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君子观
浅谈《论语》君子观

浅谈《论语》君子观摭谈《论语》之君子观摘要:儒家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人才与精神形象,言必称君子,余英时认为“儒学事实上是君子之学”。
而《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内容真实而充分地反映了君子的内涵。
在孔子看来,其所谓的君子实际上是指有德性的人,这种德性主要体现在仁、义、礼以及行上。
自《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其思想在塑造人的道德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中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君子;《论语》;德性《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君子”的谈话记载,从谈话的情境来看,既有“子”的语录,又有师生问答。
这些材料说明,“君子”话题是当时“士”们相当看重的。
“君子”一词在《论语》之前已见于其它文献如《尚书》、《诗》、《易》等。
《论语》中“君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居于社会统治阶层的生物实体,如诸侯、大夫等;一是抽象的人格概念。
一、《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论语》一书,君子的使用达107次君子为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枢纽层面,其内容较为广泛,有从待人接物应有的修养来说的,有从统治者的治国术来讲的,也有从治学时的态度来阐述的,但更多是从德性的角度去分析的。
”以下对君子的分析,正是以德性为标准来加以定位的,也就是要分析君子的德性内涵。
《论语》首先明确了对“人”的传播类别的区分。
第一种区分的标准来自两个人类自我认知的角色系统:以人的血缘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中的位置和角色;以人的社会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以外人群中的位置和角色。
由此区分了人的传播关系、传播地位和规范。
前者如“弟子”与“父母”,后者如“君”与“臣”,“君子”与“小人”。
在此基础上《论语》阐述了传播的信息流向及传播功能和传播规范。
以“孝”的理念为例:《学尔》:“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

结合论语谈谈对儒家君子论的看法孟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良好的品质,比如谦恭、正直等。
而孔子则认为人们不应当是君子,但也不应成为小人。
为此,孔子和孟子之间有过多次辩论。
然而,从整体上来说,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观点基本一致。
在这里我觉得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看待任何人事物,不能以主观眼光去对待每件事情。
孔子所谓的君子,大概指的就是具备某些特质的人,而非世俗意义上的那种“高尚”人士。
简单地说,我认为孔子的君子并不是后人所说的那种温文尔雅,更非仗义疏财,仁慈爱民的类型。
真正的君子,绝不会去干有损国家利益的勾当,相反的,他会做出巨大的牺牲;他不会违背自己的信念与道德准则。
因此,他是可敬的。
其次,孔子的君子精神是指代那些有原则有骨气的人。
我想,大多数国人应该都认同“义”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言出于《左传》。
而孔子则进一步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认为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将好的让给别人,就算自己的内心再怎么愧疚,也要保持风度,忍辱负重,绝不去做有损原则的事情。
君子也有七情六欲,但决不会被情感牵着鼻子走,即使有人犯下大错,君子也只是尽力规劝,以达到道义的制高点,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出手。
君子之志在于天下,小人之志在于一己。
君子是怀抱理想而活着的人。
小人虽有恻隐之心,但往往却将私心放在第一位。
小人从不设身处地的替别人考虑,只求自己的目的达到,无论对象是什么。
因此,孔子认为君子比小人可爱。
小人没有善恶之分,而君子却需要强调自己的良知。
最后,关于君子这一称呼,很多人认为儒家宣扬君子有失偏颇,应该摒弃。
因为当今社会,许多暴发户或权贵都具有君子的品质,但实际行动上却是卑鄙的小人。
因此,现代人对君子这个词语表示否定。
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君子,但它却不是泛指所有的君子。
我们不能因为那些自私的小人而贬低君子。
君子应该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恶人试图颠覆我们的世界观,但这些君子往往会站在最前面,用他们的坚持来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
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
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
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
[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
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
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
结合《论语》谈谈对君子的理解

结合《论语》谈谈对君子的理解《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关于君子的描述和论述颇多。
下面结合《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谈谈对君子的理解。
首先,《论语》中对君子的描述主要围绕其品行和修养展开。
例如,孔子在《学而篇》中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这表明君子是以学道为目标的,他们通过学习来修养自己,使自己具备爱人的品质。
君子不仅在道德上要有高尚的追求,还要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
另外,《论语》中还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例如,孔子在《为政篇》中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这说明君子应该怀着德行,追求道德的完善,而小人则只顾自身私利。
君子还要尽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同时,《论语》中还强调了君子要有节制、有分寸的行为准则,例如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表明君子不会随意攀比和嫉妒,他们更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追求。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君子与礼仪的关系。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尊重礼仪,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意味着君子不仅要遵循礼仪,还要追求道义的实践。
君子通过尊重礼仪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并以此来塑造自己高尚的品格。
综上所述,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君子的描述和论述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君子是一个道德修养高尚、以学道为目标的人。
他们以身作则,具备爱人的品质,追求德行的完善。
君子还要有节制、有分寸的行为准则,尊重礼仪并追求道义的实践。
总之,君子是一个具备高尚品质和修养的人,他们以德为基础,以道为准则,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更关注他人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在《论语》这部经典的儒家文化宝库中,君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价值观。
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物。
本文将通过论述《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来揭示君子的特质和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学习态度和修养。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表明君子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和修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君子应该追求学习的乐趣,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
君子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和接纳来自远方的朋友,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学习态度。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异。
君子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但君子能够保持理性和宽容,尊重他人的意见,并且通过对话和讨论来达成共识。
君子之间的和谐相处,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素养,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谈到了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根本和本质,扎根于道德的基础之上。
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准则,以孝悌之心为本,来行使政治权力和管理国家。
君子应该注重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仁爱之心来对待百姓,这是君子的政治智慧和行为准则。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还谈到了君子的忍让和谦虚。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持有宽容和谦虚的态度。
君子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虽然与他人不同,但能够保持和谐的关系。
与此同时,君子能够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以此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这种忍让和谦虚的态度,体现了君子的人格魅力和修养水平。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
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
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
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
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这里也讲到了君子改过的问题。
孔子特别反对有错不改,所以他在《子路第十三》中把“言必信,行必果”之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因为这种人说对了坚持还没问题,如果错了也坚持,那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浅谈《论语》君子观与现代教育

培养学生的准则,这样的分类方式虽然有利于提升专
孔子还认为,仁的根本是“孝悌”。孝者,孝
业修养,但实质上也阻碍了学生接触其他门类知识。 顺父母,悌者,敬爱兄长。《为政》篇中提到:“今
当今就业形势日趋激烈,而学生就业时常常会面临诸 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如文科毕业生缺乏数理科学知识,理科类学生不擅语 以别乎 ?”供养父母是连动物都知道的本能,对于君
观点,对于当代教育的现状颇具有针对性。历史上通
《论语》是记录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 行《论语》注本在诠释“君子不器”的“器”时,多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凝聚了孔子思想之 取其本义,将其视为具体的、有一定功能性的器物。
精髓,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世观。 例如,何晏在《论语集解》中援引包咸的注释:“器
握多种技能,成长为能适应社会改变的复合型人才。 亲人应该是人们心中最深处的牵挂,一旦脱离了尘世
对于孔子“君子不器”这个观点,还存在两个 的外壳,“孝才是最纯粹的人性。但放眼望去,且
误区。一是“不器”与“术业有专攻”并不矛盾,孔 不说如今有许多人连赡养父母的职责都不愿履行,更
子倡导博学的同时更强调慎思明辨,重要的不是涉猎 何况是真心的尽孝?社会中古稀老人被子女抛弃,叛
言表达等困境,“专才”教育的弊病也就由此暴露出 子而言,不仅仅要以侍奉父母为责任,更应该怀着一
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也渐趋多样化, 颗敬孝之心感恩父母。按照孔子的理念,在现代,如
高等教育也应该由“专”向“通”发展,合理安排通 果人们要衡量一个人是否能称得上君子,首先应关注
识课,使学生能够涉及多个领域,了解多类知识、掌 的不是他的学历、地位、财富,而是能否行孝。父母
论语中君子的标准

论语中君子的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标准有多个方面,具体如下:
1. 博学多识,不应像器具一样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应具备多种技能和知识。
2. 遵循道义,对待人和事不应有固定的立场或偏见,而是要依据道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3. 注重德行和法律,君子应关心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而不是只关注个人利益。
4. 言行一致,君子的言行应该一致,先做后说,而不是空谈或言行不一。
5. 公正无私,君子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因私情而偏袒或歧视任何人。
6. 心胸坦荡,君子应心胸宽广、坦荡荡,不忧虑、不疑虑,而小人心胸狭窄、忧虑不断。
7. 远离仁义,君子应该始终遵循仁义道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
8. 讷言敏行,君子应该少说多做,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只说不做。
这些标准是孔子对于君子的理想标准,也是儒家思想中对于人的品德和行为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摭谈《论语》之君子观摘要:儒家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人才与精神形象,言必称君子,余英时认为“儒学事实上是君子之学”。
而《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内容真实而充分地反映了君子的内涵。
在孔子看来,其所谓的君子实际上是指有德性的人,这种德性主要体现在仁、义、礼以及行上。
自《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其思想在塑造人的道德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中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君子;《论语》;德性《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君子”的谈话记载,从谈话的情境来看,既有“子”的语录,又有师生问答。
这些材料说明,“君子”话题是当时“士”们相当看重的。
“君子”一词在《论语》之前已见于其它文献如《尚书》、《诗》、《易》等。
《论语》中“君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居于社会统治阶层的生物实体,如诸侯、大夫等;一是抽象的人格概念。
一、《论语》中君子人格观念的提出“《论语》一书,君子的使用达107次君子为儒家理想人格中的枢纽层面,其内容较为广泛,有从待人接物应有的修养来说的,有从统治者的治国术来讲的,也有从治学时的态度来阐述的,但更多是从德性的角度去分析的。
”以下对君子的分析,正是以德性为标准来加以定位的,也就是要分析君子的德性内涵。
《论语》首先明确了对“人”的传播类别的区分。
第一种区分的标准来自两个人类自我认知的角色系统:以人的血缘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中的位置和角色;以人的社会关系确认个体在宗族以外人群中的位置和角色。
由此区分了人的传播关系、传播地位和规范。
前者如“弟子”与“父母”,后者如“君”与“臣”,“君子”与“小人”。
在此基础上《论语》阐述了传播的信息流向及传播功能和传播规范。
以“孝”的理念为例:《学尔》:“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存在于父子一组宗法人际关系中。
在这组人际关系中,父的思想行为制约子的思想行为,换言之,父的信息制约子的信息,要求子遵从父的信息。
《论语》称之为“孝”,把“孝”作为父子人际传播的价值取向。
孔子认为在君臣、父子构成的人际关系传播中,君、父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这就是后儒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第二种是以人品为标准区分人在群体中的传播关系和传播地位。
如“君子”与“小人”。
这是《论语》中的一组重要概念。
”可见,君子本指有社会地位的人,小人指平民百姓,是对人的社会地位的中性表述,不能单一理解为“人品”区分。
《论语》中君子、小人的内涵比较复杂,有时指“有位”者,有时指人品,有时兼有两者之义。
《论语》认为君子、小人这两类人之间建立传播关系时,有道德品格的人处于传播的上位,即“有位者”也要“有德”,才能在人际传播中取得传播的主导性,而平民百姓或缺乏道德品格则处于传播的下位,且上位对下位具有绝对的传播效力。
在结合以上两种人际传播关系基础上,《论语》提出以人的品格特征为识别原则,树立了“君子”人格形象作为教化传播的价值导向。
二、《论语》中君子的德性内涵在《论语》中,我们时常见到关于君子与小人相对照的论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是通达于道义的,而小人则是力图于利的。
这正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上达于道义,下达于私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忠心尽自己之力,所以心胸坦荡,小人则是为一时一己小利而局促忧愁。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君子总是在好事上去帮别人达成,在为非作歹的事情上则是不会用力的,小人就不会这样,而正好相反。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和他人能够很好地相处,而不苟同,小人则是讲求千篇一律的同意。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君子总是自我修养,先完善自己,有问题先拷问自己,而小人则是处处找他人、找外物的不是。
这许许多多精辟的论述,真是微妙精深,恰到好处,将君子与小人之特性分析地极其到位。
是要为君子,还是为小人,君自知之也。
在《论语》中,君子在绝大多数地方是指称有德之人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孔子心中的君子:人因为道德高尚才成为在位者,而贵族亦是如此;倘若没有那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万万不能成其为真正贵族的。
无德之人是不能成为贵族的,倘或偶然的机会,无德者上了王位,则必须行道行德;不然,民无以支持他,必然要为真正的有德之君子所取代。
《论语》中之君子正是以仁义为“质”,以礼为“文”。
仁义、礼相辅相成,合乎中庸,而为君子。
第一,作为“质”的“仁义”。
仁、义相通,而又有所区别。
一是“仁”。
“仁”一般解释为“爱人”。
关于仁,《论语》中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君子无论富贵,还是贫贱,都是以仁为前提的;颠沛流离都不会违背仁,时刻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君子和朋友交往,那不是酒肉朋友,不是财权朋友,而是以仁义、以礼文来和朋友交往的,正如朱子所言,“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
”这是说学习以提高道德修养,与朋友交往,共同学习互相提高,并培养仁爱之心,全力以赴将仁爱推而广之。
二是“义”。
“义”与利相对而言。
关于“义”,《论语》中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君子做事无可无不可,是以义为导向的,君子正是以其行义而有别于只是求利的小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义正是君子的本质所在,君子行事以义为上策。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论语·微子》)君子是以义为本质特性的,凡事道义为上,无义之官不仕之。
可见,义亦是君子之重要内涵之一,君子行事不论情况如何,都是以“义”为转移的,一切依据“义”之理而行之。
第二,作为“文”的“礼”。
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所以在孔子,主要是要恢复周礼的地位,增强人们的礼仪之心,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社会政治理想。
关于“礼”,《论语》中有如下论述: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侑》)像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我们的竞争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则;孔子还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讲究以义为内容,礼为做事方式,这一切都要以谦逊和诚信的心去为之;孔子弟子子夏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这从交往的角度来说,怀抱恭敬之心,以礼交人,天下皆兄弟也。
“礼”,是礼节,是礼仪规范,不是所谓繁文缛节,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必不可缺的尊尚与敬重,对上如此,对下亦如此,于是“礼”就是君子德性的基本内涵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极其强调“行”,这有其必然性。
具有德性特质的君子绝对不会把仁、义、礼等停留于口头上,而是去行动,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足以践行“仁义”与“礼”。
孔子自谦言,“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述而》)让自己的行动时时处处符合君子的标准,这并不容易,或者说也是因为当时的人很少做到,所以孔子有如此感慨。
惟有把思想观念中的“仁义”与“礼”付诸行动,才是谓真正具有君子德性,而不是言行相悖的伪君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辱,所以才有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这乃是说做事敏捷,而又言语慎重;也才有“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以及“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君子不以夸夸其谈、哗众取众为荣,而是以实际行动,以真正的实力为善,为美。
可以看出,重“行”的伦理思想贯穿于《论语》的诸多篇章之中。
三、《论语》与君子《论语》以其丰富的内涵,超越古今的价值观念,为历代国人所珍视,在2000多年的流传中,其精神不断地被诠释、挖掘与追寻。
有人从中读到了治国之道,有人读出了仁爱精神,有人听到了落魄者沉重的叹息,有人感奋于先贤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追求,可谓见仁见智。
而笔者认为《论语》着眼于对人的塑造、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使人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是一部君子之学。
参考文献:[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毕建志. 浅析《论语》中君子德性观的内涵[J]. 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