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下利润计算差异的模型分析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损益计算的差异分析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损益计算的差异分析吴晓涵诸灵摘要:在传统会计中,基于完全成本法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组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基于完全成本法的利润核算会出现销量提高反而利润下降,销量下降反而利润提高,销量不变利润却有变动,这一系列的“利润怪相”,因此完全成本法无法有效地进行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变动成本法从成本性态角度对成本进行重新分类并以此进行利润核算,有效弥补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陷,更有利于企业成本管控。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利润核算一、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及作用(一)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变动成本法是建立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直接在当期扣除的成本核算方法。
(二)变动成本法的作用1.变动成本法更强调成本费用和期间的配比。
变动成本法基于成本性态分析,将生产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尽管发生在生产领域,但是其更多的是和时间配比,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将固定制造费用当作期间费用处理,就能有效避免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在各期进行迁移而造成的利润失真。
2.变动成本法下,能让企业更多关注销售。
变动成本法下利润不受产量影响,因此能避免企业通过产量调整利润,美化利润表的情况。
3.变动成本法有利于成本分析,从而能加强成本控制,促进成本节约。
在变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是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因此通过变动生产成本的变化就能追踪企业成本控制的情况,权责明确能极大调动成本降低的积极性。
4.变动成本法能耐简化成本核算工作。
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生产成本只包含变动生产成本,因此不会像完全成本法下,各期产量变动就要调整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从而成本核算工作量减少,也避免了因为固定制造费用分配而导致的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影响而影响利润的情况。
5.变动成本法能满足企业短期经验决策,成本管理的需要。
变动成本法下计算边际贡献,能反映出产品对于利润的贡献度,从而更明确地揭示业务量和成本、利润之间的对应关系,方便企业管理层进行成本预测、利润分析、进而为经营决策服务。
变动成本法与完成成本法利润之差规律

变动成本法与完成成本法利润之差规
律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是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采用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营业利润有可能出现差异,具体变动规律如下:
- 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为0,则两种成本计算法的营业利润必然相等。
- 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大于0,则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一定大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 当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小于期初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时,营业利润差额小于0,则完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一定小于变动成本法的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差异比较分析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差异比较分析作者:纪晓宇赵旭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两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在这两种方法中,由于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构成要素不同,从而影响到利润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不同。
本文將在两种方法的不同计算过程的基础上对营业利润核算产生的结果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得到两种方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和结果差异的根本原因和规律。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营业利润核算差异比较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理论差异变动成本法是指按成本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计算时只计算在生产中消耗的变动成本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制造费用,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而是把它计入期间费用的一种核算方法。
在完全成本法中,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都是与生产产品活动有关的费用,所以在计算完全成本法时,是把两种费用起计入产品成本进行计算,在计算成本损益时,一起从销售收入中扣除。
由此可知两种方法是管理会计中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所以二者存在着理论差异。
由二者的定义可以得出在应用前提与产品成本构成要素、产品存货定价及成本流程、以及通过推理间接得出在计算损益时核算方法和利润表等几方面存在着理论差异。
二、两种方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差异1.变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
在变动成本法中,首先计算销售收入,用销售收入来扣减当期实现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然后得到边际贡献;最后用边际贡献来补偿固定成本即可得出当期的营业利润,这种损益确定过程叫做贡献式。
用公式作进一步说明:营业利润=边际贡献-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售价×销量-(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固定销售及管理费用)2.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过程。
在完全成本法中,采用传统方式计算损益,首先也是计算销售收入,用销售收入补偿本期实现的销售产品的成本,得到销售毛利,然后用营业毛利补偿营业费用得到最终的营业利润。
完全和变动成本法下利润差异分析

完全和变动成本法下利润差异分析作者:王佳慧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11期摘要:目前,企业成本利润核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两类。
文章通过对两种核算在理论上的区别和联系、利润计算、实例应用及各自的应用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其差异规律及发展趋势。
两种计算法的理论区别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而将两种方法结合应用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利润完全成本法是现代会计制度规定编制所必须采用的一种对外报表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
为了适应企业内部需要,自1936年美籍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发表的一篇有关变动成本法论文以来,这一概念就得以推广并逐渐得到重视及广泛应用。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成本核算标准的不同,致使其在应用前提、产品成本、计算流程、存货计价及利润核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着重对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在利润核算上的计算公式及应用的不同进行比较和规律总结,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各自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
一、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理论区别与联系完全成本法计算强调经济用途,将企业发生的全部成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成本,另一类是非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包含固定和变动的制造费用及直接人工为生产成本;包含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销售费用在内的期间成本为非生产成本。
变动成本法强调性态分析,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变动制造费用和直接人工;一类是固定成本,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并且把固定成本列入期间费用,从当期收益中扣除,不随产品销售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其目的是为了维持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也有观点认为直接人工的划分范畴存在前提,不一定属于变动成本。
如直接人工是按件分配,则应划入变动成本,完全计入产品成本;若直接人工工资分配除基本工资外,还包含加班工资或绩效工资,则其性质应与固定性制造费用相同,划入期间成本。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固定制造性费用是否划入产品成本范畴。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与作用分析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与作用分析作者:闵梦真来源:《财讯》2018年第13期管理会计中两种基本的核算成本的方法分别是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然而由于这两种方法在制造费用的处置和成本期间的分配与计量上有所不同,从而对企业最后核算的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也将会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将影响企业的税前利润。
这篇文章将运用简易的分析来对比其中的差异和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早在1836年,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工厂中就展现出了变动成本法的萌芽,经过后来漫长的发展,一直到上世纪中叶变动成本法才逐渐被会计学家们所认可并沿用至今。
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变动成本法来进行产品成本的内部管理,在我国,变动成本法并没有得到广泛沿用,很多公司现依旧选择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述及理论依据(1)变动成本法的概述变动成本法别称是“直线式成本法”,在一般的公司,变动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的过程中把成本习性作为充分条件,生产成本不全部计入产品成本当中,而是将变动生产成本纳入进去,固定生产成本归入到期间成本当中,并用“贡献毛益”这个中间指标来计算税前利润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2)完全成本法的概述完全成本法别称是“吸收式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就是把成本按照经济用途来分类,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计入到全部的成本当中,只将与成本无关的费用计入到期间费用。
完全成本法就是用“营业毛利”这个中间指标来计算税前利润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方法比较(1)产品成本的构成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计入到产品成本的应该是全部的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成本部分只有与生产该产品无直接关联的成本,完全成本法并没有将制造费用分开来计算成本。
而在变动生产成本下,固定性制造成本和变动性制造费当作制造费用的两部分,而应当作为期间成本处理的是在产品成本之外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这与完全成本法全然不同。
(2)销售成本与存货成本不同完全成本法下,当期末有存货时,那么在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售产品成本之间当期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则要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就间接导致固定性制造费用的一部分会被当期的销售成本所吸收,剩下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便随之结转到下期成为期初存货的一部分。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的差异比较

一、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理论比较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产品成本包括产品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期间费用,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认为它是固定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而完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凡是与产品有关的耗费都计入产品成本,包括了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性期间费用计入期间费用。
变动成本法公式: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性期间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期间费用)完全成本法公式: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费用=销售收入-(变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性期间费用+固定性期间费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差异的主要区别,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期间费用的处理方式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把变动性期间费用看成产品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完全成本法下把变动性期间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
为了更深入了解两种方法的区别,我们通过一个实例进行比较。
二、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实例比较例1:产品单价30元,单位直接材料10元/件,直接人工5元/件,变动性制造费用5元/件,固定性制造费用2000元,变动性期间费用1000元,固定性期间费用4000元。
若出现以下三种情况:(1)本月月初存货A件,产量为1000件,月末存货A件(A≥0);(2)本月月初存货A件,产量为1000件,月末存货A+200件(A≥0);(A≥0)。
分别按照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该月税前利润。
解:单位变动生产成本=10+5+5=20元/件单位销售成本=10+5+5+2000÷1000=22元/件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2000÷1000=2元/件单价×保本点销量-(单位变动生产成本×保本点销量+变动性期间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期间费用)=0保本点销量=(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期间费用+变动性期间费用)÷(单价-单位变动生产成本)=(2000+4000+1000)÷(30-20)=700件计算得保本点销量为700件,本月销量只要超过700件就可盈利,则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差异比较分析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营业利润核算差异比较分析王昕婷程柯摘要: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因对固定性制造费用处理不同,导致两种方法对营业利润核算存有差异。
探讨差异背后遵循的内在规律是管理会计学基础的和重要的理论问题,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解读尚存分歧。
本文从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核算营业利润原理出发建立模型,两种分析方法对营业利润核算差异的内在规律可以在算式结果中得到简洁、直观的体现与说明。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营业利润;差异一、引言根据产品成本期间成本划分口径和损益确定程序的不同,管理会计的成本计算和利润核算存在两种方法,即完全成本法(full costing)和变动成本法(variable ac-counting)。
完全成本法(亦称吸收成本计算法,absorption cost-ing )以经济职能分析为基础,产品成本的计算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全部的制造费用(变动性的制造费用和固定性的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亦称直接成本计算法,direct costing )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产品成本计算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
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被视为期间成本而从相应期间的收入中全部扣除。
以上内容概括如表1所示。
表1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成本项目构成比较由于理论基础和成本项目的构成不同,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核算营业利润可能存在差异。
现行管理会计教材中,基本通过具体实例或文字揭示,要么过于繁琐,要么过于抽象,给初学者带来诸多困惑。
笔者从两种成本法下利润总额的计算公式,接推导出差异转换的规律,供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者和学习者参考。
二、基本假设假定一家制造企业某期生产并销售一种产品,售价为p 元,产量为x 1件,销量为x 2件,产品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三项,其中固定制造费用为a 0元,单位变动制造费用为b 0元,单位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合计为b 元,期间费用为F 元。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差异分析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差异分析徐琪霞【摘要】The variable cost method and completely cost method is of two kinds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st accounting method, the two meth- ods of cost accounting standards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the cost of product, inventory valuation, pre-tax profit, there are differences. This paper will change cost method and completely cost metho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profit before tax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analysed and the two methods of pre-tax profit difference changing rules. In order to play the role in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management%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这两种方法由于对成本的核算标准不同,在产品成本、存货计价、税前利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本文就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进行了比较,对其税前利润差异以理论和实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两种方法税前利润差异的变动规律。
以期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作用。
【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年(卷),期】2012(012)006【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1【作者】徐琪霞【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0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5.31 两种成本核算法税前利润差异的原因成本计算有多种方法,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其分为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比较 由于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成本划分标准不同,导 致两种方法下成本构成项目不同,且两者之间互有交叉,具体 见表 1:
表 1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项目比较
完全成本法下的成本项目
变动成本法下的成本项目
2 20%
16 000
36 000
64 000
3 20%
12 800
48 800
51 200
4 20%
10 240
59 040
40 960
5 20%
8 192
67 232
32 768
6 20%
6553.60
73 785.60
26 214.40
7 20%
5 242.88
79 028.48
20 971.5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阴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下 利润计算差异的模型分析
林泓
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厦门 361004冤
【摘要】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两种方法下计算的息税前利润有可能出现不同。本文 拟建立数学模型,对此进行理论推导,分析论证两种方法下息税前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规律。
一、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理论分析 完全成本法,又称全部成本法或制造成本法,是传统的财 务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将成本按照经济用途分为生 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其特点是将一定期间的直接材料、直接
人工和制造费用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将销售管理费用作 为非生产成本的期间费用;计算利润的程序是先扣除生产成 本计算出销售利润,再扣除期间费用计算出息税前利润。
8 20%
4 194.304
83 222.784 16 777.216
9-
5 888.608淤
89 111.392于 10 888.608榆
10 -
5 888.608淤
95 000盂
5 000虞
合计 -
95 000
-
-
注院淤第 9尧10 年改按直线法计算折旧袁根据公式渊3冤计算袁 为 5 888.608曰于第 9 年末累计折旧额袁根据公式渊4冤计算袁为 89 111.392曰盂第 10 年末累计折旧额袁根据公式渊5冤计算袁为 95 000曰榆第 9 年初折余价值袁根据公式渊7冤计算袁为 10 888.608曰 虞第 10 年初折余价值袁根据公式渊8冤计算袁为 5 000遥
(2)企业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法来进行所得税筹划。在实务 中应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时,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法对 固定资产各期折旧额计算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比如企业前 期经营状况良好,可以适当缩短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使其前 期计提折旧额增大,从而达到纳税筹划的目的。
(3)对于最后两年折旧额出现异常的处理。现行会计准则 规定的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规则只是一种原则性的框架, 对最后两年折旧方法的计算没有严格规定,而传统计算法并 未 涉 及 最 后 两 年 折 旧 额 大 于 以 前 年 度 情 况 的 核 算 处 理 。因 此,企业可以运用数学模型法试算固定资产各年折旧额,如 果出现最后两年折旧额大于前一年时,可在倒数第三年开始 采用直线法折旧,或者调整折旧年限,使得最后两年或三年 的折旧额小于以前各年份,这样就能严格满足双倍余额递减 法的要求。
息税前利润
渊p-b1-b2-b3冤x-a1-a2-a3 -渊k0q0-k2q2冤
边际贡献 渊p-b1-b2-b3冤x 减院固定成本 a1+a2+a3
息税前利润
渊p-b1-b2-b3冤x -a1-a2-a3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下的息税前利润之差为: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刊阴
荭EBIT= a1(1-x/q)
(4)
由(4)式可知:
当 k0q0=k2q2,荭EBIT=0,即当期初存货包含的固定性制
造费用等于期末存货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时,完全成本法
下的息税前利润等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息税前利润。
当 k0q0跃k2q2,荭EBIT约0,即当期初存货包含的固定性制
造费用大于期末存货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时,完全成本法
k2:期末存货所包含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
根据以上假设,可以得出:
本期销售量 x=q0+q1-q2
期初存货的单位生产成本=b1+k0
本期生产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b1+k1=b1+a1/q1
期末存货的单位生产成本=b1+k2
两种方法计算的息税前利润如下表: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下的息税前利润之差为:
荭EBIT=-(k0q0-k2q2)
边际贡献 减院固定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
固定性管理费用 息税前利润
因此,两种方法计算的息税前利润有可能不同,对此产生
阴窑58窑 援 下旬
的差异及其变动规律,国内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如孙茂竹和 余绪缨认为,变动规律和产销量有关;吴大军认为,变动规律 与期初和期末存货量及所包含的固定成本有关等。但大部分 研究对此进行论证时,往往采用的是通过列举具体例题论证 的方法,不具有普遍性和足够的说服力。本文拟建立数学模 型,对此进行推导演算,加以论证。
(1)期 初 和 期 末存 货 数 量 不 同,这 与 产 销 量 之 间 关 系 有 关,当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期末存货数量大于期初存货数 量,反之则期末存货数量小于期初存货数量。
(2)期初和期末存货所包含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不同, 不少学者认为该项不同与企业的期末存货计价方法有关,但 本文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各期的生产量不同,根据公式(2) 可知,只有各期生产量相同,单位产品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才能相同,在此情况下即便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期末存 货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仍将与期初一样。所以,该项差异究 其根源应与各期产量之间关系有关,当各期生产量不同导致 期初存货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与本期生产产品的单位固定 性制造费用不同时,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将取决 于存货计价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永泽袁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大连院东北财经大学出 版社袁2007 2.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6.北京院 人民出版社袁2007 3. 米切尔窑马赫著.姚海鑫等译.成本会计.北京院机械工业 出版社袁1999
援 下旬窑57窑阴
阴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献,再扣除不随业务量变动的固定成本计算出息税前利润。 由此可见,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产品成
【关键词】 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广泛应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具有兼核算与管理职能于一体的特点,其息税前利润计算方 法与传统财务会计采用的完全成本法不同。目前我国企业会 计准则以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并以此编制对外报表,但 出于预测、规划、决策、控制和业绩考核的需要,企业内部管理 者往往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管理。为了适应不同的要求, 需要对两种成本法确定的息税前利润进行转换。
(3)
由(3)式可知:
当 q=x,荭EBIT=0,即生产量等于销售量时,完全成本法
下的息税前利润等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息税前利润。
当 q跃x,荭EBIT跃0,即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完全成本法
下的息税前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息税前利润。
当 q约x,荭EBIT约0,即生产量小于于销售量时,完全成本
法下的息税前利润小于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息税前利润 (虽然
此种情形在实务中并不存在)。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无期初存货时,两种方法下的息税
前利润之差与产销量之间关系有关。
当存在期初存货和期末存货时,假设:
q0:期初存货量;
q1:本期生产量;
q2:期末存货量; k0:期初存货所包含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
k1:本期生产产品包含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k1=a1/q1;
下的息税前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息税前利润。
当 k0q0约k2q2,荭EBIT跃0,即当期初存货包含的固定性制
造费用小于期末存货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时,完全成本法
下的息税前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息税前利润。
因此,两种方法下的息税前利润产生差异是由于期初和
期末存货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不同引起的,进一步分析可 以发现,期初和期末存货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产生差异的 原因可能是:
四、结论 通过以上数学模型推导论证,本文发现,完全成本法与变 动成本法计算的息税前利润确实有可能不同,由此产生差异 的变动规律如下:在无期初存货时,两种方法下的息税前利润 差异与产销量有关;而当存在期初存货和期末存货时,两种方 法下的息税前利润差异问题则比较复杂,可能同产销量或者 各期产量有关,但最终可以归结为期初和期末存货包含的固 定性制造费用之差,公式(3)、(4)即为两种方法下的息税前利 润差异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由此,我们可根据该公式对两者 进行调整转换,从而为各种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 财务信息。
固定性销售费用
固定性管理费用
由表 1 可知,两种方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存在如下关系:
完全成本法下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
=单位直接材料+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变动性制造费用+
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
=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
(1)
完全成本法下产品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
=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量
(2)
同时,两种方法计算税息前利润的程序也不相同,如表 2
减院变动成本 边际贡献
减院固定成本
息税前利润
渊b1+b2+b3冤x 渊p-b1-b2-b3冤x a1+a2+a3
渊p-b1-b2-b3冤x -a1-a2-a3
表4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下息税前利润比较 (存在期初存货和期末存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