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 郭训平

合集下载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
城市河道的水环境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的持续增长使得城市河道的水质问题日益突出,这与城市工业化进程、农村水体污染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城市河道的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是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其目的是通过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达到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水质改善、植被恢复、河道生态体系建设等。

其中,河道植被恢复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方式。

河道植被恢复的方法可以通过植被种植、养护等做法。

在植被种植时,应选择具有适应能力的水生及陆生植物。

对于水生植物,在河道修复时,选择沼生植物、浮叶植物等,不仅可以净化水体,还可以提高水环境的生态效益。

对于陆生植物,可以选择抗盐碱、抗污染等特性的植物进行种植。

河道植被恢复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养护,及时排除堆积在河道中的垃圾、杂草等,防止对河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必须做好植被的保护工作,避免非法采挖、破坏等行为对植被进行破坏。

这也需要广大市民参与进来,共同维护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

河道植被恢复能达到的效果非常显著。

一方面,河道植被可以有效地吸收并分解污染物,减少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质量,并降低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等数值;另一方面,河道植被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为河道环境的生态平衡提供了保障。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研究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研究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研究发表时间:2018-09-17T10:02:18.6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陈泽安汤飞寅[导读] 摘要:随着人们对河道整治观念的提高,河道的治理已从单纯的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主的河道整治转到对河流自身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以及从流域角度出发的河流管理上来,追求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健康的河流,求得开发利用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之间的相对平衡。

浙江惠川水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摘要:随着人们对河道整治观念的提高,河道的治理已从单纯的以人类自身利益为主的河道整治转到对河流自身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以及从流域角度出发的河流管理上来,追求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健康的河流,求得开发利用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之间的相对平衡。

该文提出了对平原、山区、和城镇河道的治理原则,阐述对污染的控制及改善水体的办法。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修复;原则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穿越城市的河道过水面积日益萎缩,水质污染问题愈发凸显。

城市河道传统治理方法通常采取裁弯取直、人工渠化、护岸硬化等措施,过分强调排涝、行洪、航运以及灌溉等功能要求,从而造成河道形式单一,河道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丧失。

然而城市河道在具备基本功能外,尚需具备自净水体、改善环境以及承载城市文化底蕴与历史等功能,随着人水和谐理念的不断深入,城市河道治理思路逐步转向集优美、舒适、文化与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河道治理模式。

在满足城市河道排涝、行洪等基本功能前提下,应遵循河道的自然演变规律,通过河流的环境修复与整治,恢复河流天然特征,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传统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教训(1)传统城市河道治理未能体现生态治河的理念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按照河道规划线型实施驳坎、疏浚、引配水等内容,忽视了河道自然生态性的恢复。

河道规划线型往往是两条笔直的平行线(此外还有两条绿化控制线),河道岸线按规划线型实施缺乏自然生态性。

浅析河道治理中生态修复研究

浅析河道治理中生态修复研究

浅析河道治理中生态修复研究随着我国迈入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渐加快。

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的环境、生态却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其中以河道最为明显。

河道在城市建设中对极端天气和防洪排险等工作有重要影响,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

而近几年来,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加之城市发展的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纷纷排入河道之中,对河道的生态环境产生污染,长期下来对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化发展也有极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国对于这样的发展状态,也制定相关整治修复措施,力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稳步建设生态文明,体现我国的可持续化发展战略。

对此,本文首先叙述河道治理的修复思路,随后结合我国河道生态现状对河道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行表述,其次,在结合国家政策引导,对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原则进行描述,最后详细阐释河道治理中生态修复措施。

以此来供相关专业人士交流思考。

标签:河道治理;生态修复;研究引言河道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对其的治理和生态修复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河道在城市中既能促进其防洪排涝工作的实施,也能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调节改善。

但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加之城市污染加剧,导致河道的基本功能以及生态调节作用愈发下降,与此同时极端天气仍不断出现,这对于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无疑是一个障碍与困阻,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1 河道治理的修复思路在进行河道治理中,要注重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并突出河道的泄洪、排洪功能,此外还需在修复后对其进行维护、勘察、改造,通过人为措施保证其原有环境资源不破坏的前提下突出其生态效果。

从长期的治理经验来看,在进行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工作中,要注意对河道的周围环境的考察,以制定较为合理的治理修复方案。

其中首先应该考虑到修复后的河道是否能够保证其本省的生态效果,第二要考虑到河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是否能够符合、融入于该城市,其次还要考虑到周围的动植物栖息情况,以求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最后要考虑到该城市的经济水平,对治理修复有个预算方案。

基于生态的城镇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研究

基于生态的城镇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研究

规划战略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年第5期D O I : 10. 3969/j. issn. 1672-2469. 2018. 05. 004基于生态的城镇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研究仲朝晖(葫芦岛市水土保持办公室,辽宁葫芦岛125000)摘要:文章针对我国目前有关城镇河道存在的行洪能力不足、水土污染严重与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概述了基于 生态的城镇河道整治与河流环境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以大凌河为例,为改善水土环境恢复河道生态功能,完 善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分别探讨了河道线性的布置原则、河道断面与护岸的设计形式、景观需求的修建特 色、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修复的主要措施等,为大凌河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一定支持和依据。

文章编号:1672-2469(2018)05-0011-02关键词:河道整治;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城镇河道中图分类号:TV853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 速度的加快,城镇的河道径流过水面积日益减少,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及水质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城镇 河道的整治一般采用顺直河道沿线、人工渠化和护 岸硬化等方法,河道结构形式单一且主要强调的是 洪水排泄、航运通行以及农业灌溉等基本功能要 求,治理思路较为传统,往往忽略了河道原本的生 态性功能。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活宜居性的追 求,人水和谐理念认识的不断加深,传统的城镇河 道治理理念和方法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对水 体生态环境的需求[1]。

城镇河道治理应当在满足基 本功能性要求的基础上,遵循河道生态演变发展规 律,重点修复河道天然生态功能、整治河流环境, 保持河道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协调城镇发展与 环境发展相互统一[2]。

1城镇河道存在的问题1.1行洪能力下降随着城镇化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因城镇居住 面积有限而导致大凌河两边岸坡面积不断被侵占, 河流断面空间逐渐萎缩,河道过水面积减少,河流 底部泥土淤积情况严重[3]。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 郭训平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 郭训平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郭训平发表时间:2018-12-07T11:11:19.5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作者:郭训平[导读] 所以,开展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恢复河道生态环境,十八大以来备受全社会的关注。

河道治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恢复河道基本功能、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使人与水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郭训平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 518102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河道的利用越来越多,对河道的依赖也越来越强,无序的开发和挤占河道生态环境,导致河道水质变差、功能降低,造成水污染、干旱、洪涝等灾害发生率增加。

所以,开展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恢复河道生态环境,十八大以来备受全社会的关注。

河道治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恢复河道基本功能、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使人与水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修复一、城市河道现阶段存在的问题(1)城市河道抗洪能力差。

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城市的建设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很多城市内的河道生态空间被强行挤占,生活和工业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和建筑垃圾随意倾倒,这就导致河道断面不断减小,淤积现象日益严重,河道的行洪能力不断降低,内涝现象普遍发生。

(2)城市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差。

在城市中的河道都是经过大多数的地表水径流汇聚而成的,雨天会将地面上的污染物带到城市河道中。

还有就是有一些工业废水和生活中的污水没有经过相关的处理就直接排放,长年累月造成河道淤积,水体流动性降低,减弱了河道自净功能,最终导致河道水体变为黑臭水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

(3)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不断的污染河道水体,破坏河道生态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底部就会慢慢沉淀很多污染物,造成水质严重恶化、水体流动性变差、水体含氧量降低,导致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大量死亡,河道中的种群减少。

还有一点就是河道在不断的硬化和暗渠化,阻隔了水体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分离了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相依相存关系,造成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恶性循环、恶化严重。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发表时间:2018-05-23T10:38:18.9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作者:杨佳慧[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超出河流的容纳能力。

上海友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093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已超出河流的容纳能力。

由于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滞后性,大量污废水及各种垃圾未经完全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加上河道护岸人工改造和维护的不合理性,导致河流自净能力锐减,溶解氧迅速降低,水质严重恶化,水环境容量下降,引发黑臭现象。

河道污染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威胁到生态安全,因此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已成为治理环境的关键。

本文探讨了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策略,以期为我国河道水体的治理提供技术借鉴。

关键词:河道;生态修复;原则1 河道生态修复的原则1.1 生态原则在河道生态修复系统中,根据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河道生态修复应重视河岸植被建设,以控制河堤水土流失;对河道内的水体建设中,发展水生动物也是遵循生态原则的重要表现,水生植物可以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使河道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良性状态,实现对污水处理工程污染物的有效控制。

由此可见,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

1.2 以强化自我修复功能为原则城市河道内的水量决定水体的自净能力,足够的水面率与水体容量既是排涝行洪、通航供水的需求,同时又是水分、空气、能量交换流通的必要条件。

因此,应减小垂直河岸的硬质护坡面积,从而为河流生物提供丰富、多样化的生境条件。

此外,可通过扩大水面率,促进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自然调蓄与交换,有效改善城市水循环与局域小气候。

1.3 整体景观原则在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工作时,从整体景观的宏观概念出发,整体上把握河道景观的现状,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的河道污染问题,进行立体修复。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水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水污染、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意义。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从源头减污、中间积水区净化、尾水过滤等方面入手。

源头减污是关键。

通过加强城市排水管网的维护和管理,防止污水倒灌入河道,减少污染源的输入。

中间积水区净化也很重要。

可以采用植物修复、人工湿地建设等方式,提高水质,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通过尾水过滤,将河道出水进行处理,去除余留污染物,提高水质。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环境修复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水质、提高水环境,可以保证居民饮用水的安全性,降低水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河道生态修复可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通过植物修复和人工湿地建设,可以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增加鸟类、昆虫等动物的栖息地。

水环境修复还可以改善城市气候,减少热岛效应。

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可以提高城市的景观价值,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在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资金短缺是制约河道修复的主要问题之一。

修复工程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河道修复还需要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和破坏。

公众的意识和参与也是城市河道修复的关键因素。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水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才能真正实现河道修复的目标。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是当今社会亟需面对的问题。

通过源头减污、中间积水区净化、尾水过滤等方式,可以改善河道水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水环境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景观价值等。

资金短缺、与规划的结合和公众参与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寻求解决办法。

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的目标。

基于生态环境下城镇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研究

基于生态环境下城镇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研究

图 1 城镇生态河道修复与 经济、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 31 河道线形设计 河道自然形 态 及 走 向、在 原 有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布 置和延伸,保 持 河 道 走 向 的 天 然 性。 根 据 城 乡 发 展 需要及市政施工建设来进行规划调整。当城乡河流 通过马路时,应当结合当地道路及桥梁建设、进行适 当的调整,交叉方式进行改 变,应 斜 交 叉 改 为 正 交 叉,调整过程中避免转弯半径不能太小、需影城圆润 的曲线。有必要调整上游和下游防洪堤之间的联系 以及两岸之间的协调。城乡规划通常有固定的土地 利用模式。有时过河会限制土地的有效利用。我们 需要根据河 道 的 形 状 进 行 适 当 的 调 整,并 尽 可 能 靠 近道路。 亲 水 空 间 和 平 台 的 规 划 旨 在 改 善 滨 河 景 观,形成道路 景 观 区,不 仅 可 以 减 少 灰 尘 和 噪 音,还 可以形成居住区和道路的自然保护区。 32 河道断面与护岸设计 1)断面设计、生态环境河道治理,河道断面我们 可分为两种设计梯形断面与复式断面。梯形断面占 地面积较少、实 用 性 强,在 城 乡 河 道 中 使 用 比 较 多, 为有效体现 生 态 环 境 效 益,施 工 设 计 中 尽 量 缩 小 两 岸坡度,有 利 于 岸 坡 绿 化 及 增 加 植 物 覆 盖 面 积。 复 式断面 比梯形断面占地多,水岸滩地面更大,表现出 较强生态型,对 河 流 中 水 生 物 及 两 栖 生 物 的 生 长 具 有较强的影响。滩地结合生态环境也能开发出景观 休息区、提高人们业余生活环境。 2)护岸设 计、生 态 环 境 河 道 治 理 及 生 态 环 境 修 复,应当采用 人 工 生 态 护 岸 与 自 然 生 态 护 岸 两 种 方 式。人工生态 护岸用于解决河道塌陷及水土流失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郭训平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河道的利用越来越多,对河道的依赖也越来越强,无
序的开发和挤占河道生态环境,导致河道水质变差、功能降低,造成水污染、干旱、洪涝等灾害发生率增加。

所以,开展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恢复河道生态环境,
十八大以来备受全社会的关注。

河道治理的目的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恢复河
道基本功能、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使人与水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修复
一、城市河道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城市河道抗洪能力差。

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城市的建设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很多城市内的河道生态空间被强行挤占,生活和工业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和
建筑垃圾随意倾倒,这就导致河道断面不断减小,淤积现象日益严重,河道的行
洪能力不断降低,内涝现象普遍发生。

(2)城市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差。

在城市中的河道都是经过大多数的地表水径流
汇聚而成的,雨天会将地面上的污染物带到城市河道中。

还有就是有一些工业废
水和生活中的污水没有经过相关的处理就直接排放,长年累月造成河道淤积,水
体流动性降低,减弱了河道自净功能,最终导致河道水体变为黑臭水体,严重影
响周边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

(3)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不断的污染河道水体,破坏河道生态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底部就会慢慢沉淀很多污染物,造成水质严重恶化、水体
流动性变差、水体含氧量降低,导致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大量死亡,河道中的种群
减少。

还有一点就是河道在不断的硬化和暗渠化,阻隔了水体和土地之间的物质
交换,分离了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相依相存关系,造成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恶性
循环、恶化严重。

二、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首先我们要是说明的是河道生态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所要考虑的不仅
仅是河道本身的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还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这些
因素包括了河道防洪与排涝的能力,同时也需要使得河道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例如净化水质、生态景观等等,并且由于其是建立在城市之中,所以必须考虑生
态河道引起的亲水活动是否具有风险,而一旦这些亲水活动出现风险,我们该如
何去预防和补救。

因此,对于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一个较为综合
地考虑。

2.2自然性原则
生态与自然永远都是无法分开的,建立生态河道其主要依靠的不应当是大量
的人工干预,而应当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自然本身是具有很强大的
修复能力的,其可以不断地对河流的水质及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稳定而又缓
和的修复,这种修复要远比人工干预更加自然,其效果也更好,并且我们在进行
河道生态修复的时候,也必须注意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土种为主,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
定的水文生态系统。

三、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方案设计
3.1河道纵向线形设计
城市河道纵向线形应依据原有河道走势布设,在保留天然河道纵向轮廓的基
础上,按照城市发展与市政建设规划实施调整。

当道路与城市河道交叉时,应结
合当地桥梁与路网规划适当调整河道走势,线形调整时应为河道转弯预留足够的
半径,同时注重两岸的协调与上下堤线的衔接。

在城市规划用地较规整的区域布
设河道,宜酌情修改河道线形使其贴近道路,从而有效削弱扬尘与噪音的影响。

3.2河道护岸与断面设计
(1)护岸设计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常采取人工生态护岸与自然生态护岸。

人工
生态护岸多应用于城市通航河道,可有效解决水土流失与河岸坍塌等问题;自然
生态护岸通过种植根系发达的植被来维护生态及河堤,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与防
止水土流失的目的。

实施河道生态治理可首先采取自然生态护岸,通过植被来分解、固化及吸收河道污染物。

河道较窄且排涝泄洪量较大的河段,可通过修筑生
态方格或互嵌生态模块等人工生态护岸,实现固土保沙、美化环境的目的。

(2)断面设计
可将生态治理河道的断面设计为复式断面或梯形断面。

复式河道断面因其占
地面积与河道滩地较大,有助于两栖动物及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沿河滩地可
作为休闲景观区,从而有效发挥河道的生态与景观效应。

梯形河道断面在城市河
道中应用普遍,因其占地面积小,可在设计时通过缩小两岸坡度来增大岸坡的植
被覆盖率,从而凸显河道的生态效益。

3.3河道生态与景观设计
(1)河道生态设计
实施空间设计时,可依据植物的生长水深,依次布设沉水、浮水与挺水植物,而水面植被应布设在边坡角区域并充分考虑航运及泄洪的要求。

同时,可在边坡
角与水位结合处种植香蒲、茭白荀与芦苇等植物,在常规水位以上区域布设常绿
草皮,起到分解吸收污染物、固堤保土的作用,营造高度亲水性的河道陆地生态圈。

河道物种选取时,应依据如下原则:①宜选取易繁殖与栽培的优势物种,如:紫叶李、海棠、垂柳、国槐等。

②宜选取观赏价值较高的物种。

③宜选取污染
物承载力较强的物种。

④宜选取具有较强水体净化功能的物种,如:芦苇、香蒲、凤眼莲等。

(2)河道景观设计
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应突出当地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在构筑滨河景观带与
休闲风景区的同时,打造城市生态名片。

河道景观的布局与设计宜结合实际河情
水情,同城市整体景观格局互相协调,可通过修建亲水广场、河心岛等亲水平台,为居民营造亲水、自然的景观体验。

同时,可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城市文化精髓,通过修筑廊道、雕塑、阁楼等亲水平台来有效承载城市文化与历史底蕴。

3.4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对策
(1)实施人工增氧
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为水中溶氧量的大幅降低。

因此,可在
污染严重的河道修筑跌水、水车、瀑布以及喷泉等设施,通过增强河流水体的交
换能力与流动性,增大河道水体的溶氧量。

(2)修复人工湿地
可在保障城市河道行洪、排涝安全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挖填推土,修筑水陆
过渡带,从而修复湿地生态系统。

同时,人工湿地可在调蓄洪水、净化水体、改
善局域小气候以及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修建生态浮岛
可通过在浮岛上种植香蒲、凤眼莲以及美人蕉等植被构筑生态浮岛。

生态浮岛作为河道水生态环境修复与水体净化的有效技术手段,可为城市河道生物群落营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同时逐步修复河道水生态循环系统。

(4)实施生物调控
可在城市河道内放养鱼、螺、虾、贝等水生生物,通过生物的摄食与滤食作用,有效富集水体中的放射性元素及重金属等污染物,同时促进河道污染物的分解沉淀,达到修复水体生态、净化水质的目的。

(5)实施水量补充
可通过跨区域调水补充城市河道水量,通过增大河道流量流速来稀释河流水体污染物,提升水体自净功能。

同时,河道水量补充可有效增加水体溶氧能力,有助于河道动植物的繁殖,从而加速水体污染物的降解与吸收。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尤其是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更加的重视,这就对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河施策,一河一治,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河道综合治理技术,使城市河道环境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首要任务,需要我们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钱嫦萍.中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与工程绩效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滕华国.河道生态治理技术与案例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周阳靖.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下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D].宁波大学,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