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四年级歌曲采菱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采菱》教案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采菱》教案

《采菱》教案教材分析:是一首江南水乡风格的民歌,通过描写水乡的景色和水乡孩子划船采菱的情景,表达了水乡孩子爱水乡的思想感情。

这首歌曲节奏比较复杂,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吸引学生有兴趣地、认真地听范唱,学好本歌,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目标:1、能用连贯流畅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采菱》,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细腻委婉的风格特点。

2、能唱出歌曲中抒情和活泼的对比,表现水乡孩子对家乡热爱、自豪的情感。

3、初步掌握切分音的演唱方法,初步认识D.S.反复记号。

教学重难点:一、用连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唱出抒情和活泼、跳跃的对比。

二、难点乐句的学唱。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播放一组江南水乡图片,初步感受江南水乡优美如画的风景,播放歌曲《采菱》做背景音乐。

2.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美丽的江南水乡,那里的孩子们,每天生活的可开心了!他们不但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地方,而且还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撑起小船,泛舟水上采摘一种他们那里特有的‘水果’:它生长在池塘里,花开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的果实硬壳有角,有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吗?”[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江南水乡图片,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关于本课当中菱角的相关知识,并初步感受江南水乡民歌细腻委婉的风格特点,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二、新授歌曲《采菱》1.初次聆听歌曲《采菱》听情绪、节拍(板书:行板,愉悦的;1=C 2/4 四二拍)提问学生:“为什么歌曲要用中速来表现快乐的情绪?”学生讨论并回答(因为他们是划船去采菱,歌曲用的是行船的速度)2.再次聆听歌曲《采菱》,学生跟歌曲节奏用划船的动作表现歌曲。

3.教师范唱歌曲。

4.用“la”音模唱旋律,请学生自己找出音乐记号(出示曲谱)(1)介绍圆滑线(课件出示音乐记号讲解)师:“我们江南水乡有许多河,那横跨在河上连接道路的叫什么呢?(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谱子里也有许多这样的“桥”呢?(课件出示音乐记号讲解)同学们要注意,有“桥”的地方我们演唱时音要连在一起。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采菱》课件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采菱》课件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采菱》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Chapter 3《江南水乡》单元中的《采菱》。

本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歌曲学习、《采菱》的历史背景介绍、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以及音乐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采菱》的歌词和旋律,并能够熟练演唱。

2. 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准的掌握,以及江南水乡音乐风格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歌词的记忆、旋律的学唱,以及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采菱》。

2. 歌曲学习(10分钟):a. 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c. 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学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模拟江南水乡的采菱场景,让学生边划船边演唱《采菱》,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准问题,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5.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教师指导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六、板书设计1. 《采菱》2. 歌曲旋律简谱3. 特殊节奏和音准标记4. 江南水乡风土人情简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记《采菱》歌词,演唱歌曲,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2. 答案:歌词已熟记,歌曲演唱流畅,能正确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采菱》的歌词和旋律,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课后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江南水乡的歌曲,了解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人音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3采菱》课件

人音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3采菱》课件

劳动之美
歌曲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辛 勤付出和乐观精神,体现 了劳动之美。
文学修辞手法在歌词中的运用
比兴手法
01
通过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如将采菱比作“划船游玩”,增强了
歌词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对仗工整
02
歌词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划起木盆采菱忙,湖水清
清水荡漾”,使得歌词更加朗朗上口、易于记忆。
押韵平仄
和意境。
学生自主练习与互动环节
学生可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 一名同学领唱,其他同学伴唱 ,共同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
可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展示自 己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
老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 流,分享自己的演唱心得和感 受,促进相互学习和进步。
04
伴奏乐器介绍及演奏示范
主要伴奏乐器简介
扬琴
扬琴在歌曲中主要用来弹奏副旋律和和声,为歌曲增添层次感和 立体感。
现场演奏示范及学生体验活动
现场演奏示范
教师现场演奏《3采菱》,让学生感受伴奏乐器的音色和表现 力。
学生体验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伴奏乐器进行体验,尝试弹奏简单 的旋律和和声,加深对伴奏乐器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 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伴奏乐器在歌曲中的表现力和作用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琵琶
四弦拨弦乐器,音色清脆悠扬,适合表现欢快的 旋律。
二胡
二弦拉弦乐器,音色深沉激昂,能够抒发歌曲中 的情感。
扬琴
击弦乐器,音色明亮跳跃,为歌曲增添活泼气氛 。
伴奏乐器在歌曲中作用分析
琵琶
在《3采菱》中,琵琶主要用来弹奏主旋律,其清脆的音色能够 凸显出歌曲的欢快气氛。
二胡
二胡在歌曲中主要起到情感渲染的作用,通过深沉激昂的音色, 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2024年【音乐试讲】《采菱》名师试讲示范+精彩教案!

2024年【音乐试讲】《采菱》名师试讲示范+精彩教案!

2024年【音乐试讲】《采菱》名师试讲示范+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江南水乡》,详细内容为《采菱》。

本节课通过学习《采菱》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采菱》的歌词、旋律和节奏,能够熟练演唱这首歌曲。

2. 通过学习《采菱》,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音乐风格的欣赏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集体表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采菱》的歌词、旋律和节奏,能够熟练演唱。

难点: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连音、滑音等技巧,以及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歌词卡片、音乐课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歌曲学习:a. 播放《采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b.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找出歌曲中的连音、滑音等技巧,并进行示范。

c.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学习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节奏。

3. 歌曲练习:a. 学生跟随钢琴伴奏,集体练习演唱《采菱》。

b. 分组练习,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

c.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4. 表演环节:a. 学生集体表演《采菱》,注意歌曲情感的表达。

b. 邀请个别学生进行才艺展示,如舞蹈、乐器演奏等。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采菱》2. 歌曲风格:江南水乡3. 歌曲技巧:连音、滑音4. 歌曲情感:欢快、活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将《采菱》的歌曲演唱给家长听,并录制视频。

2. 答案:视频提交至班级群,教师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了解江南水乡的其他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b.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江南水乡音乐的讲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c.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展示所学成果。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3课《采菱》课件

人音版四年级下册音乐第3课《采菱》课件
江南水乡风情
通过介绍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 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民族音乐传承
阐述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传承民族 音乐文化。
2024/1/25
29
推荐相关音乐资源欣赏
1
《采红菱》
一首同样表现采菱活动的经典民歌,旋律优美动 听,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采菱文化的魅力。
互评表
学生之间相互填写互评表,从他 人的角度评价同学的表现,提出
建设性意见。
反馈与改进
学生根据自评和互评结果,制定 改进计划,并在后续课程中实施

2024/1/25
25
教师点评与总结反馈
2024/1/25
教师点评
01
教师针对每组的讨论和表演给予专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
足,提供改进建议。
总结反馈
02
在歌曲的高潮部分,伴奏者需 给予演唱者充分的支持,共同 营造出激昂的音乐氛围。
18
05
舞蹈动作设计与排练
2024/1/25
19
舞蹈动作创意构思
以《采菱》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为 基础,设计流畅、优美的舞蹈动
作。
结合歌曲中的歌词意境,通过舞 蹈动作表现出采菱姑娘的勤劳、
朴实和美丽。
融入江南水乡的特色元素,如划 船、采菱等,展现浓郁的江南风
旋律特点
歌曲的旋律以级进和小跳为主, 流畅而富有歌唱性。同时,巧妙 地运用了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 使得旋律更加生动活泼。
8
歌词解读与情感表达
歌词解读
歌词描绘了水乡孩子采菱的情景,通 过“划着木盆穿过菱塘”、“采呀采 菱忙”等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孩子们 勤劳、快乐的形象。
情感表达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采菱》课件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采菱》课件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采菱》课件•歌曲背景与作者简介•歌词解析与意境描绘•旋律分析与演唱技巧•钢琴伴奏编配与演奏指导•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建议•拓展资源推荐与课外活动建议01歌曲背景与作者简介《采菱》创作背景江南水乡文化民歌素材《采菱》的旋律采用了江南地区的民歌素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歌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现了江南人民勤劳、乐观的精神风貌。

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作者介绍代表作品歌曲风格与特点民族风格01欢快热烈02丰富多彩0302歌词解析与意境描绘歌词逐句解读"水乡的孩子,爱水乡,从小就生长在,南湖旁。

山中的清…歌词开头便点明了歌曲的背景和主人公的身份,以及他们与南湖的深厚情感。

通过描绘清泉和湖水,展现了南湖清新、灵动的自然风光。

"啊,划呀划,啊,划呀划,水乡的孩子爱水乡。

"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水乡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划船的动作,表现了孩子们勤劳、活泼的性格特点。

"采菱采菱,划呀划,船儿飘向水中央。

采菱采菱,心里爽…歌词中详细描述了孩子们采菱的情景,包括划船、采菱的动作和心情。

通过描绘菱角的形状和颜色,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和美感。

歌曲所表达情感与意境0102文学修辞手法运用例如,“水乡的孩子爱水乡”一句通过反复强调,加深了听众的印象;而“菱角青青两头尖”则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菱角的形状和颜色。

03旋律分析与演唱技巧旋律走向及节奏变化《采菱》的旋律优美动听,整体呈现出流畅起伏的线条。

歌曲的节奏明快,以2/4拍为主,强弱规律清晰。

在旋律进行中,运用了附点、切分等节奏型,使得旋律更加富有动感和韵律感。

音准方面,要求演唱者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个音符的音高,特别是在高音部分,要注意不要唱破音。

气息方面,要求演唱者能够运用腹式呼吸法,保持气息的稳定和持久,同时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调整气息的强度和速度。

咬字方面,要求演唱者清晰地咬出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使得歌声更加清晰、准确。

人音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采菱》教案

人音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采菱》教案

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三课《采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歌曲《采菱》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四二拍。

曲调流畅、婉转,歌曲切分节奏以及间奏的巧妙运用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

歌曲中“划呀划”是对采菱时划船动作的描写,也是歌曲的高潮部分,表达了水菱丰收是激动的心情。

歌曲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聆听与学唱,能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认识D.S.反复记号。

2.过程方法:通过感受、体验、歌唱训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感受音乐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准确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认识反复记号、前奏与间奏。

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生回答)在今天这节课上,老师就带领同学们来到江南水乡,去走一走看一看,去感受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回答)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笛声开启今天的音乐之旅。

请欣赏:(音画欣赏江南水乡)师:刚才老师吹奏的乐曲叫做《水乡船歌》。

同学们感受到江南音乐是细腻婉转的还是粗狂豪放的?(生回答)同学们的音乐感知能力非常准确,细腻婉转、柔美动听正是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

江南有好听的音乐,还有美丽的风景,南方和我们生活得北方有着很大的不同,旅途当中你都看到了什么?生回答:船(这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你观察得非常仔细)生回答:水(你找到了江南之所以被称作“水乡”的关键,那就是水多)生回答:桥(水乡的桥可是真的多,就像是歌里唱的“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板缝里长藤萝,三步两桥连水巷啊,条条玉带映碧波”)生回答:植物(水乡是最适合植物生长的了,尤其是长在水里的植物特别多)师:水乡的特点就是水多、船多,人们居住的房屋大多都是依水而建。

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划船。

同学们划过船吗?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划船的动作吧。

小学音乐《采菱》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小学音乐《采菱》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小学音乐《采菱》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采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聆听、学唱《采菱》,体验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感受音乐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体验、启发引导、自主创新,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圆润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体验歌曲的意境,用歌声表达江南水乡民歌的风格特点。

【难点】对节奏准确的掌握,为歌曲配上节奏伴奏。

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采茶舞曲》的歌曲视频,欣赏江南水乡采茶的劳动场景以及江南水乡细腻的音乐风格。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江南水乡姑娘们采茶的劳动场面,那么在这个温柔美丽的水乡,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劳动场景呢?)(二)初步感知1.初听歌曲,学生结合书上的插图欣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内容。

听后讨论得出:这是水乡的孩子们划着木盆采菱的情景。

这里有美丽的南湖、清澈的泉水、甜而爽的水菱,是水乡孩子美丽的家乡。

2.教师提问:谁吃过菱角?知道菱角长在何处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介绍有关菱的知识,并出示菱角的实物图。

(三)学唱歌曲1.复听歌曲,模唱曲调,要求:找出曲调中“do、mi、so、do”各音的位置,试着唱一唱这一乐句。

2.教师分析乐句,讲解十六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以及它们在歌曲中是如何体现江南水乡音乐风格特点的,演唱时声音要细腻、柔美、婉转,同时把水乡孩子爱水乡的感情表达出来。

(教师范唱——学生试唱)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识读歌谱,找出歌曲中“划木盆”的乐句,并唱一唱。

“啊~划呀划,啊~划呀划!”教师范唱并指导,标出重音,唱时加入划船的舞蹈动作。

4.歌词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学习歌词,理解歌词表达的内容,教师按曲谱节奏特点拍打节奏,学生跟随节奏熟悉歌词。

5.歌曲学唱(1)跟着录音小声唱。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家分享,学习同学们喜欢的句子。

(2)随琴分句唱。

节奏可放慢,对于出现的问题逐个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1、认识D.S.反复记号
2、歌曲《采菱》
教材分析:
歌曲《采菱》
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采用六声宫调式,曲调流畅、婉转,歌曲运用了许多十六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以及切分节奏,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

歌曲是一段体结构,为五个乐句组成。

第一乐句(引子后第1-4小节)和第二乐句(第5-8小节)都是方整的4小节乐句,对称呼应;第三乐句(第9-14小节)分裂为由间奏隔开的两个乐节,显得更为活跃,生动;第四乐句(第15 -18小节)节奏拉宽,运用了“”这样的切分节奏,前后模进,模拟了划船时有力的重复的动作节奏;最后乐句扩充为6个小节,旋律较多地出现在高音区,酣畅地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D.S.反复记号,能够准确运用到歌曲之中。

2、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采菱》,知道这是一首具有浙江民歌风格的歌曲。

3、即兴创编歌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创编能力,从而受到爱家乡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掌握D.S.反复记号的作用,并准确运用于歌曲之中。

2、有感情地、准确地演唱歌曲《采菱》。

3、准确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2、准确创编新歌词,并试唱。

教学准备:录音机、电子琴、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设问导入:谁吃过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处吗?
介绍有关菱的知识: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种植物,根在泥里,叶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状,花白色,果实的硬壳有角,因此称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挂图,或展出实物)。

(菱角)
教师引出歌曲,学生读出歌曲名字
板书歌曲《采菱》
二、寓教于乐
1、.请学生认真地听范唱。

(教师的范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唱得要细腻亲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风格。

)学生回答对歌曲的感受。

教师揭示歌曲主题: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乡色彩的歌曲,用优美的旋律抒发了水乡的孩子对自己乡土的深厚情感。

看江南水乡的图片(课件),加深了解。

2、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让学生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随录音轻声哼唱,感受水乡的美,孩子们的快乐。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首歌曲,我们再来听一遍。

(1)这首歌都唱了些什么?
(2)演唱者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的?(播放音乐,学生回答)
3、教师范唱歌谱。

(歌谱的范唱要同样的有感情,流畅而动听,有力度起伏。


4、以乐句为单位进行学唱曲调。

(1)教师教唱2遍。

(2)生随琴视唱。

(3)师生进行接唱练习。

(4)随琴完整视唱曲谱。

5、学唱歌词
(1)听音乐唱词,初步做到节奏、音准。

师生一起随琴唱词
(2)随琴加前奏演唱歌曲。

过渡语:有进步,同学们在唱歌曲时,你发现歌曲里有你不认识的新朋友了吗?
生:有!D.S。

(3)认识反复记号D.S.
师:这首歌曲只有一段,但有了反复记号D.S.,我们就要再唱一遍。

(4)请同学们说说歌曲的演唱顺序。

自己写一段旋律用上D.S。

(5)现在我们就完整的把这首歌曲唱一遍。

师小结:同学们唱得不错,看来大家已经和D.S.反复记号交上朋友了,请你不要把这位新
朋友忘了!
(设计意图:认识反复记号,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此知识,并会在歌曲中运用)
三、创造表现
情感启发,处理歌曲
1、分句处理歌曲
(1)大家看歌曲的前两句都唱了些什么?(创设水乡情景)
师:水乡的孩子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家乡,应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演唱?(抒情)
(2)“动听的泉水”,应怎样唱?
(愉快、欢快的心情来演唱。


学生唱一唱。

(3)请大家听听老师唱第四乐句,看有什么感觉?
(教师范唱“啊划呀划”,并稍加身体动作。

有种流动的感觉)
(4)最后一句又重复了第一
(5)师有感情的范唱。

注意表情内心的结合。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歌曲处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内涵,用表情、歌声来表现歌曲。

)2、随琴完整的唱歌曲。

(要求:面带微笑,有感情)
四、歌曲表演
1、过渡语:同学们的歌声真是太美了!从大家的歌声中可以我们可以感到,今年的水菱肯定是大丰收,让我们一
2、简介:湖中有美丽的荷花和水菱,有许多小船和木盆散落在湖中,“采菱”就是菱角成熟时,人们划着小船或洗澡的木盆去湖中把菱角采摘回来。

采菱时人坐在木盆里,用手轻轻拖拉着菱叶,可以随意进退。

采菱时,用手把菱叶翻转过来,两指轻轻一捏,菱就采到了。

欣赏采菱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给学生展示采菱的图片,以及介绍采菱人是怎样采菱的,使学生了解菱角是怎样采下来的,从而体验了采菱人的劳动情景。


3、学生试着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表演,真正体验采菱时的全过程。


4、小组合作:女生采菱,男生划船,
5、听音乐演唱歌曲,体验江南菱角大丰收的喜悦心情。

五、创编歌词
1、教师示范创作:沂南的孩子爱沂南,从小就生活在西山旁,山上的松林一排排,山下的楼房一幢幢,啊看呀看,啊看呀看,沂南的孩子爱沂南,沂南的孩子爱沂南!
2、教师范唱自己的创作,让学生听。

3、激发创作:我们生活在沂南县,在临沂市,在山东省,在中国,我们可以创作一段,两段,甚至三段歌词把我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抒发出来。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创作,或独立创作。

(2)让学生跟音乐唱一唱新歌词。

(3)生一唱:沂南的孩子爱沂南,从小就生活在沂河边,山下的公路宽有广,山上的牛羊肥又壮,啊看呀看,啊看呀看,沂南的孩子爱沂南,沂南的孩子爱沂南。

(4)生二唱:临沂的孩子爱临沂,从小就生活在大临沂,诸葛文化传四方,红嫂的精神美名扬,啊看啊看,啊看啊看,临沂的孩子爱临沂呀,临沂的孩子爱临沂。

(5)接着是生3,生4……的演唱。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创作让学生有创作的榜样,告诉了学生创作并不难。

让学生不感到创作的困难,启发学生自己创作,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找到成就感,找到了自信,找到兴趣,在歌词的创作中受到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6)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互评,或互评,教师总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评中找自己的不足,在互评中找看到别人的长处,在教师的评价中更深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师:学习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谈谈。

学生反馈:这节课给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从水乡能够联想到我们自己的家乡,因为我们沂南是智圣故里,红嫂故乡,诸葛亮----出自我们家乡,我们应该用骄傲、自豪的心情唱起沂南的孩子爱沂南。

六、完美结课
同学们学习这首歌曲以后,不但认识了新朋友D.S,而且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最让老师欣慰的是你们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创作歌词,用自己创作的歌词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表达艺术
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用舞蹈,也可以用绘画,还可以用相声小品等不同的形式,创作你的家乡表达你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布置课后用不同形式创作,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赞美。

下一节课请同学们展示创作。

教学反思
第一课歌曲《采菱》每个班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特别是对采菱的好奇心,当孩子们了解了采菱的知识后,兴趣都大大的提升了。

课前,我先问孩子们,吃过菱角吗?它长的什么样子?他的味道是怎样的?你喜欢这种味道吗?然后介绍他的外形,生长的环境,并且许诺等同学们都唱好了,老师会带一些给唱的好的同学们尝一尝。

学生听后,马上更加有精神了,学习歌曲的速度也比原来快多了。

这课的知识点是“切分节奏”我把他作为课前的节奏练习,先让孩子们感受这种节奏的感觉,带着他们拍一拍,学生在歌曲中就更容易唱好这个节奏了。

学生能很好的唱准歌曲的节奏,重点和难点都能很好的掌握,并且能用优美的歌声表达歌曲,每个班的孩子都很喜欢这首歌曲,很愿意演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