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高哈尔·吾斯汗(伊犁师范大学人文分院新疆·伊犁835000)摘要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伴随着文化的演变非但不曾失传或弱化,相反更加丰富与立体,成为中华民族广泛接受和奉行的价值判断。
它作为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在词义的衍生和文化的形成上,都得益于孔子的伟大贡献。
君子文化的根基可以说是从《论语》开始,其核心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也因此充分、全方位地认识孔子的君子观,对理解君子文化的内涵和演变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君子君子文化道德品质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着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做人原则。
“做人做君子”历来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
君子文化在数千年的时代变迁中非但没有失传,更如冻土下的暖流、岩石边的野草默默而顽强的延伸和生长。
绵延数千年地传承下来,且在历朝历代都被广泛地信奉,深居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在当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影响着人们做人做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放在当代仍然起到精神的引领和楷模作用,而“君子”文化便是其中的一个文化魁宝。
1《论语》里“君子”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君子”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在先秦的文献中“君子”和“礼”这两个词出现的次数较多,这也说明在当时“君子”和“礼”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西周“君子”这个词已开始流行,主要是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以此来彰显高贵的身份,可以说是一种阶级称谓,指的是身居要位的男子。
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儒家学说时,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和贡献,即把“君子”从古代专指“有位者的词义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有德者”的新义。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
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
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
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
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这里也讲到了君子改过的问题。
孔子特别反对有错不改,所以他在《子路第十三》中把“言必信,行必果”之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因为这种人说对了坚持还没问题,如果错了也坚持,那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其中《论语》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论语》中的君子观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君子的内涵、修养、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子的内涵孔子认为,君子是有道德品质、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一种人格化的道德境界。
君子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关心;义是指正义和公正,是君子的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智是指学问和能力,是君子的素质要求。
君子的内涵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品质和素质,还包括了社会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大爱之心,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和社会。
君子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君子的修养君子的修养是其内涵的体现,也是其道德品质的基础。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包括了知行合一、思辨求真、文化涵养等方面。
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君子不仅要有学问和知识,还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做到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思辨求真是指君子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要追求真理和正确的道路。
文化涵养是指君子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包括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要有审美和人文情怀。
三、君子的行为君子的行为是其内涵和修养的体现,也是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应该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规则等方面。
礼仪是君子行为的基础,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君子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不做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
尊重他人是君子的基本素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君子应该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尊重自己是君子的自我价值和尊严的体现,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君子应该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屈服于压力和诱惑。
尊重规则是君子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表现,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障。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__君子)

孔子的道德观价值观(仁者君子)孔子眼中的“君子”: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读解】孔子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意义、礼、孙、信四个字。
本质上要有义,凡事都合乎义。
行为上要合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
态度上要谦逊,不自满,不骄傲。
待人上要诚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评析」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
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17-15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评析」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释义)

古人关于君子的名言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观

《 论语》 是孔 门学派 的代表作 品 , 录了孔子及其弟 子们 记 的言行 。《 论语 》 以其 丰 富的 内涵 , 越古 今的价 值观 念 , 超 为 历代 国人所珍视 , 20 在 0 0多 年的流传 中 , 精神 不断地 被诠 其 释、 挖掘与追寻 。有人从 中读到了治国之道 , 有人读 出了仁爱 精神 , 有人听到 了落魄者沉重的叹息 , 有人感奋于先 贤们 “ 知 其不 可而 为之 ” 的执著追 求 , 可谓 见仁见智 。而笔 者认为《 论 语》 着眼于对人的塑造 、 对人 的精 神境界 的提升 , 使人成 为修 身、 齐家 、 治国 、 天下 的“ 子”, 平 君 是一 部君 子之 学 。据 杨伯 峻先生考证 , 君子 ” “ 一词在《 论语》 中出现 了 17次。“ 0 君子” 在上古 时只是对古代地 位高 的人 的称呼 , 内涵是与平 民相 其 对应 的 , 孔子根据社会需要加入才德的内容 , 使之成为有才德 的 人 , 内涵 是 与 普 通 人 相 对 应 的 概 念 , 其 以后 慢 慢 便 成 为 汉 语
Vo .1 No 4 J 0 .
J l 01 uy2 1
21 0 1年 7月
di1 . 9 9 ji n 1 7 -8 4 2 1 .4 0 2 o:0 3 6 / . s .6 1 6 . 0 10 .2 s 7
从《 语》 孔 子 的 君 子 观 论 看
石 剑
( 驻马店 高级技 工学校 , 河南 驻 马店 4 30 ) 6 0 0
语词中德才兼 备者 的代名词 而被广 泛流行使 用。具体地讲 , 它侧 重于以下几方 面对人 的培养与提升 。
一
、
注重 人格修 养 的濡 染 与养成
《 论语》 提倡加强 自身修养 , 注重 “ 身”, 是儒学 的一 修 这 个重 要内容。孔 子的弟 子 曾子说 过 : 吾 日三省吾 身——为 “ 人谋 而不 忠乎 ?与朋 友交 而不 信乎 ?传 不 习乎 ” 就是 把修 , 身贯彻到一个 人 1 3常生 活 中去 , 并且 把修身 抬高到治 家平天 下的高度。 关于修 身的内容 , 具体讲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 , 要有远大 的 思 想境 界 。 “ 子 坦 荡 荡 , 人 长 戚 戚 ” “ 子 忧 道 不 忧 君 小 ,君 贫 ” 不要 对 于 一 些 小 事 斤 斤 计 较 、 得 患 失 , 是 着 眼 于 正 , 患 而 事 、 事 、 尚 的 事 。 “ 日 : 贤 哉 , 也 !一 箪 食 , 瓢 饮 , 大 高 子 ‘ 回 一 在陋巷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 不改 其乐 。贤哉 , 回也 ! 颜 回之 …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摘要:在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和有学者开始将孔子大众化之际,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一个做人标准君子之道。
其中主要有四条准则: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做一个能合群和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的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这对这现代生活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之道;和谐社会;价值观;九思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的迹象,其路行可以说是有甜蜜有苦涩,不过总体来讲是甜蜜多于苦涩,这大概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孔子及其思想受了很多限制和苦难的缘故吧!但无论其褒贬如何,本人认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绝对不能抹杀他的学术精华,尤其是被他奉为人格理想的君子之道。
因为这不仅仅只是对孔子及其君子之道的评价,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及其君子之道应该是学者的,大众的,人民的,历史的。
一、君子之整体要求“九思”总体来说,孔子君子之道讲的就是“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讲“思”,其实质是用脑想问题。
孔子为什么以“九思”概述?因为“九”是阳数之极,意思是多方面思考、多角度想问题。
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告诫我们思考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九思”其关键是看自身的信仰和价值取向。
所谓君子视思明,就是说看就要想看得清楚明白。
看有三种对象:人、事、物。
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看事要看其始终。
既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也要有所侧重地看,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通过表面探其本质。
君子听思聪是说听就要集中精力去听清楚。
要听清楚,就要多听多想。
即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
君子要多听,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是错。
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倾诉者,即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什么意思出自哪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什么意思出自哪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
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
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注释荡:清除,洗涤。
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
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
从戉,从尗,尗亦声。
戉(yuè),斧子。
戚戚:形容不断用斧子砍伐的声音。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
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4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的“君子”论2010级政治学朱丽华 2010414348〔摘要〕《论语》是一部统领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其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一直是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但语言发展到今天“, 君子”这一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本文从《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入手,力求探究君子的本来“面目”。
文章认为《, 论语》对君子这一角色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即必须做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
〔关键词〕《论语》;君子;德才兼备《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论语》中的有关论述,探究一下“君子”的本来“面目”。
《论语》中提到君子有100 余处,有些是总的要求,有些是具体的规范。
下面分别加以分析:总的要求:“君子以义为质,礼以行之,以出之,信以成之。
”(第15 章)君子要以义为根本,依靠礼仪来体现,用谦逊的态度表达,用诚实来成就。
———表明了成就君子的途径。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第 5 章)孔子称赞子产身上符合君子条件的四点正是执政者的君子之道。
君子所贵乎有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第8 章)严肃礼容外貌就远离粗悖傲慢;端正仪态神色就接近了诚信;注意言辞声调就远离了鄙陋背理。
这些都是君子所看重的礼仪准则。
“君子之道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第14 章)君子要同时具备仁、智、勇的品质。
“侍于君子者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第16 章)急躁、隐晦和盲目是与君子交往常犯的过失,这里不单指侍奉君子,重在说明要以君子之道和君子相处。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第16 章君子要在日常处事中时刻反省自己,逐渐实现自我完善。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第19 章)君子的仪态和处事是有变化的,远望、接近及听其言应该是不同的。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第20 章)这是孔子提倡的“五美”,实际上是君子治国的基本原则。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第20 章)知晓命运才能成为君子,知晓礼仪才能处身立世,知晓言谈才能了解别人。
朱熹说:“此三子者,则君子之事备矣。
”通过以上句段的阐述,“君子”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讲义德、懂仪礼、待人谦逊、言而有信;庄重、温和,对上恭敬,对下充满仁爱之心;勇敢、智慧、善于思索,并不断地自我完善。
这是总的规范,涉及到了做人的各个方面,概括了君子的基本条件。
《论语》中还有对君子更为细致、具体的要求,包括性情品德、才能智慧、仁义礼让、忠信不党、忧患禁戒等各方面修养,下面归类分析:一、品德性情11 温文尔雅,中正平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1章)“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量材取用) 。
”“君子泰而不骄。
”(第13 章君子的喜怒是轻易不行于色的,处事时心态极其平和。
21 谦逊谨慎,心境旷达,严于律己“君子坦荡荡。
”(第7 章)“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第19 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第15 章)“君子泰而不骄。
”(第13 章)“君子不忧不惧,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第12 章)“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
”(第14 章)“君子怀德(注重品德修养) 。
”(第4章)“君子思不出其位。
”(第14 章)“君子求诸己。
”(第15 章)君子对于自己和对于别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即便自己品德高尚也要谦虚谨慎,即便自己完美无缺,但仍要严格要求自己,对别人也要宽容大度。
31 从善如流,成人之美,积极进取,以德化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1 章)“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第17 章)“君子上达。
”(第14 章)“君子之德风(像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倒伏) 。
”(第12 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同上)君子要慎重地选择朋友,自己要积极向上,用自己去影响带动不如自己的人,并且要成就别人的好事,不能帮人做坏事。
41 安贫乐道、坚守节操“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第8 章)“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第15章)“君子贞而不凉。
”(同上)君子能够安守贫困,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能够不失其志,君子的坚贞往往不拘泥于不辨是非的“小信”。
可见,只有把心态调整好了,性情经过严格地净化,才能具备君子的心理素质。
二、才能智慧11 务求根本,谋求大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第1 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第19 章)“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第15 章)君子应该致力于事物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方能获得大道。
21 远离琐事,堪当大任“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不可夺也,君子人与? 君子人也。
”(第8 章)“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第15章)“君子不器(不是单一而用的器皿) 。
”(第2 章)“君子多(技能多) 乎哉,不多也。
”(第9 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第19 章)君子可以不会百工之事,但可以辅助幼主,托付治理百里之国的大任,君子堪当大任,但不能陷到琐事当中去。
在才能方面要求君子可以不精通每一门手艺,但要有临危受命,堪当大任的能力,这也是君子的根本。
三、仁、义、礼、让11 以仁为本,以义为上,但仁义也要有度“君子学道则爱人。
”(第17 章)“君子以文(学问) 会友,以友辅仁。
”(第12 章)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必于是。
”(第 4 章)“君子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第14 章)“君子周急不继富。
”(第6 章)“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第8 章)“君子喻于义。
”(第4 章)“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按义而行) 。
”(同上)“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无义则乱。
”(第17 章)“君子之仕, 行其义,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第10 章)仁爱之心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对于君子更是必不可少的,但仁也要有度,不可以无原则地仁,对于义也是一样。
21治国以礼,君子以礼让为先“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第12 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第6 章)“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第3 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第11 章)君子与人交往要谦恭而有礼,治理国家要依照礼制典章,要与事无争,非争不可也要以礼让为先。
四、忠信盟党“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第15 章)“君子怀刑(法度) 。
”(第4 章)“君子名之则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言,无所苟而已矣。
”(第13 章)“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第4 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第2 章)“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第14 章)“君子周(信) 而不比(结党) 。
”(第2章)“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第15章)遇到清平盛世,君子则可出仕为官,遇到昏乱之世,则可收起才能而隐退。
但时刻不能忽略法度,同时要做到言行一致;与众人交往,但不结党营私。
五、忧患禁戒“君子病(担心) 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第15 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同上)“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第16 章)“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无礼者,恶果取而窒(固执) 者。
”(第17章)“君子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第19 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第16 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同上)君子担忧自己在有生之年没有成就功名,也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讨厌那种隐瞒欲望而非要进行辩解的做法;憎恶称颂别人坏处的人,也憎恶在下者毁谤在上者,憎恶固执无礼的人。
同时在少、壮、老年时期也有不同的禁忌。
综上所述,在《论语》短短的二十章中对君子这一社会角色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但总起来不外乎儒家的仁、义、礼、知、信几个方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但对德的要求更为严格、全面,才能的标准也是常人难以达到的,但这一切曾经一度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像宗教信仰一样牵动着中华儒士几千年的灵魂。
然“君子”一词的内涵却逐渐缩小了,这使更多的人有望成为君子,就今天而言,能做到品德高尚也就算得上君子了。
但如果真正用《论语》的标准来衡量,恐怕用“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的字面意义来表达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