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能指之观《建国大业》

合集下载

《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建国大业》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历史为背景的巨制电影,从辛亥革命开始,讲述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独立自主建立新中国的艰辛历程。

该电影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让我增强了爱国之情,同时也让我将目光投向未来。

首先,电影中展现的历史事实深深震撼了我。

当我看到清帝国的统治集团的贪腐、虚弱和腐败、当我看到中国人民因缺乏经验和组织而无法克服种种困难时,我无不深感震惊和遗憾。

然而,我也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无畏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决心。

他们为了民族复兴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独立、自由和繁荣。

这让我为祖国的历史感到骄傲,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国家的命运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

影片中,不仅讲述了民族独立的辉煌历程,也关注了每个人的小故事。

张之洞的儿子张元凯小的时候和小伙伴一块在街上玩,还爬上了高高的楼顶。

然而,当他长大后,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政治见识存在问题,他开始反省过去的行为,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身边的很多人,有的人一边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一边也在持续提升自己,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

这激励着我迎接各种困难,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水平。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让我更加爱国。

尽管现在的中国在国际上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也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然而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我们的祖国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中国仍然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去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发展目标。

电影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祖国的未来努力奋斗。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要做出自己的努力,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电影《建国大业》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有了更加清晰、更为深刻的认识。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也赋予了我更强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

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历程是苦难和荣誉的混合体,然而在我们的心中激发的,是一种坚定而不屈的信念。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50字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50字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50字
《建国大业》是一部宏伟壮阔的历史史诗片,生动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艰难历程。

影片的片段紧凑,扣人心弦,让人无法移开目光。

导演通过细腻的拍摄和巧妙的剪辑,展示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智慧和胆略,以及中国人民的无尽付出。

影片中鲜明的角色描绘和精彩的战争场面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建国大业》还通过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和台词带给我们无尽的启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物竞天择,适者survived”的生
存法则,以及中国人民在过去困难的岁月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和坚韧不拔。

总之,我觉得《建国大业》是一部毕生难忘的电影作品,强烈地建议观众们去看一看,你绝对不会失望!。

观建国大业有感

观建国大业有感

观《建国大业》有感《建国大业》是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影片,不过,我到今年才完完整整的把它认真看完。

强大的明星阵容,独特的电影切入视角,给我们展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面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斗争”。

看完以后,给人深省。

敌对的双方,不论实力的强大与否,也不论他们所处位置如何,最最重要的依然是“得民心”!这部电影在谱写建国史以及中国只能选择“一党治国”的同时,也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电影的开头,便是讲毛蒋两人和平谈判的记者会。

不由自主的便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历史,还记得有一个《双十协定》。

可是,那时学习历史不免有些许头痛,因为一般要记住那些发生的点点滴滴总是有一定难度的。

可是,通过电影的方式,确实让我轻松地记住了这一段铭记于史册的建国编年史。

首先,我不得不感叹建国的艰难与辛苦。

烽火弥漫,枪林弹雨的战场,留下数不清的血污与废墟。

其实,我想很简单的问一句,为什么好不容易抗日战争胜利了,我们中国人还得自己人打自己人。

或许,有人觉得这种问题问得很单纯,可是,从电影的开始,这个问题就一直围绕在我心头。

后来,我渐渐明白,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的势力扩大。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主张要在中国建立“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国家,并且主张以武装割据斗争的路线夺取政权。

而领导国民政府、以蒋中正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则以共产主义是一种专政政体,国民的私有财产和经营权应受到保护,并要求毛泽东放弃军权,实现国家统一。

而以民盟为首的民主党派主张双方都交出军队,军队归国家所有,建立多党制的民主国家。

而苏联、美国等大国也试图将本国立场贯彻于中国,使得国、共双方的矛盾愈发激化且难以调和。

“一国多党制”?怕是行不通的,这便是内战出现的原因。

电影的开端,毛蒋两人重庆谈判,国共双方代表曾先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

但仍然无法就共产党政权及军队的合法性达成共识,不久全面内战爆发。

观《建国大业》后感_六年级作文

观《建国大业》后感_六年级作文

观《建国大业》后感
今年,是祖国六十周年的华诞。

在当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的现况下,是多少爱国人士用自己的热血筑成的坚固地基。

暑假中为了了解新中国诞生的艰难历程,我到电影院中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1945~1949年中国即将诞生之际,蒋介石等部分国名党人士搞起独立,共产党与之抗衡,最终取得胜利,并建立起新中国的故事。

影片中有一个让我难忘的人物。

也许大家都是对那些出场最多的角色最难忘,可我不是,我最难忘的角色出场很少,可他带给我的是无比的震撼。

他就是影片前部分出现的闻一多先生。

或许,有的人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位戴着眼镜和长长的围巾,没演几分钟就死了的配角,甚至有些同学对他没有一点印象。

可他的事迹却让我感到压抑不住的一种愤怒。

在早上,还在给群众绘声绘色地讲解国名党丑恶面貌,以及大声喊着口号的先生,在晚上,一条阴暗得的小街上,被几个国名党反动派的人残忍的杀害了。

就这样,一位革命志士永远的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那副眼镜摔碎在了沾满鲜血的道路上。

我愤怒,想痛斥那些反动派的走狗,我痛苦,在通往新中国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又有一位满腔热血的人民倒下,我敬佩,闻一多先生的精神,永存!
而让我震撼的不仅仅是角色,还有那一个个镜头。

在1949年初春的那次环境简陋的阅兵时,士兵们喊起一声声“前进,前进,
前进”,是人们对新中国成立的渴望;在反动派走狗把爱国人士用惨不忍睹的方式扔进河里时,湖水漾起的一层层涟漪,是对走狗的嘲笑和对爱国人士的惋惜……
每当我想起《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时,都会感到一种力量在催进着我:一定要牢记革命先辈的精神,把社会建设得更美好!。

《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观后感吴李一个国家的历史讲述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后人看历史,或兴奋或哀伤,但更多的是感慨。

观赏《建国大业》前,我对这部历史片的第一印象是:又是战争片,但是,看完电影后,我便发现《建国大业》讲述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革命战士的英勇歼敌,它还讲述了一个国家的兴盛衰亡,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排除重重的国内外难关后建立起来的。

当走进电影院坐下观赏了五分钟后,这部电影给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配乐很好听,以及电影前半段的风格,也许是导演故意在描写国民政府那时候的特殊氛围,于是开场便用黑,蓝,绿的冷色调标明当时社会的气氛,一种压抑,沉闷的感受伴随着情节的推进吸引着我继续把这段历史关注下去。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我想其目的便是借用明星来吸引年轻一代历史知识单薄的年轻人走进历史,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它全面地向每一位观众重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步地在艰辛中建立起来的历史面目。

双十谈判、国共内战、政协会议,这些不单单是一个个的政治名次,这些都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在《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中,我渐渐看清了人性中不仅有善良和爱,还有无止尽的争斗,是什么把人性与命运的抛物线拉到最高点又迅速滑落,我想造成这样结果的是国民党的腐败与党内的明争暗斗,以及人性的泯灭。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一步步的艰辛困苦中走向胜利,我想:是“亲民”政策。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主要核心内容是民心的较量,要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以爱民亲民的政策出发,最终必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上海解放的次晨,宋庆龄走出家门,看到席地枕戈、露宿街头的战士,眼泛泪光。

这一幕,让我久久无法忘怀。

而开国大典上那些发自真心的无邪欢笑,更让人想到这个国家曾经也是个有着无邪笑容的婴儿,那每一张灿烂的笑脸都是中国人对新中国的向往与憧憬,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当主人了。

建国大业感想

建国大业感想

建国大业感想《建国大业》这部电影,那可真是不一般啊!它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在我们眼前展开。

当你看到那些伟大的人物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奔走、奋斗,你难道不会热血沸腾吗?就好像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电影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那些英雄们,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这不就跟咱生活中遇到困难咬牙坚持的人一样嘛!他们为了实现理想,可以不顾一切,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想想看,要是没有他们当年的拼搏,哪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呀!我们现在能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看电影、吃美食,不都是他们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嘛。

这就好比盖房子,他们是打地基的人,我们是在上面享受成果的人。

再看看电影里的那些感人情节,真的会让人忍不住掉眼泪呢。

他们为了国家舍弃小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多让人敬佩啊!这就好像我们有时候为了一个目标,也得放弃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一样。

还有那些紧张刺激的战斗场面,真能让你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那是真刀真枪地干啊!可比我们平时遇到的那些小麻烦厉害多了。

《建国大业》让我们更加了解了那段历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带着先辈们的精神继续前行。

就像走路一样,我们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可不能随便浪费呀!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为国家做出贡献。

虽然我们可能做不了像电影里那些英雄们那么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呀。

比如爱护环境、帮助他人,这些小事也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美好。

总之,《建国大业》这部电影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个缩影。

让我们一起从这部电影中汲取力量,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未来,加油努力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建国大业》观后感350

《建国大业》观后感350

《建国大业》观后感350《建国大业》观后感《建国大业》是一部关于中国革命的宏大史诗,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电影中许多画面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传统。

在观看电影后,笔者体验到了许多感受和思考,下面将一一叙述。

首先,电影的结构、视觉效果和音乐的运用给予了人们视觉和听觉上的极大享受。

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如传统旗袍、鸟笼、竹子等,在影片的画面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打造出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风情洋溢的视觉盛宴。

电影的主线框架紧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大事件,详细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程。

电影的开端便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接下来逐步回溯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历经曲折,同时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和战争。

电影通过将描写中共革命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的场景集中在一起,使观众不仅能够深入了解革命进程的历史过程,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生活境遇。

在电影过程中,不同的角色刻画和台词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和人民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习近平的表演相当亮点,他所扮演的年长的毛泽东的形象极其震撼,那种出神入化的精神恰好是表达了共产主义精神的核心,这意味着他的演出使我们更加理解了毛泽东为中华民族做出的深远影响。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针对当时时代的特殊性质,用深刻的思想见解描绘了士兵在革命进程中的生动形象和中国共产党处理与百姓民生相关的问题时的思路和态度。

例如,毛军在调农民工作时总是不忘被保护的权益,同时也宣扬耕读传家的理念,从而把这个想法传递给乡下老百姓和士兵。

同时,他们服务的农民十分贫穷,居住在破烂的草房里,电影中对他们的描绘让我无不感到深切的同情和共鸣。

从电影中笔者感受到的信仰和行动,使我反思家国、人民的情感,并了解到统一战线中固定阶层和流动阶层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将中华民族带入繁荣和发展之中,需要固定阶层和流动阶层一起携手共进。

笔者认为,要继续发挥“威望特权所具有的正面力量”,支持更多的政策优化,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个体更好地融入整体联动发展当中。

建国大业观后感【小学生】

建国大业观后感【小学生】

建国大业观后感【小学生】最近,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叫做《建国大业》。

这部电影可长啦,但是我看得特别认真,因为它讲的是我们新中国成立的故事。

电影里有好多好多的人物,他们有的很厉害,有的很勇敢,还有的特别聪明。

一开始,我有点分不清谁是谁,但是慢慢地,我就被他们的故事吸引住了。

我看到了那个时候的中国,到处都在打仗,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

没有好吃的东西,也没有漂亮的衣服,还总是要担心自己的安全。

可是,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有一群勇敢的人站了出来,他们想要改变这个国家,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毛主席真的好伟大呀!他总是很冷静,很有想法,带着大家一起为了新中国努力。

还有周总理,他对每个人都很亲切,工作起来特别认真负责。

我觉得他们都是超级英雄,只不过他们没有像动画片里的英雄那样穿着特别的衣服,而是穿着朴素的军装,为了我们的国家到处奔波。

电影里的战争场面让我觉得很紧张。

每次打仗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受伤,甚至牺牲。

但是那些战士们一点都不害怕,他们勇往直前,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什么都愿意做。

我想,如果是我在那样的战场上,可能早就吓得哭鼻子了。

还有那些开会的场景,大人们坐在一起讨论着国家的未来,每个人都很认真,都在努力想办法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

我知道了成立一个新的国家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要考虑好多好多的问题。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是那些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能每天吃到好吃的东西,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都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要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更美好。

我还要告诉我的小伙伴们,让他们也知道这段历史,一起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想,如果那些革命先辈们能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一定会很开心的。

这部电影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

我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这样好看又有意义的电影,让我能了解更多关于我们国家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象的能指之观《建国大业》
109313080204马营
前言:《建国大业》由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执导,于2009年上映,是建国60周年献礼大片。

本片聚集了众多大腕演员,堪称史上最豪华阵容。

《建国大业》讲述了在四十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为什么《建国大业》能够做到叫好又叫座?下面我就从想象的能指,与电影的符号学角度来解读《建国大业》获得成功的原因,并据此对今天的红色经典电影的神圣化和娱乐化创作倾向进行反思。

首先我们先谈一下这部影片的人物,也就是演员的表演。

《建国大业》的拍摄中每个人的入场顺序、谁跟谁一起入场、每个人的表情又是怎样等等都做了精准的调度和安排,导演力求最大限度的还原历史。

为了让《建国大业》摆脱传统主旋律影片宣传片式的风格,赢得市场认可,剧组在历史人物的塑造上下了很大功夫。

各位明星大腕也是在演技上精益求精。

在过去的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重要历史人物的扮演主要通过特型演员来完成。

但总导演认为,历史人物在银幕上的展现,神似比形似更加重要,“性格精髓是什么,文化精髓是什么,他骨子里渗透出来的精神气质是什么,这最重要。

”在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中,正面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比反面人物更难突破。

在《建国大业》中,淮海战役以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为了庆祝“长江以北从此再无大战”,喝至酩酊大醉,高唱《国际歌》,与老百姓一起载歌载舞;冯玉祥被敌人迫害致死后,周恩来一改温文尔雅的形象,怒发冲冠,勃然大怒……这些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轻易不敢涉及的故事和画面,使领袖人物更具亲和力。

毛泽东的扮演者依旧是御用演员唐国强,这部影片是他从1996年以来第14次在银幕上扮演毛泽东,09年唐国强56岁,而1949年的毛泽东,正好也是56岁。

经过多年的揣摩,唐国强无论是从气质还是形象,都非常切合当时毛泽东的状态。

另外这部戏导演要求唐国强在人物的塑造上要求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把领袖还原成一个个普通人。

之所以说将领袖打造成普通人,片中好多场景充分的展现了出来:有一场景:毛泽东和做饭的郭师傅的对话时,毛泽东拿烟给郭师傅,毛泽东拿起生辣椒就吃,还说如果十天半个月能吃到红烧肉那就更好了;还有毛泽东吃了安眠药睡下了,敌机炮轰了过来。

他说“不是还没扔炸弹吗”,“慌什么”,“就算扔炸弹,也不见得能炸到我毛泽东“他身边的人都急的团团转,而他却在这种危急时刻还要找烟抽,充分展现了毛泽东在生活上的随性,与其说具有淡定自若的大将风范,不如说这其实就是生活中人最真实最本真的性格表现。

当毛主席知道老郭被敌机炸到后,竟然也会为这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立了墓碑并鞠了一躬。

充分说明了毛主席没有官架子,就是个普通人他具有大爱之心,他体恤关心老百姓,他热爱人民。

本片中的革命领袖亦是生活化的,有一场中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背着一个孩子回去开会,两个孩子在两位领袖后背上,拿着花玩耍,充分体现儿童的天真与可爱,两位俨然已经不是领袖的身份,一个是父亲,一个是伯伯,这一场景多么的和谐,多么的生活化,此时我们的领袖更具亲和力。

以上还原了历史的符号选择,无论是场景还是人物还是道具,以及人物之间的交流、台词等都是符号的转换。

可以总结为:1、能唤起回忆或情感的器物符号2、能唤起回忆或情感的行为符号3、能唤起回忆或情感的话语符号。

《建国大业》的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在保持重大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虚拟的场景和情感戏份,这在充实影片内容的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和对娱乐化的要求。

有学者称:历史剧中最精彩的场景往往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只要符合时空,符合历史规律,符
合真理,这就是艺术! 也更加感人!4这些虚拟历史的符号也就是符号学里所说的仿像。

其基本特点是:现代社会中大量复制、极度真实而又没有客观本源,没有任何所指的图像、形象或符号。

符号 1:细节虚拟
影片中增加了许多虚拟的细节成分,使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有血有肉。

例如,经过了一夜的激战攻陷上海以后,宋庆龄清晨起来散步时看到解放军战士整齐地躺在上海街头酣然入睡,有的抱着枪,有的趴在大炮或战斗工事上,但又显得那么整齐有序,无形中显示了人民解放军严格的纪律。

看到这种景象宋庆龄感动的热泪盈眶,而我们观众的眼睛也湿润了。

还有宋庆龄与邓颖超在儿童福利院看到一群欢乐的儿童奔跑出来时,两位当时最伟大的女性和母亲眼中所闪现的母性的光辉也是令无数观众感动不已的原因。

影片中宋庆龄、邓颖超那温柔的眼神, 满足的笑容虽然是虚构的,但却深化了影片的主题,使观众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和认同,在获得娱乐的同时也受到了爱的教育,虽然这个细节是虚拟的, 但却让观众感觉更真实,真正做到了符合历史符合时空的要求。

符号 2:语言虚拟
为了调节紧张的气氛,影片中也不乏令观众笑场的情节及语言,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葛优与王宝强的组合。

王宝强饰演的解放军战士急速跑到葛优饰演的团长面前说:“前面有个地主大院,院墙太高爬不上去,手榴弹都炸不开,请求炮兵支援吧!”他们的语言是对那个特定年代的虚拟,听起来令观众忍俊不禁。

这种戏剧效果已不是简单语言错用的搞笑,而是严肃之余的调侃和喜悦之情的释放,使观众有一种悲喜交加之感。

葛优与王宝强的组合本身就满足了许多观众娱乐化的需求,再加上那种带有特定年代烙印语言的运用,使观众在钦佩解放军勇敢的同时也不禁开怀大笑,缓解了紧张情绪。

符号 3:情节虚拟
影片中妙趣横生的虚拟故事情节的加入不仅给影片增加了趣味性,也同时满足了观众对娱乐化的需求。

例如,蒋经国到上海“打老虎”时与杜月笙和孔令侃针锋相对的情节,淮海战役后蒋介石父子坐在凉阶上的谈话,不仅满足了观众对蒋经国这个不甚熟悉的历史人物的了解,带有一些历史揭秘的意味,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和娱乐需求。

还有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漫山遍野的山花烂漫中背孩子, 五大常委在淮海战役胜利、江北无大战之后的纵酒狂歌,与民共舞的场景,虽然没有历史可考,但这些镜头却塑造了一个慈祥仁爱和蔼可亲的领袖形象,满足了观众对领袖的心理期待。

这些情节自然生动不生硬,在满足了观众娱乐化情感需求的同时, 巧妙地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体现了党的组织宣传意图,也使观众自然地认同今日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流价值观。

由《建国大业》的营销方式,我们联想到了中国未来电影市场的营销趋势。

电影商业化作为市场营销的主要形式为电影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成绩,电影娱乐化则为电影带来一批稳定的受众群体。

中国电影商业化的表现:电影不仅是文化产品更作为商品传播给了观众。

其中商业化的标志则是主打明星牌,利用明星的知名度为电影造势。

稳稳抓住一批受众,倘若本片中若缺少了这种娱乐元素,那么无疑本片作为主旋律电影将只能淹没在中国主流观影群体下。

可以说《建国大业》的成功则推动了中国电影商业化时代的热潮全面到来。

“明星效应”是一把双刃剑,明星云集虽然提高了影片的观赏性和话题性,但却弱化了电影的表现力,冲淡了观众对影片内容的深入体会。

同时,影片人物过多,每个人都有戏,剧情就难免支离,内容流于表面化。

同时,影片情节稍显紧张,有衔接不当之嫌,类似于教材附录的“历史大事记”。

影片所采取的形式大于内容,使“历史”变成了“小人书”一样的简笔画,仿佛这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没有出现过灵魂的纠结,肉体的死灭和道德的冲动。

此外,影片文戏有余,武戏不足,战争场面的氛围烘托不够,失去了武戏的背景烘托,使文戏缺乏历史
感。

还有学者称《建国大业》是一场后现代的“视觉旅行”,认为它是在谋求没有违规的前提下,放弃政治训诫和道德说教,以商业片形态走向市场,走进观众,从而获得新世纪“红色消费”的市场合理性。

但是,这种谋求方式却无形中令红色历史失去了深度和激情,也使《建国大业》失去了“活的历史生机”。

总的来说,《建国大业》所进行的新的运作模式和营销策略的大胆尝试是成功的,这对于主旋律电影,乃至整个华语电影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建国大业》娱乐化倾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因此,在尽量满足观众欣赏特点变化的基础上,我们应理性地对待这些消极作用并继续探索中国电影更好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