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论语》中的君子观

合集下载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

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高哈尔·吾斯汗(伊犁师范大学人文分院新疆·伊犁835000)摘要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伴随着文化的演变非但不曾失传或弱化,相反更加丰富与立体,成为中华民族广泛接受和奉行的价值判断。

它作为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在词义的衍生和文化的形成上,都得益于孔子的伟大贡献。

君子文化的根基可以说是从《论语》开始,其核心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也因此充分、全方位地认识孔子的君子观,对理解君子文化的内涵和演变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君子君子文化道德品质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着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做人原则。

“做人做君子”历来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祖训。

君子文化在数千年的时代变迁中非但没有失传,更如冻土下的暖流、岩石边的野草默默而顽强的延伸和生长。

绵延数千年地传承下来,且在历朝历代都被广泛地信奉,深居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在当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影响着人们做人做事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放在当代仍然起到精神的引领和楷模作用,而“君子”文化便是其中的一个文化魁宝。

1《论语》里“君子”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君子”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在先秦的文献中“君子”和“礼”这两个词出现的次数较多,这也说明在当时“君子”和“礼”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西周“君子”这个词已开始流行,主要是对奴隶主、贵族男子的通称,以此来彰显高贵的身份,可以说是一种阶级称谓,指的是身居要位的男子。

春秋末期,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儒家学说时,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和贡献,即把“君子”从古代专指“有位者的词义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有德者”的新义。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论语中“君子”这一词反复出现,本文正是选择了“君子”这一词,并主要从《论语》的前四章(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中选取的有关“君子”的片段进行分析的。

【学而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片段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君子”二字,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尽管对于这一片段的解释存在歧义,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中针对君子提出的标准是没有争议的。

君子在他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仍需心存宽容,不怨恨、恼怒他人,这才是君子应有的德行。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一片段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这里说到这个是与前面两种做法进行对比,君子既不是那种尽管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也不是那种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好造反的人。

君子需要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即需要施行“仁”道,至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则是施行“仁”道的基础。

有了“仁”道,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不用担忧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片段是对君子德行的一个具体说明:君子要求庄重,才显得威严。

君子要学习才不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

君子要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君子有了错误也不要害怕去改正它。

从这些说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

他将自己的这种理想人格全部赋予到了“君子”身上,不仅仅从外表举止上对“君子”进行了要求,还从内在根本道德层次也作出了具体要求。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片段也是对君子道德的具体要求:作为“君子”,要做到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

《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之君子观《论语》中,孔子根据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把人分为圣人、君子、士,他还提及了善人和有恒者,但未加细论。

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圣人”就是完全具备仁的品格的“仁人”。

君子是努力修养仁的品格的人,在《宪问第十四》中,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就是说君子中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无有仁之人,这说明君子是次于“圣人”的人。

而士则虽“仁以为己任”,但他只是修养到具备某种品格的人,是次于君子的人,在《子路第十三》中,孔子甚至把最次的“言必信,行必果”若小人一般的人也称之为士。

在《述而第七》中,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因为圣人孔子未得见,所以他只论仁,而几未论圣人。

孔子在《论语》中论述最多的是君子。

笔者经过对《论语》篇章的整理,概括出君子的30种基本素养与特征,同时也罗列出君子与小人的10大区别。

一、君子的素养与特征1、庄重威严,过勿惮改。

《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

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在《子张第十九》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这里也讲到了君子改过的问题。

孔子特别反对有错不改,所以他在《子路第十三》中把“言必信,行必果”之人说成是“硁硁然小人哉”!因为这种人说对了坚持还没问题,如果错了也坚持,那就会造成很大危害。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观作者:王闻聪来源:《卷宗》2018年第18期1 关于《论语》的思想源流北京大学陈来教授在《儒家思想的根源》1提到:“正如杨向奎先生所指出的:‘没有周公就没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

’‘以德礼为主的周公之道,世世相传,春秋末期遂有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儒家思想’。

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早已明确指出儒家思想的根源。

’”西周文化是儒家文化萌生的基础,为孔子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养分。

孔子继承了西周文化的“礼”,同时吸取同时代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仁”。

在《左传》中“礼”这个概念是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共出现526次。

典型的例子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周易》未出现“仁”,说明周以前没有“仁”这一道德概念。

稍早于孔子的墨翟说:“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同时,“仁”在《国语》中出现了62次,在《左传》中出现了39次。

因此可以说,“仁”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西周既去,春秋争霸,诸侯割据相持不下。

顺应时代潮流,孔子博采众长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囊括德、义、信、智等道德要求的君子思想体系。

2 “君子”词义演变《周易正义》中说:“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

”《诗经》中的“君子”出现了除“王公大夫”之外的其他意义。

例如《周南·汝坟》中“君子”指远行服役的丈夫;《召南·草虫》中“君子”指男性情人。

《诗经》中的“君子”还有“德行”的内涵,如《邶风·雄雉》中“百尔君子,不知德行”。

《墨子》中出现了地位介于王公大人和小人之间的士君子。

如《墨子·卷三》:“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在《晏子春秋·杂上二四》中“君子”的含义已经偏重于指人的内在品性。

可以说,“君子”舍“位”而取“德”的转变是春秋时代学术思想的共鸣。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李世高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

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

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

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

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

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

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

(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

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

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

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

如:“君子所其无逸。

”(《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等等。

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

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

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

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

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

《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DOI : 10.15916/j.issnl674-327x.2021.02.017《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李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在孔子的君子观中,义是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它渗透在君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君子的品格还包括谦逊与诚信,主要体现在君子重行,厌恶巧言、轻言。

"学” 是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遵循周礼是君子的另一原则,周礼具有规范言行的重要作用;最后,"自省”是孔子君子修养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当代,孔子的君子观对于个 人而言,能推动人们发掘自省意识,促进自我成长,也可以建构正确的义利观,培养健全人格,对于社会而言,有助于完善礼仪规范,重建良好社会秩序。

关键词:孔子;君子观;《论语》;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圣人”是孔子精神世界的最高人格,尧、舜、 禹及周公就是圣人。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不得 见的,“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1]1°8, “君子”是成 圣的中间环节。

孔子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 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240因此本文拟对孔子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人格的修成途径及当 代意义进行分析。

一、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其本意指“君 王之子”,又从社会地位角度延伸出与“小人”相对的含义。

但随着先民政治思想的成熟,特别是入 周以后,道德与政治紧密关联,“为政以德”成为君主的执政根据,“君子”也就被赋予了浓厚的道 德色彩。

因此,本文所言“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足为楷模的人,同理,君子观是指人们 对于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的想法。

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论语中的君子之风

孔子的君子观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

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

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得具体论述,举出相关得名人得例子。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水浒传》中得宋江是否具有君子属性,试用《论语》中得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得君子特征。
欧阳修 范仲淹 (4)不同得岗位需要不同得典型君子特征。指出下面职业最需要得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该特征得论述。 公务员
(1)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得具体论述,举出相关得名人得例子。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 《海底两万里》中得尼摩船长是否具有君子属性,试用《论语》中得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得君子特征。
诸葛亮 周瑜 (4)不同得岗位需要不同得典型君子特征。指出下面职业最需要得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该特征得论述。 法官
《论语》中得君子观 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初三年级组
一、了解君子
(一)我眼中得君子 1、君子: 古代指地位高得人,后来指人格高尚得人 。(《现代汉语》) 2、你觉得什么样得人是君子,举出名人得具体例子并说明理由。
(二)“君子”得历史演变
1、 妻子 对 丈 夫 得 称 呼。如:“未 见 君 子,忧 心 忡忡”《草 虫》 2、女子 对 所 爱 得 情 人 得 称 呼。如:君 子 阳 阳,左 执 簧,右 招 我 由 房。其 乐 只 且 《君 子 阳 阳》 3、对周天子得称呼。 4、对诸侯王得称呼。 5、对士大夫得称呼。 6、泛 指 地 位 较 高 得 人,常 与小 人对 举。
温 良 恭 俭 让
(1)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得具体论述,举出相关得名人得例子。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红岩》中得成岗是否具有君子属性,试用《论语》中得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得君子特征。 李白 杜甫 (4)不同得岗位需要不同得典型君子特征。指出下面职业最需要得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该特征得论
作业
• 1、名著人物“君子榜”。 • 将竞赛试题中涉及得人物根据其君子属性进行君子特征排行榜。 • (或者另选一部名著将其中主要人物进行就“君子榜”排行。) • 2、身边得君子。 • 推荐身边得君子,用孔子得君子观和他得事迹来阐述推荐理由。
谢 谢!
君子特征,并排出孔子弟子“君子榜”。 •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
备注:1、根据每个人得君子特征得数目和分量评出星级。 2、根据星级排出孔子弟子“君子榜”
(如果某两位或者几位弟子君子特征数目相等分量相似,可以参照“小人特征”得多少定级)
三、君子之争 根据掌握得《论语》中孔子君子观得基本君子特征,进行君子竞赛。
• 孔子之前对君子称呼得特点: • 1、用于指称地位较高得人。 • 2、指称对象不固定。 • 3、与道德好坏关系不紧密。
(三)孔子得君子观
孔子把这个只具有身份、地位含义得称谓与自己得以“仁”为核心得儒家思想完美结合,将 其变而为儒家所追求得一种理想人格,并提出了 “君子儒”得概念。
“君子”一词有了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适度,有礼 • 7、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自觉(自我反省) • 8、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积极进取 • 9、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自觉(自我反省)、谦逊 • 10、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
④仁爱、中庸、重礼、自觉、重道义、诚信
一、仁爱 二、道义 三、有礼(谦逊) 四、智慧 五、诚信 六、忠诚 七、英勇 八、心胸坦荡 九、有原则,正直
十、自觉、有自制力 十一、积极进取 十二、内外兼修 十三、谨慎 十四、安贫乐道 十五、博学多才 十六、言行一致,注重行动 十七、有敬畏之心
二、慧眼识君子 • 1、整理《论语》中人物形象比较丰满得孔子得弟子,指出他们是否是君子,为什么,给出他们得
1、“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智慧(博学),礼 2、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积极进取 3、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子张》 诚信、 信誉 4、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智慧(多才) 5、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智慧(变通)
自孔子始,“君子”成为中国社会所一直共同追求得理想人格,“君子”被推上崇高得地位。
(四)寻找“君子”特质
1、找出有关君子得所有句子。(107次) ①有道德得人 ②在高位得人
2、找出有关小人得所有句子。(24次) ①无德之人 ②老百姓
1、以小组为单位,标注《论语》中关于君子句子,尽可能细致地标出该句中君子得个性特质。 2、将标示出得君子特征分类,并概括出每一类得上位特征。 3、小组讨论交流,根据学生得分类概括整理并统一《论语》中“君子”得最主要特质。 (为了更好地总结出君子得特征可以对比“小人”得例子。)
语·卫灵公》 安贫乐道
学生各组总结出得基本特征:
①仁爱、道义、英勇、忠诚、孝心、诚信、智慧、节操、慎重、节俭安于清贫、合群不拉帮结派、勇于 改过、有礼。
②仁爱、道义、重礼节、智慧、诚信、忠诚、宽容、英勇、中庸、质朴(文质彬彬)、和而不同、谦虚、 自强
③仁爱、道义、重礼节、智慧、诚信、忠诚、英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自强
(1) 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得具体论述,举出相关得名人得例子。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西游记》中得唐僧是否具有君子属性,试用《论语》中得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得君子特征。
鲁滨逊 尼摩船长 (4)不同得岗位需要不同得典型君子特征。指出下面职业最需要得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该特征得论述。 消防员
述。 教师
(1)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得具体论述,举出相关得名人得例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三国演义》中得关羽是否具有君子属性,试用《论语》中得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得君子特征。 祁瑞全 祁瑞宣 (4)不同得岗位需要不同得典型君子特征。指出下面职业最需要得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该特征得论述。 医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