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应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白蛋白的合理使用ppt课件

白蛋白的合理使用ppt课件
29
参考文献



[1]王小红.白蛋白在急性胰腺炎伴胰周渗出治疗中的应 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6(10) [2]李向阳.腹部外科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时补充外源性白 蛋白的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4) [3] Brown RO, Bradley JE,BekemeyerWB,et a 1.Effect of albumin supplementation during parenteral nutrition on hospitalmorbidity.CritC are Med,1988;1 6( 12 ):117 [4] Torchia MG,D anzinger RG.P erioperative blood tra n sfu sion and albumin ’administration are indepen 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st operative infection safter colorectals urgery.C an JS ur g, 2 000;43(3),21 [5]景炳文,急危重病应用人血白蛋白的评价[J].内科急 30 危重症杂志,2012,18(4)
临床应用
UHC指南(美国大学联合会) 大面积烧伤24 h后 急性创伤性休克 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液置换治疗 肾透析 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腹水
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肝昏迷
不合理的临床应用为补充营养,治疗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硬化。
7
某三甲医院白蛋白使用情况分析

多科室,多系统疾病,使用广泛
8
某三甲医院白蛋白使用情况分析



合理使用建议

白蛋白ppt课件

白蛋白ppt课件
蛋白并不能即刻直接发挥补充营养作用。

③分布角度:外源性白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对于低
蛋白血症导致重要器官蛋白不足难以直接起到作用。

④病理角度:循环负荷过重、血钠增高等副作用
16
小结 2

对于病情较重伴严重低蛋白血症患者,白蛋白 值得注意:
对于肠内营养不耐受有关的腹泻,满足: 使用益大于弊

对于需要仅需营养干预的患者补充蛋白质,不
非出血性(分布异常性)休克
1. 2. 3. 4.
前提:晶体溶液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发生毛细血管渗漏伴肺水肿或严重外周水肿时,使 用胶体溶液之前,成人患者应先给予4L晶体溶液。 如果非蛋白胶体溶液存在禁忌,给予白蛋白。 对于败血症的患者,应慎用非蛋白胶体和白蛋白。
12
烧伤
1.
2.
3.
4.
晶体溶液可作最初扩张血容量之用。 成人患者烧伤后18-26小时内使用的晶体溶液 已超过4L,烧伤面积大于体表面积的30%, 对于严重烧伤或失 加用非胶体溶液。 血性休克,直接输 注5-10g,4-6h重 如果非蛋白胶体溶液存在禁忌,给予白蛋白。 复一次 烧伤所致的血浆渗透压减低及低血容量性休 克,一般烧伤后24 h以内使用晶体液,24h后首 次给予25g白蛋白。

速率: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2ml/min 监测:动脉血压及脉搏、中心静脉压、尿量、电解 质水平
15
营养补充

①原料角度:作为外源性蛋白质进入人体后,首先水解为 氨基酸,才能被组织细胞所利用,再合成蛋白质。此外, 白蛋白所含必需氨基酸不均衡,故营养价值低。

②代谢角度:抑制自身蛋白合成;半衰期长,给予的白
2
内容
白蛋白生理特点

白蛋白及临床运用PPT课件

白蛋白及临床运用PPT课件
②从代谢的角度看,以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充并不恰当,白蛋白的 半衰期最多三周。人体仅能利用降解生成的氨基酸,而当日输入 的白蛋白并不能发挥营养作用。
③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由于氮供应不足所致 的各个组织器官蛋白质合成不足的问题。
16
肝硬化、肝腹水时的运用
Lafi等将1 26名住院的腹水患者分成2组,组1(n=63)接受利尿剂加白 蛋白治疗,组2(n=63)只用利尿剂治疗,结果是组1患者较组2在反应 累积率方面更高而在住院时间则较短;同时发现在门诊腹水患者中。 应用白蛋白治疗的患者较未经白蛋白治疗的患者的腹水病情发展慢, 其生活质量也较高。Romanelli等研究了长期输注白蛋白对腹水患者 存活时间、复发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发现输注白蛋白患 者的累积存活时间显著高于不输注的患者,并且其复发率较不输注 的患者低,输注白蛋白使患者的存活时间平均增加16个月,因而认 为首次发生腹水的患者长期接受白蛋白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 时间且降低复发率。另外,有学者把1 26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 性腹膜炎随机分成接受头孢噻肟组与头孢噻肟联合白蛋白治疗组, 发现头孢噻肟组的死亡率为41%,联合治疗组的死亡率为22%,具 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联合治疗组患者肾损害的发生亦较头孢 噻肟组低。
病理期合成抑制
白蛋白是一种负相的急性期蛋白。因此,在危重病情况下,白蛋 白的合成减少。白蛋白的合成速度也会显著改变。
在急性期反应中,白蛋白合成属于“亚优先级”而有所减少; 细胞因子(白介素6) 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降低白蛋白基因的 转录。此时更倾向于产生急性相反应物,如纤维素原、补体 等,以应付即时生存之需。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不足可 以使得问题更为复杂。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白蛋白 合成的长期抑制。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

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
不良反应监测
建立不良反应监测机制, 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不 良反应信息,评估药品安 全性。
及时报告处理
发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 报告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保障患者安全。
完善药品信息
完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信 息,增加不良反应警示语 和注意事项,提高用药安 全性。
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水平
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
不良反应监测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寒颤、发热、颜面潮红、皮疹、恶心呕吐等。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 常应及时处理。
不良反应处理
对于轻度的不良反应,如寒颤、发热等,可减慢输注速度或暂停输注,待症状缓解后再继续输注。对于严重的不 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应立即停止输注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实行批签发制度
对人血白蛋白成品实行批签发制度,确保每一批产品都经过严格检验 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流通环节监管措施
加强流通环节监管
建立健全的流通监管体系,对 人血白蛋白的储存、运输、销
售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
实行冷链管理
人血白蛋白应在规定的温度下 储存和运输,确保产品质量不 受影响。
建立追溯系统
建立人血白蛋白追溯系统,实 现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全程可 追溯。
1 2
推动政策法规的完善
积极参与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为人 血白蛋白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加强行业自律和协作
倡导行业自律,加强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 维护人血白蛋白市场的良好秩序和竞争环境。
3
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 推动人血白蛋白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质量提升。
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建议

人血白蛋白(共8张PPT)

人血白蛋白(共8张PPT)
第5页,共8页。
起草说明
1、反应机理:蛋白质可与钨酸、苦味酸、鞣酸、三氯 醋酸、磺基水杨酸等发生沉淀。反应条件是溶液的pH
5%、值5%、应10%、小20%于该蛋白质的等电点,使蛋白质带正电荷,与
10%钨酸钠溶液:取钨酸钠10g,加蒸馏水使溶解成100ml。
酸根结合生成不溶盐而沉淀。生化检验中常用钨酸或 图1 从左至右人血白蛋白的浓度依次为(空白)、0.
第2页,共8页。
人免疫球蛋白:
液体制剂:应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可带乳光,不应 有异物、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
1、反应机理:蛋白固质可体与钨制酸、剂苦味:酸、应鞣酸为、三氯白醋酸色、磺或基水灰杨酸白等发色生沉的淀。疏松体,无融化迹象。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溶解后应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可带乳光,不应有异物、絮状物、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
图2 从左至右人血白蛋白的浓度依次为(空白)、0.
1取、本反图品应溶1机液从理1m:左l蛋于至白25右质m可l比人与色血钨管白酸中、,蛋苦加白味10的酸%、钨浓鞣酸度酸钠、依溶三液次氯5为m醋l,酸(0、.空磺白基水)杨、酸0等.5发%生、沉淀1.。0%、2.5%、5%、10%、20%
液体制剂:应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可带乳光,不应有异物、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
解后应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可带乳光,不应有异物、絮 图1 从左至右人血白蛋白的浓度依次为(空白)、0.
溶解后应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可带乳光,不应有异物、絮状物、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
状物、浑浊或摇不散的沉淀。 5% 5% 10% 20%
1、反应机理:蛋白质可与钨酸、苦味酸、鞣酸、三氯醋酸、磺基水杨酸等发生沉淀。
5%、5%、10%、20%任一浓度均可),按本法操作。 5%的样品,按本法操作均能观察到絮状物浮于样品试管的上层,且絮状物的多少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5% 5% 10% 20%

危重症中白蛋白的应用ppt课件

危重症中白蛋白的应用ppt课件
*
研究共纳入654例病人,手术方式包括: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脾切除术、肝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等。结果显示,6%羟乙基淀粉 (130/0.4)组与20%白蛋白组在术后28天手术并发症、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等主要观察指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而在药物经济学上,6%羟乙基淀粉(130/0.4)组的治疗费用仅为白蛋白组的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血清白蛋白的功能是: ( 1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血管内的白蛋白,产生约 80% 的血浆胶体渗透压( 27mmHg )。 ( 2 )转运血中各种物质:内源性的如胆红素、脂肪酸等,外源性的包括各种药物,低白蛋白血症时,这些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将发生改变。
*
很多临床观察提示不论是急性或慢性疾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降低往往预示着病人的预后不良。一项队列研究的系统回顾数据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每下降2.5 g/L,病人发生死亡的风险会增加24%~56%。从某种程度上说,血清白蛋白水平被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
这些争论其实反映了某些临床医师的一种心态,人血白蛋白用于重症创伤患者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新近分析结果显示其应用却使相对死亡危险性增加,难道我们一贯采取的治疗是错误的?难道对于低白蛋白血症患者补充白蛋白是错误的?这的确有些让人难解接受。历史往往有其重复性。
*
1990年以前,许多临床医生并不相信那些显示在心肌梗塞后,预防性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会增加死亡率的结论,直到这个事实被CAST试验肯定。10 余年过去了,由于观念更新而摒弃使用这些药物在美国所避免病人过早死亡的人数,超过越南战争中死亡的美国士兵。平息争论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像CAST试验一样设计良好、充分有力的对照试验来解答是否纠正低蛋白血症是有益的问题,提出补充疗法的真正合理机制。

人血白蛋白ppt课件

人血白蛋白ppt课件
6
三、人血白蛋白的药理作用
• 1.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占血浆胶体 渗透压的80%,主要调节组织与血管之间水分的动态平衡。 由于白蛋白分子量较高,与盐类及水分相比,透过膜内速 度较慢,使白蛋白的胶体渗透压与毛细管的静力压抗衡, 以此维持正常与恒定的血容量;同时在血循环中,1g白蛋 白可保留18ml水,每5g白蛋白保留循环内水分的能力约相 当于100ml血浆或200ml全血的功能,从而起到增加循环血 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 2.运输及解毒:白蛋白能结合阴离子也能结合阳离子,可 以输送不同的物质,也可以将有毒物质输送到解毒器官。 • 3.营养供给:组织蛋白和血浆蛋白可互相转化,在氮代谢 障碍时,白蛋白可作为氮源为组织提供营养
7
四、人血白蛋白的应用
• 具有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渗透 压的作用。用于失血、创伤及烧伤等 引起的休克,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 的脑压增高,防治低蛋白血症及肝硬 变或肾病引起的水肿和腹水。每5g白 蛋白溶解后在维持机体内胶体渗透压 方面,约相当于100ml血浆或200ml全 血的功能。
8
五、人血白蛋白的安全性
4
5
二、人血白蛋白的性质 • 固态时为棕黄色无定型的小块、鳞片或粉末。 水溶液时为随浓度的变化,其颜色由近无色 至棕色的微有黏稠性的液体,不应有异物、 混浊和沉淀。 • 易溶于稀盐溶液及水,对酸较稳定,受热可 聚合变化。分子带有较多的极性基团,对许 多药物离子有高度亲和力。其网状空隙的空 间结构有利于携带药物。可维持血浆正常的 胶体渗透压。
• 人血白蛋白由58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特征为:含有一 个色氨酸残基,少量的蛋氨酸(6个残基),大量的半胱 氨酸(17)、门冬氨酸(36)、谷氨酸(61)、赖氨酸 (59)和精氨酸(23)的带电的氨基酸残基。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
市场需求量持续增加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血白蛋白的临床需求量持 续增加,给生产和供应带来挑战。
原料血浆供应不足
原料血浆是生产人血白蛋白的关键原料,其供应不足会制约人血 白蛋白的生产和市场供应。
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
市场需求增长的同时,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在提高,需 要加强监管和质量控制。
指导意义与价值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管理中国 专家共识2024》的制定旨在规范 人血白蛋白的临床应用行为,提
高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共识的推广和实施,可以加 强医生对人血白蛋白的认识和了 解,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和
能力。
促进人血白蛋白在临床上的合理 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有 效性,降低医疗成本和资源浪费
政策法规变动影响分析
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对人血 白蛋白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
节产生深远影响。
监管力度加强
政府对药品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强, 对人血白蛋白的生产企业和经营企 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价格机制调整
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不断调整,人血 白蛋白的价格也受到影响,需要关 注价格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存储、调配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开展定期质量评估
02
定期对医疗机构的人血白蛋白管理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及时发
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加强不良事件监测与处理
03
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监测和处理机制,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出现
的不良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处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04
挑战与对策分析
市场需求增长带来的挑战
加强供应商管理
完善存储设施与条件
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要求的存储设备 ,确保人血白蛋白在规定的温度、湿 度等条件下储存,避免药品变质或损 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证医学的证据


欧洲危重病协会的多国多中心急症患者脓 毒症研究(SOAP):危重病患者使用 白蛋白确实会降低生存率。 初步结果显示:在使用白蛋白的患者中, 创伤患者风险增加,而脓毒症患者风险减 少。
循证医学的证据
比利时学者Vincent JL等在美国危重症医学杂志 (CCM)发表了对于7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Meta Analysis),以并发症替代以往常用的病死率指标,从新 的角度观察了输注白蛋白与危重病人并发症发生的关系, 发现低白蛋白血症与住院并发症,特别是肝肾和胃肠道系 统疾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密切相关。而这些病人都由于 原发疾病因素,白蛋白的产生过少或丢失过多,难以在短 期内自行代偿恢复机体白蛋白水平。
循证医学的证据
众说纷纭,相互矛盾。 益处有限,甚或有害。 创伤无益,脓毒症有益。 然而? 北美共识会一致意见:对脓毒症休 克的治疗不应使用白蛋白。

结论:
悬而未决
输注白蛋白不能改善患者预后的可 能原因



适应性反应。 蛋白质结合的重要性受到了质疑。 血管内皮通道开放,白蛋白渗漏到组织间 隙中,血管外的白蛋白还可以进入到不能 发生交换的部位,如肠壁以及手术或创伤 的伤口。 白蛋白结构的改变。 白蛋白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白蛋白及其替代品对血液的影响 。
后期,指内稳态相对稳定阶段

合成减少。 分解增加,有人观察到,接受TPN者, 其半衰期仅为5~11天(正常对照1 0~21天)。
是否需要补充白蛋白?
缺什么补什么,天经地义!
缺什么补什么,天经地义?
循证医学的证据


Foley等:给予白蛋白,并使其血白蛋白≥ 25g/L,与不给予白蛋白的对照,病死率、 住院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 无差异。 Golub和Rubin的研究结果与之相似。
_白蛋白应用
白蛋白的生理作用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COP)。COP的80 %由白蛋白完成,并在循环血液与细胞外液之间 动态交换,维持血液与细胞外液的胶体渗透压的 平衡。 物质转运作用。是脂类、激素、酶、电解质、维 生素、药物等许多物质转运的最重要的载体。 是体内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但是,这一功能在 危重病的意义尚不清楚 。 其他功用。调节细胞凋亡、抗凝、维持酸碱平衡 等。
应如何抉择?




对危重病人应严格掌握输注白蛋白的指征。 明确目的。 根据病人、病情个体化对待,不同的选择。 输注方法应如何? 白蛋白不是营养品! 需要更多循证医学的积累。
对危重病人应严格掌握输注白蛋白 的指征。


益处有限。
白蛋白水平降低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影响疾病的预 后,其对血浆胶渗压的影响可以其它代血浆制品 弥补。 但是如果白蛋白水平过低,血浆胶渗压不能够维 持基本的生理功用,尤其是代血浆制品的应用受 到限制;机体的物质转运、凝血及自由基清除等 正常生理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此时即应补充白 蛋白。 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把补充的标准定为血清白 蛋白< 25g/L,也有将标准定为< 15g/L 的。
白蛋白的生理作用及特点



COP的80%。 5%白蛋白静脉输注后15分钟内可将3. 5倍体积的水分吸入血循环。 是人体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具 有亲水性,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壁。 正常更新稳定,每天大约8%。 半衰期10~21天,平均17天。
几乎所有的危重病 人均发生低白蛋白血 症!
是否需要补充白蛋白?
缺什么补什么,天经地义!
令人失望的结果。
缺什么补什么,天经地义?
争论
有关危重病人白蛋 白的应用的争论由来 已久
争论的焦点

病情危重与低白蛋白血症孰因孰果? 危重病人出现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和机制? 低白蛋白血症是否需要纠正?
病情危重与低白蛋白血症孰因 孰果?
循证医学的证据
SAFE:该研究对6997例病人采用随机对照前 瞻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输生理盐水与输 白蛋白二组病人死亡率、新出现器官衰竭、住I CU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肾脏替代 治疗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进一步根据不同的基础病症分组观察,提示 在创伤病人似乎生理盐水组病死率稍低,而在严 重感染组则倾向于白蛋白组有较低的病死率;但 由于各组的病例数较少,尚不能作出结论。

说不清楚! 二者有着明显的正相关。 研究提示:白蛋白≤25g/L,并发症发生率提高4倍, 死亡率提高6倍。,血清白蛋白浓度每下降2.5g/L,
可增加24%—26%的死亡危险率。
危重病人出现低白蛋白血症的 原因和机制?
仍然不清。 分布异常。 分解增加。 合成障碍。



应激早期




应激早期白蛋白快速从血管内向血管外的重新分 布是主要原因。 也包括白蛋白的分解增加(最活跃的组织是通透 性增加或不连续的毛细血管)。 合成减少?近年的研究显示:应激早期肝脏总的 蛋白合成并未减少,反而有所加强,只是各种急 性相蛋白的合成显著增加,而白蛋白的合成比例 相应降低。
循证医学的证据


1998年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了 Cochrane Injuries Group关于补充白蛋白可 能增加危重病人死亡率的文章。 Wilkws M M和Navickis R J的荟萃分析却认 为补充白蛋白没有增加危重病人死亡率。
循证医学的证据
迄今设计最严谨的研究当推新英格兰 医学杂志(NEJM)2004年所发表的澳大利 亚与新西兰危重症医学会所组织的“生理 盐水与白蛋白输注评价研究[Saline vs Albumin Fluid Evaluation(SAFE) Study]”,。
血管内外重新分布的原因
一方面,严重应激、炎症反应时,由 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组织间液增加, 血管外水的增多使其白蛋白浓度和胶体渗 透压相应降低,而白蛋白又具有自由通过 毛细血管壁的特性,于是血管内的白蛋白 一部分移出至组织间液,以保持血管内外 的平衡。
血管内外重新分布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重度感染时,由于毛细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部分血液成分漏出 至血管外,血清中的白蛋白也随之漏出, 而在液体复苏恢复有效血管内容量后,血 清白蛋白水平即表现相应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