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7教案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4讲 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34讲 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1.文艺复兴。
2.宗教改革。
考点一 文艺复兴『名师导语』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义发动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在全国卷中所占比例极低。
鉴于其整体命题趋势,建议淡化处理细节,把它放在人文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中把握。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文艺复兴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时代背景是备考时予以关注的重点。
1.背景(1)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形成。
(2)基督教神学垄断束缚人们的思想。
(3)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反对世俗封建制度和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2.兴起:反映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3.矛头:反对世俗封建制度和基督教神学。
4.代表人物及作品(1)彼特拉克⎩⎪⎨⎪⎧①代表作:《歌集》寄托了作者关于美和精神品质的理想,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
②主张:提倡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③地位: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2)薄伽丘:《十日谈》以爱情和机智为主题,刻画出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败,嘲笑教士及封建贵族的不学无术和虚伪,称道商人、手工业者的聪明勇敢,赞美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
5.意义(1)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的高峰。
(2)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基督教神学的批判,传播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的关系从思想渊源来看,文艺复兴是古典文化与基督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传统的认识刻意突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文化断裂,淡化了文艺复兴与宗教的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并不具有反基督教的性质,许多人文主义者是虔诚的基督徒。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构图解史】文艺复兴实质、形式信息提取: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下,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以“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14减几教案

破十法:10-6=4 4+4=8
连减法:14-4-2=8
想加法算减法:6+8=14 14-6=8
倒着数:13、12、11、10、9、8
1、P92试一试14-9=?14-8=?(破十法)
2、计算14-5=?14-7=?14-8=?14-9=?
教学准备
课前小游戏、PPT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课前热身
二、复习引入
三、新知探究
四、巩固练习
五、拓展探究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11-பைடு நூலகம்=8 6+8=14
12-7=5 5+9=14
13-4=9 9+5=14
13-8=5 7+7=14
12-4=8 8+6=14
问:孩子们,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出12-8=?
课本94页4、5题
通过卡片练习题复习11、12、13减几,以及14的组成。
回忆12减几的计算方法,以便新课学习的方法迁移。
学生自主观察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此题的意思,列出算式并计算,再和同桌交流算法。
学生发现之前学习的退位减法的方法同样可以用来计算14减几
巩固14减几,达到能快速算出结果。
让学生把排好的算式抄下来,多记多练,以达到熟练的程度。
小结回顾,分享收获
板
书
设
计
14减几
破十法:10-6=4 4+4=8PPT课件展示区 练习区
连减法:14-4-2=8
想加法算减法:6+8=14 14-6=8
人教版必修三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教案设计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教学目标1、明确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十四五世纪的意大利的特定历史背景。
2、掌握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3、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2、教学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三、教学过程一、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14-17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这里的“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人”被发现:文艺复兴;“世界”被发现:新航路开辟。
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
它发源于意大利,然后在西欧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
1、背景材料一美第奇家族资助过达·芬奇,还资助了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马基雅维利、伽利略等人。
史料记载,美第奇家族仅在1434-1471年间就为文化公益事业捐赠了663755块金币,修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瑰宝。
材料二美第奇家族银行正式创建于1397年。
……创建资本为10000弗罗林(一种重约3.5克的金币)……美第奇银行成立初年,业务开展得很顺利,银行资本不断扩大。
……(美第奇家族)为了扩大自己的事业,依靠银行业的资本进军毛纺业市场。
……以1420年为例……美第奇银行的总利润为143348弗罗林……——张宇靖《意大利美第奇家族银行的兴衰探析》材料三15世纪佛罗伦萨著名书商维斯帕香亚诺·达·比斯提西描述该城统治者科西莫·德·美第奇:“他好像认为自己有些钱,我不知道他的钱是从哪得来的,这钱来得并不干净。
他急于卸下肩上的这一重负,于是便和教皇尤金尼斯四世陛下商谈。
教皇告诉他……花一些钱用于建筑。
”科西莫的敌对者可能都会乐意认为,他那些虔诚的赞助资金表现了他对某些特定罪行的内疚。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2)》数学教案

本word文档可编辑可修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整理与练习(2)》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13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4页练习与应用第9-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探索、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2、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注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学难点:
学会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方面、情感与态度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四年级下册第13课、14、15-、16、17-、园地教案

13、《夜莺的歌声》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对卫国战争了解较少,应向学生适当介绍。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
2、难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资源: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
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
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二:自主学习1、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chén jìpán wèn kǒu shào mái fúníng shén guǐzi hàn zi( ) ( ) ( ) ( ) ( ) ( ) ( ) ( )shāo huǐmùxièmógūshēn yín wǎn zhuǎn( ) ( ) ( ) ( ) (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
空旷:垂头丧气:轻蔑:凝神:兴致勃勃:宛如:3、我知道“夜莺”指的是谁?()合作探究4、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是什么内容?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叫(夜莺)的男孩把一群德寇引向(游击队的埋伏圈),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李启云四年级上册英语课14-17课时教案

第五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核心词汇,能用He/She has...介绍朋友拥有的物品。
2.能分辨并正确读出字母e在闭音节中的发音。
3.能够从姓名、年龄、穿着、能力等方面以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
介绍朋友。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字母i在开音节中的发音;词汇T-shirt,shorts,skirt,dress,help
2.难点:He/She后面只能用has,不能用have。
名词作主语,要注意单数名词后面要用has,复数名词后面要用have。
单元教学措施:
第14课时
()第15课时
()第16课时
()
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了解别人的父母的职业。
2.能用He/She’s...介绍别人的职业。
3.能读出字母i在开音节中的发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字母i在单词中的发音;词汇nurse,fireman,teacher,doctor,bus driver,kid,people;句型What does your mother do?She’s a nurse.
2.难点:助动词does在特殊疑问句中的用法。
单元教学措施:
第17课时
()。
2023年《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

2023年《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2023年《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页“期末复习”的第14~17题。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2、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数学意识。
3、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的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二、复习。
1、出示第14题:先用竖式计算,再比一比。
43+25=86-54=75+7=43+28=85-58=75-7=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2、出示第15题:用竖式计算。
16+53=32+29=93-42=86-17=16+35=23+29=93-24=68-17=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认真计算。
3、认真完成第16题,集体交流。
4、出示第17题,先把题意说一说。
小朋友踢毽,小明第一次踢了18下,第二次踢了25下,两次一共踢了多少下?18+25=43(下)小娟两次一共踢了60下,其中第一次踢了32下,那么第二次踢了多少下?60-32=28(下)然后独立完成提问和解答。
三、:我们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时,数位对齐,个位加起。
2023年《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案2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15-17例1以及练习四教学目标:1、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学难点:结合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1、口算练习2、两位数加两位数竖式计算,并说出算法二、情境创设1、出示教材图片2、介绍一些野生动物,随即进行爱护野生动物教育3、活动设计活动1——探索算法出示第15页统计图提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自己独立思考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己的思路,着重突破“十位满十”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五年级数学下14-17周教案

一、教材分析: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是统计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统计的学习中注重结合现实素材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和统计量描述数据。
学生统计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的过程中的。
因此,本单元注重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探索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地描述数据,并分析、表示数据的特征。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发展统计观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提高数学语言中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能力;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和众数,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了解每种统计量的不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三、本单元的重难点: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级索姚庄小学课时教学案课题扇形统计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情感目标: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课前准备课件第__1__课时教学过程环节初案设计意图一、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1、认识扇形统计图。
先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再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
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
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
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
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反馈、交流。
(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í)、“耗”(hào)等生字读音。
(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
4.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
(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
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
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
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
五、布置作业1.背诵4~6段,熟读1~3段。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
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
(全班齐背4~6段)
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
并细细体会体会。
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①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②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③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
(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①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
)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
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小黑板出示)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