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 自然经济和产生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 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 ⑴ 农村: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2.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在流通中,劳动者和资本家分别以劳动力 的卖者和买者身份发生关系。从表面上看,这种 关系好像是自由、平等的,但当买卖双方一离开 这个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这种自由、平等 的虚伪性就暴露无疑。劳动力的买者摇身一变, 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的卖者则成了他 的工人,尾随于后。前者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后者战战兢兢,萎缩不前,就像在市场上卖了自 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 鞣。”
“资本主义社会 的经济结构是从封 建社会和奴隶社会 的经济结构中产生 的,后者的解体使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 放。”
——马克思
⑵ 城市:由商人程
“商品贸易,即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和起 点。16世纪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揭开了资本现代生活史。”
使用价值
商品
外化
(内在矛盾)
价值
商品生产者
(商品甲)
商品生产者
(商品乙)
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的发展) 货币
(量上的比例) (从量变到质变) (两极矛盾)
“商品流通从物质内容来看,是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如果撇开 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 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的产物 就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几个概念: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他们生产不同的产品。

这些行业和部门之间互相联系和依赖,进行着产品的必要交换。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在市场上处于权力平等的地位。

这样,产品便会按照对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经济由此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价值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的构成和创造商品价值的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其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原有价值通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活劳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活劳动的概念扩大,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修改)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修改)

52
抽象劳动
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 别的人类劳动
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
53
54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 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 在的两种劳动。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 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 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绵羊本来是很驯 服的,所欲无多,现 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 和凶狠,甚至要把人 吃掉,它们要踏平我 们的田野、住宅和城 市”。 ——托马斯· 莫尔
17
奴隶贸易
18
19
什么是资本原始 积累?
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 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 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0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 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 肮脏的东西。”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 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 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 要素得到解放。”
11
1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年代和地区 时间:14世纪末15世初 地点: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 2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途径 一、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二、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12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途径:
充饥
阅览
拍照
38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 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 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9
(2)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 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以下两中商品为什么能交换?
40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劳动
价 值
41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案例分析案例1:“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在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

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路和商业中心的大转移,原来贸易发达的地中海区域逐渐冷落,欧洲大西洋沿岸熙熙攘攘,成为新兴的国际贸易中心,从而刺激了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和资本繁殖。

在多佛尔海峡两岸,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

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

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

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

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

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

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托马斯·莫尔身处英国“圈地运动”高潮时期,曾经亲眼目睹了“圈地运动”带给农民的灾难。

他在自己的名著《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完啦。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

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

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

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首先,这个约翰·波米尔是个极有势力的人,自从他领有这个庄园,就用勒索强暴的方式占夺了上述您的苦难臣民的牧场,近来还用篱笆围了牧场连同其他土地,将之归人自己的利益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5
2、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 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 产品。 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现实生产过程中的 经济关系,并表现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拥有者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环节的支配者,而劳动力的拥有者则成为 被支配、被统治的对象。
4、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旦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根本区别: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资本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
39
4、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两种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 W-G-W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 G-W-G’ (货币—商品—货币) ( G’=G+△G )
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价值: 指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 值。 劳动力价值构成的三部分: 包括劳动者本人和养育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 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指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物品、产品、商品中都具有 商品中特有的本质属性 的共同属性
14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独创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含义 劳动二重性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15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比较
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量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小 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周转次数通常是指预付资本在一年内的周
转次数。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2、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 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
价值补偿即指如何通过商品出售,将社会总产 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以 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 获得剩余价值。 实物替换即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 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以补偿社会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5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纪 法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的 铁

封建社会初期:与较低生产力

基本相适应的以铁器工具为特

征的封建生产关系。
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行会的 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与14、15世纪在 地中海沿岸城市产生的途径。
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 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特征 资本是一种运动。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G
W
G'
不同的使用价
值相交换
G' = G + G
从表面上看,资本的价值增值和价值规 律是矛盾的,即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
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
的利益主体所有
(二)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 使用价值与价值。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4、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在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政治成果。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其中表现在:第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第二,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人们摆脱了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分封割据状态、等级压迫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使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在封建专制主义条件下更多的社会政治自由。第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9、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0、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1、(简答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起了英国古典政治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0、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股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1、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他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 形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本节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马克思
2.途径
资本原始积累的 主要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 吃一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 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 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 躏完了。
——《乌托邦》
资本来到世间,从 头到脚,每个毛孔都 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论》
我们强调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但是反 过来,并不能说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能 成为商品。由此可见,商品不仅具有使用 价值,而且还具有与其他使用价值相交换 的属性,即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 物质承担者
—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
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
共同的质
劳动产品
凝结着人类劳动
价值
体力 脑力 耗费
凝结 体力、脑力耗费
物品能够满足人
使用价值 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

交换价值

凝结(或物化)在

商品中的一般人类
价值
劳动,是商品的社 会属性。价值是商
品的最本质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的表现

形式

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的

基础或内容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攻占巴士底狱
法 国 大 革 命
1792年8月10日巴黎群众进攻王宫
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 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
所谓自然经济是指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 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自然经济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生产的产品是 为了直接满足劳动者本人、他的家庭或他所在的经济单位 的需要。
A.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来源
B.具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C.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D.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正确答案:C D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价值量
劳动 时间
劳动量
价值量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 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 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 决定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 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 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也是一切劳动 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商品首先是一个有用的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 某种需要。
充饥 阅览
拍照 观看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 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个物品也 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和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新的使用价值会 不断地被发现。
价值
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 表现形式。
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性表现在: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 得。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 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013年研考题
• 《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 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 都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是使用价值的结果 B.上衣都起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起着抽象劳动的作用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正确答案:A)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特定具体形式
不同质 使用价值

动 二 重 性
商 品
品 二 因
抽象劳动 无差别人类劳动
相同质 价值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具体劳动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 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 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抽象劳动
2012年研考题
人们往往将汉语中的“价”、“值”二字与金 银财宝等联系起来,而这两字的偏旁却都是 “人”,示意价值在“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透过商品交换的物与物的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 的科学内涵,其主要观点有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 要的劳动时间。
亏损

正常补偿

多盈利 甲
1
1
8 12
0
小 0小

时 小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 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 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 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 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小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本原始积累?
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 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 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 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 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 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 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 生产方式的前史。”
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指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 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什么是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任何商品 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