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优选稿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局里浅道之阳早格格创做戴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道是孔子心目中理念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付“君子”的界定,以比较简曲的公德典型充溢了“君子”的内涵,产死一个完备的“君子”表里体系,即:“君子”的建进之道、“君子”的特量,进而反映出孔子思维体系中的“君子”瞅.闭键词汇:孔子;论语;君子瞅《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止止的一部语录体集文集.那部儒家的典范以对付话的办法,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付于社会各个局里的瞅法,而那些瞅法形成了统收华夏二千多年的公品止为典型,也成为华夏文人世世代代建身、齐家、治国、仄天下的止径目收.正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证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建身养性,不妨道对付“君子”那个观念搞到了齐圆背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汇死少到即日只是死存了它最初含意的一部分.底下便以《论语》文本为核心,以“君子”一词汇为切进面,君子”的建进之道、“君子”的特量、孔子对付“君子”的界定等圆里去探析孔子思维体系中至为要害的“君子”瞅的去叙述孔子的“君子”瞅.正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汇共出现107 次,从启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而》) ,到终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 ,可谓是尾尾呼应,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具备内正在有机通联的、不竭深进的君子建养体系.“君子”一词汇虽非孔子尾创,然而《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付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沉新阐释战再次确定,以比较简曲的公德本量充溢了“君子”的内涵,产死一个完备的“君子”表里体系.一、“君子”的建进之道正在《论语·进步》篇,子曰:“品止: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止语:宰尔,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教:子游,子夏.”.品止、止语、政事、文教被后世毁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大概天建身砺己,正在那四科中供得粗进.二、“君子”的特量对付于君子之道,孔子正在《论语》中屡有提及.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那是对付君子人格系统多圆里、多条理的界定.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止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少》) 孔子正在评论子产时道他有四种品止:“止为做风谦战、庄沉;侍奉君少宽峻、尊敬;抚养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理而适合.”曾子止曰:“君子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近暴缓矣;正颜色,斯进疑矣;出辞气,斯近鄙倍矣.”君子注沉容貌,规则做风,注意道吐.(《泰伯》) 子曰:“君子道者三,尔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怯者不惧.”(《宪问》) 智、仁、怯是所谓“三达德”,既是公德,又是保守的文化积淀.与孔子的一贯主弛相共,为君子之道,依旧注沉自己的内正在条件.正在孔子瞅去,君子应是仁、智、怯的统一体.“三戒”、“三畏”、“九思”、“三变”,君子时刻正在自警;不忧、不惑、不惧,做风敬重,对付君主尊敬、对付群众恩惠.那些对付君子公德建养的“定量”确定,反映了孔子对付君子之德的庄宽央供战多圆赞好.为粗确君子的特量,《论语》中一度将君子与小人并提.孔子认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闭键是公德.君子公德本量下尚,小人公德本量矮劣.君子以义为先,睹义记利;小人以利为本,睹利记义.君子为人处世以仁为本,依礼而动;小人为人处世弃仁记义,违礼而止.君子探供真理,觅供擅道;小人探供享受,觅供公利.君子崇尚公德,为政以德;小人推崇武力,为政以刑.君子战小人正在性格、佳恶、器量、做风、思维、止为等圆里皆是相背的,正在公德建养上相互对付坐分歧.然而,正是正在那种比对付中,二者的局里越收明显,也使得孔子界定的“君子”越收歉谦.三、孔子对付“君子”的界定据现有文件所纪录“, 君子”一词汇最早出现于《尚书籍》,虽然沿用于今,然而其涵义却经历了不竭的变更.“子”正在古代是对付男子的尊称,“君子”的转义源于“君”字.许慎《道文解字》注:“君,尊也,从尹,收号,故从心.”上头表示脚执笔,即“尹”字,与“女”近形,有“女辈掌权”的意义,表示处置工做,是对付仕进者的通用称呼;底下的“心”字表示颁布下令.“君”主假如对付社会职位下的贵族的称呼,偶尔也指国家元尾.“君子”合称,多是对付贵族的博有称呼.而《论语》中的“君子”一词汇已经突破身份、职位的下贵而减少了公德本量的内涵,孔子继启战死少了前代此后“君子”与公德品止有闭联那一面,第一次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建身养性,周到简曲天阐释了“君子”的内涵.《论语》通雅而多圆里天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公德评判尺度,多视角、多条理天探讨了“君子”应具备的内正在人格战中表表示.孔子从内、中二圆里对付君子做了界定,对付内,即自己建养;对付中,即坐身止事.自己建养圆里“, 文量彬彬,而后君子”.“量”指人的内正在性格“, 文”指人的中表仪容.正在坐身止事圆里,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合宜为规则,以礼节真止它,用谦战的止语道出它,用诚真的做风完毕它”.四、《论语》中的君子之止(一)君子正在家怎么样侍奉女母战对付待兄弟.孔子认为要真止治国仄天下的大志,便必须从治家启初,治家如治国,治国如治家,治国治家一体.孔子认为对付待女母要孝,不违背女母意愿,“女母正在不近止“.对付兄弟要悌,对付兄要听其止,要像对付待女母一般对付待兄少;对付弟要怜爱战闭心,帮闲其健壮死少,要战兄弟战睦相处.(二)君子为政.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教养百姓,为政以德.统制者该当明黑治国之道利害常要害的,不克不迭随心所欲,不要治启战事战滥用民力,要敬服老百姓,提议节俭,减少赋税战徭役,使老百姓能戚养死息..处置老百姓不克不迭只用政事战刑法,用公德加礼法才是治国的基础之道.(三)君子正在中怎么样接友1. 孔子认为“益者三友,益者三友”.认为搞人该当搞到“温、良、恭、俭、让”.3.君子之接,沉的是义气战情谊,有下尚品止战节操的人,才搞赞扬人战批评人,他们相识什么才是值得探供的什么不是咱们该拥有的.其余,孔子认为君子应“敏于止,讷于止”.五、“君子”的现真意义.从孔子给的君子本量论出收,扩展到君子对付女母兄弟、对付为政之道战怎么样接伙伴,咱们创制,孔子竖坐君子的模范局里战崇下使命,一是为君子竖坐下贵的职位,把它搁正在遥不可及的此岸,使它成为知识分子永近探供的价格瞅,使他们以国家栋梁战万世师自居,为他们真止他们自己的理念目标提供强盛的粗神能源;另一圆里,也是更要害的圆里便是使君子成为君主处置国家的要害辅帮力量,给君子自己提出了一些从政必备的素量战技能.知识分子是先知先觉,有治国仄天下的志背战理念,孔子提出的针对付知识分子自己的公德典型战人格提下的规划自然能被统制者采与.再从部分的粗神建养战公德性格的塑制去道,孔子从自己的教习归纳道:十五岁启初教习,三十岁有自己的脆固的坐场,四十岁能明辨利害,五十岁相识天命的强盛不克不迭违背,六十岁利害枯宠不惊,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的地步.而那时间物量条件战死计火仄皆比较底下,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要念能达到从心所欲的地步更是少之又少,以至险些是不可能的,那也必定孔子所道的粗神建养,是不会为那些探供慢功近利战坐竿睹影的本量效验的人所赞共的.然而孔子是个苦止僧式的供道者,他不会“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他会脆守下去,虽然悲壮却不灰心,而且还乐瞅主动进与.孔子正在他的当世不得到应有的沉视,然而通过后世的变革战加工,孔子的教道仍旧得到了收扬光大,而且成为华夏二千多年的统制思维,成为士大妇们探供伟大理念战下贵公德的粗神导师,那些无论怎么样是不克不迭抹杀的,是值得歌颂战沉视的.咱们不该一味的去批判妥协构孔子,果为主动建构是无论怎么样皆要近近大于所有消极解构的.孔子竖坐的君子自尔的下度的粗神建养战公德情操,以及脆忍不拔的迎易而上的为自己理念而搏斗的主动粗神,另有里对付人死的顺境战顺境的乐瞅的战豪迈的做风,尔认为是值恰当下的咱们深思战借镜的.浅析孔子仁与礼思维及闭系孔子动做华夏古代的政事家,培养家思维家,他的“仁”、“礼”思维渗透到华夏古代社会各个范围,以至效率到新颖社会.那么,他的“仁”与“礼”的闭系到底怎么样呢?本文仅便那一闭系做如下叙述.孔子道:“殷果于夏礼,所益益可知也;周果于殷礼, 所益益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对付孔子去道,礼是古已有之的.而仁,虽然是“古已有之”,然而动做一种系统的公德思维体系,却是孔子最先提出的.孔子是崇尚周礼的.他处正在“礼崩乐坏”的秋秋早期,对付“天下无道”的局里痛心徐尾,一死皆正在为回复礼的权威而齐力.正是为了那个脚法,他提出了仁的公德思维体系.那么,孔子何如瞅仁与礼的闭系呢.“仁是儒教中一个内涵极为歉富的字, 它正在分歧的范畴里有分歧的含意.”正在《论语》中, 它多以问问的形式出现, 孔子回问其弟子的提问中, 咱们会睹到孔子对付仁果人、果时、果天而有分歧的分解.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睹大宾,使民如启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在邦无怨,正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止也訒.”樊早问仁, 子曰“爱人.”子贡问仁, 子曰“己欲坐而坐人, 己欲达而达人.”从上头的对付话中咱们不易瞅出, 孔子对付于仁的阐明是极其广大的, 正在对付弟子的央供上也是根据每部分的分歧特性而提出分歧的央供.从一个简朴的含意上去道, 仁最常常的明黑是通过对付公德规则的教习及遵从, 达到一个“建身”“爱人”的脚法, 将仁动做是一种真止爱人、坐人、达人的必定道路.然而那不过一个最简朴的叙述, 其中的深刻含意自然不是一句二句话所不妨道浑的.“礼”.对付于礼, 正在咱们当前那个日益新颖化并到处央供道供礼仪的社会里, 人们该当不会陌死.然而是尔念对付咱们那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化古国最主要的礼仪提议者——孔子的礼教思维, 咱们便不睹得相识的那么多了.虽然礼仪自己是履历保守的产品, 然而礼敬意旨战礼敬心态的强调则是礼教的创制性的收挥.对付与礼的思维真量, 咱们不妨从孔子的那句话中得知一二: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钟饱云乎哉! 正在那句话中孔子的意义是道, 礼乐不然而仅是一种形式战节奏, 而是有着更为真量的内涵.虽然孔子正在那句话中不粗确面明礼的定义, 然而孔子正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相对付粗确的阐明, 便是”克己复礼”:“克己”便是要拘束自己, 也不妨广大天明黑为自尔的洁化与建养; “复礼”常常情况下认为是回复周往的礼.正在真止道路上,拘束、培植、安排自尔以使止止切合礼, 便是”克己复礼”.共时,正在简曲要收上,“克己复礼探供的是“人欲”与“天理“、人与自然战社会顺序的仄稳协做与战谐统一.0 然而是,礼动做一种很下的品止,孔子的礼也决不然而限于典章、制度、仪节、风气,而是从人出收, 正在对付当时社会文化、政事、伦理公德、自然科教的履历钻研战试验瞅察中, 使用简朴的唯物辩证思维所得出的一些朴素的形而上教顺序及其基础的使用.孔子的礼,从小的圆里去瞅, 不妨认为是部分止为典型与社会典型的集中; 从大的圆里去瞅,礼便是形而上教基础顺序,便是通过认识顺序、掌握顺序,真止从必定背自由的飞跃,最后真止“天人合”的理念地步,也便是孔子所预测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正在对付孔子的仁与礼的闭系上,从仁的圆里去道,仁是内正在的公德自愿礼是中表的公德典型; 仁以礼为规则, 礼以仁为根据, 二者互相确定,互相补充.然而那本去不是道二者的职位便是真足仄等的, 孔子有些时间会更沉视对付于仁的培植,以不竭给礼注进一种内正在的新粗神、新死命.他曾道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便是道人假如不道供仁了,那还要礼搞什么呢!正在“建身”那一节里,“中庸”动做仁的一种建养要收,道究“中庸之道““适量守度“,其基础粗神是通过合中调战的脚法,达到消融冲突预防、冲打、宁静社会秩序的脚法,从那里,咱们不妨瞅到,仁通过安排人们的粗神状态正在保护社会宁静中收挥了为礼所不克不迭及的要害效率.所以孔子虽然以周礼为本,然而果为孔子”仁教的真量不是针对付社会秩序保护自己的, 而是针对付人类粗神状态的.”果此仁仍代表着一种核心底位,礼须以仁为本,礼是真止仁的道路.然而那样道, 本去不是标明孔子不沉视礼, 差同, 孔子对付礼的沉视程度之下以至是不妨超出人们设念的, 为了维护礼, 孔子敢于不畏强权,对付于违犯礼的止为曲止自己的愤慨:”-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与搞三家之堂?”.孔子为何会为了礼而不怕触喜权贵呢, 本果便正在与: 孔子虽然提下了仁的思维, 然而它本去不是真足独力的, 仁依旧要受到礼的拘束, 与礼处正在一种相维相同、相辅相成的闭系之中.仁虽然超出礼而对付礼的死成战践履具备先决性的意义战价格, 然而它并已与代礼正在社会死计中的职位战价格.差同, 当孔子把礼深深天植根于仁的前提上之后, 礼动做人类死计战止为的公德规范, 其合理性、权威性、要害性, 皆被越收有力天确认下去.更为要害的是,属于心性范畴的仁还为礼的永近性奠定了前提.所以, 很多人认为孔子沉仁沉礼的设念利害常过失的.简朴的道, 正在仁与礼的闭系上, 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 二者稀切分离, 不可分隔.正在孔子的教道里, 仁与礼的闭系综合而止便是“克己复礼为仁“,便是道礼是一种伦理典型战制度,而仁则是一种伦理观念战品德.仁是内正在的本量,礼是中表的典型,仁为里,礼为表,二者互为果果,缺一不可.孔子虽早已离咱们而去, 然而他一死中所建坐的伟大儒教思维却有幸流传到了当前, 孔子的”仁”与”礼”是履历留给咱们的贵沉遗产.咱们教习它,不然而正在于相识咱们古代的特出文化,闭键是正在于要认浑其所能起到的履历战现真意义, 从咱们的死计本量出收,通过教习,建坐战谐社会,死少自己.。
论语中的君子风范

论语中的君子风范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了论语,对其中展现的君子风范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君子风范在论语中体现为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
孔子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是建立在仁爱之基础上的。
例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仁爱之心,即不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高尚的品德要求君子在待人接物、处世态度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其次,君子风范还在论语中体现为学问修养和思想深度。
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思想。
例如,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通过学问交朋友,并通过朋友的帮助来实践仁爱之道。
这种强调学问修养和思想深度的观念在论语中贯穿始终,体现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学识和思考能力。
此外,君子风范还在论语中体现为言行一致和诚实守信。
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例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言行一致,不说空话,不做虚伪的事情。
君子应该以诚实守信为准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最后,君子风范还在论语中体现为谦逊和自律。
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谦逊有礼,自律自励。
例如,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在外表上显得庄重,待人接物时要温和,但对待言论要严厉。
这种谦逊和自律的态度在君子风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君子风范体现了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学问修养和思想深度、言行一致和诚实守信、谦逊和自律等多个方面。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论语,对其中的君子风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君子风范,我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素养的君子之风。
对《论语》中“君子”形象的探讨

1 君子 怀 德 、 义 以 为上
君子去仁 , 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 间违仁 , 造次必于是 , 颠 沛
必 于是 。”
子 日: “ 君子怀德 , 小人怀土 ; 君子怀刑 , 小人怀惠 。” “ 君子
喻 于义 , 小 人 喻 于利 。” “ 君子 之 于 天 下 也 , 无适也 , 无莫 也 。 义 之
“ 君子” , 为后 人树立起人 生典范 、 道德楷模 。两 千多年来 , “ 君 子” 的形象激励着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完善 自己, 成就功名 , 流芳
百世 。探讨 《 论语》 中的“ 君子 ” 形象 , 对继 承我 国传 统文 化中宝 贵 的精神财富有重要 意义 。
付孤儿 、 托付 江山 , 在生死关头 临危不惧 、 矢志不渝 , 难能可贵。
内容 非常广泛 , 为 我们 塑造 了一 个既庄重 又温和 , 既执着 又理 性, 近乎完美 、 令人敬仰 的形象 。孔 子以推崇 、 赞赏 的态 度谈 论
子” 所 为是众人 的楷模 。
曾子 日 : “ 可 以托六尺之 孤 , 可 以寄百 里之命 , 临大 节而不
可夺也 。君 子人 与?君子人也 !” “ 君子” 义 以为上 , 因此 可以托
“ 君 子” 以孝悌 为本 , 以忠信为本 , 对 国家忠 诚 , 对朋 友 守 信, 对父母孝 敬 , 对兄弟友爱。大到 国家 , 小 到个人 , “ 君子” 的所 为都符 合“ 仁义 ” , 令人称道 。“ 君子” 在任 何时候都不会违反 仁 道, 紧急情况时如此 , 颠沛流离时也是如此。“ 君子 ” 以行仁爱之 心扬名 , 不仁 , 就不能成名 。子 日: “ 君子疾没世 而名 不称 焉 。” “ 君子” 担心至死也没好名声。“ 君子 ” 以有“ 仁” 为最高境界 。曾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
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
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
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
[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
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
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在《论语》这部经典的儒家文化宝库中,君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价值观。
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物。
本文将通过论述《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来揭示君子的特质和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学习态度和修养。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表明君子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和修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君子应该追求学习的乐趣,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
君子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和接纳来自远方的朋友,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态度。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异。
君子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但君子能够保持理性和宽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且通过对话和讨论来达成共识。
君子之间的和谐相处,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养,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了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根本和本质,扎根于道德的基础之上。
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准则,以孝悌之心为本,来行使政治权力和管理国家。
君子应该注重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这是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忍让和谦虚。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持有宽容和谦虚的态度。
君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虽然与他人不同,但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
与此同时,君子能够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以此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这种忍让和谦虚的态度,体现了君子的人格魅力和修养水平。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

从人物形象角度浅析《〈论语〉十二章》文予以论 vol.15浅析《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文/章立◆◆◆《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方面。
在该书中,曾多次提到“君子”一词。
“君子”这一词在古代,代表着两类人,一类是有地位的人,如君主;另一类则指的是有道德的人,或者说是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在《论语》中,有德者出现的次数远大于有位者。
因此本文中提及的君子,指的是有德者。
“君子”这个词语,贯穿了整部《论语》。
君,代表着尊贵的身份。
子,是当时对人的一种尊称。
孔子的伟大在于,将“君子”一词的意义范围扩大,是它不仅仅局限于“有位者”,而发展成“有德者”。
那么,孔子认为的“君子”又是怎样的一类人,下文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勤奋好学,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自身的修养◆◆◆《论语》开篇便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这就是君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说的是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可见,君子是多么好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就是说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君子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上的富足,更要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如果只是追求饮食饱足、居住舒适,那么和低级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他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
耕田,也常常饿着肚子;学习,常常得到俸禄。
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
看的出,君子注重学习,注重自我的修养,而不是一味地沉湎于对物质的追求。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沉迷于对物质的追求,不仅会阻碍自己的道德修养,还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孔子的“重精神轻物质”观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应该积极提倡。
还有一点就是“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中的君子品质

《论语》中的君子品质《以〈论语〉之君子品质为鉴》在《论语》这部古老而智慧的典籍里,藏着许多关于君子的描述。
这君子啊,就像是那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做人的方向。
君子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君子重义。
这义就好比是一座山,稳稳当当,不可动摇。
要是一个人只知道追逐利益,那他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君子可不会这样,面对利益的诱惑,他们心里有杆秤。
比如说,在做买卖的时候,有人为了多赚点钱就缺斤少两,这可不是君子所为。
君子啊,哪怕少赚点钱,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因为这义是他们心中的根本。
要是都像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这个世界不就乱套了?这就像一群人在一条船上,要是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多拿点东西,不管船会不会沉,那大家都得完蛋。
君子还特别注重自身的修养。
这修养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不足。
君子每日三省吾身,今天我有没有做什么不对的事呢?有没有对别人不礼貌呢?就像我们平常打扫房间一样,要经常打扫内心的尘埃。
你看那些一遇到点小事就暴跳如雷的人,那可离君子差得远呢。
君子就算被人误解,也不会大发脾气。
他会想,这是不是我哪里没做好,让别人误会了呢?这修养啊,是要慢慢培养的。
就像种树,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得经过风吹雨打,不断修剪枝桠才行。
而且君子为人谦逊。
他们不会到处吹嘘自己有多厉害。
这谦逊啊,就像是成熟的稻穗,低着头,充满了智慧。
你周围有没有那种人,有点小本事就到处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这样的人往往得不到别人真正的尊重。
君子呢,就算自己才高八斗,也还是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他们懂得倾听别人的意见,就像大海容纳百川一样。
一个人的见识再广,也总有不知道的东西,要是骄傲自满,那就像一口封闭的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多可怜啊。
君子对待朋友那也是真诚的。
他们的友情就像那醇酒,越陈越香。
不是那种表面上嘻嘻哈哈,背后却捅刀子的。
真正的君子之交,是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这就像冬天里的炉火,给人温暖。
论语十二章发言稿800字

论语十二章发言稿800字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来自论语的智慧与思考。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将以《论语》中的第十二章为题,与大家分享孔子对于君子精神的思考。
第十二章中孔子说:“子适齐,谓宰我:“我惭望,见君子!”就说孔子到齐国时,对齐国的宰相说:“我很惭愧,见到了君子。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君子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君子。
君子在《论语》中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阶级或者身份,而是指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
君子是有德行的人,他们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优秀的品质。
他们持之以恒,有自律的自觉,对待自己定下的标准,从不动摇。
君子的处世秉持“仁者爱人”的观念,他们通常都非常真诚和善良,非常的有修养和教养,待人接物也非常的谦虚有礼。
同时,君子也是有志向和追求的。
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努力做到最好,坚守自己的理念和信仰。
看待君子这一概念,我们或许能够联想到我们生活中的人和事。
比如,我们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朋友、同事、家人,有着高尚的思想和至高无上的品质?在这个社会中寻找着;又或者我们自己是否成为了一个君子呢?其次,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下孔子为何会对君子如此敬重。
首先,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理想中执迷不悟的追求着那个所谓的君子之道。
在他眼中,君子是最接近圣人的人。
在孔子的思想里,孔子认为正是君子的品德、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才是治理国家、平息社会风波、振兴世风的最佳办法。
因此,孔子对君子充满了敬意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孔子也认为君子应该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他人改变的人,并且能够引领他人进步。
他认为君子的品行和精神可以影响他的子孙后辈,成为一个家族、国家的模范。
而一个国家、社会中充满了这样的人,势必会按照孔子设想中的美好理想运行。
再者,孔子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君子精神的人。
他所追求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反映了君子的道德和品德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
《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
在《论语》20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这是对君子人格系统多方面、多层次的界定。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孔子在评论子产时说他有四种德行:“行为态度谦逊、庄重;侍奉君长严肃、尊敬;抚养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理而适当。
”曾子言曰:“君子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进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君子注重容貌,端正态度,注意谈吐。
(《泰伯》)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宪问》)智、仁、勇是所谓“三达德”,既是道德,又是传统的文化积淀。
与孔子的一贯主张相同,为君子之道,依然注重自身的内在条件。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仁、智、勇的统一体。
“三戒”、“三畏”、“九思”、“三变”,君子时刻在自警;不忧、不惑、不惧,态度恭敬,对君主尊敬、对人民恩惠。
这些对君子道德修养的“定量”规定,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之德的严格要求和多方赞美。
为明确君子的特质,《论语》中一度将君子与小人并提。
孔子认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关键是道德。
君子道德品质高尚,小人道德品质低劣。
君子以义为先,见义忘利;小人以利为本,见利忘义。
君子为人处世以仁为本,依礼而动;小人为人处世弃仁忘义,违礼而行。
君子追求真理,寻求善道;小人追求享受,寻求私利。
君子崇尚道德,为政以德;小人推崇武力,为政以刑。
君子和小人在性格、好恶、器量、作风、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是相背的,在道德修养上彼此对立不同。
然而,正是在这种比对中,二者的形象更加鲜明,也使得孔子界定的“君子”更加丰满。
三、孔子对“君子”的界定据现有文献所记载“,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虽然沿用至今,但其涵义却经历了不断的变化。
“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的本义源于“君”字。
许慎《说文解字》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上面表示手执笔,即“尹”字,与“父”近形,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理事务,是对做官者的通用称呼;下面的“口”字表示发布命令。
“君”主要是对社会地位高的贵族的称号,有时也指国家元首。
“君子”合称,多是对贵族的专有称号。
而《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已经突破身份、地位的高贵而增加了道德品质的内涵,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以来“君子”与道德品行有关联这一点,第一次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全面具体地阐释了“君子”的内涵。
《论语》通俗而多方面地阐释了“君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及其道德评判标准,多视角、多层次地探讨了“君子”应具有的内在人格和外在表现。
孔子从内、外两方面对君子作了界定,对内,即自身修养;对外,即立身行事。
自身修养方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在立身行事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合宜为原则,以礼节实行它,用谦逊的言语说出它,用诚实的态度完成它”。
四、《论语》中的君子之行(一)君子在家如何侍奉父母和对待兄弟。
孔子认为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就必须从治家开始,治家如治国,治国如治家,治国治家一体。
孔子认为对待父母要孝,不违背父母意愿,“父母在不远行“。
对兄弟要悌,对兄要听其言,要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兄长;对弟要怜爱和关心,帮助其健康成长,要和兄弟和睦相处。
(二)君子为政。
孔子认为君子应以德教化百姓,为政以德。
统治者应该明白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随心所欲,不要乱开战事和滥用民力,要爱护老百姓,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和徭役,使老百姓能休养生息。
.治理老百姓不能只用政治和刑法,用道德加礼法才是治国的根本之道。
(三)君子在外如何交友1.孔子认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认为做人应该做到“温、良、恭、俭、让”。
3.君子之交,重的是义气和情谊,有高尚德行和节操的人,才能赞扬人和批评人,他们知道什么才是值得追求的什么不是我们该拥有的。
另外,孔子认为君子应“敏于行,讷于言”。
五、“君子”的现实意义。
从孔子给的君子本体论出发,扩展到君子对父母兄弟、对为政之道和如何交朋友,我们发现,孔子树立君子的模范形象和神圣使命,一是为君子树立崇高的地位,把它放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使它成为知识分子永恒追求的价值观,使他们以国家栋梁和万世师自居,为他们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使君子成为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辅助力量,给君子自己提出了一些从政必备的素质和技能。
知识分子是先知先觉,有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和抱负,孔子提出的针对知识分子自己的道德规范和人格提升的方案自然能被统治者采纳。
再从个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格的塑造来说,孔子从自己的学习总结说: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十岁有自己的坚固的立场,四十岁能明辨是非,五十岁知道天命的强大不能违背,六十岁是非荣辱不惊,七十岁才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而那时候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比较底下,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要想能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注定孔子所说的精神修养,是不会为那些追求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的人所赞同的。
但孔子是个苦行僧式的求道者,他不会“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他会坚守下去,虽然悲壮却不悲观,而且还乐观积极向上。
孔子在他的当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经过后世的改造和加工,孔子的学说还是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成为士大夫们追求伟大理想和崇高道德的精神导师,这些无论如何是不能抹杀的,是值得称赞和重视的。
我们不应一味的去批判和解构孔子,因为积极建构是无论如何都要远远大于任何消极解构的。
孔子树立的君子自我的高度的精神修养和道德情操,以及坚忍不拔的迎难而上的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积极精神,还有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的乐观的和豁达的态度,我认为是值得当下的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浅析孔子仁与礼思想及关系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仁”、“礼”思想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领域,甚至影响到现代社会。
那么,他的“仁”与“礼”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本文仅就这一关系作如下论述。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为政》)所以,对孔子来说,礼是古已有之的。
而仁,虽然是“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却是孔子首先提出的。
孔子是崇尚周礼的。
他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对“天下无道”的局面痛心疾首,一生都在为恢复礼的权威而努力。
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他提出了仁的道德思想体系。
那么,孔子怎样看仁与礼的关系呢。
“仁是儒学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字,它在不同的范畴里有不同的含义。
”在《论语》中,它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孔子回答其弟子的提问中,我们会见到孔子对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是极其广泛的,在对弟子的要求上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而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一个简单的含义上来说,仁最通常的理解是通过对道德准则的学习及遵从,达到一个“修身”“爱人”的目的,将仁作为是一种实现爱人、立人、达人的必然途径。
但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论述,其中的深刻含义自然不是一句两句话所可以说清的。
“礼”。
对于礼,在我们现在这个日益现代化并处处要求讲求礼仪的社会里,人们应该不会陌生。
但是我想对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最主要的礼仪倡导者——孔子的礼学思想,我们就不见得了解的那么多了。
虽然礼仪本身是历史传统的产物,但礼敬意旨和礼敬心态的强调则是礼学的创造性的发挥。
对与礼的思想实质,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得知一二: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这句话中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
虽然孔子在这句话中没有明确点明礼的定义,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解释,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要约束自己,也可以广泛地理解为自我的净化与修养;“复礼”通常情况下认为是恢复周朝的礼。
在实现途径上,约束、培养、调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礼,就是”克己复礼”。
同时,在具体方法上,“克己复礼追求的是“人欲”与“天理“、人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平衡协调与和谐统一。
0但是,礼作为一种很高的德行,孔子的礼也决不仅限于典章、制度、仪节、习俗,而是从人出发,在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的历史研究和实践观察中,运用简单的唯物辩证思想所得出的一些朴素的哲学规律及其基本的运用。
孔子的礼,从小的方面来看,可以认为是个人行为规范与社会规范的集合;从大的方面来看,礼就是哲学基本规律,就是通过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飞跃,最终实现“天人合”的理想境界,也就是孔子所展望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