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材料学(下)实验教学大纲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纺织材料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先修课程:_____后续课程:_____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纺织材料的基本概念、结构、性能、加工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纺织材料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纺织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纺织纤维、纱线和织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特点。
2、熟悉纺织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和标准。
3、了解纺织材料的加工工艺和原理。
4、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合理选择和使用纺织材料。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一)纺织纤维1、纺织纤维的分类和命名介绍天然纤维(棉、麻、毛、丝)和化学纤维(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的分类方法和常见品种的命名。
2、纺织纤维的结构(1)大分子结构:包括大分子的化学组成、链节、聚合度等。
(2)超分子结构:晶态结构、非晶态结构、取向度和结晶度等。
(3)形态结构:纤维的长度、细度、截面形状、表面形态等。
3、纺织纤维的性能(1)物理性能:密度、回潮率、吸湿滞后性、拉伸性能、摩擦性能、热性能等。
(2)化学性能:耐酸碱性、耐氧化性、耐光性等。
(3)电学性能:电阻、介电常数等。
(二)纱线1、纱线的分类和结构(1)按纤维原料分:纯纺纱、混纺纱等。
(2)按纺纱方法分:环锭纺纱、气流纺纱、涡流纺纱等。
(3)纱线的结构:短纤维纱的结构特征、长丝纱的结构特征。
2、纱线的性能(1)纱线的细度指标:特克斯、公制支数、英制支数等。
(2)纱线的捻度和捻系数:捻度的概念、捻向、捻系数对纱线性能的影响。
(3)纱线的强度和伸长率:影响纱线强度和伸长率的因素。
(三)织物1、织物的分类和结构(1)按原料分:棉织物、毛织物、丝织物、麻织物等。
(2)按织造方法分:机织物、针织物、非织造织物等。
(3)织物的结构参数:织物组织、密度、厚度、幅宽等。
2、织物的性能(1)织物的力学性能:拉伸性能、撕裂性能、顶破性能等。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性质和内容本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纺纱学、织造学和纺织品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2.课程的任务和内容纺织材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纺织材料的结构理论,掌握纺织材料的工艺性质和物理机械性质,并熟悉这些性质对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关系,以达到掌握合理使用原料稳定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并为学生学习有关工艺基础课打下基。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基本内容分课堂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两部分。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本课程理论内容绪论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了解纺织材料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本课程在培养纺织工程技术人员方面所起的作用,本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系。
纺织纤维的概念,纺织纤维、纱线和织物的分类。
纺织材料品质检验的取样方法。
第一部分纺织纤维部分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掌握:1、棉纤维的形态结构,棉纤维性质检验,长度、细度或成熟度、强力或天然卷曲、水分、杂质和疵点,原棉评级。
2、麻纤维的形态结构、麻纤维性质检验,长度、细度、强力、色泽、杂质和疵点,原麻评级。
3、毛纤维的形态结构和类型,毛纤维性质检验,长度、细度、卷曲、摩擦和缩绒、汗脂和杂质、羊毛的评级。
4、蚕丝的形成和形态结构,生丝性质检验,细度及其均匀度,洁净、清洁和毛茸等,生丝评级。
5、化纤的形态结构,化学纤维性质检验,长度、细度、强力卷曲、比重等,化学纤维品质评定。
6、纺织纤维的鉴别方法。
7、纺织材料的性能及其检测:纺织材料吸湿指标、回潮率、含水率、公定回潮率、标准重量、纺织材料吸湿的测试仪器结构和使用方法,纤维拉伸性能指标的计算分析,绝对强度、相对强度、断裂伸长初始模量,屈服应力和断裂功等。
纤维拉伸试验仪器结构和使用方法。
纤维的摩擦与抱合的测试方法。
纤维的导热性与热收缩的测试原理与仪器使用方法。
纤维的折射率和双折射的测试原理与方法。
纺织材料学(下)大纲

《纺织材料学》(下)大纲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地位和作用1.目的:纺织材料学是一门纺织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既传授一些重要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是后续专业课必需的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可以为合理使用纺织半成品和提高产品质量打好基础,同时还为纺织工程专业课的学习准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2.要求:掌握主要纺织纱线的基本结构及对性能的影响;掌握织物的基本结构及对性能的影响;掌握纱线及织物结构与性能的测试方法、原理和指标。
3. 课程代号:4.授课对象:纺织工程专业(本科)5.课程性质:学位课程6.开课学期:第四学期7.考核方式:考试8.总学时:54课时其中实验为12学时9.教材:《纺织材料学》(第二版)(中国纺织出版社)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内容讲课实验第一章纱线的几何性质和品质评定9 3 第一节纱线细度·纱线的回潮率与重量换算·纱线的细度指标·纱线细度指标的关系第二节纱线的细度不匀·不匀率指标及测定方法·波长谱图第三节纱线的捻度与纤维在纱中的配置·纱中纤维的排列形态及径向分布·捻度、捻系数及测量·加捻对纱线性质的影响第四节纱线的品质评定第二章纤维和纱线的机械性质 6 3 第一节纤维和纱线的拉伸性质·纤维和纱线拉伸性质的基本指标·纤维和纱线的断裂机理第二节纤维和纱线的蠕变、松弛和疲劳·纤维和纱线蠕变、松弛的基本概念·纤维和纱线的疲劳第三节纤维和纱线的摩擦与抱合·纤维和纱线摩擦与抱合的基本指标·纤维间的抱合力及影响因素第三章织物的基本结构 6 3 第一节织物的分类·机织物·针织物第二节机织物的基本结构·机织物组织·机织物经纬纱特(支)数·机织物密度与紧度·机织物厚度、平方米重和体积重量·机织物中纱线的屈曲波高第三节针织物的基本结构·针织物的线圈结构和线圈长度·针织物的组织结构·针织物的密度与未充满系数·针织物的单位面积重量·针织物的用纱·针织物的特性第四章织物性能与品质评定21 3 第一节织物的拉伸性能、撕裂与顶破·拉伸性能·撕裂·顶破第二节织物的的耐磨性·耐磨性的测试方法·织物的的磨损过程·影响织物耐磨性的因素第三节织物的弯曲性能·刚柔性与悬垂性·抗皱性与免烫性·起拱变形·起毛、起球·钩丝第四节织物风格·织物风格概述·织物风格的评定第五节影响纺织品性能的因素·纤维种类及性能对织物性能的影响·纱线结构对织物性能的影响·织物结构对织物性能的影响·后加工对织物性能的影响第六节织物穿着舒适性与服用纺织品的卫生性·热湿平衡性与穿着舒适性·服装材料的物理特性与穿着舒适性·不同纤维材料与穿着舒适性·服装的防污性与耐化学药品性·服装适合人体活动的性能·织物的卫生整理第七节织物的品质评定·织物的品质指标与评定方法·纺织品标准化第八节纺织品的其他性能合计4212。
纺材实验指导书

纺织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一、纺织材料原料认识与鉴别一、基本知识凡对用来制成纺织制品的纤维称为纺织纤维。
纺织纤维细而长,有一定的强度,柔韧而有弹性,耐磨,有一定的抱合力。
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
天然纤维又可分为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矿物纤维。
植物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纤维素,所以又称为天然纤维素纤维,常见品种有棉和麻。
动物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是蛋白质,所以又称蛋白质纤维,它分为毛和丝。
矿物纤维主要有石棉等。
化学纤维是经过化学工艺加工和纺丝成形而制得的纺织纤维。
按其所用原料和加工方法不同,化学纤维又可分为再生纤维、醋酯纤维和合成纤维几类。
再生纤维是以天然高聚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处理与机械加工而再生制得的纤维。
如粘胶纤维、富强纤维、铜氨纤维等。
醋酯纤维是以天然纤维素纤维为原料制成的、组成成分为醋酸纤维素酯的纤维。
合成纤维是利用低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合成与机械加工制得的纤维,其主要品种有:聚酯纤维(涤纶)、聚酰胺纤维(锦纶6、锦纶66等)、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乙烯醇纤维(维纶),聚丙烯纤维(丙纶)及乙烯纤维(氯纶)等。
此外,还有玻璃纤维、金属纤维和碳素纤维等。
纺织纤维的种类很多,随着化学纤维的大量发展,混纺和交织的纺织品也日益增加,而纺织品的性能与组成该纺织品的纤维性能密切相关。
因此,在纺织生产管理或产品分析中,对纤维进行科学鉴别就更为重要。
各种纺织纤维的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纤维鉴别就是利用纤维外观形态或内在性质差异,采用各种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
各种天然纤维的形态差别较为明显,而同一种类的纤维形态基本上保持一定。
因此,鉴别天然纤维主要是根据纤维外观形态特征。
许多化学纤维特别是一般合成纤维的外观形态基本相似,其截面多数为圆形,但随着异形纤维的发展,同一种类的化学纤维可以制成不同的截面形态,这就很难从形态特征上分清纤维品种,因而必须结合其他方法进行鉴别。
由于各种化学纤维的物质组成和结构不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很大。
纺织教学大纲

纺织教学大纲纺织教学大纲纺织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技艺,它涵盖了纺纱、织造、染色等多个方面。
纺织教学大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纺织技能和知识的教学计划和指导原则。
它在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纺织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纺织教学大纲的目标纺织教学大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纺织领域中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学生将学习纺织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相关技能。
大纲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纺织行业的挑战和变化。
二、纺织教学大纲的内容1. 纺织基础知识纺织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是纺织的基础知识。
学生将学习纺织材料的分类、纤维结构与性质、纺纱技术等内容。
他们将了解不同纤维的特点和用途,并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纺织材料。
2. 织造技术织造技术是纺织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学习不同织物的结构和特点,了解不同织造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他们将学习如何使用织机和相关工具,掌握织造的基本技能。
3. 染色技术染色技术在纺织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将学习不同染色方法和染料的选择与应用。
他们将了解染色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色彩理论,并学习如何进行染色实验和调配染料。
4. 纺织设计与创新纺织设计与创新是纺织教学大纲的关键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纺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纺织品的市场需求和潮流趋势。
他们将学习如何进行纺织品设计和创新,并掌握相关设计软件和工具的使用。
5. 纺织品质量控制纺织品质量控制是纺织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纺织品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纺织品测试和评估的标准和流程。
他们将学习如何进行纺织品的质量检测和改进,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纺织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纺织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将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应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纺织设备和工具,进行纺织实验和项目设计。
【2022101】《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2101】《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纺织材料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纺织材料基础课程代码:2022101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学分:4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适用专业: 纺织技术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属于纺织技术专业基础课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纺织材料种类、基本结构、测试方法及工艺意义指标,掌握其基本结构与物理性质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掌握纤维、纱线、织物的分类;掌握各种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其间的鉴别;纤维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与影响规律,各种性能在纺织工艺中的表现及影响与规律;纱线、织物的结构、形态、工艺性能、物理机械性能及其关系;纺织产品的组成、结构、物理机械性能、化学性能对应用中的影响。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理论讲解,试验。
3、考核方法基本要求: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综合评价。
三、教学内容及要第一篇纺织纤维第一章了解纺织纤维及其纺织纤维的分类。
第二章了解天然纤维:棉、麻纤维种类,掌握棉和麻纤维的性质,理解品质评定,性能与检验。
第三章了解天然蛋白质纤维毛,蚕丝的种类,掌握毛纤维和蚕丝纤维的性质,理解品质评定,性能与检验。
第四章了解合成纤维——涤纶、腈纶、锦纶、丙纶、氯纶、维纶、氨纶,掌握涤纶、腈纶、锦纶、丙纶、氯纶、维纶、氨纶性质,理解差别化纤维及化学纤维检验。
第五章了解纺织纤维的内部结构第六章了解纺织材料的吸湿性,吸湿性指标及测试;掌握吸湿机理;吸湿对材料性质和对纺织工艺的影响。
第七章了解纺织纤维长度和线密度的测定方法及其与产品质量及纺纱工艺的关系。
第八章了解纺织材料的力学性质。
理解纤维的力学性质,掌握纤维的力学性质影响因素及对纺织工艺影响。
第九章了解纺织材料的热学性质、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掌握纺织材料的热学性质、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对纺织工艺影响。
第十章了解纺织纤维鉴别,掌握常见纺织纤维鉴别。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48或64学时学分:3或4分适用对象:纺织类先修课程: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姚穆等编《纺织材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约2008年8月出版。
2.参考资料:于伟东编《纺织材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出版,朱红等编《纺织材料学》,蒋素禅主编《纺织材料学习题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纺织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包括理论与实验两部分,涉及数、理、化及工程技术等理论,有边缘科学和前沿科学等内容,知识面广,又含有一定比例的品质评定,客观检验内容,其中部分实验环节,单独列出,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
二、教学基本要求为了指导学生课外复习、巩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教学要求,在纺织材料学的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重点掌握纺织纤维与纱线、纱线与织物、纤维与织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纺纱性能的关系,在教学中还要结合新疆纺织工业的实际进行教学。
同时注重实践,加强课后学习,注重复习题、思考题、计算题、综合题等的练习和思考。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前言(2学时)纺织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介绍,纺织材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纤维结构的基本知识(2学时)纺织纤维内部结构概述;纤维素纤维的内部结构,蛋白质纤维的内部结构与合成纤维的内部结构介绍。
第二章纺织纤维的形态及基本性质(4学时)了解纤维的细度和线密度概念,掌握基本指标及其换算方法。
了解纤维的截面形状、长度、卷曲与转曲,掌握这些性能对纺织性能的影响。
了解并掌握纤维的吸湿、吸湿指标和测试方法,纤维的吸湿机理和影响纤维回潮率的因素,常见纤维的吸湿能力和公定回潮率,吸湿对纤维性质和纺织工艺的影响。
纤维的强度指标介绍,掌握它们对纺织性能的影响。
第三章植物纤维(4或6学时)棉纤维的形成,棉纤维的截面形态、截面结构和纵面形态,棉纤维的主要组成物质及其耐酸耐碱性,棉花的种类和我国主要棉区,棉花初加工的概念以及锯齿棉,皮辊棉的特点及原棉检验。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

《纺织材料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纺织材料学》是纺织保全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所必备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各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结构及其鉴别方法,掌握各类纺织材料的基本性能,了解各种性能的影响因素,以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纺织材料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专业理论、掌握专业技能打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纺织材料的认识和应用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掌握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纤维和人工制造的纺织纤维的分类及其特征2、理解各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结构及其鉴别3、掌握各种纺织纤维的性能以及它们的区别4、掌握纱线的结构和性能5、掌握和理解织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能6、了解织物的各种性能及其影响因素7、了解纤维、纱线、织物有关性能的测试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8、了解纤维、纱线、织物结构因素在轻纺产品设计中的影响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在讲授中要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加强对基本知识的教学。
特别是对有关的术语及定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要充分运用教具、实物和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教学的力度。
(4)要布置学生做一定量的习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学生对实际工件进行检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一)课程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纱线的结构,织物的结构性能及测试。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纤维的性能表示方法及测试,纱线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织物的性能及性能对产品应用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纺织纤维的分类及内部结构简介1. 纺织纤维的分类及常用指标简介2.纺织纤维内部结构简介第二章天然纤维1.棉纤维的形成及结构形状2.常用原棉的分类3.原棉检验第三章化学纤维1.成纤高聚物的条件2.化学纤维的制造简介3.常见化纤的特性简介第四章纺织纤维的鉴别1.手感目测法2.燃烧法3.显微镜观察法4.化学溶解法5.药品着色法第五章纺织材料的吸湿性1.吸湿指标的测试方法2.纤维吸湿机理和影响纤维回潮的因素3.纤维与纱线的公定回潮率4、吸湿对纤维性质的影响5、吸湿对纺织工艺的影响第六章纺织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机械性质1.纤维的拉伸性质2.纤维摩擦与抱合3.纺织纤维的热学性质与电学性质简介第七章纱线1.纱线的分类与代号2.纱线的细度3.纱线的捻度4.纱线的品质评定第八章织物及其分类1.品等评定目的2.品等评定依据第九章织物的基本结构1.机织物的分类2.针织物的分类第十章织物的力学性质1.织物的拉伸性质2.织物的撕破性质3.织物的项破性质4.织物的耐磨性第十一章织物的其他特性1.织物的收缩性2.植物的免烫性3、织物起球起毛性及勾性第十二章织物的品质评定四、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一)实验教学的要求1、本课程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课程,安排了20学时的实验教学,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结构及其鉴别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每一项实验前要进行预习,掌握实验目的、原理、要求及将进行的实验内容;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按指导老师的安排进行实验;实验后要及时写出详尽的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序号
1.了解和掌握各种纺织纱线、织物机械物理性能的测试原理和测试办法。
2.熟悉掌握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正确掌握操作步骤和技能,发现和处理实验过程中的一般性问题。
3.熟悉纺织纱线、织物的质量性能指标,并能熟练进行数据处理,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断。
4.能进行一般性实验方案的设计。
5.熟悉纺织材料检验的国家标准GB、部颁标准FJ,了解部分国际标准,并能对纺织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价。
11
织物透气性试验
综合性
1.了解YG461A织物透气性试验仪的基本原理,了解测定织物透气性的操作方法
2.掌握其在织物风格中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12
织物经纬密度与紧度试验
1
综合性
1.利用织物密度镜,对织物单位长度的纱线根数进行测定,计算紧度,依此来评定织物的紧密程度
2.掌握其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13
织物拉伸断裂强力试验
《纺织材料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姚穆等 2000.01 第二版
大纲 编写责任人
(教研室)
(签 名)
年月日
所在系(研究所、学科组)审核 意见
(系、研究所、学科组)
(签 名)
年月日
学院(系)审核 意见
(签 名)
(公 章)
年月日
注:“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有联系的实验;
(具体见纺织材料实验室开设课程考核标准)
3.实验课程成绩按20%比例计入该课程总成绩。实验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相应理论课的考核。
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使用教材:
《纺织材料实验教程》中国纺织出版社 赵书经编1989.06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
《纺织材料学实验讲义》 自编 张海泉等 2002.03第一版
《纺织品性能与测试》自编缪旭红 2003.09 第一版
《纺织品性能与测试》实中文
纺织品性能与测试
英文
Textile performance and test
实验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总
学分
3
开设实验项目数
15个
其中:必修(15)个,选修()
课程总
学时
54
实验总
学时
12
先修课程
纺织纤维学
适用专业
纺织工程(01级)(本科)
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开设本实验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2.掌握其在织物风格中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式和考核要求:
1.实验课程成绩由实验预习成绩、实验表现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组成。实验预习成绩主要通过提问体现;实验表现成绩主要考核操作情况、原始数据记录及处理一般性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成绩主要考核实验报告完整性、书写认真程度及数据处理准确程度。
考核评定由下述三部分成绩按比例综合评定。
1
综合性
1.掌握织物拉伸断裂强力及断裂伸长率的试验方法,了解影响试验结果的各种因素
2.掌握各指标意义及影响因素
14
纺织品保暖性能试验
0.5
综合性
1.了解YG606织物保暖性试验仪的基本原理,掌握其试验方法
2.掌握其在织物风格中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15
织物厚度测定
0.5
综合性
1.掌握利用厚度仪测试织物厚度的方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掌握《纺织品性能与测试》讲授的理论知识,并掌握有关纺织品性能测试及品质评定方面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实验知识和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基本要求(通过实验,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并掌握的有关内容):
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时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
备注
9
织物折皱弹性试验
1
综合性
1.了解YG541织物折皱弹性试验仪的基本原理,掌握试验方法
2.掌握其在织物风格中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10
织物悬垂性试验
综合性
1.了解YG811织物悬垂性试验仪的基本原理和试验方法,测定代表性织物的悬垂性能
2.掌握其在织物风格中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6
纱线毛羽测定
1
综合性
1.利用纱线毛羽仪测试纱线表面的指定度的毛羽量
2.掌握测试纱线毛羽的方法及试验结果的计算与分析
7
织物的耐磨性试验
1
综合性
1.掌握Y522型织物平磨仪的试验方法
2.掌握各种衡量织物耐磨性的指标
8
织物抗起毛起球试验
1
综合性
1.了解YG501织物起球仪的基本原理,掌握其试验方法
2.掌握其在织物风格中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2.理解线密度的意义
3
纱疵检验
1
综合性
1.检验涤棉纱表面的纱疵
2.掌握计算1克内的棉结杂质粒数的方法
4
单纱强力试验
1
综合性
1.熟悉单纱强力机的结构、测试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单纱强力和伸长试验操作方法及计算
5
纱线细度均匀度测定
1
综合性
1.用乌氏特条干均匀度仪测定条干均匀度,熟悉测试原理
2.了解条干不匀的危害
实验名称
实验时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
备注
1
纱线的捻度测定
1
综合性
1.使用Y331A型捻度机根据退捻加捻法和直接计数法原理测定单纱或股线的捻度
2.熟悉捻度机的结构,掌握操作方法和单纱或股线的捻度的计算
3.理解加捻的意义
2
纱线线密度测定
1
综合性
1.利用缕纱测长机测试百米纱线克重,学会计算纱线线密度及重不匀、重量偏差
中等(70~79)——实验操作合格。实验前进行了预习,并有预习报告,报告基本合格。实验记录有一定误差或错误并凌乱,实验报告内容基本完整。
及格(60~69)——实验操作基本合格。实验前进行了预习,并有预习报告,报告基本合格。实验记录有一定误差或错误并凌乱不完整,实验报告内容基本完整,字迹能辨认。
不及格(<60)——无法完成实验,无实验记录,实验报告不符合要求。
实验预习成绩 占30% 实验表现成绩 占40%
实验报告成绩 占30%
2.评定标准:
优秀(90~100)——实验操作熟练。实验前进行了预习,并有预习报告。实验记录基本正确。实验报告内容完整,字迹端正。
良好(80~89)——实验操作基本熟练。实验前进行了预习,并有预习报告。实验记录有一定误差或错误。实验报告内容完整,字迹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