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二轮新课标:微专题1 欧洲为中心→美苏两个中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新方略专题版 世界史:第13讲

考点1 谁主沉浮——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
二战 后至 20世 纪50 年代 中期
发展历程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原因 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②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
(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 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 对峙 围的交界地区,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 地区 的包围圈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
全 美苏两国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长期对抗,造成世 对峙 界局势动荡不安,损害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严重影 影响 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人为地把世界分裂成两部 分,与整体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背道而驰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格局逐渐演变为
“冷战”格局。从材料信息看,二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
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同美国政府合作参与军事防
务,小公司又从大公司获得分包合同,这说明冷战政策影响公
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0世纪 (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 60、70 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 年代以 向发展 来(区域 (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 化、集 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团化) (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二轮新课标: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通史整合•精要必备 考向揭密•素养突破 精准练题•高分突破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④1980年,美国提出用武力遏制苏联的“卡特主义”。1981 年里根总统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美苏关系 再次陷入低谷。 ⑤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他提出“新思维”理 论,美苏关系进入第二次缓和阶段。 ⑥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也意味着 美苏“冷战”的结束。
通史整合•精要必备 考向揭密•素养突破 精准练题•高分突破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3)《非战公约》:1928年,美、英、法等15个国家在巴黎 签订了《非战公约》,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军事法 庭审判德、日法西斯的重要法律依据。
通史整合•精要必备 考向揭密•素养突破 精准练题•高分突破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过程: ①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 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从马恩河战役到凡尔登战役进入 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主要形成了三条战线, 即西线、东线和南线。
通史整合•精要必备 考向揭密•素养突破 精准练题•高分突破
通史整合•精要必备 考向揭密•素养突破 精准练题•高分突破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3)两伊战争:1980年,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了一场长达8年的 战争,即两伊战争,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较长、 损失消耗最大的局部战争。
通史整合•精要必备 考向揭密•素养突破 精准练题•高分突破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通史整合•精要必备 考向揭密•素养突破 精准练题•高分突破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I )(含答案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3.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4.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5.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解析版)

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慧”可以判断出是西尔维乌斯这一主张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教
第5页
育思想,A 正确;启蒙运动发生时间是 17、18 世纪,B 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未涉及信仰对教育的作用,C 排除;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与上帝直接对话的主张,
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中,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 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
败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现象与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背景不符, D 项错误。 7.1937 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 70%,其中延长等 4 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
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 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
体和少数人执政的寡头政治,都不是民主政治,不会出现“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的平和批
评”这一现象,BCD 三项错误。故选 A。
10.15 世纪中叶,西尔维乌斯在《论自由教育》一文中,强调培养身心俱健的人,要求通过体育、军事训练
与合理饮食来强健身体,通过文学、哲学和文艺的学习来丰富精神世界,使人拥有信仰、美德、知识和智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台山佛光寺
A.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 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易考知识点 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020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有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十三、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荐理由】2015-2019五年高考14套全国卷,本知识点共出现选择题16道,考查频率114%。
【真题例证】1.(2019全国II卷,35)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
2.(2019全国III卷,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 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3.(2019全国III卷,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总结提升(三)学案

模块总结提升一、世界政治制度与国际格局线索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1)古希腊民主政治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城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的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的摇篮。
雅典的民主政治具有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直接民主及公民意识的特点,为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
但雅典民主政治是原始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直接民主形式,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罗马法的形成与演变罗马法经历了由早期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罗马法崇尚自然法,是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法律制度,不仅是罗马帝国辉煌的保证,也是近现代欧美法律的源头。
线索2 近代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1)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诞生,这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的尝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教训。
(3)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到1920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得以巩固发展。
线索4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15-17世纪初的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欧洲的社会矛盾又聚焦于专制王权,在英国,专制王权与议会斗争激烈。
(2)1640-1840年,欧美近代民主政治建立并逐步完善,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的经济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经济、政治斗争新阶段。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一战后,通过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并存和斗争。
(4)二战后形成了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美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冷战,美苏争霸。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模块3 专题1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网络构建][整体感知]一个主题: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全球化交相辉映。
二大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三个阶段: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当今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
四个重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世界多极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主题一大国间的博弈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对应学生用书第95页)■主题考向探究····························································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联合国的变化1.(2018·全国卷Ⅰ)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A[材料中变化最大的是联合国中的非洲国家数量增加,这说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平台,体现了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
] 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战后国际格局的特点及影响2.(2019·全国卷Ⅲ)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练习:板块三世界文明历程 综合提升

板块综合提升阶段一 世界古代史——西方文明的摇篮阶段特征 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一、要点知识定位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本内容1.古代希腊(前8世纪—前4世纪)(1)政治领域①希腊城邦,小国寡民。
②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③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④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2)经济领域①天然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②工商业发达。
③手工业、农业与市场联系紧密。
(3)文化领域①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究的主题。
②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等。
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2.古代罗马(前6世纪—6世纪)(1)政治领域①《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②罗马共和国时期,以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③罗马帝国时期使用万民法,6世纪,汇编《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经济领域①古代罗马不断扩张,版图拓展,国际交往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
②古代罗马贸易、高利贷等引发众多经济和民事纠纷。
(3)文化领域①古代罗马建筑成就突出。
②罗马法精神中的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古代罗马的重要思想成就。
二、跨模块结合点1.古希腊人文主义与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辉煌为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政治基础,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2.罗马法的形成、发展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1)与政治:罗马法的发展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被压迫民族的反抗、奴隶的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外扩张等因素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点训练] 1.1871—1891年法、美、德、英四国生铁、铜、煤产量变化表
年份 1871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 法美德英 860 1 665 1 564 6 600
钢产量(单位:千吨) 法美德英 80 69 521 600
煤产量(单位:百万吨)
法
美德英
13.259 29.5 37.9 127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7.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 (1)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生产 力发展的变化。 (2)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 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3)世界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 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4)世界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 变相联系。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二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时代 (1)二战后初期,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形成了美国独 霸、欧日依附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①表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资本主 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②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 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 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通过《贸易协定法案》,对给予美国产 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税率,实际上是美国 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的反映,故A项正确;只是给 予部分国家降低税率的待遇,而不是所有国家,且不是没有 税率,所以不是自由贸易,故B项错误;1934年时,第二次 世界大战尚未开始,故也没有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且降低税 率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后来的同盟国家,也有可能包括法西斯 国家,故C项错误;虽然有干预国际贸易,但并不仅仅是为 了转嫁危机,故D项错误。 答案:A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材料二 到50年代中期,美苏经过实施一系列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的敌对政策和措施,终于酿成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 经济体系、军事组织和地缘政治版图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峙,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相对固定下来。
——摘编自牛军《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材料三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 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 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 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 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美苏注定会成为对手?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美国是怎样对待对手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 中期,国际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 有什么新变化?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三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 仍在继续?据材料四,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 吗?请说明理由。
解析:材料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的出口减少,主要反映了东 西欧国家关系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这一变化主要反映 了东西欧国家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随着冷战的形成, 东西欧国家对抗加剧,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的出口减少,国 际关系变动影响经济联系,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意 识形态的对立对东西欧国家经济关系的影响,没有体现出对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C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1)特征:国际关系的中心从欧洲向它的两侧转移。 (2)表现: ①20世纪20年代,帝国主义战后分赃,确立了国际新秩 序,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 矛盾加剧。 ②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爆发了经济危机, 法西斯势力逐渐崛起,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逐渐演变为法西 斯与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的矛盾。
1891 1 897 9 203 4 641 7 499 740 4 277 2 352 3 200 26.025 14.09 94.2 186
据表可知( ) A.大国经济实力趋于平衡 B.老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下降 C.国际格局面临重大变动 D.传统行业技术革新能力丧失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更 加激烈,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美德经济超越老牌英 法,经济实力打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法位居前列局面, 故A项错误;题干中英法的煤产量、铁产量、钢产量都有提升, 故B项错误;据表格内容可知,在煤产量、铁产量、钢产量方 面,美德的增速都超过英法,特别是美国,结合所学——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国际影响,故C项正确;煤铁钢在第一次工业革 命之前都已经出现,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 作用,煤铁钢产量大幅猛涨,故D项错误。 答案:C
——摘编自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材料四 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 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 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 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摘编程广中、汪徐和《两霸争雄:美苏 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 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 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 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 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4.2011年10月,西班牙《起义报》在新的“世界体系”一 文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 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 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这实际上 反映了( ) A.国际新政治格局已经建立 B.国际重心转向金砖国家 C.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 D.南北国家间的冲突加剧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厄内斯特·梅在1984年的一篇论文中说:二次大战 后,美苏两国注定会成为对手……1945年以后两国关系不可 能出现任何缓解……传统、观念、感情、习俗各方面都刺激 着敌对状态的出现,两国均没有足够力量避免这种冲突。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第二步 专题线索 把握历史脉络 微专题1 欧洲为中心→美苏两个中心→世界多 极化趋势加强
——谁在主导世界格局话语权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一、世界经济格局 1.19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和完成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代议制最 早确立;建立海上殖民霸权;实行自由贸易和“炮舰”政策。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 地位。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 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 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答案:(1)原因: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习俗差 异);力量相当。 对待:实行冷战,遏制苏联(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北约组织)。(任答2点) (2)演变:从美苏对峙到两极格局形成。 新变化:两极格局开始动摇,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3)原因: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 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苏联解体后,民族冲突 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 建立:不能。 理由:已经形成多个力量中心,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①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崩溃 ②原因: a.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 展。 b.美国经济衰退。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3)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①表现:多极化趋势明显。 ②原因: a.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 主要趋势。 b.美国、西欧、日本三极竞争更趋激烈。 c.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迅 速崛起。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二、世界政治格局 1.世界格局萌芽的古代(——至1500年前后) (1)人类出现后五大文明并存: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 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和古希 腊文明。 (2)轴心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 神导师。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孔子、 老子等。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 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金砖国家’(巴西、俄罗 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可知 材料主旨体现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继续加强” 的特征,C项符合材料主旨,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 现,排除。 答案:C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4.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1945—1990) (1)特征: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2)表现:美苏争霸。 ①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三和路线”“戴维营会谈”;1961年“柏林墙”、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3.1938年东欧国家对西欧国家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68.4%, 而1953年仅有14.4%出口产品输往西欧。这一变化主要反映 了( ) A.二战后东欧经济的普遍衰退 B.西欧各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国际关系变动影响经济联系 D.意识形态的对立制约全球化进程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2.世界格局演变的近代(1500——一战) (1)特征: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殖民扩张最积 极,国际关系舞台中心在欧洲。 (2)表现: ①15世纪到17世纪下半期:早期殖民扩张开始,西欧与 亚非拉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出现。 ②17世纪下半期,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通过英荷战 争和英法战争,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重 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