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提到君子有三戒
《论语》中关于君子有三戒的真实含义

《论语》中关于君子有三戒的真实含义【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万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出处】《论语》:季氏篇【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惕戒备:年少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发展稳定,要警戒迷恋女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正旺盛,要警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的时候,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贪得无厌。
”【解读】在这里,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这三个方面以血气盈虚为依据进行划分,分别是戒色、戒斗、戒得。
这三戒针对的是人的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因而也可以看作人生三戒。
《淮南子.诠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凡人之生,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
”可以说,这是对孔子人生三戒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年轻的时候要戒色,是因为“血气未定',意思是说身心的发展都不儺全。
身体上,各个器官的发育不完全;心理上,识别能力和自制力还不够强大,往往会经不住诱惑,进而沉湎女色,伤害身体。
“戒色'中的色,主要是指女色。
少年时期,气血还不够充盈,好色纵欲,必然会严重损害身体儺康。
历史上,不少少年皇帝都是因为沉湎女色而早早驾崩的。
像明朝正德皇帝、清朝的咸丰皇帝,都是因年轻时纵欲过度,只活了30来岁。
当然,我们也可以对色扩大理解,将一切让人看了赏心悦目的东西都视为色,比如华丽的衣服、装饰、建筑、花鸟等。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好看的东西谁都喜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好色要有节有制,不能沉迷其中。
人到中年要戒斗。
这里的斗也要作宽泛的理解,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打架斗殴,还应包括心理上的争强好胜,事事都要胜人一筹。
到了壮年,体魄强健,知识的积累已经基本完成,经验也相当丰富了,也有了相当的社会地位,因而就渐渐傲慢起来,喜欢处处争胜。
如果在官场,则喜欢排挤异己,争夺权势:如果在商场,则喜欢竞争于商战,热衷打压对手;如果在学术界,则容不得他人对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提出质疑。
《论语》君子有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

《论语》君子有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正旺盛,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解读】人的一生看起来很长,但细细想来,可以分为少年、壮年和老年三个阶段。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有好也有坏,好的方面固然要发扬,不好的方面也要尽量避免,这样才能够一生顺遂平安。
人处年少时期,心智还不成熟,尤其在男女情感上要注意。
在这个时期,人情窦初开,在荷尔蒙的刺激下,对异性会更加的关注。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
我们经常能看到,许多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而出现一些问题,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甚至出现轻生的现象。
还有的人由于对异性过于迷恋,甚至会做出一些违法之事,最终不但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自己的一生。
由于信息社会的发达,年轻人能够接触的各种信息也就更多。
从更广泛讲,“色”还包括一切声光色影,譬如游戏、品牌的穿戴、奢华的餐厅等,年轻人很容易贪恋身外之物,为之痴迷甚至疯狂。
年少时期缺乏对世界的认识,很难辨别良莠,如果能通过自己学习辨别,这自然是非常好,但其实很多人都需要引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到壮年,精气达到人生最高峰,最难以忍受别人轻视、挑衅,要避免与人争斗。
血气方刚,争强好斗也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没有经过严格修养的人,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谁又不想抢点风头、出人头地呢?谁又不想在单位、在女朋友面前表现自己的优秀呢?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但要有一定的分寸。
与人争斗,争强好胜,处理不好就可能惹出事端甚至官司。
不管这个“斗”是文斗也好,武斗也好,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因为情绪失控与人结了仇怨,谁对谁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
与其面对将来会出现的难以掌控的结果,还不如现在就把自己的好斗之气控制住。
人生三戒:年少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

人生三戒:年少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得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生命的成长虽是连续不断的历程,但呈现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与危机,惟有透过学习,才能顺利度过危机,找到生命的意义。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斗争;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这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孔子将人生分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的名言。
我们加上年龄、经验、心理、生理的体验,就越知这三句话意义之深刻。
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问题,男女之间若有过分的贪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岁,身体就毁坏了。
有许多中年、老年人的病,就因为少年时的性行为,没有“戒之在色”,而种下病因。
中国人对“性”这方面的学问研究得很周密,这是在医学方面而言,但是很可怜的,在道德上对这方面遮挡得太厉害,反而使这门学问不能发展,以致国民健康受到妨碍。
据我所了解,过去中小学生几乎没有一个青少年不犯手淫的,当父母的要当心!当年德国在纳粹时代,青少年都穿短裤,晚上睡觉的时候将手绑起来放在被子外面,这是讲究卫生学,为了日耳曼民族的优越。
这样的做法,虽然过分了,但教育方面大有益处。
现在年轻一代的思想,女孩子愿意嫁给有钱的老年人,丈夫死去了,反正有钱再嫁人;男孩子受某些外国电影的影响,喜欢爱恋中年妇女。
这是一般的风气,也是一个严重问题。
所以知道了青少年的思想后,发现我们的教育问题很多。
至于外国,如美国的男女青年,很不愿意结婚,怕结婚以后负责任,只是玩玩而已,以致社会一片混乱。
这是人类文化一个大问题,所以孔子说:“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这句话真的发挥起来,问题很多,性心理的教育,要特别注意。
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
这里说戒之在斗,就是事业的竞争,处处想打击人家,自己能站起来,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哉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哉
“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这是孔子的名言。
它既是开
朗的思想,也是一种指导群众的精神探索。
首先,“君子有三戒”提醒人们要有良好的戒律:要养成良好的生
活习惯,约束自己遵守规则;要博得知识,学会做正确的事情;要珍惜
时光,充分利用自己的闲暇,不浪费时光。
其次,“及其壮也”更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来源于生活,要
通过调整心态、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改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来保持身体
健康。
此外,及时参加充满乐趣的锻炼,保持体力和壮体的运动也是
不可缺少的。
最后,“血气方刚”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拥有自信
和勇气,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要为别人的意见而动摇自己的决心,立足当下,勇往直前。
总之,“君子有三戒及其壮也血气方刚”这句话,既昭示了人们需
要时刻戒律诚实,珍惜时光,保持健康,又激励人们拥有坚定的信念,
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人们过着有戒律、有法度、有勇气的生活,就可以获得幸福和快乐。
人生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细细地品读起来,顿觉不仅有着精髓的内涵,而且还有着深邃的哲理,的确是做人之名言。
人的一生是要分为几个阶段的,就像孔子把他自己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那样,即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顺,六十知天命,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把人生的阶段所发展的过程,通过对人生的观察,他认为作为君子最基本的要求人生要三戒,即: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
人生这三戒,虽然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的,对古代人的要求,但是对当今的人生要求,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透过社会现象,不难发现一些自认为是君子的人,没有做到这三戒。
现在人生需要戒的已经不止是三条了,还有许多需要戒的,这三戒也在是少、中、老三个年龄段定格了,因为色、斗、得似乎非常相关,在有的人身上已经具备了三位一体。
少年戒色,就是要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远离黄色读物,集中精力多学习,求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少年戒色是非常必要的,但少年不仅仅戒色,还要节制喝酒、玩乐、电脑游戏、歌舞狂欢等,这些过度的纵欲也是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
壮年时戒斗,斗的本身是一种人的心态,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人人都想自己有一个好的前程,成为人中之龙。
为了权、利、女人、面子等与别人发生争斗,这种争斗大部分不是理智的,是情绪化的,而且大都是暗地里的。
有的人为权而斗,在一个单位工作表面上相处和谐,实际上相互拆台,暗地里放冷枪,关键时候打上一棍子,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让别人得到,演绎着损人不利己的悲哀。
有的人为利而斗,不是在同行业上求得同发展,而是你挣我夺。
人与人之斗其方法之多,类别之广,不少人往往会利令智昏,误入歧途,陷入无原则的斗争中去,其结果,无休止的争斗,只能带来疲惫的身躯和烦恼的心情。
老年戒得,得是得到,贪得无厌。
人的贪欲并非只是老年人所有,有贪欲的人已经没有了阶段性,在中年人身上也不在少数,贪欲是人生之大敌。
三戒

永:永州,在今湖南省零陵县。 畏日:怕犯日忌。 拘忌:拘泥于禁忌 生岁直子:出生的年份正当农历子年。直,通“值”,正当。 僮:童仆,这里泛指仆人。 仓廪庖厨:仓廪,粮仓。庖厨,厨房。 恣:放纵。 由是:于是。 椸:衣架。 率:都 昼累累与人兼行:累累,一个接一个。兼行,行走。 窃啮:偷咬东西。 阴类:在阴暗地方活动的东西。 假:借。阖:关闭。
敌人是谁,失去了警惕性,所以说它的死也是咎由自取。从这一点看, 作者是讽刺了那些依仗权势而作威作福的人
启示:我们不能因为有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失去了对危险的警惕 性,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
2、从主人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主人的过度纵容,使麋 鹿得以养尊处优,使它失去了作为一只麋鹿应该具有的 对狗的警惕性,所以说麋麑之死也有主人的责任
课文分析
原文:【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 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 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 似其事,作《三戒》。
译文:【序】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 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 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 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 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 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 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 黔(qian):唐代黔中道,现为贵州省别称。 • 慭(yin)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 且:将要 • 荡倚冲冒:荡,冲撞。倚,挨近 • 虎因喜:因此 • 驴不胜怒:胜,承受 • 因跳踉大㘎(han):跳踉,腾跃的样子。㘎,吼叫。 • 形之庞也类有德:类,似乎,好像。德:道行
《黔之驴》写了徒有其表的蠢驴,讽刺了外强中干 的小人。“黔之驴”从外形看是个庞然大物,神气活 现,但它愚蠢无能的真相暴露后,便难逃死亡的命 运。这个形象讽刺了那些虚有其表而外强中干的人, 他们只能利用表面的强大吓唬别人一时,其结局是 可悲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禁戒:年轻时,要禁戒女色;到了壮年,要禁戒争斗;等到了老年,要禁戒贪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禁戒:年轻时,要禁戒女色;到了壮年,要禁戒争斗;等到了老年,要禁戒贪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禁戒:孔子说:“君子有三种禁戒:年轻时,血气没有成熟,要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处于旺盛的阶段,要禁戒争斗;等到了老年,血气逐渐地衰微,要禁戒贪得。
”孔子这里说的是君子的三戒:戒色、戒斗、戒贪。
孔子这样表述,不是说只在少年的时候,戒色;只在壮年的时候,戒斗,在只在老年的时候,戒贪。
而是说作为君子,无论何时都要戒色、戒斗、戒贪,只是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色,狭义地说,是男女之私情。
广义地说,是对一切给我们感官带来刺激的外物。
如果人追求这些东西,人的目光就会变得短浅,心胸就会狭隘。
更严重地会伤害自己的身体,或者走上犯罪道路。
而在年前的时候,世界观没有形成,身体也不健全,放纵自己对物质财富、对女色更容易起贪恋的心,更易因此而产生误导,使自己陷入错误之中。
因此,当年轻的时候,尤为要注意戒色。
斗,狭义地说,是与人的争斗,广义地说,是不择手段的竞争。
与他人身体的争斗,是匹夫之勇;和他人或者竞争对手不择手段的攻击,是卑劣下流的行为,短期内会给竞争对手造成损失,长期地说,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害。
作为壮年人,身体很强壮,心理很成熟,心机也很深,担负着社会的责任也很多,压力比较大,其竞争心很强,极易产生无原则的斗争的行为,因此壮年人重点在于戒斗。
贪,就是对外部世界的占有欲,包括对人、对物、对地位、对寿命等等一切的身外世界——自己无法掌控的世界一种占有和控制的心态。
这样的心态人人都有,是人苦恼的根源之一。
年老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弱了,不安全感增强,这种贪欲也会随之增强,所以,在年老时,尤其要注意戒贪。
色、斗、贪,是苦恼的根源,也是罪的根源,人在不同时期,其欲望的表现也有不同,所以人要在不同的阶段注意禁戒的重点。
君子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

君子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论语·季氏》载,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智慧地指出了人生三个不同年龄段上之慎“戒”。
少年戒色年少之时,血气还未成熟,应该力戒色欲。
年少肾气未充,骨髓未满,正是长身体、长智慧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谨而纵欲,则就像在砍伐生命之树,或戕害了身体,或败毁了德行,也耽误了大好时光,会使你一辈子一事无成。
色不仅是指色情,也包括一切人间的诱惑。
壮年戒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
三十以后的壮年时期,血气方刚,容易为情、为名、为利、为面子、为女人(或男人)而与别人发生争斗,这种争斗大部分是情绪化的,不是理智的,应该力戒这种争斗。
如果刚勇斗狠,则或一朝之忿而死于非命,或甚至弄刀动枪而祸及社会。
老年戒得年老之时,血气已衰,在这个阶段,人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得与失。
因为人一生的辉煌阶段已慢慢过去,人不能总活在过去的辉煌中,应平淡对待利益得失,快乐生活,颐养天年。
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孜孜图利,结果往往晚节不保,人生的句号没有最后圈好,还丧失了自己一生的作为,输光在终点上。
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就会感到舒服,否则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没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这个“人生三戒”很值得我们去实践。
问题在于,怎么戒?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的话说:“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的是血气;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的是志气。
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
”这实际上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用志气去控制血气。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用理性的缰绳去约束那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