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高哈尔·吾斯汗(伊犁师范大学人文分院新疆·伊犁835000)摘要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伴随着文化的演变非但不曾失传或弱化,相反更加丰富与立体,成为中华民族广泛接受和奉行的价值判断。
它作为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在词义的衍生和文化的形成上,都得益于孔子的伟大贡献。
君子文化的根基可以说是从《论语》开始,其核心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也因此充分、全方位地认识孔子的君子观,对理解君子文化的内涵和演变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君子君子文化道德品质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着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做人原则。
“做人做君子”历来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
君子文化在数千年的时代变迁中非但没有失传,更如冻土下的暖流、岩石边的野草默默而顽强的延伸和生长。
绵延数千年地传承下来,且在历朝历代都被广泛地信奉,深居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在当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影响着人们做人做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放在当代仍然起到精神的引领和楷模作用,而“君子”文化便是其中的一个文化魁宝。
1《论语》里“君子”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君子”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在先秦的文献中“君子”和“礼”这两个词出现的次数较多,这也说明在当时“君子”和“礼”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西周“君子”这个词已开始流行,主要是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以此来彰显高贵的身份,可以说是一种阶级称谓,指的是身居要位的男子。
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儒家学说时,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和贡献,即把“君子”从古代专指“有位者的词义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有德者”的新义。
_论语_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_裘士京

作者简介:裘士京(1947-),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先秦秦汉文化史。
孔读云(1980-),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5学术界6(双月刊)总第116期,2006.1ACADEM I C S I N CH I NAN o .1Jan .20065论语6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o 裘士京1,孔读云2(1.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系,安徽芜湖241000;2.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1摘 要2目前学界对古来/君子形象0的描述较多抽象与笼统,论文从德、才、学三个角度分别阐释和综合概括出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君子之义0,力求回答德、才、学的相互关系,即德统率才、学,才的发挥表现德的品位和境界,学使德、才得以完美结合;以此回归君子形象的一般形貌,从而充分张扬5论语6君子观的现代启示意义。
1关键词2孔子;论语;君子观;现代启示5论语6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从古至今一直闪耀在人们的心灵世界,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性的陶冶和行为的感化。
5论语6多次论及/君子0,并从多个方面对君子形象进行了规定,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
5论语6中的/君子0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是历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
目前学界关于5论语6君子观的论述并不多见,且研究的角度都是试图概括出一个全面完整的/君子形象0,实际的结果是为现代人构筑了一个/神0一般的状貌,使其现代启示意义大打折扣。
本文试图从德、才、学三方面阐述5论语6所述/君子0的一般形貌,并揭示其可资借鉴的现代意义。
一、君子之德从字形上看,/君0字上部是/尹0字,/尹0字的古写与/父0字相似,只是手中拿着的权杖稍微长一些,尹的本意是有权势的官吏,/尹0下面再加上一个口,表示此人德高望重,是发号施令的人。
5说文解字6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114)5论语6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从口0。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
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
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
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
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这里也讲到了君子改过的问题。
孔子特别反对有错不改,所以他在《子路第十三》中把“言必信,行必果”之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因为这种人说对了坚持还没问题,如果错了也坚持,那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儒家君子观的内涵

儒家君子观的内涵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其中儒家君子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君子观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道德品质、知识智慧、行为规范、人格特质和社会责任感。
1.道德品质儒家君子观的核心是道德品质。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些是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质。
君子应具备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德修身,以德立世。
同时,君子应具备正义感,对社会公正和道德正义有清晰的认识,勇于捍卫正义。
礼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君子应懂得礼仪,以礼待人,以礼处世。
智是指知识智慧,君子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智慧,善于思考,明辨是非。
信是指诚信守信,君子应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以诚信为基础建立人际关系。
2.知识智慧儒家强调知识智慧的重要性。
君子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智慧,善于思考,明辨是非。
在儒家思想中,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
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
3.行为规范儒家君子观强调行为规范。
君子应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以礼待人,以礼处世。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君子应具备容忍、宽恕、谦虚、真诚等品质,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君子应具备自律精神,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做到言行一致。
4.人格特质儒家君子观强调君子应具备独立、勇敢、负责、诚信、容忍等人格特质。
独立是君子的基本要求,君子应有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勇敢是指勇气和胆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君子应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
负责是指对社会、家庭、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并努力去履行。
诚信是指诚实守信,君子应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容忍是指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君子应具备包容不同观点和思想的能力。
5.社会责任感儒家君子观强调社会责任感。
君子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
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君子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君子观_论语_与_周易_之比较_上_

第18卷第2期1998年6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OFSHAOXINGCOLLEGEOFARTSANDSCIENCEV心1.18No.2Jun.1998君子观:《论语》与《周易》之比较(上)叶口J刁冈提要本文是对历史上两部儒学著作《论语》和《周易》之君子观以及由君子观而引发出来的几个问题的详论。
全文共三节。
第一节,经比较和分析发现孔子的“君子”一词有三种指意,即职位君子、德位君子和政能君子。
其中,职位君子用之稀少,已处于逐渐淘汰之列;对于后两者,孔子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在此,特别提出了孔子并非如后儒所想象中的那样是个道德至上主义者,他希望君子有治世之功。
第二节,《周易》卦艾辞中的“君子’,既指职位君子又指德位君子但重在后者;德位君子重中正、自强、谦虚和知机,目的均为得吉无咎而非自满自足之道德独立体。
第三节首先探讨了“君子”古义和“新型君子”的问题,认为世袭制下的职位君子是君子之古义而生的产物,孔子的君子观即以德能之有无来指称君子是从孔子改革既存社会的理想出发的,目的是以贤才制代替世袭制,从而使君子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力量;《周易》作者有可能受孔子影响接受了以德来定位君子的思想,这是两书最大的共同点,但《周易》不可能产生政治舞台故而没有出现政能君子。
其次是探讨了君子观阐述的角度问题,孔子从现实角度出发,既把君子定位在平民尤其是平民知识分子阶层,又使其君子观成为现实人生的指向标并具有批判精神;《周易》的角度是效法天德天道即法天。
法天的基础既是天之无德不具无道不备又是“分合”的宇宙循环论,方法是“应”天和“感”天,目的是染有功利色彩的得吉。
阐述角度的差别是两书在君子问题上的重大不同。
最后是探讨《周易》之《易传》是否为孔子所作的问题。
针对历史上的或全为孔子所作或部分为孔子所作的观点,分别给予或详或略的驳斥,指出非为孔子所作但有可能受其思想影响。
君子问题与《论语》和《周易》结合紧密,以此立题,或可把握原始儒学之真义,也是对现代儒学的曲折驳议。
《中庸》的君子观:以《中庸章句》为基础

《中庸》的君子观:以《中庸章句》为基础一、前言与背景“君子”古已有之,孔子以前的“君子”概念,主要是一种世袭贵族身份的象征,多以贵族官长为主,“君子”主要是对身份、出身的界定,鲜见后人赋予的道德内涵。
而孔子对于君子观念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这种世袭身份意义的君子转变为道德意义的君子,也就是说,从孔子开始,作为儒家道德人格形象,君子具有了极其特殊的意义,成为了儒家道德理想的现实承担者①。
从而《中庸章句》中的”君子”内涵,在上承传统的同时也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朱熹与陈亮在淳熙十二年(1185年)发生的一场王霸之辩,体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家对于南宋”君临臣丧”的现象的深切忧虑。
”这也只自渡江后,君臣之势一向悬绝,无相亲之意”(钱穆《朱子礼学章》,九州出版社,2011)。
对于宋儒以重建秩序为其最主要的关怀②,因此理学家门有意识地发展了上古三代流传至今的道统,并将道统视为某种真实的预设和信仰。
《中庸章句》所阐发的君子之道,溯源而上,都是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生发而来的。
天命率性、择善固执、君子时中,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所强调的,全部都在于阐发子思子上承的先圣之统,因此其君子之道也自然无法脱免这一道统之传。
黄黎洲曾评价明末东林党人“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这也不失为对千年以来儒家的批判传统的一个极为贴切的注脚。
道统与势统分野的传统从知识分子的结构上来看已初露端倪:”知识分子不但代表道,而且相信道比势更尊。
所以根据道的标准来批评政治、社会从此便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内之事。
”③在《中庸章句》中也格外强调君子独立的价值判断与人格操守和在此基础上对于政治的批判。
子路问强,孔子曰:“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不变所守,是君子基本的自我守则;“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国家政治秩序混乱之时,君子能够以沉默对抗,在批判的同时能够明哲保身,留以感召后人。
《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DOI : 10.15916/j.issnl674-327x.2021.02.017《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李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在孔子的君子观中,义是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它渗透在君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君子的品格还包括谦逊与诚信,主要体现在君子重行,厌恶巧言、轻言。
"学” 是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遵循周礼是君子的另一原则,周礼具有规范言行的重要作用;最后,"自省”是孔子君子修养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当代,孔子的君子观对于个 人而言,能推动人们发掘自省意识,促进自我成长,也可以建构正确的义利观,培养健全人格,对于社会而言,有助于完善礼仪规范,重建良好社会秩序。
关键词:孔子;君子观;《论语》;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圣人”是孔子精神世界的最高人格,尧、舜、 禹及周公就是圣人。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不得 见的,“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1]1°8, “君子”是成 圣的中间环节。
孔子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 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240因此本文拟对孔子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人格的修成途径及当 代意义进行分析。
一、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其本意指“君 王之子”,又从社会地位角度延伸出与“小人”相对的含义。
但随着先民政治思想的成熟,特别是入 周以后,道德与政治紧密关联,“为政以德”成为君主的执政根据,“君子”也就被赋予了浓厚的道 德色彩。
因此,本文所言“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足为楷模的人,同理,君子观是指人们 对于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的想法。
《论语》中的君子观ppt课件

(2)《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否具有君子属性, 试用《论语》中的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的君子特征。 祁瑞全 祁瑞宣
(4)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典型君子特征。指出 下面职业最需要的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 该特征的论述。 医生
16
(1) 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具体
论述,举出相关的名人的例子。
举出相关的名人的例子。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
反是。”
(2)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否具有君
子属性,试用《论语》中的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的君子特征。
诸葛亮 周瑜
(4)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典型君子特征。指
出下面职业最需要的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
于该特征的论述。
法官
九、有原则,正直
十、自觉、有自制力 十一、积极进取 十二、内外兼修 十三、谨慎
十四、安贫乐道
十五、博学多才
十六、言行一致,注重行动
十七、有敬畏之心
11
二、慧眼识君子
• 1、整理《论语》中人物形象比较丰满的孔 子的弟子,指出他们是否是君子,为什么, 给出他们的君子特征,并排出孔子弟子 “君子榜”。
•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 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2010级政治学徐伟璇 2010414246摘要目前学界对古来君子形象的描述较多抽象与笼统, 论文从德、才、学三个角度分别阐释和综合概括出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君子之义, 力求回答德、才、学的相互关系, 即德统率才、学, 才的发挥表现德的品位和境界, 学使德、才得以完美结合; 以此回归君子形象的一般形貌, 从而充分张扬5论语6君子观的现代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君子观; 现代启示《论语》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 从古至今一直闪耀在人们的心灵世界, 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性的陶冶和行为的感化。
《论语》多次及君子, 并从多个方面对君子形象进行了规定, 大到安邦治国, 小到修身养性。
《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 是历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
目前学界关于《论语》君子观的论述并不多见, 且研究的角度都是试图概括出一个全面完整的/君子形象, 实际的结果是为现代人构筑了一个神一般的状貌, 使其现代启示意义大打折扣。
本文试图从德、才、学三方面阐述5论语6所述君子的一般形貌, 并揭示其可资借鉴的现代意义。
一、君子之德从字形上看, 君字上部是尹字,尹字的古写与父字相似, 只是手中拿着的权稍微长一些, 尹的本意是有权势的官吏, 尹下面再加上一个口,表示此人德高望重, 是发令的人。
说文解字说: 君, 尊也。
从尹发号, 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在周,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 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是指与小人相对的有德有地位的人。
在我国古代, 德与道是分开的, 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
而德是道的外化, 人们认识了道. , 内得于己, 外施于人, 便称之为-德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
( 论语里仁 )寻求至高无上的德的境界是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后世仁人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
论语中提出的君子之德有深厚的内涵, 有得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也有不断完善的践行要求。
(一)君子之德有本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 这一点学者多有论述。
有人根据宋儒朱熹的解释: 仁者, 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
( 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 )认为仁就是为人之义, 仁就是之于人的体现。
据此可以说义属于德的层次。
对论语君子观来说, 义则是君子之德的根本。
义者, 宜也, ( 礼记中庸 ) 君子以义为质。
( 论语卫灵公) 义是君子追求的目标和行德的根据, 是内在的精神因素, 所谓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 论语微子 )对于君子来说, 先义后利, 甚至舍利取义是其首要品格特征。
论语坚持人要以义为本, 反对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 论语卫灵公 )主张行义以达其道。
( 论语季氏 )义既是一种追求境界, 又是一个衡量标准。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 论语里仁 )是崇义还是尚利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
在君子的其他内在精神因素中: 君子以义为上, 且/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论语阳货 ) 勇只有在义的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才是真正的君子美德。
在君子的处世中, 义是一种重要的尺度,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与之比。
( 论语里仁 )君子可以不遵循固有的教条模式, 但要合乎义的要求。
义对于君子来说是如此重要, 故孔子曾幽默地说: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论语述而)清淡一语, 道出了君子的崇高境界。
(二)君子之德有形君子以义为质, 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 ) 礼是君子行德的规范, 体现了社会对人外在行为的呼唤, 同时也反映了君子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
不同的德会有相应的礼与其呼应, 德在礼的范围内则为君子之德, 礼是德的外在表现, 则是真正的礼。
论语泰伯说: 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意思是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 却不知礼, 就未免劳倦; 只知谨慎, 却不知礼, 就会流于畏葸懦弱; 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 却不知礼, 就会盲动闯祸; 心直口快, 却不知礼, 就会尖刻刺人。
可见, 君子之礼是内外结合的境界。
有形无本, 有表无里, 本应相互辉映的/两方面0成为各自孤立、毫无联系的两张皮则不符合君子之德的要求。
外在有礼, 内心无德,则为伪君子, 伪君子乃非君子。
孔子说的礼在现在看来是指一种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绝不可简单的理解为礼仪、礼节。
待客殷勤一旦技巧, 它就失去了真正的精髓。
所以说, 礼作为一种文化精神, 不仅仅是外在的言谈、举止、风度, 更为重要的是, 它是一种以义为根本的表现形式。
论语全文的最后一句话说: 不知礼, 无以立也。
论语尧曰对于孔子时代的人来说, 立功、立言、立德是对自身人生价值的追求, 这种追求如果缺少礼的支撑, 则会成为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
因此, 礼作为一种表现形式, 是德之根本的外化; 同时也刺激内在之本的完善, 使得义、礼相得益彰, 不断完善。
(三)君子之德贵在实践君子之德无论在内涵之义, 还是外在之礼, 二者要实现真正的结合, 起到特殊的社会意义, 则离不开实践论语子路中说;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君子强调思想文化和实践践行的统一。
君子习得了义、礼, 应将这种思想文化赋予其实践内涵。
至于论语中说, 君子欲讷于言, 而敏于行。
( 论语里仁)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论语宪问 )不是说做君子要言语上谨慎迟钝, 行动上勤劳敏捷, 或者说只以行动为荣, 而言语为耻, 而是言和行相比较, 更注重于行动, 避免言语上的夸夸其谈, 哗众取宠。
君子之德需要在礼的范围内用语言和行动表达, 然而过多的空谈, 太少的行动, 则会陷入不义不礼之中。
因此, 君子实践要求的是言行合一, 表里如一, 言语能支配行动, 行动能呼应言语。
君子讨厌口是心非, 在论语季氏中,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 舍曰欲之, 而必为之辞。
孔子认为, 口心应该一致, 那种口是心非的假象是君子所唾弃的。
因此, 真正的君子, 始终言行一致, 才能真正做到以礼为形, 以义为质。
这样既使义、礼得到检验, 又使二者获得新的内涵, 得以升华, 使实践成为义、礼相互呼应并不断完善的原动力。
正如孔子赞扬其学生子产一样: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 论语公冶长)二、君子之才在论语中才是一种能力, 是道德和学识的外在表现形式。
君子之才是指君子所能承担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
(一)君子之才在于胸怀天下, 务本求道君子之道在尊义施礼谋道天下, 孔子周游列国除其阶级局限外也是致于此道。
道是君子之才的出发点和归宿。
获得则需要君子务本.在学而中,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君子有了根本, 才会把握世事万物的运转变化规律, 才有能力根据规律解决和处理各种问题, 从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能。
为道而务本, 务本而求道。
作为君子, 即有德有地位的人, 是与一般平庸之辈有区别的, 它的义的标准和礼的形态, 使得君子对自己有特定的内心和外在的要求。
因此, 君子之才应致力于谋求大道之上,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其道。
( 论语子张 ) 君子谋道不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 论语卫灵公 )可见, 君子求道不为己利, 而是胸怀天下, 为社会, 为国家作贡献, 这样发挥出来的才能才是君子之才。
(二)君子之才在于着眼实际, 远琐受大君子道之后, 欲转化为现实,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细化目标, 具体操作,方可步步为营, 最终实现大道。
道的实现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 而君子之才为此创造了条件。
首先, 君子坦荡荡 ( 论语述而) 不忧不惧。
( 论语颜渊)君子有宽广的胸怀, 有远大志向, 不会为琐事而忧愁烦恼。
因此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不可夺也。
( 论语泰伯 )其次, 君子不器。
( 论语为政)就是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
说, 君子病无能焉,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 多能必然成为君子的追求目标, 因此, 广闻博识也必然使其可以立足于各种复杂的形势。
最后,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 论语泰伯 ) 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
君子不会因为要处理各种琐事而去具体的学习, 更不会因此而放弃大任。
君子有大度之怀, 容山纳海, 且善于放弃, 当然能做到真正的远琐事, 担大任。
可见, 君子之才, 也并不仅仅指君子有多大的外在能力, 也是指一种强烈的文化精神支撑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君子之学这里的学指学习和学识。
既是一种实践状态, 又是一种认识内涵。
这里要阐述两个问题, 君子之学学什么? 怎样学?(一)学什么学是修德、行礼的方式, 也是使二者在实践中结合并升华的途径。
曾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以文会友,雍也也认为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可以弗畔矣夫! 文和礼的结合可以使君子不至于离经叛道。
因此, 既要学文,又要学礼。
文是一种文化内涵, 是一种社会形态下积淀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公认的思想意识和具体环境下学习的各科文化知识。
礼则是在这种思想意识指导下, 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形式。
君子学文就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使心中的意识适应实际的变化, 不断更新所学的知识, 是内化道和德的过程。
君子学礼, 则是使外在形式更加符合文的要求, 是外化道和德的过程, 本质是指符合人性要求和社会规范。
可见, 文、礼相互为用, 相辅相成, 只有不断学习, 学识才会增长, 文、礼结合才日趋完美。
(二)怎样学学习作为一种实践状态, 是获得文、礼学识的重要途径。
学而重点讲述了学问的内在修养, 规定了学习的宗旨。
首先, 应学会在寂寞中享受。
所谓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论语学而)君子习得文、礼的求道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 需要有持久的恒心和耐心。
在此过程中, 不以为苦, 反以为乐, 能在寂寞中享受方能得大道, 成大器。
其次, 需要有科学的方法。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乎, 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 )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 论语卫灵公 )可以看出, 孔子主张要把学习、思考、践行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不断学习, 占有文献资料, 然后再独立思考, 切问近思, 才能有所收获, 最后将自己所思所想付诸实践才使学的东西真正变得有价值。
君子学文, 学礼也应该遵循这一法则。
综上所述, 孔子认为君子是个人道德发展的高峰。
君子之道是君子之德、才、学最深厚的底蕴。
只有懂大道, 行大道才会有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