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第四,看是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释义: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 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 与此相反。
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爱 之心,凡是别人的事情符合道 义的,君子不仅乐见其成,更 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达成 美好的目标,促成别人的进步、 成功。但如果是不合道义的, 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 一定不会成人之恶,为虎作伥。
释义: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 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感悟:出了问题、有了矛盾,君子有 自我反省、自立自强的特质,君子总 是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寻找自我的不 足,从而改正缺点不断进步。而小人 则正好相反,从来不会检讨自己,总 是把错误和责任推给别人,对别人求 全责备,自然不会有进步。
第十,看抉择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释义: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 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 为了。
感悟:能否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 然坚持原则和底线,不仅是君子 和小人的区别,也是真君子和伪 君子的区别。越是在最艰苦的环 境中,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
第二,看交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释义: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 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感悟: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 都能以公正之心对待众人,一 视同仁,不拉帮结派;小人却 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 小圈子,排斥异己,结党营私。
第三,看标准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释义:君子看重的是道义, 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高二(16)班 2016-05-21
第一,看胸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作文范文]《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作文范文]《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b475c24ba1aa8114431d9be.png)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论语》里的“君子”和“小人”有多种涵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究竟该如何理解?一、“君子”与“小人”的多种涵义《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
“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
“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
《孔子家语·大婚解》里孔子与鲁哀公对话,对话之初孔子说:“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中间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最后说:“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这里君子指统治者,与百姓、臣相对,并说明了“君子”名称的由来。
《孔子家语·问礼》里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这里的君子当然不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是指统治者。
“不闻小人之劳”“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君子”和“小人”也是以位言。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
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
国家之敝,恒必由之。
”以上《左传》里的几处“君子”“小人”都是以位而言。
《孔子家语·五仪解》:“哀公曰:‘何谓君子?’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
论语(摘抄君子与小人)

《论语》(摘抄君子与小人)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注:君子普遍团结人而不只是和少数几个人亲近,小人只和少数几个人亲近而不普遍团结人。
2、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注: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注: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注: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注: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
小人则与此相反。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注: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注: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8、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
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
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
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
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9、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注: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注: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1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注: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12、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注: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
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1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注: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论语》里的“君子”和“小人”有多种涵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究竟该如何理解?一、“君子”与“小人”的多种涵义《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
“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古代汉语词典》),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参见前言)。
“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古代汉语词典》)。
《孔子家语·大婚解》里孔子与鲁哀公对话,对话之初孔子说:“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中间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最后说:“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这里君子指统治者,与百姓、臣相对,并说明了“君子”名称的由来。
《孔子家语·问礼》里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这里的君子当然不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是指统治者。
“不闻小人之劳”(《尚书·无逸》)“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诗经·小雅·采薇》)“君子”和“小人”也是以位言。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
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
【精品】论语论君子小人

【精品】论语论君子小人《论语·为政第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即结党营私。
概括地说:君子能包容一切善恶,而小人只喜欢自己认为对的人或事。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谓合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所谓同而不合,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显然,同而不合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合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论语·子路》: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张关于从政的条件时说,要“尊五美,屏四恶”,“泰而不骄”是孔子所讲的“五美”之一。
什么叫“泰而不骄”呢?孔子解释说:“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论语·尧曰》)这就是说,君子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势力小,都不敢轻慢。
孔子把“泰而不骄”作为从政的美德之一,这是很值得从政者深思的。
《论语·里仁》: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
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意思是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所谓“上达”,以现在思想的习惯而言,就是比较形而上的、升华的。
所谓“下达”,就是比较现实的、卑下的。
深入一点说,君子与小人,在春秋战国时代,尤其在孔子言论中,经常提出来作为一个对比的名称。
因为真正研究学问,真正搞思想是少数人的事。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名句
莘县莘州中学戚戚。”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 落、心胸坦荡,小人则 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 月,无论得意或艰难,都自然 是胸襟开朗,乐观而不盲目, 对人宽容,没有仇怨,所以能 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在于道义,而小 人看重的却在于利益。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 所以,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 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 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 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 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的时候的最大区别。 道义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两把标尺,他们会用各自的标尺权衡 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小人的心里永远都有事情,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 得这个社会不对。 君子不论穷达顺逆,都因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 满自信与喜悦;小人即无志之人,即使富贵,也会患得患失,更不用 说身处困境了。
2、君子周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 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 往都能一视同仁,从 不拉帮结派;小人却 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 的人结成小圈子,一 起排斥异己。
6、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 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 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 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 这是君子与小人外在气质的表现。 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 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所谓“君子不骄”就是一个人,若胸有大志, 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没有骄矜之气;而一 个人处处张扬,处处表现出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 神闲,这就是小人。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句说略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举句说略作者:李弗不来源:《第二课堂(高中版)》2014年第10期宋代的一位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的作用。
读《论语》,得智慧,明事理,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读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过程中,师生们的良好反应,又是明证。
我们缩小范围,单赏君子与小人对举句,便觉得津津有味,韵味无穷。
寻遍整部《论语》,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句,竟达16处之多。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这句话主要理解好两个字:周、比。
“周”是“团结、合群”的意思;“比”是“勾结、搞帮派”的意思。
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这句话主要理解三个字:怀、土、刑。
“怀”是“思念”;“土”是“乡土”;“刑”是“法制惩罚”。
这句话是说,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
这也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喻”即“明白、知晓、领悟”。
这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广为人知。
这句话明确地提出了“义利”的问题。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
一个人,如果他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孔子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
《论语》中描述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描述的君子与小人《论语》中描述的君子与小人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学习的知识也不会牢固。
做事应该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犯了错,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舒适,做事情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亲近有德之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算得上好学了。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团结众人却不与人勾结,品格卑劣的人则是互相勾结。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与人相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一定是射箭。
比赛开始的时候,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比赛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财富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就不会接受它。
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摆脱它,宁可不摆脱。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德的准则,又怎么能是君子呢?君子不会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即使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准则,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和仁同在。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只考虑怎样去做就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24次。
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平民。
《论语》中提到君子小人,多是第一义。
如小人的24次,用指平民的,仅只四次。
以上系根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
以君子和小人作对比,约十三四次,绝大多数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类的简单句子。
孔子教育学生,首重德行,所以论到君子修养的地方最多,涉及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这里面很有趣味的一个说法,是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君子须博学广通,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子贡在弟子中最聪明,学业一流,为孔子所喜爱。
子贡也终生敬仰老师,孔子过世,弟子依礼守墓三年,惟独子贡守了六年。
公冶长篇第四章,子贡问孔子,我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汝,器也。
”问是何器,孔子说:“瑚琏也。
”瑚琏是祭祀时盛放粮食的竹器,上头饰以美玉,相当尊贵。
孔子比子贡为瑚琏,意在赞赏他的资质美好。
可是瑚琏再华丽,仍然是器呀。
有了孔子所说的不器,老子的大器晚成倒显得小气了。
既然不器,还管它是大是小?
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不能找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试探考查君子,但君子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相反,小人担不了大任,小事情上却能够玩得滴水不漏。
孔子周游列国,阅人多矣,对于领导者层面上的君子小人,认识深刻,故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此话怎讲?在君子底下做事很容易,讨好他却难。
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好,讨不了好。
小人正相反。
为什么说在君子底下做事容易,在小人底下做事难呢?
君子用人是量才而用,小人则求全责备。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小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决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在工作上,功夫要用来取悦上司。
进一步来讲,小人靠这一套若能成功,在官场一帆风顺,那些被取悦的在上者,自然也都不是君子。
君子小人之辩不是学问,是常识,人皆能懂,然莫能奈何。
这一点,孔子已经懒得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