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语句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中的君子之德

《论语》十二章中的君子之德

《论语》十二章中,有关君子之德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不知而不愠:君子在面对他人对自己的无知和误解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予计较,体现了君子的宽厚和修养。

2. 学而时习之:君子善于学习,且能时常温习所学知识,体现了君子的谦逊和勤奋。

3. 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每天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体现了君子的自省和自律。

4. 四十而不惑:君子在四十岁时已经对人生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不为外界所迷惑,体现了君子的智慧和成熟。

5. 五十而知天命:君子在五十岁时已经认识到人生的使命和命运,能够顺从天命,积极面对人生,体现了君子的豁达和顺应。

6. 六十而耳顺:君子在六十岁时已经对世间百态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听取各种意见,善于调和矛盾,体现了君子的沉稳和智慧。

7. 七十而从心所欲:君子在七十岁时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能够随心所欲地生活,但仍不离道德约束,体现了君子的境界和修养。

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动机不同,君子追求道义,小人追求利益。

君子在经济生活中能够安贫乐道,不被物质诱惑所动,体现了君子的品德和高尚。

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保持和谐友善的态度,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而小人则追求一致,排斥异己,体现了君子的宽容和团结。

10.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在地位尊贵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骄傲自大;而小人则骄纵跋扈,体现了君子的谦逊和稳重。

《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君子之德的内容,涵盖了道德、智慧、修养、境界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儒家对君子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这些君子品质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论语中“君子”这一词反复出现,本文正是选择了“君子”这一词,并主要从《论语》的前四章(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中选取的有关“君子”的片段进行分析的。

【学而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片段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君子”二字,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尽管对于这一片段的解释存在歧义,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中针对君子提出的标准是没有争议的。

君子在他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仍需心存宽容,不怨恨、恼怒他人,这才是君子应有的德行。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一片段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这里说到这个是与前面两种做法进行对比,君子既不是那种尽管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也不是那种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好造反的人。

君子需要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即需要施行“仁”道,至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则是施行“仁”道的基础。

有了“仁”道,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不用担忧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片段是对君子德行的一个具体说明:君子要求庄重,才显得威严。

君子要学习才不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

君子要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君子有了错误也不要害怕去改正它。

从这些说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

他将自己的这种理想人格全部赋予到了“君子”身上,不仅仅从外表举止上对“君子”进行了要求,还从内在根本道德层次也作出了具体要求。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片段也是对君子道德的具体要求:作为“君子”,要做到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
-----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名句
莘县莘州中学戚戚。”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 落、心胸坦荡,小人则 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 月,无论得意或艰难,都自然 是胸襟开朗,乐观而不盲目, 对人宽容,没有仇怨,所以能 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在于道义,而小 人看重的却在于利益。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 所以,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 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 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 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 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的时候的最大区别。 道义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两把标尺,他们会用各自的标尺权衡 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小人的心里永远都有事情,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 得这个社会不对。 君子不论穷达顺逆,都因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 满自信与喜悦;小人即无志之人,即使富贵,也会患得患失,更不用 说身处困境了。
2、君子周而不比,小 人比而不周” 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 往都能一视同仁,从 不拉帮结派;小人却 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 的人结成小圈子,一 起排斥异己。
6、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 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 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 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 这是君子与小人外在气质的表现。 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 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所谓“君子不骄”就是一个人,若胸有大志, 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没有骄矜之气;而一 个人处处张扬,处处表现出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 神闲,这就是小人。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论语中的经典语句100句

论语中的经典语句100句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

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8、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1、言必信,行必果。

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不分日夜的流淌。

1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论语有关君子和小人的句子

论语有关君子和小人的句子

【原文】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注释】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

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注释】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在《论语》中,孔子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阐述了他对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看法。

在这些句子中,君子往往被赞美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典范,而小人则被批评为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的反面。

以下是一些《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不会通过与他人比较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而是通过自我修养和完善来达到高尚的品德境界。

相比之下,小人则喜欢拿自己与他人比较,以显示自己的优势,但却忽视了自身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

2.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子罕》)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言谈之间应该慎重谨慎,不轻易说出自己不确信的话,而在行动上则应该果断敏捷,勇往直前,不拖泥带水。

相比之下,小人则往往口若悬河,言辞华丽,但却缺乏实际行动,只会说空话而不去实践。

3. "君子不器。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强调了君子不会被功利和物质所束缚,不会被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地位所左右,而是追求内心的高尚品质和人格修养。

相比之下,小人往往只看重外在的物质享受和功利,缺乏内在的追求和修养,只追求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道德价值。

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以义为先,不以私利为重,在处理问题和做决策时会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和道德原则。

相比之下,小人只看重个人的私利和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只追求短期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整体的道德原则。

通过以上几句《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区分是基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不同,君子往往被赞美为高尚的道德典范,而小人则被批评为道德败坏的反面。

这些句子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道德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参考。

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释义)

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释义)

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

孔子论语经典语录孔子论语经典语录1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未知生,焉知死?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敬鬼神而远之。

5、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6、德不孤,必有邻。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知其不可而为之。

9、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温、良、恭、俭,让。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

13、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14、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1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16、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1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2、苛政猛于虎。

23、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4、大德必得其寿。

25、无为而治。

26、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3、因材施教。

3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5、过则勿惮改。

36、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37、有教无类。

38、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9、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40、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1、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42、既往不咎。

43、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44、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5、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6、当仁,不让于师。

47、大言不惭。

48、乘肥马,衣轻裘。

4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1、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

52、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5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5、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56、过犹不及。

57、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58、礼之用,和为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为政第二
1.子曰:“君子不器。


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而上,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仪封人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里仁第四
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十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公冶长第五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雍也第六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述而第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十四
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1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5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子曰:“君自己没世而名不焉”
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也;学也,禄在其中也。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瘾;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悔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语。

小人不懂得的天命,因此不怕它,不尊重在高位的人,对圣人的言语也进行戏悔。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温,忿思难,见得思义。


阳货第十七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肸佛召,子欲住。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住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
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微子第十八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使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无求
备于一人
子张第十九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

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
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为圣人乎?”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止”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
子张曰:“何为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严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孔子曰:”不知道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礼记,就不能立身处世;不会分辨别人的言论,就不能了解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