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口增长模式-湘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增长模式-湘教版必修二教案

人口增长模式-湘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分类及其特征;3.理解各种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与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人口增长模式概念根据国际人口学的理论,人口增长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历程所呈现的方式、特征和趋势。

2. 人口增长模式分类及其特征1.自然增长模式特征:出生率高,死亡率高。

2.发达国家的阶段型增长模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的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逐渐趋于平衡,有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人口负增长状态。

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紧张型增长模式特征: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

4.中国传统模式特征:出生率高,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较低。

3. 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与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快、压力大的发展中国家容易出现社会动荡、经济贫困等问题;2.人口增长加速导致生产资料的过度开发,反过来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3.过度的人口增长还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耗用,加剧食品安全和生态问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谈论人口增长对社会的影响,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及其分类,并介绍各个模式的特征。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个人口增长模式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该模式对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4. 组织汇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论,并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就其讨论的内容进行点评和讨论。

5. 课堂总结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自主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是国家人口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会如何制定人口政策,以应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下带来的问题和压力。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针对校园周围或者自己家乡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讨论该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普通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了解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区别;4.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1.人口增长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难点:1.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区别;2.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相关的人口增长速度的统计数据,引发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讲授(30分钟)1.人口增长的概念和影响因素a.人口增长的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动。

b.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分类a.自然增长模式: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迁移率较低。

b.国家政策调控下的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政策控制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c.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较慢,迁移率较低。

d.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低,迁移率波动。

三、实践(30分钟)1.分组活动:请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了解其人口增长模式,并进行简要报告。

2.学生报告分析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总结(10分钟)1.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引发学生对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老师布置相关阅读和调研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口增长模式和相关调控政策。

2.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演讲等形式,进一步交流和探讨人口增长模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六、作业布置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小论文,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学生可以通过调研和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人口增长模式,并写出对未来人口发展的预测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数据,引发学生对人口增长的思考;通过小组活动和报告,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还能够从中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设计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设计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

3. 让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特点及转变原因。

2.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模式的相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人口增长模式资料,包括图表、案例等。

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表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图表,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的模式和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和特点,解释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 知识拓展:介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生育政策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

通过分析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生育政策等因素,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2. 提问: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是什么?3. 分析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生育率下降,死亡率降低,从而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4. 分析教育水平提高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教育水平的提高,会使人们更加重视生育问题,晚婚晚育观念普及,生育率下降。

5. 分析生育政策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政府通过制定生育政策,引导或限制人口增长,从而影响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人口增长模式第一章:人口增长模式概述1.1 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1.2 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演变1.3 人口增长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4 人口增长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2.1 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2.2 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2.3 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案例分析2.4 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现状与转变第三章: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3.1 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3.2 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3.3 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案例分析3.4 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现状与转变第四章: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4.1 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4.2 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4.3 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案例分析4.4 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现状与转变第五章: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5.1 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5.2 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原因5.3 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案例分析5.4 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现状与展望第六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社会经济影响6.1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6.2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6.3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对城乡发展的影响6.4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适应第七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政策调控7.1 人口政策的历史与现状7.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下的政策挑战7.3 人口政策调整的国际经验7.4 我国人口政策的发展方向与建议第八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与资源环境的关系8.1 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的关联8.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对水资源的影响8.3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与能源消耗的关系8.4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九章: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教育适应9.1 教育发展与人口增长模式的关系9.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对教育结构的影响9.3 教育改革与人口素质提升9.4 教育政策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中的作用第十章:展望未来的人口增长模式10.1 新技术革命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10.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全球趋势10.3 人口增长模式与可持续发展10.4 面向未来:适应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策略与行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原因:重点关注原始型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如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以及导致这种模式的原因,如生产力水平低、医疗卫生条件差等。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设计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人口增长模式教案设计2. 课题归属:地理学科3. 课时安排:5课时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及类型b. 让学生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c. 让学生能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影响5.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a. 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现象b. 提问: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它有哪些类型?2. 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概念及类型a. 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b. 介绍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3. 分析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a. 讲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b. 讲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外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策调控4. 案例分析: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影响a. 分析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演变c. 讨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影响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梳理知识点b. 强调人口增长模式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三、课堂练习与拓展1. 练习题a. 判断题: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

A. 原始型B. 传统型C. 过渡型D. 现代型2. 拓展活动a.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b.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探讨最佳解决方案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2. 反思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的运用是否得当?3. 反思学生反馈: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有疑问或困惑?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练习题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人口政策与人口管理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入人口政策的概念和目的a. 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及演变b. 提问:什么是人口政策?它的目的是什么?2. 讲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a. 对比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及其效果b. 提问:这些政策有什么异同?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3. 分析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a. 讲解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情况b. 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影响4. 讨论人口管理的重要性a. 讲解人口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b. 讨论人口管理在调控人口增长、优化人口结构中的作用5.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梳理知识点b. 强调人口政策和管理在国家和地方发展中的重要性七、课堂练习与拓展1. 练习题a. 判断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过快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3、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案例,是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图表。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

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必修Ⅰ中,我们了解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必修Ⅱ,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内容有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形成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

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的父辈有几兄妹,请问同学们自己有几兄妹?(学生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你父辈和在你们这一辈兄弟姐妹的人数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两种情况各属于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1.1《人口增长模式》教案五篇范文

1.1《人口增长模式》教案五篇范文

1.1《人口增长模式》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1.1《人口增长模式》教案《人口增长模式》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教材分析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后又演变成了“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

本节课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几种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的特点、影响因素和地区分布。

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关于人口模式的划分和总结,学生并未深入了解过。

本节课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成因和分布地区。

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图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2、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掌握各个时期人口的增长模式。

3、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问题以及对策。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来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增长的趋势、特点等。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2、使学生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成因。

2、掌握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来说明世界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增长1、人口增长趋势[自主]通过课本P2图1-1,引导学生总结世界人口的趋势变化。

[点拨]世界人口的增长呈“J”型曲线,不同时段的增速不同,但总体为波动型增长。

[自主]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有关,学生通过预习明确自然增长率的含义和计算方式。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 .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原因。

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 .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 .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的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①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

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②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活动1. 2 .3 .5三、教学提纲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我们当前世界的最热点问题:人口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四个英文字母:PRED,表示含义POPULATION,RESOURCE,ENVIROMENT,DEVELOPMENT,解释其中的含义,让学生理解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引起他们的重视)点开本课课题,介绍本课目的(转承)同学们,世界人口目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形?给大家展示课本上的J 型曲线,请大家注意横轴和纵轴的含义,并对照课本思考:1、世界人口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呈现了什么样的增长趋势?什么时候增长最快?2、历史上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什么特点?(一)人口增长学生回答: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中世纪和现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设计
作者:杨敏
来源:《成长》2020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以近十年绍兴市人口增长情况作为案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比越城区与平陆县人口增长的区别,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科学性和探究性。

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分析目前中国人口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绍兴市;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1 教材分析
本教材内容为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中的内容,作为人文地理部分开篇的学习,从逻辑分析能力转变为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提出了挑战,因此本节课采用深入简出、通俗易懂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背后的根本原因、三种人口增长模式,通过数据对比,了解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及现阶段的人口问题。

2 教學方法:案例法、探究法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案例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4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大家带着问题“世界人口增长到70亿花了多长时间?短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如此快的原因”观看视频《世界人口70亿》,进入新课教学。

【讲授新课】
师:通过观看这部短片,大家捕捉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世界人口已经增长到了70亿
师:很好,这部短片正是展示了地球历史上人口增长状况,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什么时候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了呢
生:工业革命以来
师:那么近年来绍兴市人口增长情况又是如何呢?
【活动一】
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请描述近十年绍兴市户籍人口的变化特点。

生:户籍人口在不断增长
【活动二】
师:很好,请大家看一下材料二,请描述近十年绍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特点。

生: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减少
师:对的,另外我们从表格看到2007年的时候自然增长率为2.63%0,2010年为
0.21%0,自然增长率的大小反映了自然增长的快慢,而2016年的时候自然增长率为负,既然2016年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现负增长,为什么本地人口总量仍然是增加的呢?
生:外来人口迁移
师:对的,也就是说,某一地区人口的增长除了自然增长以外,还有可能是人口迁移导致的,我们把人口迁移叫做人口的机械增长。

【活动三】
师:与绍兴市越城区相比,平陆县的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有何不同?指出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小组讨论】
生:与越城区相比,平陆县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

主要是由于平陆县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医疗水平低、婚姻观、自然灾害的影响。

师:那么能否分别说明这些因素,哪些影响出生率,哪些影响死亡率?
生:经济、文化教育、婚姻生育观、风俗习惯影响出生率,医疗卫生水平和自然灾害影响死亡率。

师:这些因素里,决定平陆县和越城区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风俗习惯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通过影响粮食、医疗技术水平、文化教育程度和生育观念来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我们来看一下,早期人类社会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如何?
生:出生率和死亡率高,而自然增长率低
师:很好,我们把这种模式叫做“高高低”模式,也叫做原始型和传统型。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出生率如此高呢?
生:生产力水平低,需要大量劳动力。

师:欧洲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封建社会的结束,此时我们看到出生率在逐渐下降,但仍然较高,死亡率却降低到低水平,此时,自然增长率较低。

因此我们把这种模式叫做“高低高”模式,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呢?
生:出生率低、死亡率也低、自然增长率也低。

师:因此,这种模式叫做“低低低”模式,也叫做现代型,介于现代型和传统型之间的叫做过渡型。

现代自然增长率低主要是因为哪个因素影响的呢?
生: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了,婚姻生育观也发生了变化。

师:大家回答的很到位,以上就是人口增长的三大模式:“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

那么大家继续思考一个问题,就全球范围来看,同一个时期,每个地区的自然增长率是否相同?如有差别,各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又是如何的?
生:各个地区自然增长模式各不相同,一般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属于“低低低”模式,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属于“高低高”模式,一些落后的原始部落属于“高高低”模式。

师: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现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这些国家呢现在就提倡生育,德国和俄罗斯给新生婴儿家庭发放补贴,法国不光孕妇有产假,丈夫还有陪产假,大大鼓励生育。

【活动四】
思考:与1962年相比,2016年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有何不同?
生:1962年属于“高低高”模式,2016年转变为“低低低”模式。

师:那么针对目前出现的老龄化现象,2012年的“两会”李剑阁提出“必须放宽生育控制,延迟退休”,而邬沧萍则持反对意见,她认为“不能放宽人口政策”,那么大家对此持什么意见呢?
学生甲:赞成放宽人口控制
学生乙:反对放宽生育政策
【总结】人口政策是一个严肃的问题,需谨慎对待。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率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三大模式及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影响因素需要重点掌握。

【课后作业】《作业本》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