蔬菜产业强县。

二要全面抓好洋芋良繁基地建设,扩大种植规模,把武山建设成集良繁、种植、科技推广、加工为一体的全省洋芋产业基地县。

运城十二五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部分)

运城十二五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部分)

运城“十二五”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部分)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围绕把运城建成“山西向西向东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市委、市政府初步提出了全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一)发展思路: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努力把运城建成山西省的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建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现代化的工贸旅游中心城市,使运城成为山西南部乃至黄河金三角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再造一个新运城。

(二)奋斗目标:具体就是“五个翻番和一个提高”:即,GDP实现翻番,“十二五”末总量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实现翻番,达到2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番,总量超过5100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翻番,达到860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翻番,接近3万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超过9000元,年均增长15%。

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0%,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

(三)工作重点:围绕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市发展要突出“六项重点”:1、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

包括盐湖、永济、临猗、夏县、闻喜、新绛、稷山7个县(市、区)和万荣县苹果示范园区。

建设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粮、果、棉、菜、畜、观光休闲等六大产业板块;二是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业机械、农业生态、物流市场、农产品加工等六大基础设施;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农业技术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等六大支持体系的建设。

目标是:到2015年,示范区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2008年提高49%,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比2008年(4056元)提高1.5倍。

_十二五_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

_十二五_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建议*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本文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9年度重点课题《“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组长:汪阳红、袁朱,成员:刘洋、贾若详、黄征学、曹忠祥、张文新。

“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但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空间失衡、东中西产业互动关系不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困难等问题仍很突出,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仍不健全,“十二五”时期要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一、“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效与问题(一)“十一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成效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十五”以来,东中西部地区①GDP 占全国比重的走势趋于平稳,没有明显变化,2008年,东中西地区GDP 分别占全国的58.4%、23.8%和17.8%,东部地区比2006年下降了1.2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比2006年分别上升了0.62、0.67个百分点(图1)。

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减缓,从东中西、省际人均GDP 的变异系数②及相对差距来看,区域发展差距从2004年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2008年东部地区人均GDP 水平分别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97和2.29倍,比2006年分别降低了0.03和0.17倍。

从省际居民收入的变异系数看,近年来也出现缩小的趋势,只是变化的时点略有变化(图1、2)。

“十五”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稳定增长态势,东中西部地区GDP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3%、10.9%和11.2%,东部地区最高;2006—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GDP 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27%、13.24%、13.45%,西部地区最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GDP 年均增长速度减缓,较上年同比分别降低3.1、1.7和2.1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GDP 增速同比下降分别为3.5、4.2和0.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降幅最小。

“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 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区域经济  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行业 流动 的广度与深 度。 6 进 一步 加强 工业 对 农 业 、 市对 农 村、 达地 区对 . 城 发
2 东 北 、 部及 边 缘 地 区, . 西 利用地 缘 、 亲缘 优 势 进 行
边境 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 并加快完善相关设施建设 ; 进

步加 强 省 际 间互 动 和 发 达 地 区 对 欠 发 达 地 区 的对 口支
设园区, 提高承接产业、 产品转移的能力。
5 进 一步加大 东北地 区、 工业基 地 、 命老 区、 . 老 革 贫困 地 区、 点 开发 区、 缘 区、 数 民族 地 区 的开放 力度 , 重 边 少 促
控以直接投资、 财政转移支付和差别性税目、 税率的设置为
主, 配之 以差 别性 金融 手段 ; 主要采取 纵 向监督 的方式 。 经 第一 阶段 的发展 , 乡间、 要区域 间、 城 主 发达 区域 与 弱势 区域 间经济、 社会资源共享 , 收入 差距有所 缩小。 二. 第二阶段
化、 机械化 、 标准化 和产业 化推进 , 争取早 日与 国际接 轨 。
程 度 上 实现 工 业 反 哺农 业 、 城市 反 哺农 村, 步 改 变二 元 初
经济、 社会 的结 构。
4 弱势 地 区 : 是 重 点 加强 域面 的发 展 ; 是 以区域 . 一 二 优 势 、 色产业 为龙 头, 动地 区经济 发展 ; 是实 施有 效 特 带 三 的区际、 国际经济 合作 。 5 类 型 区”向域 面发展 , 以此提 高其 相 互 间, 别 .“ 并 特 是与发达 地 区、 优化开发 区、 重点 开发区域之 间要素、 企业 、
发 区之间, 立跨 区要素市场 。 建
( ) 会 事业 二 社
1 在 发 达地 区及优化 开发 区, . 加快 高 耗能 企 业、 动 劳 密集 型企 业、 低端产 品 的改造, 并向国内外有序 扩 散; 加快 高精 尖类 企业 、 高端 产品及 生产要素 向区域 内的聚集 。 另~

十堰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十堰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十堰市“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年6月4日)“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十堰的重要时期;是全面落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总体战略,提升十堰经济总体实力的重要机遇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经济社会抢前争先、提档进位、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堰市“十二五”规划,作用、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十二五”全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克难奋进,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新阶段扶贫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以及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措施等历史性机遇,成功应对了东风“两个总部”外迁带来的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建设,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

这五年,是十堰建市四十年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全市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的瓶颈得到改善。

全市经济社会基本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快车道,为“十二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指标实现了翻番增长。

2010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630亿元左右,“十一五”年均增长12.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万元以上,是“十五”末的1. 9倍;全市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和21%,分别是“十五”末的2.08倍和2.6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累计完成1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9%以上,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3倍多。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我国2009年度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十堰在湖北省内仅次于武汉市和宜昌市,位居第三位。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引言经济开发区是国家在实施对外开放政策背景下,为了加强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本文将介绍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从规划目标、重点领域、政策措施和展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规划目标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产业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具体的规划目标包括:1.实现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X%;2.提升产业结构,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3.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4.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民生福祉。

重点领域为实现上述目标,经济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领域:产业发展经济开发区将加大对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经济开发区还将加强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持产业发展,经济开发区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重点投入的领域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等。

加强交通建设,提升园区的物流配送能力;加大水利投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人才培养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开发区将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强人才培训和技能提升。

环境保护经济开发区将加强环境保护,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政策措施为实现规划目标,经济开发区将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1.减税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减税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2.财政扶持政策:加大对重点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和贷款担保;3.人才引进政策:为优秀人才提供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园区创业和发展;4.环保政策:出台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监管措施,推行绿色生产和低碳发展;5.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园区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具体策略1: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

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具体策略2: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债转股”资产处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

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

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具体策略3: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营报/2011年/9月/19日/第A14版区域经济《区域发展:“十一五”成就与“十二五”思路》(四)“十二五”区域发展思路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8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基点与衡量标准从现阶段来看,既要看到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清醒认识到解决区域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要结合新时期的要求,把握需要与可能的关系,进一步突破束缚、更新理念、创新思维,以更宽广视野、更开放思路,深刻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基点,与时俱进地把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标准。

从认识基点上看,一是既要看到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看到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际效果的进程快慢,取决于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

三是要在把握总体目标前提下设定阶段性目标。

我们认为,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内涵上看,区域协调发展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差距应保持在适度范围内。

二是各地区群众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是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

四是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

五是不同地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机制。

9“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十二五”时期,区域发展面对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区域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视野思考,运用系统的思维谋划,采取综合的办法来予以推动。

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长期存在、市场一体化深入发展等的影响,区域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

区域发展本身仍然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尽管区域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和突破性进展,但一些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一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仍在扩大。

东中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格局的扭转使区域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是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明显。

三是区域无序和不良竞争仍然存在。

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按照经济规律与市场规则的要求,服务于国家发展改革工作大局,继续抓好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10“十二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与要求基于已有基础、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出发,国家对未来一个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总体思路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既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来的,又符合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长远目标的要求,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地区经济各项工作的指针。

按照中央的要求,“十二五”时期统筹区域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坚持“一条主线”,即始终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把握“两个手段”,即充分发挥中央、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导和规划引导作用,切实强化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的基础性作用;着力“三个基点”,即立足于促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立足于推动形成经济区,立足于建立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依托“四个载体”,即加强区域规划引导、完善区域政策调控、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健全区域法规体系;实现“五个目标”,即初步遏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扩大的趋势,把地区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不同地区人民都能享受大体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促进区域分工趋于合理,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基本建立开放合作、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增强。

11“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为贯彻中央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要把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结合起来。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方向,而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路径。

只有把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空间布局;才能从各个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有区别的政策措施,加快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要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起来。

在实现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地区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于当前看,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变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基于长远看,则应依靠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以此保障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拥有享受公共服务的同等权利和实现发展的同等机会。

三是要把优化发达地区发展与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结合起来。

必须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在积极推动发达地区深化对外开放,开展先行先试,努力增创新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老少边穷、资源枯竭等特殊困难地区的支持。

四是要把深化国内区域合作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既要深化国内区域合作,加快推进重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进程,又要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协同推进沿海、内地和沿边开放合作,实现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带开发,推动把沿边地区等边缘末梢变为前沿地带,把发展潜力变为增长现实。

五是要把发挥优势、加快开发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挖掘当地发展潜力,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更要把改善环境质量、节约能源资源、注重生态安全放在优先位置,积极探索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2“十二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十二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这两大战略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着眼于解决国土优化开发问题。

我们将把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结合起来,一方面从各个地区的实际出发,制定有区别的政策措施,加快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不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空间布局。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过去已有基础上,国家又出台了未来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意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新一轮方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并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

下一阶段重点就是要贯彻落实好这些重大规划和文件。

具体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继续促进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还是要着眼于“抓两头”。

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条件较好地区率先开发开放。

鼓励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继续发挥带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引擎作用。

进一步培育中西部地区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开发开放,打造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做好已出台区域发展战略贯彻落实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根据需要选择一些合适区域制定规划和政策性文件。

近期我们还将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战略、首都经济发展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等研究,适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与此同时,推动区域战略从陆地向海洋延伸,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组织编制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选择一些地方开展试点。

要特别指出的是,围绕改革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先行先试,国家已经并将陆续规划建设几个特殊试验区。

2009年国家批准设立横琴新区,并将其定位为粤港澳更紧密合作示范区;2010年国家批准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并定位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目前正在研究设立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问题,初步考虑定位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这些特殊功能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发区,也不是为了一般意义上增加几个GDP,而是具有改革探索意义的试验区。

这些试验区所要进行的试验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试验,而是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试验,它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纵深方向,关系到未来发展模式完善的取向,是着眼全局、立足长远的战略决策。

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研究组织编制新时期扶贫开发纲要,制定实施集中连片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发展规划,重点扶持南疆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秦巴-六盘山等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全面深化区域合作和扩大开放。

在深化合作上,要加强产业合作,积极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全面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探索建立东中西合作示范区,促进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

要推进区域一体化,促进重点经济区在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要加大对口帮扶力度,总结对口支援汶川灾后重建的经验,不断完善支援方式,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工作,做好青海等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对口支援和帮扶。

加强东中西部地区协作互动,完善合作机制,形成以优势互补为基础、市场机制为纽带、项目和服务为载体的互利共赢的区域良性互动机制。

在扩大开放上,要深化沿海开放。

充分发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国际门户和东北沿海地区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沿海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从全球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和服务基地转变,率先建立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区域国家竞争力。

要提升沿边开放。

深入推进与东南亚合作,加快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把广西打造成为与东盟合作的新高地;积极推进与中亚地区在边境贸易、能源开发、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推进与东北亚地区合作,深入推进图们江国际区域合作,把内蒙古和黑龙江打造成向东北亚开放的枢纽,积极拓展经贸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加快推进欧亚大陆桥及其他国际大通道建设。

要加快内陆开放。

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以各类开发区为平台,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

发展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外商投资优势产业领域,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沿海产业转移,培育形成若干国际加工制造基地、服务外包基地。

着力打造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建设好两江新区等开放平台。

积极推动武汉、重庆等沿长江经济带开放合作。

积极贯彻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