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涅盘成佛

合集下载

卷七 第十七章 释疑一 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一

卷七 第十七章 释疑一 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一

卷七第十七章释疑一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一卷第七第十七章释疑一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一内容提要:世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

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的原因有三:一、颠倒妄想世界相续,二、颠倒妄想众生相续,三、颠倒妄想业果相续。

前已破人法二执,建立人无我观与法无我观,或说是人法二空。

所说的是空如来藏。

般若的根本思想,非空非不空,“真空”不是虚无,其中有“幻有”。

此下着重解说“幻有”。

原文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白话解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从座位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向佛请示:“大威德世尊善于为我们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曾表扬过我,说众人之中,推我说法第一。

今听如来微妙法音,心有惭愧。

比如聋人在百步之外观听蚊蚋,看不见形,听不到声。

世尊虽说得详细,令我除疑解惑,但我还未彻底明白,还有些少疑惑。

原文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1。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2。

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注】1 习漏未除漏,是烦恼的别称。

因为烦恼会泄漏生命能量,所以有“漏”之名。

佛法把烦恼分为两大类:(1)起烦恼,指三界所起的烦恼,即以欲界的欲爱、色界的色爱、无色界的有爱为主引起的烦恼;(2)习烦恼,指三界外因藏识无明习气不思议变引起的烦恼。

习漏即是习烦恼。

修习声闻乘的人只断起烦恼,未断习烦恼。

阿难修习声闻,未得究竟境界,所以说像阿难这样的人习漏未除。

离一切烦恼,称为无漏,或称为漏尽。

也分两个层次:(1)非性无漏界,还未彻底离是非二相。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14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共14张ppt)

“君”“尊君”“家君”的 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 “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品读:聚焦冲突,分析形象 故事中的三人有两组矛盾冲突, 分别是谁和谁的冲突?
品读:聚焦冲突,分析形象
客问元方:“尊君在 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悟读:读懂道理,学会做人
太丘舍去,友人发怒,元方入门不顾,在 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汉末魏晋士人 的风度。他们率真,自由,淳至,自然而然,极 富个性,人格独立......
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 历历如睹。
吕叔湘先生评《世说新语》
悟读:读懂道理,学会做人
方正率真,就是陈太丘守信讲原则说走就 走的风范;就是友人面对玩泥巴的七岁孩童也 能知错就改的气度;就是元方入门不顾的率真 刚直的正气。就是......
译读:疏通文意,讲述故事
期日中: 约定 不期而遇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弃(相委而去)离开 才 尊君在不:同“否”,表正反问,在不在 友人惭,下车引之: 感到惭愧 拉,牵拉 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瞻前顾(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你中午还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
您和我的父亲
请根据你对“方正率真”的理解,续写一两个句子。
初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 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 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朱熹《读书要三到》
初读: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王导晚年难得糊涂》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导晚年难得糊涂》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导晚年难得糊涂》原文及翻译译文1、《王导晚年难得糊涂》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导晚年难得糊涂》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

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译文:王导到了晚年,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密封的奏章上签字同意。

自己感叹地说:“人家说我老糊涂,后人当会想念这种糊涂。

”解释:[1]丞相:即王导。

[2]略:全;几乎完全。

[3]封:封事,一种密封的奏章。

[4]愦愦(kuìkuì):糊涂、忙乱。

2、《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译文《世说新语》之《咏雪》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世说新语》与般若学六家七宗

《世说新语》与般若学六家七宗

2 1
之前 , 空为众形之始 。 ……一切诸法 , 本性空寂 , 故云本无 ” 。 即色宗的代 表人 物是 支遁 ,即支道林。此人相貌很丑 , C P 1 3 6 ) 这 一观 点 , 实受 玄学 “ 贵无 ” 思想 的影 响 , 在 当时 影 响甚 《 容 止》 篇第 3 1 则刘孝标注引《 语林 》 日: “ 诸人尝要 阮光 禄共 大。而道安及其追 随者在现实生 活中亦 以“ 本无 ” 为指 导思 诣林公 。阮日 : ‘ 欲 闻其言 , 恶见其 面。…但 他佛学深湛 , 交游 想, 试看《 世说》 中一则故事 : 亦广 , 又是清谈 大家 , 在《 世说新语 》 中所 占篇 幅远超其 他各 郗嘉 宾钦 崇释 道安德 问, 饷 米千斛 , 修 书累纸 , 意 寄殷 宗代表人物。 即色宗认为 , 色本身并非独立存在 , 是 由因缘结合而生 。 勤。 道安答直云: “ 损米 。 ” 愈 觉有待之 为烦 。 ( 《 雅量》 第3 2则) 所 以说它的个性是空的。说 色性是空 , 是就它没有 自身的本 郗嘉 宾是郗超 , 乃当时重 臣太傅 郗鉴 的孙 子 , 也是一代 枭雄 体而言 , 决不是将色消灭或破坏后才是空 。 即色宗提倡“ 色即 桓温 的爱将 。 他人世之心虽重 , 但对释道安甚为崇拜 , 赠米写 是空 ” , 不过支道林的行为有时候却 又与此理相悖 , 如, 信, 殷勤接交 , 也盼望因此能引起对方重视 。 但这一切在本无 支道 林 因人 就 深 公 买 印 山 , 深公答 日 : “ 未闻巢 、 由 买 山 宗看来 , 实在是繁琐 之举 , 更与本无宗宗义相悖 , 故道安只礼 而隐。” ( 《 排调》 第 2 8则 ) 节性地 回复 了两个字“ 损米 。” 对此 , 余嘉 锡先 生笺 疏云 : “ 盖 嘉宾之书 , 填砌故事 , 言之累牍不能休 。而安公答书 , 乃直陈 不过 , 支道林佛学修为还是很深的 : 其事 , 不作才语。读之 言简 意尽 , 愈觉必待词采而后为文者 , 三乘佛 家滞义 , 支道林分 判 , 使 三乘炳 然。诸人在 下坐 无益 于事 , 徒为烦 费耳 。” 可谓一语 中的。 听, 皆云可通。支下坐, 自共说 , 正 当得 两, 入三便 乱。今 义弟 子虽传 , 犹不尽得 。( 《 文学》 第3 7则 )

【世说新语】化雨成龙

【世说新语】化雨成龙

【世说新语】化雨成龙­文/风信子每个人为了自己的的人生理想(目标)去努力奋斗,自然是处心积虑,竭尽所能的,我想每个人都抱着希望自己的理想抱负早日得以实现,所以每日含辛茹苦的拼命工作,乐此不疲。

世间百态,人尽所向,各有千秋,有的人注重办事的方式方法,善于总结经验,譬如一条大道走的人多了自然会拥挤、堵车,延误时辰那是不必说的,条条大道通罗马,我想聪明的人,自然不会一条路走到黑,肯定会另辟新捷径,其实做学问真的能走捷径固然不错,这也无可厚非的,只是会引起那些德高望重的元老们的轻蔑,引发骚论:做学问切忌走捷径,旁门左道的东西是行不通的,在他们眼里做学问是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积攒下来的。

我是一个有理想有奋斗目标的人,喜欢自我吹嘘的人,看到别人走过的这条道成功了,就会义无反顾的跟上去,希望能搭上个便车,驶向成功的终点站,孰知行车改变了方向,驶向了失败的深渊,我失望了,沮丧了,问老天,为什么会这样子,觉得老天不公平,于是乎恨由心生,愤世嫉俗,原本看天空的颜色都是土灰色的。

走着走着,我看着跟同坐一辆车的人们,表情并不沮丧,依然固我,面带微笑,走得非常从容,不失自信,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固有所思,记得古罗马有位著名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他写过一本流芳百世的不朽之作《沉思录》,据闻温总理放在床头每日必读的书,我阅读过几段,真是沁人心脾,能让人的思想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皇帝,其中有这么一段我很欣赏:“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务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的,因为事物是合作的,他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个宇宙(秩序)。

因为有一个由所有事物组成的宇宙,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一种法,一个对所有理智的动物都是共同的理性,一个真理;如果也确实一种所有动物的完善的话,那么,他是同一根源,分享着同一理性。

我想人总是带着情绪、有色眼镜办事做人的居多,视野的局限性使我们结交朋友,或者相恶成敌人,我们喜欢某人,眼里只看到他的优点,厌恶某人,就只看到他的缺点,如果能做到喜欢某人能看到他的缺点,厌恶某人能看到他的优点,做人处事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人也豁达了,但我们扪心自问:这究竟能有几个人做得到呢?我就做不到,我喜欢将心比心,喜欢随大流,似乎没有乾坤独断的魄力,说白了,怕吃亏!我有比较强的名利心,就比如写这个东西,总希望有更多的人点击,更多的点评,更希望是褒奖的,当看到批评讽刺的,心里就像针扎般很不痛快,在心里不知暗骂着批评的人多少次脏话,我希望得到认可,成为名人,几近乎渴望;名和利近乎整个人类世界都被充斥着,它无孔不入。

世说新语全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全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全文及译文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意?”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 403— 444)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王子猷在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善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生动传神。

《刘伶病酒》一文,通过两个片段来表现人物性格。

第一段中描写刘伶贪杯嗜酒的醉态,展现了他那颓丧萎靡的精神状态;第二段描写刘伶因失恋而忧愁憔悴的样子,展现了他饱受相思之苦、悲观绝望的心理状态。

醉态与病容形成强烈的反差,揭示了刘伶内心的极度矛盾,使刘伶这一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除了这些描绘醉态的佳句外,还有如下佳句:钟会数目王敦,会曰:“中圣人不死。

”既见王,与语,大悦,因问王曰:“何如时?”答曰:“甚得时。

”因论现在天下大乱,帝王虽有兵权,而无社稷,譬如灵龟无肛门,食量悬殊。

王子猷将去,宣语令更驾,便回,闻:“已更。

”犹乘流风也。

【译文】王子猷曾暂时借住在别人家里,就叫人家把庭院里的竹子种上。

有人问他:“您只在这里住一晚,什么意思呢?”王子猷吟啸了一会,说:“怎么能够一天没有这些君子呢?”【鉴赏】《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我国魏晋时期较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它主要记述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它像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也集中体现了魏晋时期“清淡玄远”的文学风尚。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清单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清单

《世说新语》知识点+练习题【作者简介】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 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作品简介】《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zhēn)》《贤媛(yu án)》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世说新语》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文学地位】《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涅盘:无余涅盘是灭尽一切三界有

涅盘:无余涅盘是灭尽一切三界有

涅槃:无余涅槃是灭尽一切三界有第一篇声闻涅槃第二章声闻涅槃之闻熏第六节无余涅槃是灭尽一切三界有无余涅槃并非有境界之境界,乃是无境界的非境界;因为二乘圣人证涅槃而在舍寿入涅槃以后,都是“不更受生”的,从此永无任何境界存在,十八界全部灭尽,例如《别译杂阿含经》卷10 记载云:佛告犊子:“如来世尊,于久远来诸有见者,悉皆除舍,都无诸见,虽有所见,心无取着。

所谓见苦圣谛,见苦集谛,见苦灭谛,见至苦灭道谛,我悉明了;知见是已,视一切法皆是贪爱诸烦恼结,是我我所,名见取着,亦名骄慢。

如斯之法,是可患厌,是故皆应当断除之。

既断除已,获得涅槃,寂灭清净,如是正解脱诸比丘等,若更受身于三有者,无有是处。

”1 语译如下:【佛陀告诉犊子说:“如来世尊,于久远劫以来,凡是三界有的种种见解,全部都已经灭除舍弃,都没有任何三界有的种种见解,虽然在三界度化众生之时心中依旧有所明见,但是心中并没有丝毫的执取或贪着。

我所说看见苦圣谛,看见苦集谛,看见苦灭谛,看见能够使学人到达苦灭的正道圣谛,我全部明白了知;了知及看见这些正理以后,看待一切法全都是贪爱等种种烦恼结使,全都是三界我与我所,名之为因见而摄取、执着,也名之为因为自我的存在而生起骄慢。

像这样的三界我等等法,都是求涅槃之人认为的过患而厌恶者,由于这个缘故全部都应当断除掉。

既然已经全部断除之后,便获得涅槃,迥无六尘诸我而寂灭清净,像这样真正解脱的许多比丘等,如果说他们还会再度受身于三有之中的话,是没有一点点正确道理的。

”】又,非想非非想处是众生的最后存在处所,涅槃则是一切众生的边际,非三界境界。

意思是说,到了涅槃非境界中,便不会有任何众生存在的了,所以五阴众生身中的意识心是不可能进入涅槃非境界中存在的,否则涅槃即是众生境界而非出三界有的非境界了,例如《别译杂阿含经》卷15 明文记载:佛告赤马天子曰:“如是!如是!若有不生老死,不出不没众生边际,实无是处。

若欲知者,众生边际即是涅槃,若尽苦际,是即名为得其边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涅盘成佛——回味过去,把握
今天,着眼未来
曾几何时,我一直对未来充满憧憬,非常向往有朝一日,功成身就,在吾将老之时,能在子孙面前自豪地吹嘘自己的成就,心里那个美呀!可现如今,年纪愈大所面临的生存空间所带来的压力就越大,似乎我一夜之间迷茫了许多,我能成功吗?
就当鲁迅先生的训诫不乏在我耳中响起,“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我惶恐了。

说感觉到的在这个世界上,说句唐突的话:“当今这个社会,豺狼当道,狼行狗辈之徒纷纷秉政,忠诚义士弃政于荒野。

”走的路似乎越来越少,以致快撞到南墙。

我从来不悲观失望,因为过去曾经悲望过数十年,像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世间,也“死”过好几回,可惜阎王不买账。

年纪稍长,学会了看书,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觉得以前是多么的愚昧无知,给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觉得“大地就在我脚下,可任我飞翔!”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

自以为是的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
现在,我又迷茫了,似乎生命走到了尽头,前面是南墙,后面是豺狼,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是在众亲人哭着离开人世的,人死了万念俱灰,病去如抽丝,人死如灯灭,相传古印度佛灭横躺的地方、修炼成佛的地方、通往极乐世界的必由之路、航向天堂的中转站——沙罗双树园就在南墙的后面;我痛彻了,是去撞南墙?还是喂豺狼?诸位同仁,可告否?
我去撞南墙了,使出全身之力,在撞南墙的那瞬间,我灵魂深处似乎看到了佛在向我招手,我往后看了一眼,却看见黑白无常在召唤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终于鼓起了勇气,撞上了南墙,如来高兴地说:“恭喜你!修炼成佛了!”
我似乎瞬间明白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道理,朝后瞥了一眼,黑白无常灰溜溜地走了,留下这么一句话:“哎,世间又少了一个傻瓜,天堂又多了一个累赘。


我问如来:“他们说的是真的吗?”如来笑道:“无我,自然就无人道,放下心魔,放下自我,去感受天堂的美丽,你计较因为你在意别人的评价!”于是乎我走进了所谓的“天堂”:记得古希腊神话记载着关于像中国世外桃源的地方,通过数百亿的光明,通过了数千亿的黑暗,位于冥界阿格隆河遥远的上游,列狄河彼岸无限的原野,死后,唯有被神选中的生物才能进入的乐园,那里没有饥饿,痛苦,纷争,烦恼,悲伤,从所有痛苦和烦恼中解除出来的永恒净土——
爱丽舍乐园(El’ysion)。

注:写下这段文字,我觉的可以解脱了,我痛失挚爱,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中途过世了,我悲痛欲绝,用血泪去完成她的遗志。

诸位同仁,看这篇文章,要用心去体会在字行间背后深邃的思想哲理!犹如曹雪芹在为自己的《红楼梦》题跋的时候写的:一部醉红楼,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