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词语空缺与跨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探究

合集下载

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及翻译方法

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及翻译方法

论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及翻译方法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是指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词汇上的差异,即汉语中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或者英语中有的词汇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

这种现象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背景不同,汉语和英语中有些词汇是汉语文化的特有词汇,而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二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同,汉语中有些词汇可以用一个词表达,而英语中可能需要几个词才能表达出来。

针对英汉词汇空缺现象,翻译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采用拆分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拆分成英语中的几个词,以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二是采用描述法,用几个英语词描述汉语中的一个词;三是采用拟人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比喻成英语中的一个词;四是采用拟物法,将汉语中的一个词比喻成英语中的一个词。

总之,英汉词汇空缺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翻译方法,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跨文化汉英口译中的意义空白及填补研究》范文

《跨文化汉英口译中的意义空白及填补研究》范文

《跨文化汉英口译中的意义空白及填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跨文化交流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

其中,口译作为一种有效的语言转换手段,承担着跨越文化、语言等众多差异的重任。

尤其是汉英口译中,不仅面临着两种语言的复杂性和差异性问题,同时也存在着由文化背景差异引发的“意义空白”和“填补”问题。

本文将重点研究这一过程中的意义空白现象及其对策,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意义填补,从而提升跨文化汉英口译的准确性和效果。

二、跨文化汉英口译中的意义空白在跨文化汉英口译中,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一些在源语言文化中习以为常,而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却难以找到对应表达的情况。

这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意义空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词汇的缺失由于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不同,导致某些在源语言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2. 文化习俗的差异中西方在社交礼仪、节日庆典、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在口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意义空白。

3. 价值观的冲突与误解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有时即使词汇和习俗在两种语言中都能找到对应,但其背后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却可能大相径庭。

三、意义空白的填补策略针对跨文化汉英口译中的意义空白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填补策略:1. 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口译人员应具备丰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习惯等,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

2.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口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增译、省译、意译等翻译技巧,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3. 建立意义对应关系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建立不同文化背景下词汇、习俗、价值观等的意义对应关系,以便在口译过程中快速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4. 借助平行文本和语境推测利用平行文本和上下文语境推测等方法,辅助理解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意义填补。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一)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一)

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策略(一)摘要]文化差异造成的英汉语言的词汇空缺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

因此了解英汉语言中词汇空缺现象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更为有效地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前提。

本文通过对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现象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英汉语言词汇空缺翻译策略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

英汉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就存在着差异。

英汉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差异导致了语言上的差异,并突出表现在词汇层上。

词汇承载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的积淀,在成功的交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必然与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民族文化及各民族实践活动的特异性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会表现为“词汇空缺”。

因此,在英汉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时,必须考虑各种语言的个性和词汇的空缺现象,才能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词汇空缺的涵义及产生词汇空缺现象的原因词汇空缺本质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空缺。

英汉语言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这些特有文化现象专用名词在其他语言里很难找到相应的对等词或契合词,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这种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空缺。

词汇空缺可以分布在词汇的各个方面上。

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常吃的“馒头”、“腊八粥”等在西方国家就从未有过,于是英语没有对应的词汇;而“pizza”、“turkey”等中国从未有过,因此在汉语里没有与其对应的词汇。

再如,汉语中用“月下老人”象征媒人。

而在英语的众神谱中,却没有这样一位老人。

英语中主司爱情之神是美艳绝伦的维纳斯和调皮、喜欢恶作剧的丘比特。

这两个颇具异族情调的爱情之神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仍然是一个词汇空缺。

同样,反映汉语民族文化的事物或概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存在着空缺,如“风水”、“红包”、“有喜”、“中举”、“贱妾”、“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

176浅析英汉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基于文化差异视角贾楠楠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词汇的不对应性,即词汇空缺的现象。

本文通过运用音译、直译、改编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举例分析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的现象。

关键词:词汇空缺;文化差异;翻译方法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对外宣传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汇空缺现象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和难题,为了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翻译工作者需要转移工作重心,确保语言准确的输出,为国内外交流的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词汇空缺定义及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词汇空缺是文化与语言不可分割的一种体现。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一种语言中表示新事物或具有民俗特色的概念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成分。

正如莱督(Lado)(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1957,P.71)所说的,“我们把生活经验变成语言,并给语言加上意思,是受了文化的约束、影响的,而各种语言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互为区别,有的语义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不存在。

”[1]词汇不但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整个体系的关键,还是文化的载体,是国家特色文化的重要体现。

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生活状态、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必定会在一个国家的语言中折射出来。

总而言之,翻译工作者要重视英汉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做到翻译的准确性,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二、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语言本身的特点。

从汉语和英语语言本身特点来看,两种语言之间存着着巨大的差异,包括发音、语境、语义内容、语法结构的不同。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所以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原语所承载的语言特色,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波及范围广,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在英汉翻译中都会造成词汇空缺的产生。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

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词汇空缺(lexical gap)是指一种现象,即某一种语言中缺乏表达特定概念或情感的词汇。

词汇空缺的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可能需要寻找替代词汇或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中的意思。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析词汇空缺及其翻译,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词汇空缺的原因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些特定的动物、植物、食物、传统习俗等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命名和概念,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可能会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

一些特定的情感、心理状态、道德观念等也有可能在不同语言中缺乏对应的词汇,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

词汇空缺的存在可能会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词汇空缺可能导致原文中的意思无法准确表达,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更为抽象的表达方式,这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或传达不到位。

词汇空缺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陷入困境,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

词汇空缺也可能会导致翻译的结果缺乏一定的文化特色,无法真实地反映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三、应对策略在面对词汇空缺的情况下,翻译者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

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更为抽象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文中的词汇空缺,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意思。

翻译者还可以借助相似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补充或替代,以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翻译者还可以通过对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来寻找更为贴切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

词汇空缺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其存在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通过采取一些应对策略,翻译者可以尽量减少词汇空缺带来的影响,以实现翻译的准确和贴切。

希望本文的浅析能对读者有所启发,让大家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时更加注重词汇空缺的存在及其影响。

《跨文化汉英口译中的意义空白及填补研究》范文

《跨文化汉英口译中的意义空白及填补研究》范文

《跨文化汉英口译中的意义空白及填补研究》篇一一、引言跨文化汉英口译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国际商务谈判、外交活动还是文化交流,都需要准确且有效的口译来传递双方的意思。

然而,在汉英口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义空白”的现象,这既可能是语言本身的障碍,也可能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难题。

本文旨在研究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如何有效填补这些意义空白,以提升跨文化汉英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意义空白的成因1. 语言层面语言是交流的基石,但不同的语言往往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词汇。

在汉英口译中,有时会遇到找不到完全对应词汇或表达方式的情况,这就形成了语言层面的意义空白。

2. 文化层面文化差异是导致意义空白的另一重要原因。

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都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

在跨文化口译中,由于缺乏对双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往往会出现理解偏差或误解。

三、意义空白的填补策略1. 增强语言能力口译员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词汇量,同时还应掌握多种表达方式。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汉英口译中的语言障碍。

2. 提升文化素养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是填补文化层面意义空白的关键。

口译员应通过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

3. 借助辅助工具在口译过程中,可以借助词典、百科全书等辅助工具来查找和解释不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此外,现代科技如翻译软件和在线资源等也可以为口译员提供帮助。

4. 实时互动与反馈在口译过程中,与双方保持实时互动和反馈是填补意义空白的重要手段。

通过与双方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期望,及时调整口译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以一次国际商务谈判为例,当遇到不熟悉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时,口译员可以首先通过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进行初步翻译。

然后,通过与双方实时互动和反馈,了解其真实意图和需求。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英文翻译已成为交流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然而,由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存在,中英翻译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凸显出来。

在跨文化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习惯和语言习惯,处理文化差异,使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呈现原件的信息和意义。

一、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在跨文化翻译时,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可能涉及社会制度、思维方式、语法和词汇的使用等方面。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可以被浪费、省略、赋予价值的资源,需要高效利用。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永恒循环的流逝,以及一种现实的存在,不能短暂地用于特定的目的。

因此,在英文中常常使用精准的时间词汇来表达时间,而中文中则往往使用更多的词汇来描述时间的真实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在中国文化中,对尊重长者的观念非常重要。

在英文中,“you”常常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来表示“你”,然而在中国文化中,“you”只能用来表示相对年长或者尊贵的人。

这种使用方式在翻译中也需要注意。

这些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以及整体意思的表达,因此,需要在翻译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1. 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用目标语将源语一字不漏地翻译出来,以便传达原文的字面意思。

直译常用于天气预报、时间等和不涉及文化差异的场合。

但是,直译可能会导致翻译者忽略词汇和句法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得最终的翻译含义不清。

相反,意译是指采用目标语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翻译文本的含义,以避免源语的产生的误解。

意译常常用于文化差异较大的场合,这也是翻译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2. 贴近文化在翻译时,为了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者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只有在深入了解这些差异之后,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的真实含义。

3. 被动转主动在英文中,常常使用主动语态表达句子的主要内容,而在中文中则往往使用被动语态。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达信息,翻译者可能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或者将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英汉词汇空缺的翻译

言 有 着 表 达某 方 面 事物 特 别 丰 富 的词 汇 , 另一 种 语 言 却 缺 而
乏 表 达 这 方 面 事 物 的词 汇 , 成 词 汇 的 空 缺 , 来 理 解 和 翻 造 带 译 上 的 困 难 。 而对 空 缺 词 汇 的 翻 译 实 质 上 是 对 另 一 种 文 化
t efe t 。 h h e h e t O f te s o s削 足 适 履 、 e t ma s i i t A gnl n u e h e s t n u ,n t i f t 子 动 口不 动 手 、 h rema rfr o g e o s i s君 h s T e t y p ee e
定 好 、 uo g u 普 通 话 、 n ie 擎 、 t r 达 、 oa沙 发 、 p tn h a e gn 引 moo 马 sf
三 、 译 意
h mo 幽 默 、o ni浪 漫 、o i 辑 、h c u r rma t c l c逻 g so k休 克 、o l 苦 coi e
聊城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பைடு நூலகம்
21 0 0年 第 2期
从文化差异 的角度浅析 英汉词汇空缺 的翻译
侯 琳琳
( 城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聊 山东 聊 城 [ 摘 225) 5 09
要] 汉 语 词 汇 空 缺 是 在 多种 因素 共 同作 用 下 不 同语 言 之 间产 生 的 不 对 应 性 。 对 空 缺 词 汇 的 翻 译 , 是 对 两 英 便
t e yt eb c o r 后 门 、n o nr ,t O s se og t n b h a k d o 走 ’ I o ec u t y W y t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 植 来 , 语 也 是 如 此 , 译 为“ 拉 ” 移 过 汉 音 沙 。相 同 的词 语 很 多 , 语 中 h mb r e , od g ,p l p 英 a u g r h to a pe i e在汉 语 中也 没 有 相 同 的词 语 , 只 能 音译 为 “ 堡 包 ” “ 狗 ” “ 果 派 ” 也 汉 、热 、苹 了 。汉 语 的 “ 子 ” 《 英 词 典 》 饺 在 汉 中译 成 d mpig rvoi u l 、a il n , 实 际 上 是 不 准 确 的 , 为 在 英 语 中 指 d mpig是 “ 团 ” 因 u l n 汤
物 同 时 又 是 一 种 历 史 现 象 , 社 会 历 史 的 积 淀 物 。确 切 是 地说 , 文化 是 指 一 个 国 家 或 民 族 的 历 史 、 理 、 土 人 情 、 地 风 传 统 习 俗 、 活 方 式 、 学 艺 术 、 为 规 范 、 维 方 式 、 值 观 生 文 行 思 价 念 等 。语 言 是 人 类 最 重 要 的 交 际 工 具 , 时 又 作 为 思 想 的 同 直 接 现 实 , 信 息 和 知 识 的 载 体 。 一个 民 族 的 器 物 、 会 制 是 社 度 和 和 人 的 价 值 观 念 都 在 这 个 民族 所 操 的语 言 上 留 下 印
记 。 在语 言 中 , 语 是 最 积 极 、 活 跃 的 部 分 。社 会 生 活 的 词 最 变迁 、 民族 文 化 的发 展 无 不 在 词 语 中得 到 直 接 和 快 速 的反
2 生 活 环 境 、 活 经 验 的 差 异 造 成 的 词 汇 生
空缺
语 言是 客 观 世 界 的 反 映 , 一 种 社 会 现 象 。 人 们 生 活 是
21 0 0年 第 1 期 ( 第 5 总 7期 )
桂 林 航天 工业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OUR NAL OFGUI I OL E E OFAE OS AC E HNOI Y LN C L G ・ R P ET C OG 英 语 园 地
英 汉词 语 空缺 与跨 文 化 差 异 及 翻 译 策略探 究
跨 文 化 差 异 中 的翻 译 策 略 进 行 了一 些 探 讨 。
关 键 词 跨 文化 ; 差异性 ; 词汇 空缺 ; 翻译策 略
中 图 分 类 号 : 1 H35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13 (000—130 10— 321)1 1—3 0 0
文 化 是 对 客 观 世 界 的 反 映 , 人 们 长 期 创 造 形 成 的 产 本 身 存 在 的差 异 造成 的 词 语 空 缺 。 是
想 等 四个 主 要 方 面 , 文 拟 就 词 语 的 空 缺 现 象 与 跨 文 化 差 本 异做 一 些 探 讨 。
“ 团子 ”a i i 是 指 “ 馅 的 小 包 子 ” 它 们 与 饺 子 不 尽 相 rvo 则 l 有 , 同 , 在 在 实 际 交 往 中 直 接 用 汉 语 拼 音 为 “i z” 现 j oi。再 如 , a
映 , 言 的载 储 功能 首 先 也 是 通 过 词 语 显 现 出来 的 。 因此 , 语
在 分 析 和 比 较 语 言 所 蕴 含 的 不 同 民 族 的 文 化 差 异 时 , 先 首 应从 词语 着 手 。 文 化 差 异 在 词 语 中 主 要 表 现 在 词 语 的 空 缺 、 语 概 念 的分 类 范 畴 、 语 的 文 化 背 景 知 识 和 词 语 的联 词 词
存 在 着 相 关 的 对 等 成 分 (q i lns 。例 如 汉 语 “ 阳” euv e t) a 太 与 表 达 法 。比 如 , 们 说 “ 闲饭 ” 1 d a l le , 吃 香 ” 我 吃 (e n i e i ) “ a d f 英 语 sn时 表 示 相 同概 念 的 , 白 天 ” 等 英 语 D y等 。但 ( e eyp p l ) “ 不 消 ” mo eta n a tn , o u “ 对 a b r o ua , 吃 v r ( r h n o e nsa d to c 是 由 于文 化 和语 言 的 差 异 , 们 对 事 物 认 识 和感 知 的 不 同 , mu h 人 c )等 , 成 英 语 就 无 法 字 字 对 应 了 。 译 某 事 物在 一 个 民 族 独 有 , 反 映 这 种 事 物 概 念 的 的 词 语 , 而 不 能 在 别 的 民族 语 言 中 有 完 全 对 等 的 词 语 , 样 就 产 生 了词 这
1 英 汉 词 语 的 空 缺 现 象 产 生 的 原 因
在 中 国 , 饭 问题 长 期 以来 都 是 人 们 特 别 关 心 的 问 题 , 吃 因而 人类 生 活 在 同 一 个 地 球 上 , 有 些 事 物 的认 识 是 相 同 成 了 人 们 经 常 谈 论 的 话 题 。汉 语 中 出现 了许 多 围绕 “ 对 吃饭 ” 的 , 文 化 和 语 言 之 间存 在 着 许 多 相 同之 处 , 语 言 之 间都 问 题 所 建 立 的 词 语 和 表 达 法 , 在 英 语 中很 难 找 到对 应 的 在 各 但
万 明 莉
( 林航 天 工 业 高 等 专 科 学校 桂 外语 系, 西 广 桂林 510) 4 0 4
摘 要
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 , 文化 上的差异 导致 了英汉语 言 中的词汇 空缺现象 , 汇空 缺现象 反映 了语 言的 民族 性 。 词
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中 , 汇空 缺会 给 交 际 带 来 障 碍 , 成 语 用 失 误 , 至 导 致 交 际 失 败 , 文 就 词 语 的 空 缺 现 象 与 词 造 甚 论
在 什 么 样 的环 境 里就 会 产 生 与 之 相 适 应 的 语 言 如 果 某 一
事 物 在 人 们 所 生 活 的客 观 环 境 里 不 存 在 , 么 语 言 就 可 能 那
出 现 空 峡 。例 如 :aa S ld源 于 法 国 , 国人 最先 没有 这 道 菜 , 英 语 言 中也 不 存 在 这 个 词 语 词 , 因此 只 能 从 法 语 中原 封 不 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