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利多卡因凝胶贴膏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利多卡因凝胶贴膏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doi:10.3969/j.issn.1006-9852.2021.05.014利多卡因凝胶贴膏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刘奎玲1,2李晓强2孙雪华3△(1滨州医学院,烟台264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70医院疼痛科,烟台264000; 3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康复疼痛科,烟台264000)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ost herpetic neuralgia, PHN) 定义为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HZ) 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1]。

PHN为剧烈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如烧灼、刀割、电击、紧束感等,多伴有痛觉过敏和疼痛异常。

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进展为难治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50 岁以上的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发生 PHN 的概率为 40%,而 70 岁以上的发生率高达 75% [2]。

PHN的疼痛剧烈、病程长,而各种治疗的不良反应及长期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使病人苦不堪言[3]。

目前国内外针对PHN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常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和超激光治疗)、神经阻滞术、神经脉冲射频调节、脊髓电刺激、鞘内给药等[4]。

目前临床常采用神经脉冲射频调节治疗PHN,发现有些病人短期疗效可,但易复发。

脊髓电刺激、鞘内给药对顽固性疼痛治疗好,但是创伤大、费用高,可能会发生脑脊液漏、感染等并发症。

尤其对于老年病人自身身体机能退化,且多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对有创治疗的耐受性差。

为此,我科采用利多卡因凝胶贴膏联合口服加巴喷丁用于治疗PHN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方 法1.一般资料本研究经解放军第970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我科就诊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50岁以上病人8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

T组男性22人,女性18人。

C组男性16人,女性24人,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PN H 发病机制 目 前仍不清楚 ,但神经系统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普遍认为 ,由于V V Z 病毒潜伏于脊
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 ,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 ,病毒被激活对 中枢及周 围神经系统的
破 坏 造成 一 系列 的形 态 学及 电生 理 的改 变 及 皮损 区感受 器 功 能亢 进 ,进 而导 致 痛觉 过 敏H 。其 危 险致
病 因素主要有 : ( ) 免疫功能低下 ,多发于中老年患者。 ( )未进行早期 、足量 、有效 的抗病毒治 1 2
收稿 日期 :2 1- 3 0 0 10 — 8 作者简介 :胡茜 莹 ( 9 6 ),女 ,河北保定人 ,在读硕士 。E ma :h x nw 6 . m 1 8一 — i u i e @1 3 o l _ e
第2卷 第3 8 期
201 年 6月 1
医 学 研 究 与 教 育
Me ia s a c n d c t n dc l Re e r ha d E u ai o
、0 .8 No. ,12 3 J n.01 u 2 1
带状疱疹后 遗神经痛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以下3 : ( )持续 性 自发性 疼 痛 ,即皮损 区持续 性 深 在性 疼痛 或 搏 动性 深在 性 疼痛 。 ( 种 1 2)间断性 锐
痛或射击样疼痛 。患者主述 电击样急剧 、密集性针刺状疼痛。 ( ) 3 异常性疼痛 ,即由正常非疼痛性刺
激 引起 的疼 痛 ,如有 的患者 仅仅 是皮 肤 碰到 衣服 时也 会感 觉 到疼 痛 ,这是 痛觉 超 敏反应 ,有 的还表 现为
通信作者 :李文金 (94 ), , 15一 男 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教授 , 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的临床 、 教学和科研工作。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药理学和临床应用进展论文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药理学和临床应用进展论文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进展【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23-02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是(利多卡因2.5%,丙胺卡因2.5%)是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重量比为1∶1的油水低熔混合物的乳膏。

这种低熔混合物是在低于室温(20度)的情况下处于熔化状态,因此两种局麻药是以一种液体油的形式存在而不是结晶体存在。

由astra公司最早研制生产,美国fda于1998年8月4日正式批准投放市场,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已经有了超过千万余例用过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并取得了很好的局部麻醉效果,在欧洲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

现主要就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药效学特性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适用于完好的皮肤表面或粘膜表面,通过释放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到皮下层和皮层,通过在皮层痛觉感受器和神经末稍处积聚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而达到皮层的麻醉作用。

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是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二者通过阻滞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所需的离子流而稳定神经细胞膜,从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1]。

麻醉效果取决于乳膏使用的时间和剂量。

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无损的皮肤表面并覆盖密封的敷膜。

无损皮肤达到有效麻醉作用需涂药1-2小时,取决于不同类型的手术。

涂用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2小时后,有效麻醉时间在去除敷膜后至少维持2小时。

生殖器粘膜的药物吸收较快而且起效时间较短。

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产生双相血管反应,即使用初期导致局部血管收缩,随之导致血管舒张。

有特异反应性皮炎的病人在使用乳膏30-60分钟后会出现相似但较短的反应,而且也有红斑出现,表明这类皮肤更快吸收药物。

2 吸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中利多卡因和胺卡因全身性吸收取决于剂量,应用时间,身体不同部位的怪肤厚度以及皮肤的其它情况。

无损的皮肤——将乳膏涂于成人大腿处(60克乳膏/400cm2,3小时)后,大约5%的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被吸收。

中西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邓小月(1992-),女,汉族,硕士,住院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治疗内科杂病。

E-mail:2832512425@qq com通信作者:张嬴政(1979-),男,汉族,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疼痛类相关疾病诊治。

E-mail:zyz5-307@163 com中西医非药物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进展邓小月 张嬴政 蔡 璐 王维珍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疼痛科,江苏 江阴 214400【摘 要】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严重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痛症之一。

作为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存在严重影响,目前对PHN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有效治疗方法也仍然是目前研究的难点,文章就中西医非药物疗法治疗PH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西医;非药物疗法【中图分类号】P752 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9-0075-05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皮肤病,该病毒的特点为嗜神经性,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被入侵后,还可以沿着神经进入到脊髓后根的神经节当中,并潜伏在神经节中,一旦因某种因素(如发热、感冒、或者癌症)导致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迅速下降,病毒会被重新激发,致使神经节发生炎症并坏死,同时再次激活的病毒又会顺着周围神经纤维转移至皮肤表面,从而产生PHN。

且疼痛的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大约25%的病人会出现带状疱疹(HZ)相关并发症,其中PHN是HZ最常见也是治疗最为棘手的并发症,常表现为原发疱疹皮损区出现的自发性疼痛、触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1],不同患者的患病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个月,长则十几年,有的患者可能会伴随终身[2-3]。

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机制可能包括:外周及中枢敏化、炎症刺激、神经传导受阻、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等[4]。

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进展(全文)

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进展(全文)

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的进展(全文)利多卡因(lidocaine)是一种酰胺型局部麻醉剂,是钠通道阻滞剂,其作用是稳定神经细胞膜,损害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进而阻碍兴奋传播,从而抑制外周伤害感受器的敏化,最终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它还抑制Aδ和C类神经纤维的神经元放电,小剂量的利多卡因能抑制异位放电,抑制背根神经节自发冲动。

因其具有膜稳定性,亦应用于抗室性心律失常。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其亦可调节异位神经元放电,减少痛觉过敏和炎性反应。

本文主要综述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作用机制、给药剂量、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探讨其新的临床应用价值。

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念和发病机制Nalamachu和Morleyforster在研究中指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皮疹愈合3个月后受累区域皮肤仍残留有或新出现剧烈疼痛。

HZ皮损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即可诊断为PHN。

Schmader认为PHN疼痛可为持续性或阵发性,性质多样,可表现为烧灼样、抽搐样、针刺样、电击样、撕裂样疼痛,可伴有皮肤的感觉异常或痛觉过敏。

PHN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中枢敏化、外周敏化、炎性反应及去传入有关。

2.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机理罗兴均认为静脉注射利多卡因镇痛的作用机制较复杂,且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急、慢性疼痛的作用侧重点有所不同,急性疼痛主要侧重于炎性因子和血管方面,而慢性疼痛则侧重于对钠通道的阻滞作用。

Van der Wal 等检索了1975年7月至2014年8月发表于Pubmed和Cochrane数据库的88篇关于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减轻神经痛机制的体外和体内研究,认为利多卡因可通过抑制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 sodium channel,VGSC)、电压门控钙通道(voltage-gate calcium channel,VGCC)、钾通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NMDA受体)、甘氨酸系统和G蛋白通路,从而减少异位神经元放电、抑制外周和中枢敏化、缓解痛觉过敏、调节炎性反应。

加巴喷丁联用利多卡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

加巴喷丁联用利多卡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

加巴喷丁联用利多卡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2-07-24T07:48:04.58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5期作者:王建峰丁佐国[导读]王建峰1 丁佐国2(1如皋益寿皮肤门诊部皮肤科;江苏如皋226503;2如皋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如皋?226500)摘要:目的?观察加巴喷丁联用利多卡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作用。

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纳入研究。

随机抽签法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例。

对照比较两组的研究结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治疗前焦虑(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SAS、SDS、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38.80±7.70)分<(46.20±8.70)分、(40.80±7.80)分<(49.40±8.50)分、(6.10±1.30)分<(7.90±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467、2.887、3.720)。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加巴喷丁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安全、有效,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加巴喷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利多卡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指在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往往呈阵发性刺痛、持续性灼烧痛,以胸背部多见,可累及全身,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引发负性情绪,降低生活质量[1]。

当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较为棘手,多以缓解疼痛、减轻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而单一药物治疗有时并不能取得满意疗效。

加巴喷丁有中枢镇痛作用,利多卡因是一种局部麻醉药物,两者均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中有一定应用,但联合应用报道较少[2]。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联合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加巴喷丁胶囊及强的松片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不错[3]。

探讨寻常皮肤病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疗效与观察

探讨寻常皮肤病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疗效与观察

探讨寻常皮肤病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疗效与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是临床常用药,其主要成份为:丙胺卡因和利多卡因每克本品各含25mg。

除常用于皮肤的局部麻醉及浅层外科手术外。

利用该药对皮肤表面的麻醉作用较快,我科还将此药用于多种皮肤病的辅助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①排除对酰类局麻醉药或对此产品中任何其它成份高度过敏者;②先天性或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

③3个月以下的婴儿,正在接受高铁血红蛋白诱发剂治疗的3~12个月的婴儿。

勿入选;④下列疾病临床确诊者作为入选病例:1.1.1用于皮肤瘙痒性疾病①皮肤瘙痒症;②结节性痒疹;③神经性皮炎;④人工皮炎;⑤寄生虫病妄想;⑥慢性湿疹;⑦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1.1.2用于带状疱疹并发神经痛;1.1.3用于男性科的早泄;1.1.4用于儿童传染性软疣刮除术前止痛。

1.2使用方法针对不同疾病,选择不同的使用方法:①皮肤瘙痒症:以局部加穴位涂擦或封包;每日一至二次;②结节性痒疹:以皮损局部为主,涂擦封包,每日一至二次;③神经性皮炎:以皮损局部涂擦为主,也可封包,每日一次;④人工皮炎:以皮损局部瘙痒严重的部位涂擦为主,不大面积涂擦,以防吸收过量;⑤寄生虫病妄想引起的瘙痒,以局部穴位涂擦加封包,及暗示疗法相结合;⑥慢性湿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以局部穴位涂擦加封包;每日一次。

⑦带状疱疹伴发神经痛:以穴位局部封包为主;方法:在发生皮疹的局部顺着皮损在脊柱侧缘神经根处压迫,皮损处疼痛减轻,就在压迫处涂以药膏,用保鲜膜封包。

⑧用于男性科的早泄:以局部涂擦于龟头及冠状沟粘膜部位,约半个黄豆大小药膏涂匀即可;十到二十分钟见效。

⑨用于传染性软疣刮除术:将药膏均匀涂于软疣小体表面,或用保鲜膜封包,二十分钟后用暗疮针刮除,疼痛大为减轻,甚至不痛,患儿的依从性有较大的提高,便于治疗。

注意:每次最大使用量不超过5克。

1.3穴位选择[1]:1.3.1皮肤瘙痒症、结节性痒疹、人工皮炎、神经性皮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可选用:长强、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关元、肾俞、曲池等穴位;1.3.2慢性湿疹:选合谷、三阴交或曲池、足三里;1.3.3带状疱疹伴发或后遗神经痛;以皮损发生的神经根部为主或阿是穴。

5%利多卡因凝胶贴膏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药理性、治疗有效性及在其他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应用

5%利多卡因凝胶贴膏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药理性、治疗有效性及在其他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应用

5%利多卡因凝胶贴膏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药理性、治疗有效性及在其他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应用带状疱疹是背根神经节内休眠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皮肤疱疹常在几周后消退,但有些病人的感觉神经损伤导致的疼痛在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即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是 HZ 最常见并发症。

PHN提高医疗资源的占用率和成本,基于PHN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性,口服镇痛药物治疗存在全身不良反应风险,促使人们对局部镇痛药产生极大兴趣。

5%利多卡因凝胶贴膏作为一种靶向外周镇痛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受到各临床实践指南的支持,作为治疗PHN 的一线用药。

此后,5%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国家的治疗建议中被采纳,并被作为局部神经病理性疼痛 (LNP) 的一线用药。

相关历史背景和药理性利多卡因是酰胺类局部麻醉剂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是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其作用靶点是 Nav 1.7 和 Nav 1.8,它通过调节受损的神经末梢的异位性亢奋,降低外周敏化起到镇痛作用。

利多卡因镇痛作用的另一个潜在机制与痛觉神经元表达的瞬时受体电位 (TRP) 通道 TRPV1 和 TRPA1 相关。

TRP通道通常参与机械、化学和热刺激等多种生理过程。

TRPV1 和TRPA1在伤害感受器中的激活并表达,不仅触发神经肽和递质的释放,产生动作电位,并且促使炎症介质的外周释放从而引起疼痛反应。

利多卡因则通过膜去极化和减少含 TRP 通道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电活动,从起点处阻断疼痛信号产生镇痛作用。

离子通道的过度表达和超敏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机制,提示基于5%利多卡因凝胶贴膏的通道调节机制能够有效缓解 PHN。

虽然利多卡因局部镇痛作用很早用于临床,但是克服皮肤黏附性差、渗透性差、给药过程不可控和病人依从性低等缺点的利多卡因凝胶贴膏近些年来得到关注。

10 cm×14 cm 的贴膏由含5%利多卡因的水凝胶黏合剂组成,覆盖聚酯薄膜释放衬垫,并附着在无纺布聚酯衬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 小 对患 者 的生 命没 有 影 响。
过短则易造成导管脱落。以4 - 6 c m为宜 ; ⑤超声的实时监测是
P T G D指征为 : 明确诊断急性胆囊炎 ; 胆囊肿大、 积液、 结石 安全施行 P T G D的最有效 的保证 ; ⑥ 注意导管 的护理, 每天生理 嵌顿合并 高龄、 体弱、 重要脏器( 心脑肾肝) 功能不全或潜在功能 盐水冲洗引流管 , 防止引流液中的坏死物及空气易于堵塞导管。 不全 的情 况 , 疾 病 的发 作时 间 不宜 手术 。 P T G D是 以微 创 的方法 迅 速引 流感 染 胆汁 、 减 小胆 囊 腔 内压 P T G D并发症 : ① 出血 : 进针要尽 量避 开肝 内血管 , 避免在 力 , 从 而 减少 毒 素 吸收 , 减 轻 中毒症 状 , 而胆 囊 腔 内压 力 降 低后
引流管应 固定 牢靠 ,限制患者活动,最好卧床休息 2 4 h 。⑤感 m e n t o f a c u t e c h o l e c y s t i t i s [ J ] . D i g D i s , 1 9 9 3 , 1 1 : 5 5 —6 4 .
染: 穿 刺 时胆 汁 易从 引 流管 侧孔 渗入 肝 内血 管或 流 人腹 腔 , 引 起 【 3 ] H u a n g C C , L o H C , T z e n g Y M, H u a n g H H , e t a 1 .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t r a n — 菌 血 症或 胆 汁性 腹 膜炎 。 或在 穿 刺过 程 中 由于胆 囊张 力 过高 , 胆 s h e p a t i e g a u b l a d d e r d r a i n a g e : a b e t t e r i n i i t a l  ̄ e r a p e u i f c c h o i c e f o r - 汁 沿 穿刺 针 导 向渗 入肝 内血 管 。应尽 量 避免 多 次穿 刺 并在 穿 刺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g a l 1 b l a d d e r p e r f o r a t i o n i n t h e e me r g e n c y d e p a r t me n t [ J ] . 成 功 后抽 去 大 部分 胆 汁 以减 少 胆囊 张力 。 ⑥ 引流 管堵 塞 : 引流 管 E m e r g M e d J , 2 O O 7 , 2 4 ( 1 2 ) : 8 3 6 —8 4 0 . 留置 过 深 易 打折 扭 曲、 堵塞 、 引流 不 畅 , 刺 激胆 囊 壁 引起 疼 痛 不 【 4 】 段 巨 涛, 孔棣. 胆 囊 穿刺 术 在 急 性 梗 阻性 胆 囊 炎 中的 应 用 『 J ] . 适 或 炎症 不 退 。如 长期 置 管引 流 , 需 定 期 冲洗管 腔 以 防堵塞 。 为保 证有 效 引流 , 减 少并 发症 的发生 , 我们 体会 要 注 意 以下 天 津 医药, 2 0 0 7 , 3 5 ( 9 ) : 7 0 5 .
肝 胆 囊穿 刺 引流 术作 为 首选 的治 疗 手段 。 因其 是在 局 麻下 进行 , 速抽吸胆汁, 防止 胆 汁 外溢 ; ④ 为获 得 满 意 的引 流 效 果 , 胆 囊 腔
只要有 B超 , 甚至可在床边进行 , 在不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下创伤 内置管 长 度要 适 宜 , 过长 易形 成导 管 扭 曲 、 折叠 , 以致 引流 不 畅 ;

个点上反复穿刺( 超过 3 次) 。②胆瘘 :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 一 嵌顿于胆囊颈的结石多可落 回至胆囊腔内 , 疼痛症状也会减轻。
旦发 生 常需 外 科 紧急 手术 处理 。对 于 自身 难 以耐 受 或不 能 施行 减 少 了抗 生 素 的使 用 时 间 , 加 上术 后 的 禁食 、 抗 感染 治 疗 , 患者 手术 的危重 患 者 , 如果 发生 胆 瘘现 象 , 既可 能 因胆 汁性 腹 膜 炎引 病情 很 快平 稳 。 对于 高危 急性 胆 囊 炎患 者 , B超定 位 的经 皮 经肝 起 的剧 烈 腹痛 等导 致 病情 恶化 ,又 将被 迫 手 术或 施行 其 它 治疗 胆囊 穿 刺引 流术 不 但可 以避 免 急诊 胆囊 切 除或 胆 囊 造瘘 术 所带 手段 而 危 及生 命 。 因此对 于危 重患 者 来说 穿 刺过 程 或引 流 过程 来 的 巨大风 险 , 而且 可 以迅 速缓重要 。穿 刺胆 囊 时需 要经 过一 定 厚度 ( 2 c m 胆囊 炎 合并 高危 因素 患者 的一项 安 全 、 有效 、 简便 的治 疗方 法 。 以上, 我们选择 3 c m) 的肝组织 , 避免贯穿胆囊发生胆瘘 。 ③肋间 参 考文 献 神经痛: 为 避 开肋 间 神经 , 于 下一 肋骨 的 上缘 入针 。 ④ 引 流管 滑 【 1 】 刘 浔阳 . 老年 人危 、 急 重症 急性 胆 囊 炎通 向择 其 手术 的桥 梁【 J ] . 脱: 引 流管 在 胆囊 内的深 度应 为 4 - 6 c m, 过浅 易脱 落 。 有 报 道称 , 中国普 通 外科 杂 志, 2 0 0 2 , 1 1 ( 2 ) : 6 5 . P T G D 术后 所 有并 发 症 中导 管 滑脱 最 常见 , 占5 %一 1 0 %E 4  ̄ 术 后 【 2 ] R e i s s R , D e u t s c h A A . S t a t e o f t h e a r t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m a n a g e -
内蒙古中医药
症发生率均较高 , 即使行胆囊造瘘术 , 病死率也可达 6 %一 2 0 %t  ̄ 。 几点: ①合理选择适应症 ; ②穿刺点距肝边缘距离> 2 . 5 c m。在超 对 于 这些 不 能耐 受急 诊胆 囊 切除 手 术 的患 者我 们 把经 皮 经 声 引导 下尽 量 避 开重 要 的肝脏 血 管胆 管 ;③ 进入 胆 囊 腔 内需 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