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概述】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
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即PHN。
表现为:1.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1个月后患区仍存在持续或发作性剧烈疼痛;患区范围内可见明显的色素沉着改变。
2.患区有明显的感觉和触觉异常,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以对痛觉超敏为特征,轻轻触摸即可产生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部分患者以感觉功能减退为特征,触痛明显。
3.疼痛的性质以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或持续性烧灼痛为主,大多数患者疼痛程度剧烈难,以忍受。
极个别患者缺乏典型的神经痛。
4.由于对剧烈疼痛的恐惧,患者的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抑郁,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和有自杀倾向。
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青年人略轻,老年人较重,且多见。
【病因病理】西医病因病理: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这个病因很清楚。
通过典型皮疹,单侧性和按神经节分布的疼痛,和疼痛的“认时性”(在夜间12点至零晨3点加剧)很容易确诊。
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病机并不完全明确。
现代研究认为主要与病毒感染,炎症,年龄等因素有关。
部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伴有自主不稳定性,可因理化因素,精神紧张而加重疼痛程度,反之可因松弛而觉缓解。
1、病毒感染引发后遗神经痛的主要原因是,神经线的外皮粗纤维被疱疹病毒大量吞食破坏的结果,其次是残余的病毒不定期在作怪。
2、炎症刺激带状疱疹病毒的亲神经性侵袭神经末梢造成的,病毒能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激烈的炎症。
3、年龄该病是医学界的疼痛难题,是中老年人健康潜在的杀手。
年龄愈大,机体抵抗力越差,神经痛越重。
4、其他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患者的特异体质、神经细胞受损后变性及遭受慢性刺激等因素有关。
中医病因病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表现为受病部位灼痛、窜痛、刺痛,而且疼处固定不移,频繁发作,经久不愈。
血瘀,湿热,气虚,阴虚是本病的常见原因和诱因。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治疗进展一、本文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常见的带状疱疹并发症,表现为疱疹皮损消退后,疼痛持续存在。
由于其病程长、疼痛剧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拔罐等多种手段。
本文旨在对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促进中医药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带状疱疹初次感染后,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毒会再次活跃并大量复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皮疹消退后,神经痛仍可持续存在,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的持续时间因人而异,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甚至数十年。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症状为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是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疼痛的部位通常与皮疹分布的区域一致,常见于胸部、腰部和面部。
患者还可能出现痛觉过敏、痛觉超敏、痛觉异常等症状。
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和手术治疗等。
由于PHN的发病机制复杂,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寻求中医药治疗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
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个体化治疗、副作用小、整体调节等,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三、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理论基础深厚,源远流长,主要源自中医的经络理论、脏腑理论以及气血津液理论。
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造成各种严重并发症:带状疱疹还有 其特殊类型:眼疱疹、耳疱疹、内脏 疱疹、疱疹性脑膜炎、无疱疹型带状 疱疹等,遗留疤痕、可致失明、耳聋, 甚至死亡。
易感人群
1、可见人群:所有年龄的人群。 2、常见人群:老年人、女性、免
疫力低下或缺陷、近期过度疲劳、 经常熬夜的人。
4、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 :与患者机体抵抗力差异有 关,可表现为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仅出现红斑、 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性、坏疽型 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以上神经节产生对侧或同侧多 个区域皮损)
临床表现图片(特殊表现)
临床表现图片(特殊表现)
诊断
1.病变皮肤出现簇集成群水疱,沿 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
临床表现(典型表现)
1)前期症状: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 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 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2)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 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3)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 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 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 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 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1、患部用血糖针或排瘀针点刺拔罐放血,可能放 出来的还有黄水,这个黄水要拔干净。
2、艾灸隔姜灸患部或悬灸患部时间久一点或壮数 多一点。
3、制污穴放血。 4、引气归元灸。 5、灸风府穴。
注意事项
1、刺血排毒一定要彻底。 2、老年人、体虚之人一定要刺血后灸补。 3、孕妇禁用有毒之类中药内服及外敷。 4、后遗神经痛的治疗一定要疗程。 5、疱疹面积大、已经溃烂的,溃烂处暂不外敷疱
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措施及药物机制、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措施及药物机制、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包括急性期疼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是带状疱疹发病后至皮损愈合期间的疼痛;PHN 是皮疹愈合后持续 1 个月及以上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治疗是改善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防止皮损扩散,预防和减轻PHN 等并发症。
1)抗病毒药物。
能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新皮疹形成,减少病毒播散到内脏。
应在发疹后24~72 h 内开始使用。
代表性药物为阿昔洛韦,在应用阿昔洛韦等药物时应多饮水,避免药物沉积在肾小管,造成肾功能损伤。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注意下调剂量。
2)糖皮质激素治疗目前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存在争议,普遍观点认为发病早期应用可缩短急性疼痛持续的时间。
推荐剂量为30~40 mg/d 口服,逐渐减量,疗程7~14 天。
3)带状疱疹期的镇痛治疗对于轻中度疼痛应用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曲马多;中重度疼痛使用阿片类药物或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PHN 治疗应规范化,其原则是:尽早、足量、足疗程及联合治疗,许多患者的治疗可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药物治疗是基础,应使用有效剂量的推荐药物,药物有效缓解疼痛后应避免立即停药,仍要维持治疗至少 2 周。
PHN治疗目的是:尽早有效地控制疼痛,缓解伴随的睡眠和情感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1)普瑞巴林(钙通道调节剂)机制:增强了与α2-δ亚基的亲和力,能够缓解PHN、改善睡眠和情感障碍。
用法用量:每日为150~600 mg,滴定期5~7 天。
注意事项: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应减量。
为避免头晕和嗜睡,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和缓慢减量的原则2)加巴喷丁(钙通道调节剂)机制: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过度释放,抑制痛觉过敏和中枢敏化。
急性带状疱疹与后遗神经痛

急性带状疱疹与后遗神经痛重庆西南医院疼痛科石英整理发布急性带状疱疹(Acute herpes zoster,A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引起的一种以较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发病一般均为中年以上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免疫力降低者。
带状疱疹临床过程可简单分为前驱期、疱疹期、恢复期和后遗症状期。
多数病人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疼痛和其他不适感觉逐渐消失,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而部分病人则进入后遗痛期。
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一个月者定义为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患者对疼痛高度敏感,疼痛程度异常强烈,和三叉神经痛并列称为“疼痛之王”,只是目前三叉神经痛已经能较好地控制而后者目前仍是世界级的疼痛难题。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持续时间短则1一2年,长者甚至超过10年,一般病史均长达3一5年。
急性带状疱疹皮疹痊愈后出现后遗神经痛的比例与年龄增高成正比。
患者临床表现一般为原发皮疹区或包括稍大一些的周边区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伴随持续性烧灼痛,也可为仅有发作性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未全阐明,可以肯定的是与病毒感染急性发作后所遗留的神经组织内的炎症水肿和出血及瘢痕有关。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与急性带状疱疹前驱期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与否有关。
急性期治疗:1.药物治疗原则抗病毒药物辅助药物(糖皮质激素类、免疫佐剂、维生素类、抗生素类等)3.椎旁注药和交感神经阻滞4.硬膜外腔注药5.VZV血清抗体和疫苗6. 光疗PHN现代治疗基本原则1.药物治疗:常用的麻醉性止痛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激素类和部分NSAID 药物对部分病人有缓痛效果2.区域神经阻滞及交感神经阻滞和评价:根据我们目前的临床初步体会看,区域神经或神经根注药是目前缓解PHN病人剧烈疼痛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病程<6个月效果较满意。
3.综合治疗:国内、外常用的有关PHN的综合治疗包括针灸、理疗、外用搽剂或油膏配合电生理及药物治疗可使部分病人疼痛缓解或暂时减轻,从临床看来要较长时间的连续方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概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疼痛、瘙痒和麻木感,通常发生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的数周至数月内。
这种疼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神经元的损害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可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炎症反应,这些变化进一步影响神经再生和导致痛觉过敏。
深入探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探讨其未来研究方向,以及对临床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1.2 研究背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引起的疼痛性神经损害疾病。
病症发作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疼痛感,并且疼痛常常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迄今为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一点给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了挑战。
传统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主要源自于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元损害,以及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持续性激活所引发的炎症反应。
随着对神经元再生、神经痛觉过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简单的模式不能完全解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和发展。
深入探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病理生理过程,也为未来的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 正文2.1 带状疱疹病毒的感染与病理机制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会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病毒,属于Herpesviridae科的Varicellovirus属。
传播途径一般为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部位。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首先在皮肤和神经节复制,随后可沿着感觉神经纤维向神经节迁移,最终进入脊髓或脑,引起神经炎症和细胞破坏。
在感染初期,带状疱疹病毒的DNA或RNA会在神经节内大量复制,导致神经元受损和炎症反应。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VZV)引起,当人体免疫 力下降时,潜伏在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活并沿神经纤维向 皮肤扩散,导致带状疱疹的发作。随着病情的进展,疱疹 逐渐消退,但部分患者会出现持续的神经痛症状。
发病率和危害
发病率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因年龄、免疫力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年龄越大 、免疫力越低的患者发病率越高。有研究表明,60岁及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中有 约20%会出现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原因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法 • 并发症与预防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引言
定义和背景
要点一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 上的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战。同时,家属自身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以便更好地支持和照顾患者
。
THANKS
感谢观看
引发疼痛。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疼痛特点
01
02
03
持续性疼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通常 表现为持续性疼痛,疼痛 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钝痛 、刺痛或烧灼样痛。
触诱发痛
患者皮肤受到轻微刺激时 ,如触摸、衣物摩擦等, 即可引起剧烈疼痛。
疼痛部位固定
疼痛通常局限于带状疱疹 皮损区域,也可沿神经分 布区域扩散。
心理支持
提供情感支持和建议,帮助患者应对疼痛和生活中的挑战。
05 并发症与预防措 施
常见并发症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症 状,表现为持续或间歇性的疼 痛,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质量。
焦虑与抑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糖皮质激素
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早期的治疗中,系统应用糖 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疼痛的持 续时间和皮损愈合时间。
在没有系统性抗病毒治疗时不推荐单独使用激素。 对50岁以上、相对健康的局部带状疱疹患者,抗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 痛的诊疗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
带状疱疹是由潜伏在人体内的 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 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沿 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带状排列 的成簇疱疹为特征,常伴有明 显的神经痛。
临床表现
好发季节:春秋季 成年人多见 前驱症状:畏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纳
三叉神经分布区(尤其是眼部)、会阴部及臂丛区者易 发生 PHN
手术、创伤、应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感染、结核、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免疫功能障碍等都是发生 PHN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1个月后患区仍存在 持续或发作性剧烈疼痛,患区范围内可见 明显的色素沉着改变; 自发性刀割样或电击样疼痛或麻刺感或持 续性烧灼痛;疼痛可因触碰衣服或床单而 加剧;部分后遗神经痛患者伴有难忍性瘙 痒; 30%-50%患者的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 程可达10年或更长。
抗癫痫药:加巴喷丁 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指带状疱疹皮疹消退 后,神经痛仍持续存在的疾病,疼痛常持 续超过1个月,是一种难治性的顽固性神经 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
发病机制
尚不完全明确 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 炎性反应 去传入
PHN的危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6
系统损害
▪ 神经系统 急性或慢性脑炎、脊髓炎、无菌性脑膜炎、
多神经根炎、运动神经病、轻度偏瘫、颅外 周神经麻痹、视网膜炎等 ▪ 内脏受累
内脏播散导致肝、肺受累 死亡率达5%-15%
a
7
集簇性的水疱大小不一致
水疱出现脐凹,而后结痂
a
8
炎性区域上的融合性水疱 a
水疱演变成结痂,如炎症剧烈则可
形成瘢痕
9
诊断
▪ 1) 红斑基础上的簇集性水疱 ▪ 2) 沿某一神经阶段分布 ▪ 3) 单侧排列 ▪ 4) 剧烈的神经痛 (neuralgia)
疱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有助于诊断。
a
10
Tzanck细胞涂片
水疱基底的细胞学涂片,常见到 多核巨细胞
带状疱疹及带状 疱疹后遗神经痛
a
1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所致,沿单侧周围神经分 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的皮肤病, 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病因
▪ 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又称人疱疹病毒3型(HHV-3),双链 DNA分子,只有一种血清型。人是VZV 唯一宿主。
小剂量应用皮质类固醇不会引起感染扩散 强的松30-40mg/d,隔日递减,10-12天完全停
药
a
16
止痛
抗病毒治疗是缓解疼痛的基础 ▪ NSAIDs ▪ 抗抑郁药 ▪ 抗惊厥药 ▪ 阿片类药 ▪ 外用制剂
a
17
营养神经治疗
▪ 神经营养药
维生素B族 甲钴胺 腺苷钴胺
a
18
其他治疗
▪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 中医中药 ▪ 物理治疗 ▪ 外用药物
▪ 常用药物:多塞平(多虑平),阿米替 林
a
26
抗抑郁药物
▪ 阿米替林:25mg, QN。每周可加量25mg,最大剂量 150mg/d。
▪ 多虑平:12.5-25mg,QN。最大剂量300mg/d ▪ 不良反应
外周抗胆碱作用:口干、尿潴留、便秘、视 物模糊
中枢抗胆碱能作用:幻觉、舞动症、谵妄 中枢神经系统:房室传导阻滞
a
23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 特点:疼痛严重 难治 ▪ 主要目标: 缓解疼痛
改善睡眠 提高生活质量
a
24
治疗PHN常用药物分类
▪ 三环类抗抑郁药 ▪ 抗惊厥药 ▪ 阿片类药 ▪ 外用药
a
25
抗抑郁药物
▪ 三环类药物
▪ 用于PHN规范化治疗“信价比”最高的药 物,尤其是缓解持续烧灼痛
▪ 机制:M1受体阻断、α受体阻断、H1受体 阻断等
▪ 卡马西平
100mg,TID开始,每周可增加100mg, 直至300mg,TID
a
29
阿片类药物
▪ 治疗PHN有争议 ▪ 长期使用有嗜睡 精神恍惚 ▪ 甚至成瘾的风险 ▪ 适用于伴有心肾肝损伤的老年人
a
30
阿片类药物
曲马多 ▪ 双重作用机制:
▪ 阿片受体弱激动剂 ▪ 抑制5HT和NA的再摄取
▪ 用法:50-200mg, BID ▪ 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
a
31
▪ 伐昔洛韦 口服: 500mg-1000mg ,3次/d,7天
▪ 泛昔洛韦 口服: 250mg-500mg,3次/d,7天
a
14
抗炎 皮质类固醇激素
▪ 单一使用时对预防 PHN 无效 ▪ 与抗病毒药联合使用可减轻症状和缩
短病程
a
15
皮质类固醇激素
▪ 早期短程应用皮质激素:
机制 抗炎作用 修复变性的轴突和髓鞘 加速皮损愈合 缩短病程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a
19
带状疱疹后遗神 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a
2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 定义: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持续疼痛90 天以上。
▪ 是带状疱疹发生率最高的严重并发症。 ▪ 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成正相关
60岁以下 5% 60-69岁 10% 80岁以上 20%
a
3
发病机制
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
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 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
病后虚弱等),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 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 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
带状疱疹皮肤活检 显示水疱基底处的多核巨细胞
a
11
▪ 抗病毒 ▪ 抗炎 ▪ 止痛 ▪ 营养神经
治疗
a
12
抗病毒药使用原则
▪ 皮疹出现72h内给药 ▪ 在前驱期或皮疹出现48h内给药效果更
好 ▪ 一般使用7天,重症时抗病毒药可连续
使用10~14 天 ▪ 注意不良反应(肾功能)
a
13
抗病毒药物
▪ 阿昔洛韦 静脉点滴: 250mg-500mg, 2次/d, 5-7天 口服: 200mg-800mg,5次/d,7天
a
27
抗惊厥药
▪ 常用药物
卡马西平
▪ 新一代药物 加巴喷丁 普瑞巴林
优点 副作用小 无须监测血药浓度
▪ 作用机制:
卡马西平:阻滞钠通道
加巴喷丁:阻滞钙通道、增强GABA作用
普瑞巴林:阻滞钙通道
a
28
抗惊厥药
▪ 加巴喷丁
100mg, TID开始,酌情增加,参考方案: 第一天:100mg, TID 第二天:200mg, TID 第三天:300mg, TID 第四天-第七天:400mg, TID 此后每周增加300mg/d, 直至最大剂量3600mg/d
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a
4
临床表现
▪ (一)典型表现
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簇集性分布。 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 神经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
a
5
临床表现
(二)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 2.耳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ticus) 3.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
a
2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 异常性疼痛(allodynia) 正常感觉缺失 疼痛增加 轻触和衣物摩擦诱发疼痛
▪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导致临床抑郁或性格改变
a
22
与PHN发生及疼痛程度最相关的 早期因素
年龄 前期症状 急性期的皮损程度 急性期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