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休谟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休谟-

休谟-

• ③形成的结果:
• 我们以心灵的自由联想的方式来获得的关于事实的知识,就 必定要借助因果关系去认识,因此获得的知识就必定是因果 知识。
• ④结论:
• 所有关于事实的知识都是因果知识。
因果知识的形成
因果关系
来源 前提
经验归纳
形成方式
因果知识
中介
因果观念
• 因果关系定义:因果关系是指两个具有某种联系 的事实之间的先后恒常关系。 • 因果关系的来源:因果关系来源于经验归纳
感觉经验是唯一的实在

因果观
• 一、对知识的分析
观念之间的关系 两类知识 含义 构成 正确性标准
现有观念自身之 间的关系 观念关系的知识
通过新的知觉而 发生关联的关系 事实的知识
心灵对观念的思考和推 心灵对于感觉的组合和 理,从而形成关于观念 分解,从而形成了关于 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就 感觉观念的认识。 是关于观念之间的知识。
• 形成的方式:因果关系和因果观念的相互作用 1.因果关系和因果观念之间的关系 区别:因果关系在心灵之外,因果观念在心灵之中 联系:虽然因果关系是因果观念形成的外部原因,但 因果关系的特点必然决定了因果观念的特点
2.因果关系和因果观念的相互作用形成因果知识
a、因果关系引发了因果观念的形成,而因果观念一
几何、代数、三角等 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历 史学等
自身
事实与感觉经验 相符合
意义
前者有必然性,于实际生活无益 后者有或然性,与外部事物密切相关, 对实际生活很有帮助
二、事实知识的形成
①形成的基础:感觉经验 ②形成的方式:分解、组合 • a、类似关系:以外部事物为基础,比较感觉经验 之间的相似性。(相似关系) • b、接近关系:以外部事物为基础,比较感觉经验 之间的时空差距性。(相邻关系) • c、接续关系:直接关注感觉经验之间的先后承接 关系。(因果关系) • d、比较(关系)

休谟

休谟

休谟休谟是早期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与巴克莱一样是从洛克的经验论出发的,不过他在经验论上比洛克和巴克莱更彻底,合乎逻辑地得出了怀疑主义的结论。

罗素称他是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1]康德则认为“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2]休谟的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了困境。

大卫·休谟(David Hume, 1711-1776)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由于家庭原因而中途辍学,以后在家中自学,对哲学产生了强烈兴趣。

1732年休谟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代表作《人性论》。

1734年,他东渡法国,继续进行哲学研究和著述。

在法国期间,休谟完成了《人性论》,于1739年至1740年在英国分卷出版,但是无人问津,他曾经沮丧地说:“它从机器中一生出来就死了”。

[3]究其原因,一方面此时的休谟不过是一个无名之辈,另一方面他在书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是当时英国思想界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当然还有宗教方面的原因。

好在休谟天性豁达,很快便恢复了自信,又写作了《道德与政治论文集》(Essays,Moral and Political),出版后很受欢迎,同时也博得了怀疑论和反宗教的名声。

休谟经过反省后认为《人性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叙述不当,于是他将《人性论》第一卷“论人性”和第三卷“论道德”改写成《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分别于1748年和1751年出版,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1757年休谟出版了包括《宗教的自然史》在内的论文集,引起了轩然大波,罗马教会于1761年将他的全部著作列为禁书。

从1752 年起,休谟担任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利用那里丰富的藏书写作了多卷本《英国史》,他生前在英国主要是以历史学家而著称的。

1763 年,休谟应驻法公使赫特福德邀请担任使馆秘书,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与许多著名的法国进步思想家如卢梭、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人交往密切。

休谟的人性论

休谟的人性论

著作简பைடு நூலகம்:
《人性论》写于1934-1937年。 该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和道 德学。 休谟被称为“英国古典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 表人物”,可见他的这本书主要是以经验和 观察为线,逻辑推理为针,将人性理论给编 织起来的。 休谟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的科学”或“人 性科学”。
《人性论》第一卷中,休谟主要探讨的就是人类对 于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即人类的心灵和感官是 如何发生作用以构成人类头脑中的世界,人是如何 认识和理解世界的。 第二卷探讨情感,不同情感会引导人不同的行为。 休谟探讨人性的特点,研究认识论的最终目的是要 说明其对于道德、正义、权利等抽象观念的产生的 意义。所以,在第三卷中,休谟阐述了正义观念、 财产权利观念,甚至国家的形成等问题。
第十章
休谟和他的《人性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休谟的政治思想, 对其观点和立场能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重点与难点] 重点:休谟论政治社会的人性论基础 难点:休谟的正义规则论
作者简介:
大卫•休漠(David Hume, 1711-1776),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 也被认为是英国自由主义理论家。 列奥•施特劳斯:“休谟自己就是一个内容 丰富的政治学说的作者,这个学说旨在探讨 关于下述主题的真理:自然法,公正,公民 服从的义务,以及最好的政府。”
政治社会的正义规则问题:
正义的规则并非是为了某个人而制定的,而是着眼 于整个人类社会,所以正义规则一定是某种适用于 人类社会所有人的普遍规则。 休谟的正义规则论包含三个基本的正义规则:财产 权的稳定占有,依据同意的财产权的转移和许诺的 履行。其中核心的规则是确立财产权的稳定占有, 其他两个规则都是对它的补充。 休谟把财产的稳定与否看成了社会能否存在、人们 能否和谐相处的关键。

人与动物的关系ppt课件

人与动物的关系ppt课件
• “地球上的各种物体是由演化而来的,由于生物 繁殖众多的后代容易产生变异,在变异的物种中, 能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得到生存。”
19
亚瑟·叔本华 (1799-1860)
基本态度: 1)人类必须杀食动物才能存活 2)应该让动物的死亡“尽量不痛苦”
理论依据: 1)动物有感知能力,但是没有抽象思 维,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2)同情是道德的唯一的基础
人与动物的关系
——启蒙运动及之后时期
1
支持动物权利
18世纪
大卫·休谟 让·雅克·卢梭 亚历山大·蒲柏 伏尔泰
威廉·裴利 杰里米·边沁
19世纪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亚瑟·叔本华
赛尔特
19世纪末与20世纪 伊文思
摩尔
反对动物权利
伊曼努尔·康德
阿道司·赫胥黎 马丁·海德格尔 列维纳斯首先,人们逐渐认识到动物会感受到痛苦,有资格受 到某种考虑。但还没有人认为动物有权利可言,同时人 类的利益当然要比动物的利益优先。 其次,人们发现了“自然”。 最后,反教会的情绪对动物的地位有利。
基本态度: 1)动物拥有权利 2)人类可以随意食用动物。
理论依据:功利主义原则 1)动物的痛苦与人类的痛苦并无本质差异 2)只要制造出痛苦,便是不道德的 3)食肉对我们有利,对动物却无害
15
杰里米·边沁 (1748-1832 )
• 功利主义学说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人们一切行为 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 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的幸福 的总和。)
理论依据: 1)人类中心论
24
列维纳斯 (1906-1995 )
基本态度: 动物是人类的工具、享乐的对象、审美的 客体,是为了人类存在而存在的在场。

第十二讲 休谟及其哲学

第十二讲    休谟及其哲学

休谟两岁时丧父,依靠母亲为生。童年时代,休 谟是在出生地奈因微尔士度过的。从小休谟性情 文静,天资聪慧,喜欢读书与思考,尤其是文学。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 1722年休谟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受洛克的影 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 响,怀疑精神萌芽。1725年辍学回家。 从1725年—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 1725年 1734年,休谟自学时期,方向有法 学、文学、哲学及其美学,后来慢慢集中于哲学。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休谟经商,但很快回到哲学研究上来。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 1734年夏,休谟来到法国的拉福来舍(一个小 镇),在此地的耶酥会学院里博览群书。
二、 论知性
1、论观念及其起源、组合、抽象、联系 论观念及其起源、组合、抽象、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种。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以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种。 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 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强者为印 弱者为观念。知觉有简单与复合之分, 象,弱者为观念。知觉有简单与复合之分,故印 象和观念亦有简单与复合之分。 象和观念亦有简单与复合之分。我们的全部简单 观念在初次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 观念在初次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 象和简单观念相应, 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 复合观念也是如此,它来自复合印象。总之, 现。复合观念也是如此,它来自复合印象。总之, 印象先于观念, 印象先于观念,这是休谟在人性科学中建立的第 一条原则。 一条原则。
空间观念是由抽象视觉和触觉这两个感官传入 心灵的,任何不可见或不可能的东西都不会具有 广袤的,关于广袤的复合印象必然由若干较小的 印象组成,这些较小的印象对于视觉和触觉来说 是不可分的,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颜色和坚固性 的原子或粒子的印象。否则,永远不会有没有颜 色和质量的粒子的印象。 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刹那组成,每一个不可分的刹 那必然对应着某种真实的对象或存在,这种对象 的持续被心灵映照时才形成时间观念,没有持续 对象的纯粹持续即纯粹时间是绝对不存在的。

休谟

休谟

• 印象“是指我们的较活跃的一切知觉,就 是指我们有所听,有所见,有所触,有所 爱,有所憎,有所欲,有所意时的知觉而 言。” • 观念“就是在反省上述的那些感觉和运动 时我们所意识到的一些较不活跃的知觉。
• 人类的观念全都起源于简单印象 论证一:“当我们分析我们的观念(不论如 何复杂)时,我们常会看到它们分解成简单 的观念,而且那些简单观念是由先前的一种 感情或感觉来的。” 论证二:一个人如果因为感官有了缺陷,那 他就不能形成于此相应的观念。
• 反例:如果有人从未有过某种色调的印象, 那么当这种颜色的各种色调由浅入深地排 列起来时,就会发现没有印象的那个色调 所处的位置是一个空白。这时,他可以不 需要那个色调的印象而评想象率先得到那 个色调的观念。
• 观念的联系 (1)相似关系,一张画片自然把我们的思想 引导到原物上 (2)时间或空间中的接近关系,我们提到一 所房中的一间屋时,自然就会谈论其余的屋 子 (3)因果关系,我们如果想到一处伤处,便 不由得想到由此引起的痛苦
2、因果关系
• 关于知识的分类 (1)观念的关系,具有直觉和演绎确定性的 知识,如数学、几何。 (2)实际的事情,以经验推理为特征的或然 性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历史 学等在内。
• 因果关系 “关于实际事情的一切理论似乎都是建立在 因果关系上。”现在的事实和由此推得的事 实之间,必然有一种联系,即因果关系。 • 问:我们是怎么得到因果的知识的? 因果关系在任何例证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 得来的,“完全是因为我们根据经验,看到 某些特殊的物象是常恒的相互连合在一块的”
• 由此可以看出必然性实质是取决于两个因 素:一是对象之间的常恒会合;二是心灵 由观察到一个对象的出现到另一个对象也 将出现的习惯推断。源自•Thank You!

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休谟1711年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并从事过商业活动。

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

1763年,休谟又去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

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

休谟和贝克莱一样,也不是一个“为哲学而哲学”的人,他与贝克莱不同的是一生的主要经历不在宗教方面而在社会政治方面,其学术生涯与自身的社会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

休谟做为贝克莱主观经验论的继承者,同样主张人的“知觉”是知识的唯一对象,他的哲学也是从分析感觉或知觉开始的。

休谟认为,人心中的知觉有两种:一种叫“印象”,另一种叫“思想或观念”。

所谓印象,就是较强烈、较活跃的知觉。

用他在《人类理解研究》中的话来说,就是人在“有所听,有所见,有所触,有所爱,有所憎,有所欲,有所意时的知觉”。

所谓“思想或观念”,则是比较弱的、模糊的印象,是印象的“摹本”。

按照休谟的说法,印象和思想都是观念,但这两种概念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们的思想虽然是一面“忠实的镜子”,它可以把我们过去的印象(感觉或情感)按照实在的样子摹拟出来,但是——休谟说:“思想所用的颜色是微弱的,暗淡的,还不及我们的原来知觉所有的颜色……诗中的描绘纵然很辉煌,它们也不能把自然的物质绘画得使我们把这种描写当做真实的景致……最活跃的思想比最钝暗的感觉也是较为逊弱的。

”在休谟看来,思想或观念所反映的不是客观经验世界,而是印象。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这些印象的混合和配列的集合。

观念摹拟印象,印象产生观念,思想可以没有被反映物从“观念摹拟印象”中产生,这就是休谟主观经验论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印象,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休谟认为,感觉“最初是由于一种未知的原因产生在心中的”。

英国哲学家:休谟人物简介

英国哲学家:休谟人物简介
休谟的政治观点对英国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观点对英国的政治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观点对英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对启蒙运动的政治观点
休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 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主张,政治应该受到理性的指导, 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宗教和言论自 由,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 他的经验主义和怀疑论观点对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产 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道德哲学观点对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产生了重要影 响
休谟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 他在175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 他在1763年被授予爱丁堡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产 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的怀疑论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 响
• 他的观点对康德的先验哲学产生了重 要影响 • 他的观点对现象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的道德哲学与情感理论
休谟认为,道德观念源于人类的情感
• 他反对当时流行的理性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观念并非来自理性 • 他提出,道德观念是由同情心和道德感产生的 • 同情心使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道德感使我们能够评价行为的好坏
05
大卫·休谟的影响与现代哲学
休谟对后世哲学家的 影响
• 休谟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经验主义观点对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怀疑论观点对康德、现象学等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道德哲学观点对亚当·斯密、情感主义伦理学等哲学家产 生了重要影响
休谟的哲学思想在现代哲学中
休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等
• 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 他的散文和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13

资料查找:周畅、黄赛娣 编剧:丁瑞阳、范一鸣 PPT制作:周畅 讲解:吕亦菲 拍摄:韩晨晨 后期制作:周畅
14
7
———之实践理性
8
实践理性: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些行 为比其他一些行为要来的 “合理”。举例而言,吞 食铝箔片在大多数人来看 是一种很奇怪的举动。然 而休谟否认那种理性在驱 9
———之归纳问题
10
归纳问题: 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
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 “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 相”。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 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 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 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 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11
5
休谟在这里提出了“恒常连结” (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 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 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 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恒常连结”。因此, 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 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 直“互相连结”
6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恒常连结”的理论一般被 认为是休谟所提出的,可能有其他哲学家早在休谟之 前便已提出类似的概念。中世纪哲学家迈蒙尼德 (Moses Maimonides)的著作中便举出了几名同样 不相信“因果关系”的伊斯兰哲学家,他在Guide for the Perplexed一书里这样写道:“简而言之:我们 不应该说‘这个’是造成‘那个’的原因。”从这些 伊斯兰哲学家的角度来看,造物主所创造出的任何东 西都是独立而不相连的,因此这些事物间并没有一定 的连结
1
大卫·休谟 (David Hume, 1711年4月26日 -1776年8月25 日[1])是苏格兰 的哲学家、经济
2
《英国史》 《论奇迹》(Ess 《人类理智研究》(In 《自然宗教对话录》(Dia3ຫໍສະໝຸດ ———之因果问题4
因果问题:
休谟主张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 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 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休 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 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 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 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 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 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 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