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的资料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史作家资料

现代文学史作家资料

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鲁迅的二弟。现代散文大家。“五四”时期,周作人一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创作主张和以人道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发表了一篇名为《美文》的短评,鼓励“治新文学的人”大胆尝试现代小品散文,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积极推进它的 发展和繁荣。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龙集》、《谈虎集》、《永日集》、《看云集》、《夜读抄》、《苦茶随笔》、《苦茶杂记》、《风雨谈》、《瓜豆集》、《秉烛谈》等;散文名篇有《故乡的野菜》、《乌蓬船》、《苍蝇》、《苦雨》、《鸟声》、《喝茶》等。
孙 犁
孙 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解放区代表作家。他的小说清新优美,以诗意表现生活见长,
常常以战争为背景,但并不正面写战争,常常在战争中吟咏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小说代表作有《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长篇《风云初记》;作品集《白洋淀记事》等。
丁 玲
茅 盾
茅 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张天翼
张天翼(1906~1985),讽刺幽默风格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特点是“含笑的泪”。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从空虚到充实》、《脊背与奶子》、《速写三篇》等;长篇《鬼土日记》、《洋泾浜奇侠》;中篇《清明时节》;短篇《包氏父子》、《华威先生》等。

何其芳

何其芳

何其芳何其芳(1912年—1977年) 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

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生平:其芳,原名何永芳。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何其芳(1912—1977) 诗人,文学评论家。

重庆万州人。

北京大学毕业。

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

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著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

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

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存下来。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知识点总结1.初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知识点总结篇一《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何其芳简介及诗歌选编

何其芳简介及诗歌选编

何其芳诗选何其芳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

原名何永芳。

四川万县人。

1929年到上海进中国公学预科,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

1931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课余沉浸于文学书籍之中,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

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大学毕业后,到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教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四川万县和成都教书,参加创办《川东文艺》和《工作》杂志。

1938年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其间曾随贺龙部队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工作。

新的生活使何其芳写出了《我歌唱延安》等散文和《生活是多么广阔》等诗篇,讴歌革命,礼赞光明,传诵一时。

1944年以后,被派往重庆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

1948年底开始在马列学院(即高级党校)任教。

结集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诗集《预言》、《夜歌》(后改名《夜歌和白天的歌》),作品集《刻意集》,散文集《还乡杂记》、《星火集》及其续编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其芳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同时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写有少量诗作。

他主持筹建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副所长、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职。

出版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论〈红楼梦〉》、《诗歌欣赏》、《文学艺术的春天》以及6卷本《何其芳文集》等著作。

何其芳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他又以写抒情散文著称,《画梦录》中的篇章常用象征手法,构思精巧,文字秾丽,富于艺术的独创性。

以后在《还乡杂记》中的篇什则趋于朴素自然,感情犷放,格调明朗。

季候病作者:何其芳说我是害羞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简介篇一:中国著名作家简介中国著名作家简介2009-05-25 11:29中国现代、当代作家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每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已》《药》《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

“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1)作品集简况: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⑤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子君》《弟兄》《离婚》。

2018年何其芳《秋天》赏析-文档资料

2018年何其芳《秋天》赏析-文档资料

何其芳《秋天》赏析何其芳《秋天》赏析秋天到了,你一定想到关于秋天的诗歌到底有哪些?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何其芳写的《秋天》赏析,一起来看看吧!《秋天》文/何其芳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何其芳《秋天》赏析这首诗寥寥数语但妙机四溢,诗人以赋为主却不为物滞,这是深得我国古典诗词的精髓的。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此诗之性*情!“晨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是空旷深静的,深秋时节,少了繁忙,多了悠闲。

在这种清静的氛围里,“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一个飘,活画了秋之静美怡然,有“空山不见人”,但闻斧声响(借用王维《鹿柴》句)之幽美情调。

这丁丁斧声震落着草木树林上的露珠。

这本是诗人心灵的秋声!“镰刀”是怡然的,它静静地挂在房檐上,进入了悠闲的时光。

你看,它多满足多恣意,它是“饱食过稻香的”,它还在回昧刚刚经历过的喜悦吧?诗人本是在写农人,但他不让他们出现,却写了伐木声和镰刀。

这安然自得不正是收获后的农人之心态么?瓜果成熟了,它们没有辜负人的辛劳,长得那么肥硕,正呆头呆脑地坐在篱间等候主人用背篓装它们回去呢!“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那是一囤囤稻米、满地的瓜果吗?可以这么说,但别忘了更主要的是农人对土地的虔诚有了报答,那饱满的心不正能装得下宁静丰硕的秋么?“向江面的冷雾撤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上面的秋天是“栖息”着的,这里的秋天是“游戏”着的。

2015年高中语文平常的故事最真实赏析何其芳《一个平常的故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1

2015年高中语文平常的故事最真实赏析何其芳《一个平常的故事》素材新人教版必修1

【现代散文鉴赏11】“平常的故事”最真实《一个平常的故事》是一篇近七千字的自传体散文,对于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家来说,它有极宝贵的资料价值。

在细腻深情的记叙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从旧营垒挣脱出来的知识青年在历史的大潮中涤荡着自我,不断向民主、光明的彼岸搏击的历程。

这篇文章象一面纤尘绝无的明鉴,映出了何其芳那颗赤诚的心,也反射出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时代特质。

司马迁以《史记》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这自不必说;他还以《报任安书》导示着后人如何磊落地评介己身。

把特定时代的政治信条、哲学观念、伦理道德,通过为自己记传而聚集、发散出去,或可视为文学家对历史母亲的一种孝道。

细检文坛史苑,如《报任安书》一类的作品是不少的。

诸葛亮的《出师表》,白居易的《与元九书》,蒲松龄的《聊斋自志》以及李秀成的《自述》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的体感。

近人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亦属自传中的佳作,瞿秋白一篇《多余的话》虽使评论者莫衷一是,但毕竟是“良心篇”。

作自传当然无须有不变的程式,因为人的经历、气质、学识、品性是不相同的。

郭沫若写《少年时代》不遮丑,不避讳,洋洋洒洒,庄谐并生,别有一番才子气。

鲁迅的《<呐喊>自序》卓然不凡,以“上下求索”的心态通贯全篇,不但解剖了时代也“严于解剖自己”,它属于思想家的文学。

何其芳的这篇自传与鲁迅的《自序》有神似的地方,作者以笃诚的态度思忖着如何回答“你是怎样到延安来的”这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延安,不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他胸中冲荡。

他不用“断片式”的回忆来满足记者的猎奇心理,更不摆弄外交辞令故作玄虚;他怀着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忠诚,反思了几十年的经历,用痛苦与欢悦合成的墨色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幕布上一丝不苟地画下了自己多波多折的前行轨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平常的故事》应当属于革命者的文字。

乍读此文,扑入眼帘的全是社会图景,平平的叙述不见奇崛;读进去,便发现记实记事的文字是沿着理性思维的轨道驱进的。

《秋天》教学资料-1

《秋天》教学资料-1

什 么 画 面
少 女 思 恋 图
三幅图
(农家里的秋) 1.农家丰收图 2.霜晨归渔图
3.少女思恋图(少女眼中的秋) 抒发了作者对秋 天的 (喜爱赞美 ) 之情
小结
本诗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 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写出秋忙后农闲清静、清甜的景 象。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明媚、快 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 表达了诗人热爱秋天、赞美秋天 的思想感情。
2.利用课下的注释, 词典读准课文的 视频朗读 字。 (给名家纠错)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瓜果。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 网, 孔?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影子。
秋 天
何其芳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 胜 春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目中的秋是什么样的?
走近作者
何其芳(1912-1977)
现代散文家、诗人、 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 四川万县人。代表作有散 文集《画梦录》 。《 秋 天》选自其早年创作的诗 集《预言》。
课文重难点字音
丁丁 (zhēng ) 栖息(
qī )
背篓( lǒu )
乌桕( jiù ) 归泊( bó ) 寥阔(
liáo
肥硕( shuò )
满载( zài ) 梦寐( mèi ) 枯涸( hé ) 青鳊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其芳(1912年—1977年),男,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原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35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在全国各地任教,创办刊物《工作》,发表过大量诗歌与政论文章,对国民党消极抗战表示了极大愤慨。

他早期的作品有:《汉园集》《夜歌》《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深受读者喜爱。

也写过《秋天》,现已入选中学课本。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被列入中学七下课本
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作了大量拓荒工作。

建国后,历任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历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

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的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

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

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

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

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

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