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林木病虫害调研报告总结

林木病虫害调研报告总结

林木病虫害调研报告总结林木病虫害是林业生产中常见的一个问题,严重影响着林木的健康生长和林业经济效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某地的林木病虫害进行了调研。

首先,我们对该地的林木病虫害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调研发现,该地主要受到的病害包括灰斑病、褐根病和树皮疮病等,虫害主要有毛毡蚧、螟蛉和尺蠖等。

这些病虫害主要通过空气、土壤和生物介体传播,致使林木受损。

此外,我们还发现,病虫害主要侵害的树种是松树和柳树,而少数某些树种较为抵抗病虫害。

接着,我们对病虫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病虫害导致林木生长迟缓,树干变形,枝条萎蔫等,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树木枯死。

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损失。

另外,病虫害还可能通过病菌和昆虫传播疾病,威胁到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强病虫害防治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林农对病虫害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其次,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的传播。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林木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林木的抵抗力。

此外,我们还建议开展相关科研,提高抗病虫害的树种培育水平,并探索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最后,我们呼吁政府加大对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和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

总之,林木病虫害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科研和宣传教育,就有能力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好森林资源。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报告,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推动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林木病虫害调研报告范文

林木病虫害调研报告范文

林木病虫害调研报告范文林木病虫害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林木病虫害是影响森林健康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前林木病虫害的状况,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方法1. 选择调研地点:本次调研选择了位于XX省的某森林公园作为调研地点。

2. 数据收集: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 林木病害:调研发现,目前该森林公园主要受到褐腐病和白粉病的威胁。

褐腐病主要侵害某某树种,病害面积超过50%,严重影响了该树种的生长和繁殖能力。

白粉病主要影响另一种树种,病害面积约为30%,对树冠的绿叶面积和光合作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林木虫害:此外,调研还发现该森林公园遭受到某某虫害的侵害,该虫害主要以蛀幼虫为主要危害方式,导致了林木的树干和树根部位出现虫蛀孔以及树皮剥落现象。

3. 调研原因分析: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林木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变化、树种选植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当等。

其中,环境变化是导致病虫害爆发的重要原因,如气温升高、降水不足等;树种选植不合理导致病虫害易于传播和滋生;管理措施不当使得病虫害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和防治,从而扩大了病虫害的危害范围。

四、调研建议1. 引种抗病虫害树种:针对目前林木病虫害的情况,可以考虑引入抗病虫害的树种,以增加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2. 加强管理措施:加强森林公园的管理措施,如定期巡视、清理虫蛀木材等,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3. 提高病虫害预警能力:建立病虫害的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的爆发。

4.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森林公园管理人员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和技能,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的宣传和培训。

五、调研收获本次调研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林木病虫害对森林健康的重要影响,也为我们制定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希望大家对林木病虫害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报告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报告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报告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报告一、引言林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然而,林业有害生物的威胁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样本采集和数据分析等。

我们选择了不同地区的林区作为调查样本,以确保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1. 有害生物种类经过调查发现,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昆虫、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其中,昆虫是最主要的威胁因素,如松毛虫、松材线虫、尺蠖等。

此外,真菌引起的树木病害也较为常见,如白腐病、根腐病等。

2. 有害生物分布有害生物的分布范围广泛,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条件对有害生物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松毛虫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尺蠖则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3. 有害生物危害程度不同有害生物对林业的危害程度各不相同。

一些有害生物对单一树种造成较大危害,如松毛虫对松树的危害程度较高;而另一些有害生物对多个树种造成危害,如白腐病对松树、杉树等的危害程度较高。

此外,有害生物的危害还会受到环境因素、树木健康状况和人为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四、调查分析1. 影响因素有害生物的分布和危害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气候和环境条件是有害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适合不同有害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其次,人为因素也对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散起到了一定作用,如运输木材、苗木和种子等活动可能带来有害生物的传播。

2. 防治策略针对不同的有害生物,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

首先,加强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检疫和监测工作,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和扩散。

其次,加强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或使用生物农药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

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

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

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1一、林木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趋势全市现有林地面积410万亩,其中用材林120万亩,其他均为经济林。

在用材林中,以杨、柳、榆、槐、椿、白蜡、泡桐、合欢为主,其中杨树、柳树面积约占到全市用材林总面积的90%,且多为近年来的工程造林。

然而,随着造林面积的迅速增加,林木病虫害发生也呈加重之势,给我市林木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主要病害据调查,我市造林树种杨属、柳属树木中,以病源微生物为主的病害杨属有25种,发生较普遍,经常造成灾害或偶发造成灾害。

柳属树木病害有11种,能够构成危害的根枝干部病害主要有3种,为枝枯病、冠瘿病、腐烂病;叶部有1种,为斑病。

同1980年全面调查相比,杨树病害危害种类增加了9种,而1980年只有腐烂病和溃汤病2种能够形成危害。

在发病面积和发病率上,也呈大幅上升趋势。

在1980年的28万亩杨树上仅发生0.3万亩,发病率仅为1.1%,而目前全市110万亩杨树病害发生合计(含所有病害)为49.6万亩,其中轻度为39.4万亩,中度以上发生的为10.2万亩,总发生率为45%。

危害较重的病害是腐烂病、溃汤病、锈病、角斑病、冠瘿病和杨树斑枯病;柳树在1980年调查时,没有造成危害的种类,而2022年则上升为4种。

林木病害的发生趋势是:原来造成危害的种类继续危害,发生面积增大,危害程度加重;原来不构成危害的,现已成为危害种类,主要发生和成灾种类大幅增加,而且发生面积日趋增大,危害严重;同时传入了外来病源微生物,如冠瘿病、杨树花叶病毒病。

冠瘿病已侵入我市的沧县、任丘、黄骅、东光、青县,分布面积达2.2万亩,杨树花叶病毒病已侵入我市的某、青县、献县、海兴、孟村,分布面积为0.1万亩。

这些外来有害微生物将进一步扩大蔓延,危害加重。

有害病源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合有可能大面积暴发流行,例如今年杨树腐烂病传播十分迅速,现在已有5.4万亩发病并造成部分树木整株死亡。

[工作汇报]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报告

[工作汇报]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报告

[工作汇报]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报告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报告结合林业局的实际情况,为全面掌握生态功能区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分布和危害的基本情况,丰富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及标本室,林业局20XX年认真部署,做好了普查前的准备工作,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经全体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全局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现已全部结束,现将此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完成情况技术报告如下:一、森林资源概况(一)、地势地貌林业局所属施业区为中、低山丘陵地形。

东部和东北部较高,西部和西南部较低,最高点海拔1425米,最低点海拔509米,平均海拔不足1 000米,坡度平缓,15°以下的平缓坡占70%,16°—25°斜坡占27%,26°—40°陡坡占3%。

东部和东北部山系较为发达,峰高谷狭,相对高度大,坡度在20°—40°左右。

山间森林茂密,植物繁茂,区内大河流发源于此。

沿激流河一带,地势较为平缓,有一定数量的孤立荒山,山势低矮浑圆,植被稀疏,山间平坦开阔,草类繁茂。

地貌单元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平原三种类型。

1、山地属伊勒呼里山的支脉,山脉呈东南走向,集中于施业区东部、东北部和西北部边界,呈条带状分布,在中部、南部呈零星状分布。

中山区域重峦叠嶂,地势起伏大,中山山体岩性主要由酸性岩组成。

自然植被以落叶松为主。

林下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

中山坡度22°—40°,海拔1 000米以上。

低山坡度15°—22°,海拔520—1 000米,分布广泛,面积大。

山体岩性以酸性岩为主,其次为基性岩,还有少量的砂砾岩。

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

土壤为暗棕壤和针叶林土。

2、丘陵丘陵受剥蚀、夷平作用,没有明显山脊,山背平缓,多成外形和缓、大体等高的丘陵或漫岗地形。

相对高差小,坡度平缓。

植被为次生阔叶林和灌木丛杂草。

土壤为暗棕壤和黑土。

森林虫害调研报告

森林虫害调研报告

森林虫害调研报告森林虫害调研报告一、引言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森林虫害一直是森林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森林虫害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一项森林虫害调研。

二、调查方法1. 选择调查地点:本次调查选择了三个地区的森林作为调查地点,分别是A地区、B地区和C地区。

2.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森林虫害的种类、密度、分布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等。

3. 数据收集: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和样本采集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三、调查结果1. 森林虫害种类:调查结果显示,在三个地区的森林中,主要的虫害种类包括毛虫、蛀虫和蚂蚁等。

其中,毛虫是最为普遍且危害最大的虫害种类。

2. 森林虫害密度:在调查的一定面积范围内,森林虫害的密度有所差异。

其中,A地区的虫害密度最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B地区的虫害密度处于中等水平,稳定在较低水平;C地区的虫害密度相对较低。

3. 森林虫害分布范围:调查结果显示,森林虫害的分布范围与森林类型和环境条件有关。

在A地区,森林虫害主要分布在乔木林中;在B地区,虫害主要分布在针叶林中;在C地区,虫害主要分布在阔叶林中。

4. 森林虫害危害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森林虫害对森林的危害程度较大。

虫害造成了森林植物叶片脱落、叶色变黄、生长受限等现象,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5. 可能影响因素: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森林虫害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森林管理措施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气候变化导致虫害生命周期和繁殖力发生变化;不合理的森林管理措施可能导致虫害的蔓延;过度的采伐和火灾等人类活动也可能增加虫害的发生。

四、对策建议1. 加强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森林虫害监测体系,及时发现虫害的存在和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促进生态平衡:采取生物防治等生态控制措施,增加天敌的数量,减少森林虫害的发生。

3. 合理管理森林:加强森林管理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森林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林业有害生物督查总结汇报

林业有害生物督查总结汇报

林业有害生物督查总结汇报尊敬的领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林业有害生物督查工作,我们对各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监督。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总体情况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林木、林地产生直接或间接危害的昆虫、病害、鸟类等。

对林业而言,有害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将对森林资源的稳定性、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督查和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二、督查工作开展情况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督查计划,并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地进行现场调查和监测。

督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重点地区:根据历史记录和相关研究,我们确定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重点分布地区,将重点放在这些地区展开督查工作。

2. 采集样本:我们对树木、土壤等进行了采样,并进行了详细的标本记录和分析。

3. 数据分析:通过采集到的样本和相关数据,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数据分析,找出了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等信息。

4. 制定防治方案:根据督查结果,我们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方案,包括预防、监测、防治等措施。

三、督查结果经过督查工作,我们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 确定主要有害生物:根据实地调查,我们确定了某地区的主要有害生物是某种昆虫和病害,其危害程度较高。

2. 确定灾害范围:结合样本和数据分析结果,我们确定了该有害生物的分布范围,并发现了一些新的感染点。

3. 采取应对措施:我们制定了一套全面的防治方案,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消灭繁殖源、加强隔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4. 成立专业团队:为了更好地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我们成立了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团队,负责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为了进一步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几点工作计划:1. 增加投入: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和防治力度,提高投入效益。

2.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写宣传材料等方式,提高民众和相关从业人员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有害生物汇报材料

有害生物汇报材料

有害生物汇报材料一、引言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愈发频繁,给我国林业资源和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保障森林健康,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防治措施、问题与挑战、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林业有害生物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

2020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1278.45万公顷,为近十年发生面积最大,同比增长3.37%。

其中,森林虫害的防治面积最高,占比达62.13%;森林病害和森林鼠(兔)害的防治面积分别占比23.52%和13.19%;有害生物的防治面积占比最小,为1.16%。

在防治面积最大的地区是东部地区,为149.37万公顷。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人为因素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为了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蔓延,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1. 绿色防治技术引进为了坚持绿色发展,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我国应重视引进先进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这包括生物防治技术、化学药剂的合理使用、天敌昆虫的利用等方面。

通过引进这些技术,可以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防治效果。

2. 强化政府职能政府应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领导和监管力度。

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防治责任;加大对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的资金保障;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防治技术和经验。

3. 基层森防人员培训加强基层森防人员管理,提高森防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使基层森防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防治技术和管理方法。

同时,要引导部门防治工作人员以钻研的精神投入森林防治工作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1一、林木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趋势全市现有林地面积410万亩,其中用材林120万亩,其他均为经济林。

在用材林中,以杨、柳、榆、槐、椿、白蜡、泡桐、合欢为主,其中杨树、柳树面积约占到全市用材林总面积的90%,且多为近年来的工程造林。

然而,随着造林面积的迅速增加,林木病虫害发生也呈加重之势,给我市林木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主要病害据调查,我市造林树种杨属、柳属树木中,以病源微生物为主的病害杨属有25种,发生较普遍,经常造成灾害或偶发造成灾害。

柳属树木病害有11种,能够构成危害的根枝干部病害主要有3种,为枝枯病、冠瘿病、腐烂病;叶部有1种,为潻斑病。

同1980年全面调查相比,杨树病害危害种类增加了9种,而1980年只有腐烂病和溃汤病2种能够形成危害。

在发病面积和发病率上,也呈大幅上升趋势。

在1980年的28万亩杨树上仅发生0.3万亩,发病率仅为1.1%,而目前全市110万亩杨树病害发生合计(含所有病害)为49.6万亩,其中轻度为39.4万亩,中度以上发生的为10.2万亩,总发生率为45%。

危害较重的病害是腐烂病、溃汤病、锈病、角斑病、冠瘿病和杨树斑枯病;柳树在1980年调查时,没有造成危害的种类,而2004年则上升为4种。

林木病害的发生趋势是:原来造成危害的种类继续危害,发生面积增大,危害程度加重;原来不构成危害的,现已成为危害种类,主要发生和成灾种类大幅增加,而且发生面积日趋增大,危害严重;同时传入了外来病源微生物,如冠瘿病、杨树花叶病毒病。

冠瘿病已侵入我市的沧县、任丘、黄骅、东光、青县,分布面积达2.2万亩,杨树花叶病毒病已侵入我市的*、青县、献县、海兴、孟村,分布面积为0.1万亩。

这些外来有害微生物将进一步扩大蔓延,危害加重。

有害病源微生物一旦条件适合有可能大面积暴发流行,例如今年杨树腐烂病传播十分迅速,现在已有5.4万亩发病并造成部分树木整株死亡。

(二)主要虫害目前以杨树为寄主虫类有154种,经常发生或偶发造成危害的枝干部的主要虫害有光肩星天牛、星天牛、黄斑星天牛、桑天牛等13种;危害根部的有蝼蛄、暗黑鳃金龟等8种;危害叶部及枝梢害虫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美国白蛾等22种。

以柳树为寄主的虫类有186种,经常发生或偶发造成危害的根及枝干部害虫有蝼蛄、光肩星天牛、柳干木蠹蛾、小褐木蠹蛾等16种;枝梢及叶部害虫有绿盲蝽蟓、大青叶蝉、美国白蛾等18种。

与1980年相比,杨树虫害主要种类增加了41种,而1980年仅有杨扇舟蛾、青杨天牛、光肩星天牛、星天牛、杨银潜叶蛾5种。

同时,主要虫害的发生率也大幅增加。

1980年全市28万亩的杨树上,虫害发生面积仅为7.6万亩,发生率为27%;而目前全市110万亩杨树虫害发生率高达264万亩(含异种重复,同一种多代重复),发生最重的害虫是绿盲蝽蟓、大青叶蝉、黑绒鳃金龟、铜绿丽金龟、光肩星天牛、桑天牛、白杨透翅蛾、杨扇舟蛾、盗毒蛾、春尺蛾、杨枯叶蛾等10种。

对柳树造成危害的虫害与1980年相比,种类增加28种,而1980年仅有柳毒蛾、蓝目天蛾、光肩星天牛、黄刺蛾、柳瘿蚊等6种。

在发生面积上,1980年在3.7万亩柳树上发生4.4万亩(含异种重复、同种多代重复),而在目前,全市在18.8万亩(含四旁植树折合)柳树上,虫害发生面积高达64.2万亩(含异种重复、同种多代重复),发生较重的几种虫害主要有绿盲蝽蟓、蚱蝉、大青叶蝉、光肩星天牛、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12种。

林木虫害的发生趋势是:原来造成危害的种类继续危害,发生程度加重,原来构不成危害的,现已变成危害种类,主要危害种类增加,发生面积增加,危害日趋严重。

如:桑天牛随着白杨树种的引入,危害随之发生;原来基本上不危害杨柳的皮暗斑螟、大青叶蝉现在对杨柳幼树已造成危害,外来有害生物美国白蛾对杨柳等树种的安全构成威胁。

历史上危害的较重杨扇舟蛾、春尺蛾、柳毒蛾等叶部害虫经过几年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基数,一旦气候条件适宜,有可能暴发成灾。

(三)有害植物1980年全面调查时,对有害动植物没有做详细调查,而在当前的调查中发现34种植物对林地有害,其中形成占据的有加拿大一只花等24种,形成攀援、覆盖、缠绕的有律草、牵牛等5种,形成寄生的1种,为菟丝子。

在林地中形成占据局部优势的,一般发生在幼林地和疏林地。

栽植初期,同林木争水、争肥,当林木存活,生长2-3年以后,这类杂草就失去局部优势,一般对林木不构成危害。

形成攀援、覆盖、缠绕、寄生的有害植物对林木的危害大,危害时期长,严重影响林木的存活和生长,去除时困难较大,在一些土肥条件较好、粗放管理的林地常见到这类植物危害,一般是连续多年发生。

寄生类的菟丝子在林下有伴生豆科植物时才能见到,去除林下豆科植物即可将此根除,一般对林木危害不大。

二、林木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县市工程造林缺少防范有害生物的设计。

工程造林一般规模较大,在进行造林设计时,应该很好地考虑到林木病虫害的发生与管理。

但一些县市,栽植的树种绝大多数是速生杨系列,如中林46、84K、107、108、2001、毛白杨及三倍体毛白杨,树种过于单一,虽然属于不同的杨树派系,但它们的共存有害生物相差无几,适生的天敌种类相同,生物链较短,不能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群之间制约程度低,为病虫害的发生、扩散、暴发流行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同时,一些县市在造林设计时过分强调景观效应,株行距整齐划一,没有留出病虫害防治专用作业道。

成片的杨树,生长速度较快,现有的已经达到12-14m,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无法应用高射程的机载机具进行防治。

二是一些工程造林未能很好地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

特别是一些县市在荒地、次耕地上栽植林木,一般没有水源条件,土壤肥力较差,盐碱化程度高,对这样的地块有的仍然选择了需要高水肥的速生杨系列品种,导致杨树生长不良,树势变弱,极易感染病源微生物。

三是部分地方造林苗木质量把关不严。

工程造林时,由于时间短、规模大、任务重,一旦苗木出现缺口,一些县乡就放松了对苗木质量的管理,造成根系不全、生长不良,甚至是没有“两证一签”的苗木流入工程造林区,导致一些带病苗、带疫苗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使用这些苗木营造起来的林分生长衰弱,抗逆性差,成活率低,极易引起病虫害的发生、扩散和蔓延。

四是一些群众林木管理过于粗放。

多数农民对林木的管理意识不强,重造轻管,干旱时即便有条件的地方也很少浇水,树下杂草丛生,放牧家畜咬啃、冬秋野火浇草,病虫害发生时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控制,农民缺乏防治有害生物的主动性。

五是林木有害生物防治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农户来说,由于发展速生林近期内没有产出效益,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对于大户承包造林,由于前期投入较多,占用了大量资金,受资金限制,管护投入不足;对于地方来说,病虫防治费用尚未纳入财政预算,缺乏投入,从而导致严重缺乏病虫害防治经费,致使一些新型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和应用。

六是受气候变化异常的影响。

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春季持续干旱少雨,特别在今年遇到历史上少有的干旱,直到7月中旬,全市没有一次有效降雨,多数林地缺少浇水条件,在持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使一些树木生长不良,树势减弱,致使今年杨树腐烂病广泛发生,有些地块甚至出现了成片感病,造成大量死树。

三、治理对策根据我市林木生产实际,针对病虫害发生情况,笔者认为应采取“把好两个关口,坚持四个加强”的治理对策。

(一)把好两个关口:1、严把造林方案关,坚持做到适地适树。

在进行造林设计时,要对造林地土肥条件进行测试评估,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树种,做到适地适树。

要按着工程的要求进行设计,合理配置树种,营造混交林,避免大规模的纯林设计,彻底杜绝先造林后设计,减少树种选择的盲目性,从造林设计开始就应注意抗有害生物的设计,同病虫感性树种不能混交,并预留出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道。

2、严把苗木质量关,确保造林使用优质苗木。

各级要对造林苗木,进行严格的产地检疫,对检验合格的核发产地检疫合格证,对外地苗木要严格复检,复检合格的才准使用。

要严格执行查验“两证一签”制度,彻底杜绝有害生物随着苗木传入。

(二)坚持四个加强:1、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准确发布病虫信息。

要建立健全有害生物监控测报体系,对造林集中分布区和重点地块要设立常年监测点,布设标准地,定时、定期、确定专人负责。

同时结合线路踏查、群众调查,最大限度地准确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情况,做到发现及时。

预报准确,发生防治信息传递迅速。

2、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对病虫害的防范意识。

林木病虫的危害,是不起烟的“火灾”,造成的损失巨大。

要通过电视、广播等多种舆论宣传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有害生物的危险性,宣传有关法律法规,使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及群众意识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群众的自觉防护意识。

3、加强依法防治,努力使病虫害防治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要根据林权所有人成份复杂的实际,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全面推行限期防治制度,对那些不执行防治义务的单位、集体、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4、加强综合治理,实行分类施策。

(1)对主要病害的治理。

导致林木病害的病原菌绝大多数是弱寄生菌,控制其流行首先要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有条件的地块做到适时浇水,及时排除积水,增强肥水供应,培养地力。

在林地边缘、迎风面栽植紫穗槐等灌木,要实行秋季树干涂白进行保护。

在已经发病的林木上要注意治理初侵染树,首先刮除病斑,并喷涂50Be石硫合剂、或1:5福美砷、9281康复剂,对重病株、枯立木要及时除去。

同时注意感染区树木的伤口保护。

(2)对钻蛀性害虫的治理。

在有桑天牛危害的树木周围500cm内不要设计栽种白杨派树种,在已经栽种白杨派树种的地块上,林地内及外围500m内的无价值的桑科植物要去除。

林地内要做到加强抚育,适度修枝,及时剔出无继续培养价值的弱小树、频死树、枯立木、虫源树。

同时,要注意保护利用天敌,如啄木鸟、肿腿蜂。

对已发生天牛危害的健壮树木可用毒签、毒膏及打孔注药等方法防治。

(3)对食叶害虫的治理。

特别是要加强对金龟子类、鳞翅目害虫的监测,当危害程度超过经济阈值时可采用诱虫灯捕杀,人工辅助释放天敌,利用性引诱剂诱杀等方法,必要时林地内可喷施Bt、灭幼脲、烟.参碱等无公害杀虫剂。

(4)对有害植物的治理。

在幼林地内,对于有占据危害的植物可采取树下翻耕除草,施用除草剂等方法灭草。

对有攀援、覆盖、寄生等危害的有害植物,要加强治理,可采用人工刈割后采取施用除草剂的方法,加速灭绝此类有害生物,以保护造林成果,推动全市林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林木有害生物调查报告2一、林木有害生物发生现状与趋势全市现有林地面积410万亩,其中用材林120万亩,其他均为经济林。

在用材林中,以杨、柳、榆、槐、椿、白蜡、泡桐、合欢为主,其中杨树、柳树面积约占到全市用材林总面积的90%,且多为近年来的工程造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