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君子风范

论语中的君子风范

论语中的君子风范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了论语,对其中展现的君子风范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君子风范在论语中体现为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

孔子强调了君子的道德修养是建立在仁爱之基础上的。

例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仁爱之心,即不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高尚的品德要求君子在待人接物、处世态度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其次,君子风范还在论语中体现为学问修养和思想深度。

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思想。

例如,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通过学问交朋友,并通过朋友的帮助来实践仁爱之道。

这种强调学问修养和思想深度的观念在论语中贯穿始终,体现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学识和思考能力。

此外,君子风范还在论语中体现为言行一致和诚实守信。

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例如,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言行一致,不说空话,不做虚伪的事情。

君子应该以诚实守信为准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最后,君子风范还在论语中体现为谦逊和自律。

孔子强调了君子应该谦逊有礼,自律自励。

例如,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在外表上显得庄重,待人接物时要温和,但对待言论要严厉。

这种谦逊和自律的态度在君子风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君子风范体现了道德修养和高尚品德、学问修养和思想深度、言行一致和诚实守信、谦逊和自律等多个方面。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深入研究论语,对其中的君子风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理解论语中的君子风范,我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素养的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作文

君子之风作文

君子之风作文
《论语》中说“君子之风,自强不息”。

这句话包含着一种精神,即“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是指一种高尚、正直、坦诚、宽厚、慷慨、温柔、体贴、好学、有担当的道德风范。

“君子之风”不仅体现在人们的外表和行为上,也应当体现在意志力、思想上。

君子的仁爱之心是这种风气的核心,它不仅是以真爱服务于
社会的理想,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是一种令人心润的精神。

只有具有“君子之风”的人,才能在众多的生活竞争中脱颖而出,成
为优秀的教育者、公民、社会主义者和伟大的领袖。

要培养“君子之风”,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作为
一个有道德标准的“君子”,坚持做到真诚善良、宽容大度、品德高尚、勤奋努力,为人活得明白、自律性强,并努力培养自身的精神风貌。

其次,有“君子之风”的人应当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以和顺的
态度和文明的言谈举止,尊重他人,理解和体贴他人,帮助他人,主
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慈悯怜爱,在社会中发挥出正能量,做
一个真正有“君子之风”的人。

“君子之风”既是我们行为规范,更是我们道德修养的追求。

只有融
入“君子之风”的人,才能活得更加灿烂、精彩,以及最终实现内心
的完美。

论语 六 君子之风

论语 六 君子之风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 (6.23)
知:古时同“智”,即有智慧的人,聪明的人
仁者: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 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 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 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 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君子之风
子曰:“志①于②道③,据于德④,依⑤于仁⑥, 游于艺”(7.6)
「注释」 ①志:立志。
②于:介词。 ③道:正道,也就包括了天道和人道。 ④德: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⑤依:依据按照。 ⑥仁:仁爱,爱心。
1.“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 到的境界。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作学问要把目标放 得高远。
子曰:“志士仁人①,无求生②以③害仁④,有杀身⑤以 成⑥仁⑦。”(15.9)
①仁人:有德行的人 ②求生:谋求活命 ③以:来 ④仁:仁德。 ⑤杀生:牺牲生命 ⑥成:成全 ⑦仁:仁爱
凡有志气和有道德的人,没有哪个是 为了求生而失德的,只有以生命来争 取真理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字,仁爱、 有思想的(也可解释为有信仰的)
子曰:“君子①喻②于③义④,小人喻于 利⑤”(4.16)
【注释】 ①君子: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②喻:了解,明白,这里指看重 ③于:介词,在。 ④义:义气。 ⑤利:利益
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 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告诉人们真正高尚的人重视的是正义感, 坚持自己的处世原则,而卑贱的人仅仅狭 隘地从自身利益出发。
4.“游于艺”: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孔子当年的 教育就是以六艺为主。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 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

君子之风其清穆如的含义

君子之风其清穆如的含义

君子之风其清穆如的含义
"君子之风其清穆如"是一句出自《论语·子罕第十一》的经典句子,是儒家思想中对于君子风度的描述。

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君子的风度应该庄重而端庄,举止言谈之间应当流露出高尚和庄重的气质。

在儒家文化中,君子被视为有道德修养和高贵品质的典范。

君子之风要求一个人在言行举止上,严守规矩和道德准则,使人感受到他们的高尚气质。

"清穆如"这个描述意味着君子的风度清雅庄重,不张扬也不妄自尊大,内外的修养表现出谦逊和宽宏大度。

君子之风的清穆如特征反映了儒家对于人格修养的追求。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的自律和道德约束,认为只有经过不懈的修养和实践才能达到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不仅在个人品质上有重要的作用,还在社会和家庭关系中具有影响力。

君子之风的传承能够助力社会和谐和家族和睦,有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在今天的社会中,君子之风的概念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君子之风的传统价值观,如诚实、正直、宽容、谦虚等,仍然被认为是人们追求的品质。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君子之风的表现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声誉。

君子之风也是我们培养自己内在修养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指引。

总而言之,君子之风其清穆如的含义是指君子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出高尚、庄重和清雅的风度。

这个概念代表了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追求和个人修养的重要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君子之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个人、社会和家庭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出自《论语》的一句话,指君子要做形而上的事情

出自《论语》的一句话,指君子要做形而上的事情

出自《论语》的一句话,指君子要做形而上的事情君子之风,寄托于形而上的追求,始终注重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修养与实践。

这一观念源自《论语》中一句至关重要的话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在这句简洁而深刻的话语中,蕴含了君子追求形而上事物的根本原则和必要性。

首先,君子崇尚的是“本”。

君子内心深处有一种本真的追求,他们要求自己在行为和思想上保持真实和恪守原则。

只有建立在良好的本性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做到行为合乎道德准则,从而实现自己的内外和谐。

君子积极主动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来完善自己,使得本能够日益坚固,思想行为能与之一致。

其次,君子立道。

君子明白在形而上的事情中,道是最重要的指引。

君子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他们更注重修炼自己的心灵和精神。

他们认识到道德伦理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凭借着对道德的追求来指引自己的行为。

君子本着对善恶、对真理的追求,不断探索并奉行正确的道路,力求达到在形而上的事情中能够遵循最高的准则。

最后,君子的追求是道生而立。

君子明白道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只有真正与道合一,才能体悟到真理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君子立足于道德,通过自身修养和实践来展现自己的高尚品质。

君子追求道德的境界,使得自己能够站在形而上的层面,超越日常琐碎的纷扰,把生活的意义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在《出自《论语》的一句话,指君子要做形而上的事情》这一文档中,我们深入理解了君子对形而上事物的关注和追求。

君子注重自身修养和思想的升华,建立在本真的基础上,引领自己走向正确的道路。

他们明白道德与精神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超越日常的琐碎,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

君子所体现的追求让我们感悟到了在这纷繁世界中追求形而上事物的重要性,并倡导每个人都能够在道义准则下发展自己,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论语之君子之风

论语之君子之风

《〈论语〉选读》复习五:“君子之风”一、文化思想1.“君子”是孔子用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理想人格。

2.君子具备的道德素养(风范):文质兼美。

“文”,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质”就是内在的修养。

“质”的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

“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

3.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

二、专题训练1.《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2分)(2)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的?(2分)参考答案:(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2)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在孔门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2分)(2)孔子认为颜渊之死对他而言,简直是老天要了他的“命”。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2分)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安贫乐道”和“好学”各1分)(2)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1分)。

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贤人(君子)的典型代表(1分)。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论语十则——君子之风

论语十则——君子之风

道德品质: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喻(明白,通晓)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利 益)。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泰(平和大方)而不骄(骄纵),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才能:
子曰:君子不器(器,器具。容量,不定型)。 子曰:君子病(痛恨)无能焉,不病人之不 己知也。
为人处世: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
耻辱)
子曰:君子欲讷(迟钝,谨慎)于言而敏(敏捷)于行。 子曰:君子矜(庄重自尊)而不争,群(团结他人)而不党 (营私)。 子曰:君子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而不同(完全相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周(合群)而不比(bì ,勾结),小人比而不 周。
气质:
子曰:质(质朴)胜文(文采,文饰)则 野(粗野),文胜质则史(虚浮不实),文质 彬彬(相杂适中),然后君子。
“内美”已具,尚需“修能”加 身!
共勉
论 语 十 则
——君子之风
评论: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 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 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 佐陛下致太平。”《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语句
好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不重(庄重)则不威(威严),学则不固 (固执)。主(对君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有 了过错)则勿惮(害怕)改。

高考语文《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君子之风》

高考语文《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君子之风》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君子之风》君子之风——高尚的道德修养[内涵解读]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以“道”“德”“礼”“义”“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重视个人的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用“浮云”来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们凭借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孔子的“义利观”与韩非子的“义利观”(《〈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3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反对以正当手段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后来的儒家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如董仲舒就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排斥个人私利,会打消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发展。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的价值观,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们崇尚竞争、崇尚实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的价值。

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它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毒害了人们的思想,破坏了人际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是这样。

理想的价值观应该是义利统一观。

4.“仁者”和“知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知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能做到“知”与“仁”,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君子观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

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 也就是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

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当然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

所谓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在封建时代,这是构成人际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所以孔子把他看做做人的根本。

如果每个人都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

而忠是臣子对君王的正确态度,信是对朋友的正确态度。

孔子认为有了这种正确的态度才可以称为君子,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安身。

对君王不忠,对朋友无信,便是小人。

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要陶冶情操,修炼性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

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培养才干,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

修身养性需要研讨学问,研讨学问为的是修身养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比如孔子教导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个品德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不要做人格庸俗的知识分子。

为此,孔子把得意门生颜回看得很高,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 不忧愁,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智、仁、勇,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

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 有爱,有不忍人之心。

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

知者不惑是指君子应当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严谨求实的学风。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般的器皿,只能做一种用处,而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宏富的学问,无所不通。

所以孔子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除了广博的学识,孔子还要求君子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就是要求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要采取保留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能信口开河,胡说一通。

君子必须谨慎,对于他所说的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可见孔子对君子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也是非常重视的。

谦虚逊让是严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孔子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而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如果一个人有勇无义,那么他必然是一个莽夫,有道德修养的莽夫会给社会带来混乱,无道德修养的莽夫会以盗为生,为害社会。

这是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路的问题时说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除此之外,孔子还再一次强调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一个人如果能遵循着三戒”,“三畏”,“九思”去做,那就可以完成君子的德行了,这与“修己以敬”是一致的。

在孔子看来,如果人人都能修成君子之德,那么人际关系就能和谐,人的欲望就能得到合理的节制,天下就会实现大同之治。

对于君子,孔子不仅是停留在口头教导上,而是言传身教,以具体的生活现象展现其君子风度和圣贤风格。

孔子的日常起居、言行、仪表等方面各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是遵守礼仪,做人处事循规蹈矩,一言一行、时时处处以礼的规范为标准,真可谓非礼勿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做。

二是中德体仁,孔子以古圣的行为为楷模,尽可能在自己的行为中展示仁德的内涵与风貌,吃饭,睡觉,坐车无不如是。

三是孔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讲究规范,认真谨慎,因此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行什么礼,都很到位,从不马虎,这也体现出他的人品。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直维系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君子是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孔子的君子观同样也影响了后世中国的历代人,引导并激励着我们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不断努力奋进。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

在修行的层次上《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之类。

而“君子”是《论语》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出现的频率极高,根据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7次,涉及到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实际上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人。

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

在我看来,君子具有择善固执、温柔敦厚、谦逊有礼、勤勉好学、正直坦率的品行风度。

趋于理想人格的君子是“真”“善”“美”的化身,在本质上又带有悲剧的意味。

知其不可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矣”流露出君子、儒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入世心态。

他们是一群积极而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以身作则,躬行君子。

甚至能够舍弃性命只为人们谋求福利。

君子之道在中国古往今来,盛行不衰,是众多文人志士力求达到的修行境界,是心中挥之不去、魂牵梦萦的高洁的梦想。

当下,正值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受西方思想的冲击与消解,在重新构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时我们传承的君子风度尤为重要。

那么,何为“君子”呢?我有以下阐述。

一、君子择善固执礼记?中庸》载:“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择善固执表现为对认为正确的善的事物坚定不移的执着追求。

此处中”是指人心对善的要求(亦即是仁),“用”指“择而固执之”。

人心所要求的“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之实现。

择”所需要的是智”,“固执”所需要的是“勇”,君子的择善固执是中庸”即人之道的折射,它表现为“时中”,亦即“随时以处中”,这要靠“智仁勇”兼备才能达到。

正由于择善固执是出于一个人的“诚之”,合乎为人之道,所以可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在此,“尽其性”即是指择善固执到达极点。

因而“人之性”显然是“向善”的, 择其善而固守之也便是自然而然的率性所为。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拥有择善固执的品格是很不易的,它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来支撑。

唯有坚定的从善的信念才能做到“君子坦荡荡”才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才能“不忧不惧”“内省不疚”。

只有兼具聪慧的头脑、无畏的勇气和善良正直才可以成为择善固执的君子。

二、君子温柔敦厚子张说:“君子尊敬贤人,也能够容纳普通的人;夸奖好人,同时也怜悯那些无能的人。

如果我是个很好的人,那对人有什么不能宽容的呢?如果我是个不好的人,人们将会拒绝和我交往,那我怎么可能去拒绝别人呢?”(原文是“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大意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缺乏教养,比较任性的话,就会显得粗俗野蛮,如果拘泥于繁文缛节,看起来矫揉造作的话,那又会显得十足的虚伪,只有既保持淳朴的本性又接受文化的熏陶,既朴实真诚又懂礼貌,有节制,才能称得上君子风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在《论语》的描述中我们能大致勾勒出君子温和平静宽容敦厚与人为善的性格特征。

这种气质使人远望觉得威严、近之相处又感到亲切、观其言行又很正气凛然、严厉的样子(原文为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这都是内心有所坚持的呈现。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龙《书剑恩仇录》)是现代人对君子刚柔兼具形象的假想。

二、君子谦逊有礼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即是说君子以仁义为 根本,用礼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表达言论时谦恭有礼貌,意气勤勤恳恳、诚信的完成需做 的事这便是君子的作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引自《论语•八佾》)说的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 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

这样 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

其中之一就是谦逊。

〔子谓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谦逊),其事上(侍奉君主)也敬(谨慎),其养民 也惠(有恩惠),其使民也义(合乎道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