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扇舟蛾调查工作历

合集下载

杨舟蛾、美国白蛾越冬蛹调查方法

杨舟蛾、美国白蛾越冬蛹调查方法

杨舟蛾、美国白蛾越冬蛹调查一、标准地和标准株的选择(一)杨树舟蛾类。

根据杨树舟蛾的历史发生情况,确定常发区、偶发区和未发区。

在踏查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设立面积为3亩的临时标准地,在标准地内选取10株标准株。

临时标准地设置比例为:片林每300~1000亩设1块,在其内按Z字形或对角线的方式随机选取标准株;沟河路渠林每5~10公里设一块(60株杨树折为1亩),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标准株进行调查(见表1)。

(二)美国白蛾。

1.大面积成片发生。

设立标准地和标准株,同杨树舟蛾类(见表1)。

2.小片或零星发生。

直接选定去年受害的10株进行调查(参照表1记录)。

二、越冬蛹调查方法(一)杨舟蛾类杨扇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树冠投影范围内的枯叶、墙缝、树干旁、粗树皮下,地被物上或在表土内查找其越冬蛹。

杨小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树冠下以树干为圆心取一扇形样方(样方面积为树冠投影面积的1/8),样方深度不小于25厘米。

在其中查找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分月扇舟蛾:每年3~5月,在标准株树冠投影范围的枯枝落叶层内查找其越冬幼虫,或在树干上查找其越冬卵,将结果记入表2。

杨二尾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树干基部和树皮裂缝内查找其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二)美国白蛾越冬蛹羽化前进行调查,第一次调查于2~3月,第二次调查于羽化10天前(4月上中旬~5月中下旬),选择历年化蛹基数大的场所,如老树皮缝内、乱石堆中、墙缝、屋檐下等,采集越冬蛹100~300头。

分别查出活蛹数、死蛹数(寄生或其它死亡数)、雌雄比,计算死亡率,将调查结果填入美国白蛾蛹期调查表(成片按表2、非成片参照表2记录)附件:表1 杨舟蛾类、美国白蛾标准地记录表表2 杨舟蛾类、美国白蛾越冬蛹调查表表1 杨舟蛾(美国白蛾)标准地记录表乡镇名称:乡镇代码:村名称:村代码:地点描述:林班面积(亩):主要树种:树木组成:树龄(年):胸径(厘米):树高(米):冠幅(米):发生类型(未发生、偶发、常发):虫种:其它病虫: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厘米):植被种类:调查人:调查时间:年月日填写说明:1、临时标准地每年填写一次。

舟蛾类测报办法

舟蛾类测报办法

杨树舟蛾监测、预报办法杨树舟蛾主要指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分月扇舟蛾 C.anastomosis (Linnaeus)、杨小舟蛾 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和杨二尾舟蛾 Cerura menciana (Moore)等为害杨树叶部的害虫,在全国均有分布。

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发生的世代数和发生期有所不同。

大发生时可食光整株叶片,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

为做好该类害虫的监测、测报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1 虫情监测虫情监测以地面踏查手段为主,设立标准地,进行虫情、叶片被害情况、防治情况调查。

1.1 标准地和标准株的选择在踏查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立地条件、林型,设立临时标准地,常发区按片林每1000亩、偶发区10000亩设立不少于3块,每块临时标准地的抽样株数不少于30株(片林面积为1亩)进行调查;沟河路渠林,每5—10公里以株设一块30株,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10株标准株进行调查。

临时标准地设立并调查后填写表1。

1.2 越冬后蛹(幼虫、卵)调查1.2.1杨扇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粗树皮下,或树冠投影范围内的枯叶、墙缝、地被物上、表土内查找其越冬蛹。

将结果记入表2。

1.2.2杨小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树冠下以树干为圆心取一扇形样方(样方面积为树冠投影面积的1/8),样方深度不小于20厘米。

在其中查找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1.2.3分月扇舟蛾:每年3—5月,在标准株树冠投影范围的枯枝落叶层内查找其越冬幼虫,或在树干上查找其越冬卵,将结果记入表2。

1.2.4杨二尾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树干基部和树皮裂缝内查找其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1.3 叶片被害调查在每代幼虫期进行虫情调查,目测标准株叶片被害情况。

重点在幼虫(第二代)三龄前后已群居和分散后两个阶段,分标准株(以群居)和随机(分散后)每株取50—长标准枝,调查卵数及幼虫数,观察相关物候现象,并调查旬气温和降雨量。

苏北地区杨树常见食叶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苏北地区杨树常见食叶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苏北地区杨树常见食叶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摘要:通过近十年观察,苏北地区危害杨树的食叶害虫主要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白潜叶蛾等。

其中,近年来爆发成灾造成严重危害的食叶害虫主要为杨小舟蛾和杨扇舟蛾。

关键词:食叶害虫发生规律防治方法1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1.1 杨小舟蛾、杨扇舟蛾:苏北地区一年5代。

极个别高温干旱年份会出现6代。

5月上旬、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9月上中旬分别是第1、2、3、4、5代幼虫的盛期。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以老熟幼虫化蛹越冬。

杨小舟蛾、杨扇舟蛾发生规律基本上相同,是苏北地区杨树常见的食叶害虫。

可造成大面积杨树树叶被食殆尽,严重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

1.2 杨黄卷叶螟:苏北地区每年发生4代,以初龄幼虫在落叶、地被物及树皮缝隙中结茧过冬。

来年4月初,杨树发芽展叶后,越冬幼虫开始出蛰为害,5月底6月初,幼虫先后老熟化蛹,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中旬为出现盛期。

第2代成虫盛发期在7月中旬,第3代在8月中旬,第4代9月中旬,直到10月中旬仍可见到到少数成虫出现。

幼虫孵化后,先分散取食叶表皮,后吐丝形成虫包,幼虫长大后群集顶梢缀叶取食。

多雨季节危害严重,3-5天即可把嫩叶吃光,形成秃梢。

1.3 刺蛾主要是黄刺蛾、褐边绿刺蛾。

苏北地区1年2代。

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分别为第1、2代幼虫盛期。

9月下旬化蛹越冬。

刺蛾是苏北地区杨树常见的食叶害虫,可造成大面积杨树树叶被食殆尽,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

1.4 杨白潜叶蛾以蛹在茧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成虫羽化,危害时间从6月中旬至9月中旬。

杨白潜叶蛾1年发生3-4代。

幼虫潜居叶组织内危害,取食叶肉,被害处形成黑褐色虫斑并逐渐扩大,常2-3个虫斑相连成大斑,大斑占整个叶面1/3-1/2,严重时可使成片树木叶片枯焦,导致大量落叶,树木营养不良,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2 防治方法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杨树杨扇舟蛾与杨小舟蛾的发生及防治

杨树杨扇舟蛾与杨小舟蛾的发生及防治

1杨扇舟蛾
1 . 1发 生特点
杨扇舟蛾又名白杨天社蛾 , 属鳞翅 目舟蛾科。在 各地都有发生 , 危 害面积大 、 程度重 , 尤其是 当年 的 新植杨树 , 整株杨树的叶片常被吃光 。
1 . 2 发 生 规 律
杨扇舟蛾每年发生 5 - 6 代 上中旬第 1 代幼虫开 始孵化 , 5月下旬至 6 月 上中旬第 1 代成虫开始 羽 化; 第2 代成虫 出现于 7 月 中下旬 ; 第 3代成虫于 8 月上中旬发生 、 产卵 , 孵化为第 4 代幼虫 ; 9 月上旬至
将全叶吃尽 , 仅剩Ⅱ f 柄; 5 龄幼虫食量最大 , 占总食量 的7 0 %左右 ,越冬代幼虫老熟后 ,多沿树干爬到地 面, 在枯叶、 树干旁 、 粗树皮下或表土 内结茧化蛹越 冬, 其他代老熟幼虫在树叶上结茧化蛹。
1 . 3 防 治 方 法
卵、孵化出第 6 代幼虫危害 ,这一代幼虫危害至 l O 月中下旬化蛹越冬。杨小舟蛾成虫 白天多隐蔽 , 夜晚
片吃光 , 是严重危害杨树的食 叶害虫。 2 . 2 发 生规 律
多, 白天静栖 , 夜晚活动 , 有趋光性。越冬代成虫出现 时, 树叶尚未展开 , 卵多产于枝干上 , 以后各代则 主 要产于叶背面 , 常百余粒产在一起 , 排成单层块状 , 每个卵块数量不等 , 一般 为 9 - 6 0 0粒 , 每只雌蛾可产
交尾产卵 , 有趋光性 。卵多产于叶片表面或背面 , 呈 块 状 ,每 块 有 卵 3 0 0 ~ 4 0 0粒 。每 只 雌 蛾 可 产 卵
4 0 0 ~ 5 0 0 粒, 幼虫孵化后 , 群集 叶面啃食表皮 , 被害叶 呈箩 网状 。稍大即分散蚕食 , 将叶片咬成缺刻 , 残留 粗 的叶脉和叶柄 。7 8 月高温多雨季节危害最凶 , 常

2024年杨扇舟蛾治理方案

2024年杨扇舟蛾治理方案

2024年杨扇舟蛾治理方案杨扇舟蛾(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是一种破坏性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蔬菜、谷物等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给农民的生计带来巨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治理杨扇舟蛾的危害,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个参考的2023年杨扇舟蛾治理方案,共____字。

一、综合管理措施1. 信息监测和预警根据杨扇舟蛾的生态特点,建立健全的信息监测和预警系统,利用现代远程感应装置、天气预报、气象雷达等工具,及时监测和预警杨扇舟蛾的活动和传播,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调控通过杨扇舟蛾的生活史和行为习性的研究,确立适合杨扇舟蛾生存发育的环境,将其生活史的关键节点和环境因素作为治理的重点。

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调整土壤、水源、光照等环境因素,降低杨扇舟蛾的繁殖和发育能力,减少种群数量。

3. 植物品种选择选择具有抗虫能力的植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减少杨扇舟蛾的侵害。

注重研究和推广抗虫品种,逐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二、生物防治措施1. 天敌引入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杨扇舟蛾的种群数量,如蛾类寄生蜂、虫棍、天敌昆虫等。

针对各个生活史阶段的杨扇舟蛾,选择相应的天敌进行引入,建立和完善天敌引种技术和管理体系。

2. 昆虫性信息素干扰根据研究表明,杨扇舟蛾具有性信息素通讯的特性,可以通过性信息素干扰剂来破坏杨扇舟蛾的繁殖和交配行为。

研究和推广性信息素干扰技术,将干扰剂喷洒在杨扇舟蛾繁殖和活动的区域,干扰其性信息素通讯,达到控制的效果。

三、化学防治措施1. 农药选择选择对杨扇舟蛾有较好杀虫效果、安全性较高、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注意农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在尽可能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的前提下,完成对杨扇舟蛾的有效防治。

2. 喷洒技术改进改进喷洒技术,提高农药喷雾的覆盖度和渗透力,确保农药充分接触到杨扇舟蛾的身体和大面积的叶面,提高防治效果。

杨树舟蛾监测、预报办法6

杨树舟蛾监测、预报办法6

杨树舟蛾监测、预报办法杨树舟蛾主要指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分月扇舟蛾C.anastonosis (Linnaeus)、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和杨二尾舟蛾Cerura menciana(Moore)等为害杨树中培的害虫,在全国均有分布。

同一虫种在不同地区发生的世代数和发生期有所不同。

大发生时可食光整株叶片,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

为做好该类害虫的监测、测报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1 虫情监测虫情监测以地面踏查手段为主,设立标准地,进行虫情、叶片被害情况、防治情况调查。

1.1 标准地和标准株的选择在踏查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立地条件、林型,设立临时标准地,常驻发区按片林每1000亩、偶发区10000亩设立不少于3块,每块临时标准地的抽样株数不少于30株(片林面积为1亩)进行调查;沟河路渠林,每5—10公里以株设一块30株,按隔几株选1株的方法选取10株标准株进行调查。

临时标准地设立并调查后填写表1。

1.2 越冬后蛹(幼虫、卵)调查1.2.1 杨扇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粗树皮下,或树冠投影范围内的枯叶、墙缝、地被物上、表土内查找其越冬蛹。

将结果记入表2。

1.2.2 杨小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树冠下以树干为圆心取一扇形样方(样方面积为树冠投影面积的1/8),样方深度不小于20厘米。

在其中查找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1.2.3 分月扇舟蛾:每年3—5月,在标准株树冠投影范围的枯枝落叶层内查找其越冬幼虫,或在树干上查找其越冬卵,将结果记入表2。

1.2.4 杨二尾舟蛾:每年2—4月,在标准株的树干基部和树皮裂缝内查找其越冬蛹,将结果记入表2。

1.3 叶片被害调查在每代幼虫期进行虫情调查,目测标准株叶片被害情况。

重点在幼虫(第二代)三龄前后以群居和分散后两个阶段,分标准株(以群居)和随机(分散后)每株取50cm长标准枝,调查卵数及幼虫数,观察相关物候现象,并调查旬现象,并调查旬气温和降雨量。

杨扇舟蛾在鲁中生活规律的观察分析与综合防治研究

杨扇舟蛾在鲁中生活规律的观察分析与综合防治研究

杨扇舟蛾在鲁中生活规律的观察分析与综合防治研究作者:王秀桂胡友道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07期摘要:对杨扇舟蛾人工饲养进行了观察及野外调查,分析了杨扇舟蛾的形态特征、危害症状以及发生规律,摸清了杨扇舟蛾各代、各虫态的发育周期、越冬代成虫的平均产卵量、平均遗孵卵及平均孵化率等重要数据,为准确做好预测预报,更好地制定科学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杨扇舟蛾;鲁中;生活规律;观察分析;综合防治收稿日期:20130512作者简介:王秀桂(1963—),女,山东青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科技推广普及及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69021 引言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又称杨树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是杨树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尤其以杂交杨发生最为严重。

该虫具有突发成灾的特点,3~5d就可能将一棵树的叶子吃光。

近年在鲁中山区尤为猖獗,对杨树速生丰产林造成极大的危害。

从2003年开始笔者对杨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可持续控制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通过人工饲养和野外调查,对该虫在我地的生活规律及特点进行了详细观察和分析,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2 发生规律杨扇舟蛾在鲁中地区每年发生4代,全年生活史见表1。

越冬代成虫于次年4月份羽化,成虫白天隐伏,夜晚活动,具有很强的趋光性。

单雌平均产卵207.9粒。

单雌平均遗腹卵8.8粒。

成虫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越冬代6.9d,第一代3.3d,第二代6d,第三代5d。

卵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第一代13d,第二代6.3d,第三代7.3d,第四代7.5d。

幼虫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第一代30.8d,第二代26.5d,第三代26d,第四代28.8d。

蛹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第一代11d,第二代7.3d,第三代6.9d。

卵单层排列于叶表或叶背,卵平均孵化率高达95.6%。

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

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

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1一、林木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趋势全市现有林地面积410万亩,其中用材林120万亩,其他均为经济林。

在用材林中,以杨、柳、榆、槐、椿、白蜡、泡桐、合欢为主,其中杨树、柳树面积约占到全市用材林总面积的90%,且多为近年来的工程造林。

然而,随着造林面积的迅速增加,林木病虫害发生也呈加重之势,给我市林木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主要病害据调查,我市造林树种杨属、柳属树木中,以病源微生物为主的病害杨属有25种,发生较普遍,经常造成灾害或偶发造成灾害。

柳属树木病害有11种,能够构成危害的根枝干部病害主要有3种,为枝枯病、冠瘿病、腐烂病;叶部有1种,为斑病。

同1980年全面调查相比,杨树病害危害种类增加了9种,而1980年只有腐烂病和溃汤病2种能够形成危害。

在发病面积和发病率上,也呈大幅上升趋势。

在1980年的28万亩杨树上仅发生0.3万亩,发病率仅为1.1%,而目前全市110万亩杨树病害发生合计(含所有病害)为49.6万亩,其中轻度为39.4万亩,中度以上发生的为10.2万亩,总发生率为45%。

危害较重的病害是腐烂病、溃汤病、锈病、角斑病、冠瘿病和杨树斑枯病;柳树在1980年调查时,没有造成危害的种类,而2022年则上升为4种。

林木病害的发生趋势是:原来造成危害的种类继续危害,发生面积增大,危害程度加重;原来不构成危害的,现已成为危害种类,主要发生和成灾种类大幅增加,而且发生面积日趋增大,危害严重;同时传入了外来病源微生物,如冠瘿病、杨树花叶病毒病。

冠瘿病已侵入我市的沧县、任丘、黄骅、东光、青县,分布面积达2.2万亩,杨树花叶病毒病已侵入我市的某、青县、献县、海兴、孟村,分布面积为0.1万亩。

这些外来有害微生物将进一步扩大蔓延,危害加重。

有害病源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合有可能大面积暴发流行,例如今年杨树腐烂病传播十分迅速,现在已有5.4万亩发病并造成部分树木整株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扇舟蛾调查工作历
发育阶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调查种类
调查起止时间
调查内容
调查准备工作
调查人
调查地点
调查要求结果

虫情监测系统调查
3月中旬、6月初、7月上中旬、9月下旬
化蛹进度、性比、感病率、寄生率
塞筐、铁铲、高枝剪、原始记录表
刘金花、高志杰
大韩庄苗圃
各代蛹的死亡率,羽化率
成虫
黑光灯诱集
4月初,6月上旬,7月中下旬,8月底月初
各代幼虫的时间
高枝剪、养虫箱
刘金花、高志杰
辛霞线两侧的行道树及两侧的片林
幼虫各虫龄的天数及对叶片的被害率,能够识别虫龄
2006年2月22日
始见期、盛期、末期、性比
黑光灯、布袋、电源、性比
刘金花、高志杰
城关南环
羽化进度,记录当时的物候现象


室内饲养
3月底、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8月底9月初
孵化进度、孵化率
高枝剪、纸盒、调查记录表
刘金花、高志杰
室内、养虫箱
各代的孵化率及孵化进度
幼虫
虫情监测
3月底—6月初、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7月底—8月下旬、9月初—10月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