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之比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论语·子路》,这是大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一句千古名言,是儒家的思想,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因为富有哲理,故耐人寻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
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
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
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
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
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和而不同”强调的是事物的多样性,强调的是有机的统一。
[作文范文]《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作文范文]《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b475c24ba1aa8114431d9be.png)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论语》里的“君子”和“小人”有多种涵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究竟该如何理解?一、“君子”与“小人”的多种涵义《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
“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
“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
《孔子家语·大婚解》里孔子与鲁哀公对话,对话之初孔子说:“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中间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最后说:“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这里君子指统治者,与百姓、臣相对,并说明了“君子”名称的由来。
《孔子家语·问礼》里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这里的君子当然不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是指统治者。
“不闻小人之劳”“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君子”和“小人”也是以位言。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
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
国家之敝,恒必由之。
”以上《左传》里的几处“君子”“小人”都是以位而言。
《孔子家语·五仪解》:“哀公曰:‘何谓君子?’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
论语中讲待人之道的句子

论语中讲待人之道的句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遗产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待人处世之道。
以下是一些关于待人之道的句子,供参考:1.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与小人在价值观和待人态度方面的差异。
君子注重道义和原则,而小人则注重个人利益。
这提醒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坚守正义和道德原则。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意味着虚伪的言辞与表面的美貌是不能代替真正的仁爱之心的。
与人待物要真诚和善良,而非仅仅流于表面的虚伪。
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告诫我们在对待长辈时要孝顺,对待晚辈要尽到弟的责任。
待人处事要恪守诚信,广泛地去关心爱护别人同时亲近仁爱之人,同时也要努力学习知识以充实自己。
4.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句话指出谦逊是与人交往中的重要品质。
如果我们能够保持适度的谦虚与谦逊,就能避免与人的纷争和争执。
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以善良与优秀的人为榜样,并与之交往学习。
同时,当我们碰到不善良不优秀的人时,要反思自身,提醒自己不要走上与他们相似的道路。
6.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在待人处世时的宽容和不同意见的尊重。
君子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差异。
而小人则只追求个人利益,不与他人和谐相处。
7. 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取得成就。
如果一个人没有恒心,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和满足,则无法成为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8.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仅仅读书而不思考会陷入空洞和无知;而仅仅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停滞不前。
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以上是《论语》中关于待人之道的一些句子。
这些句子强调了尊重他人、恪守道德原则、真诚待人、宽容差异、坚持学习等重要的待人处世准则,对于我们塑造良好的人格以及与人相处和谐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论语》里的“君子”和“小人”有多种涵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究竟该如何理解?一、“君子”与“小人”的多种涵义《论语》里“君子”共出现108次,“小人”共出现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时出现。
“君”指天子,“君子”本义则是指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古代汉语词典》),在《孔子家语·五仪解》里“君子”则是指个人修养比较好的人(参见前言)。
“小人”有三种含义:地位低下的人;人格卑鄙或见识短浅的人;谦词(《古代汉语词典》)。
《孔子家语·大婚解》里孔子与鲁哀公对话,对话之初孔子说:“君及此言也,百姓之惠也,”中间有:“君子者也,人之成名也,百姓与名,谓之君子,则是成其亲为君,而为其子也。
”最后说:“君子及此言,是臣之福也。
”这里君子指统治者,与百姓、臣相对,并说明了“君子”名称的由来。
《孔子家语·问礼》里鲁哀公向孔子问礼,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
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这里的君子当然不是指有道德的人,也是指统治者。
“不闻小人之劳”(《尚书·无逸》)“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诗经·小雅·采薇》)“君子”和“小人”也是以位言。
“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
”(《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襄公九年》)“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
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
君子如 小人儒原文

君子如小人儒原文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段话,可以理解为“君子如小人儒”的原文。
具体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如玉,小人如石。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
这段原文出自孔子的言论,其中“君子如玉,小人如石”是比喻,意味着君子和小人的品质和性格有着根本的不同。
玉是一种高贵、纯洁、美丽的宝石,而石则是普通、粗糙的物质。
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而小人则缺乏这些美德。
接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则是对君子和小人内心追求的描述。
君子心怀德行和道德,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义的实践和实现。
而小人则追求个人私利,注重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的福祉。
这段原文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的品质和追求,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和追求,以及小人的低劣品性和狭隘追求。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对于人格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阐述,旨在教育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追求,以成为真正的君子。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名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3)比而不周。
”【注释】(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解释翻译】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这一章是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就品德而言,君子是有德之人,小人是无德之人。
在《论语》里面,把君子和小人对比着来说,有许多的章节。
这里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周和比两个字。
什么叫周,什么叫比?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说法,都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合起来看,这样去体会君子之德。
首先一个,周和比当作公和私来讲,这是第一种讲法,周是公,比是私。
也有的讲是义和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义和利来讲。
那么也有的说普遍与偏党,周是普遍,比是偏党。
雪公老人主张依公私这种讲法,就是周是讲公,比是讲私。
君子大公无私,这就是「周而不比」,那么小人是反过来。
所以君子办事,存心都是为公,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
平常修养,也是致力于去其私心,存其公心,这就是周而不比的意思。
那么小人办事,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他不是第一念为公。
在公与私有冲突的时候,他选择私而废弃公。
那么没事的时候,小人心里所想的,所盘算的都是自私自利的这些打算,没有为社会大众,为天下人考虑过,这叫「比而不周」。
为什么小人会这样?他心量太小了,为什么叫小人?小心量,只想到自己。
顶多想到自己一家,再大的他就想不到了,他不同意去想。
君子心量大,起心动念为天下。
他不是为一身、一家、一国,他是为天下。
那么圣人,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所想的都不止一个天下,这一天下就一个地球,还是小。
那地球以外的,其它的星球,其它的世界?所以这心量还不够大。
圣人心量是涵盖整个宇宙,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周而不比,这周到极处了。
雪公又引古注,孔安国他的说法,这是西汉的经学家,孔老夫子的十一世后裔,说「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论语》中常说到君子小人,君子和小人是指怎样的人?

《论语》中常说到君子小人,君子和小人是指怎样的人?
某种意义上,论语之于中国,就行圣经之于西方。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论语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对中国甚至西方社会都有许多积极的参考意义。
论语的最核心思想是“仁”。
“仁”是需要通过人来实现的,到底通过什么人来实现呢?论语或者说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君子”。
因此论语里面“君子”二字出现的次数高达107次,与之对应的反面教材是“小人”,出现了24次,两者共同出现的次数是19次。
那么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到底指的是什么人呢?
君子最初的本意是指统治者或贵族,小人最初的本意是指平民,并没有其它含义和色彩。
论语里面有部分使用的,也是这个意思,例如“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里面的“君子”指的是统治者或者说贵族;例如“小人怀土”,指的就是平民百姓。
事实上,论语对君子小人的使用,大多都不是最初的本意,而是包含着大量的孔子个人的思想色彩和价值取向。
其中,君子指的是有理想、有见识、有能力、为人善良、品德高尚的人,最多的是指品德高尚的人。
与之对应,小人指的是性格卑劣和见识浅薄的人。
我们最熟知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的就是品德高尚的人。
我们比较少见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分别指的是见识高远的人和见识浅薄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论语》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小人24 次。
君子小人皆有二义,其一以有无道德区分,其二则分指贵族和平民。
《论语》中提到君子小人,多是第一义。
如小人的24 次,用指平民的,仅只四次。
以上系根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
以君子和小人作对比,约十三四次,绝大多数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类的简单句子。
孔子教育学生,首重德行,所以论到君子修养的地方最多,涉及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这里面很有趣味的一个说法,是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君子须博学广通,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子贡在弟子中最聪明,学业一流,为孔子所喜爱。
子贡也终生敬仰老师,孔子过世,弟子依礼守墓三年,惟独子贡守了六年。
公冶长篇第四章,子贡问孔子,我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汝,器
也。
”
问是何器,孔子说:“瑚琏也。
”瑚琏是祭祀时盛放粮食的竹器,上头饰以美玉,相当尊贵。
孔子比子贡为瑚琏,意在赞赏他的资质美好。
可是瑚琏再华丽,仍然是器呀。
有了孔子所说的不器,老子的大器晚成倒显得小气了。
既然不器,还管它是大是小?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 不能找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试探考查君子,但君子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相反,小人担不了大任,小事情上却能够玩得滴水不漏。
孔子周游列国,阅人多矣,对于领导者层面上的君子小人,认识深刻,故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此话怎讲?在君子底下做事很容易,讨好他却难。
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好,讨不了好。
小人正相反。
为什么说在君子底下做事容易,在小人底下做事难呢?
1/ 2
君子用人是量才而用,小人则求全责备。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小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决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在工作上,功夫要用来取悦上司。
进一步来讲,小人靠这一套若能成功,在官场一帆风顺,那些被取悦的在上者,自然也都不是君子。
君子小人之辩不是学问,是常识,人皆能懂,然莫能奈何。
这一点,孔子已经懒得重复。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