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精选篇1)
一教学分析
1“功”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
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
简单计算;
(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初中物理《功》教案通用
初中物理《功》教案通用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机械能》第一
节“功”。内容包括:
1. 功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功的计算方法;
3. 功和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学会计算恒力做功,了解功
和能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难点:恒力做功的求解,功和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图钉、绳子、小车、弹簧测力计;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人推车、拉锯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 新课导入:讲解功的概念,分析功的计算公式,强调力、位移
和力的方向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做功,哪些现象不做功;
4. 例题讲解:讲解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
6. 知识拓展:介绍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
1. 功的概念
2. 功的计算公式
3. 恒力做功的求解
4. 功和能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计算题:一同学用50N的力推一辆质量为20kg的小车,小
车在水平面上移动了10m,求该同学做的功;
(2)简答题:简述功和能的关系。
2. 答案:
(1)W=Fs=50N×10m=500J;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机械能》的第三节“功”。具体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重点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分析影响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功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能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学具:小组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小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员举重、抛铅球等体育项目,引导学生
思考:在这些项目中,运动员所做的功与什么因素有关?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分析影响功大小的因素,如力的大小、力的方向、物体的位移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解答例题,强调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
分组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功的题目。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动手操作(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不同位移下的功。
老师指导,纠正学生操作错误。
老师点评学生表现,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
1. 功的定义
2. 功的计算公式
3. 影响功大小的因素
4. 例题解答步骤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1章第3节“功”。本节课主要讲解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
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叫做功。
2. 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 cosθ。
3. 功的应用: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做功、水力发电等。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特别是力和距离的对应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木板、滑轮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2. 讲解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叫做功。引导学生理解功
的概念。
3. 推导功的计算公式:讲解力、距离、角度对功的影响,得出功
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 cosθ。
4. 应用实例讲解: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功的应用,如
克服摩擦做功、水力发电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提
水过程中所做的功。
6. 板书设计:
功的概念: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叫做功。
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 cosθ。
7. 作业设计
(1)题目:计算下列情况下的功:
a. 提着物体匀速上升10米;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九章《机械与功》的第三节“功”,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
章《机械能》,第1节“什么是功”和第2节“功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功的性质,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功。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力与位移方向不一致时的情况。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功的性质以及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小车、滑轮、绳子、重物、米尺、力计、计算器。
2. 学具:每组一套相同教具,计算器,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和一条斜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
使小车移动。
2. 例题讲解:
(1)什么是功?
(2)如何计算功?
(3)功的性质及分类。
3. 随堂练习:给出几道有关功的计算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功
2. 板书内容:
(1)定义:力与位移的乘积。
(2)计算:W = F × s × cosθ
(3)性质: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4)分类:正功、负功、零功。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计算题:给出一个物体受力移动的情景,让学生计算所做功。
(2)选择题:关于功的性质和分类,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
2. 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哪些地方需要加强讲解。
2. 拓展延伸:
(1)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功的例子,如:人爬楼梯、汽车行驶等。
(2)探索如何提高机械效率,减少能量损失。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功》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初中物理 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意义,理解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3. 功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功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功?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有功的概念?
二、讲解功的概念和定义(15分钟)
1. 讲解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结果,表示为W,单位是焦耳(J)。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θ是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三、举例讲解功的计算(15分钟)
1. 举例讲解: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力的作用,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如何计算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不一致,如何计算功?
四、讲解功的实际应用(15分钟)
1. 讲解功的意义:功是物理学中衡量能量转化的量度,它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 举例讲解:功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如电梯、汽车等。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1. 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让学生思考:功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六、总结(5分钟)
1. 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强调功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
1.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024年初中物理《功》教案通用
2024年初中物理《功》教案通用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机械能》第一节“功”。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尤其是在非水平方向上的力做功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斜面、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利用实验小车和斜面,演示在不同高度放手后,小车滑行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距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知识讲解
(1)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解释各物理量的含义。
(3)分析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 例题讲解
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力做功的计算。
4. 随堂练习
出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条件下力做功的大小,观察能量转化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
1. 功的定义
2. 功的计算公式:W=Fs
3. 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4. 例题解析
5. 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
教案:《功》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3节《功》。本节主要介绍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
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叫做功。
2. 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 cosθ,其中θ为力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应用: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力做功,物体的能量就会发生变化。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让学生观察一个举重运动员举重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举重
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多少功?
2. 概念讲解:
介绍功的定义,强调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叫做功。
3. 公式讲解: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解释各符号的含义和运用。
4. 例题讲解: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
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 实验操作: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7. 板书设计:
板书功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应用实例。
8. 作业设计:
题目1: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求这个
力做了多少功?
答案1:50J
题目2: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个力,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不一致,如何计算这个力做的功?
初中物理人教版功教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功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1)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一桶水行走,引发学生对功的疑问,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功。
2. 探究功的概念:
(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
(2)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总结出功的概念:功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
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3. 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1)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计算功?
(2)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4. 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才能算做功?
(2)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
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5. 运用功的概念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引导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提着一桶水行走所做的功。(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功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
1. 功的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力对物体做功。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s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单位:焦耳(J)。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功的计算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功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
2. 新课:讲解功的概念,介绍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3. 实验探究:安排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功的计算结果。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功的计算,如人爬楼梯、物体滑坡等。
5.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功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
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功》,内容包括:
1. 功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2. 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
3. 正功与负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能正确区分正功与负功;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正功与负功的区分。
难点: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米尺等;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推门时,门轴处的手更容易感到疼痛?
2. 知识讲解:
(1)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
(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W=Fs;
(3)讲解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通过实例解释正功与负功的概念。
3. 例题讲解:
(1)计算水平方向上的力对物体做功;
(2)计算斜面上的力对物体做功;
(3)分析正功与负功的实例。
4. 随堂练习:
(1)让学生计算不同方向上的力对物体做功;
(2)判断给出的实例中,力是做正功还是负功。
5. 学生实践操作:
(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用米尺测量位移;
(3)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六、板书设计
1. 功的定义;
2. 功的计算公式:W=Fs;
3. 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
4. 正功与负功的概念;
5. 例题及解析。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初中物理功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具体内容包括: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方法,以及与实践相结合的简单
案例。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功的物理意义,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弹簧测力计、直尺、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利用弹簧测力计演示提起物体时,力的大小与物体移动的距离
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大小和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做功有什么影响?
2. 知识讲解
(1)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讲解各物理量的含义。
3. 例题讲解
(1)计算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所做的功。
(2)计算斜面提起物体时,力所做的功。
4. 随堂练习
(1)在直接提起物体和斜面提起物体时,哪种方式做功更多?
(2)如何计算摩擦力所做的功?
5. 学生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情况下力所做的功,并计算结果。
六、板书设计
1. 功的定义
2. 功的计算公式
3. 例题及解答
4. 随堂练习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计算直接提起物体和斜面提起物体时,力所做的功。
(2)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已知摩擦系数和物体
的质量,求物体移动一定距离时,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
(1)直接提起物体时,功 = 力× 距离;
斜面提起物体时,功 = 力× 距离× cosθ。
初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第一章:功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及表达式。
2. 功的计算:计算功的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功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难点:功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功的概念。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定义: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力的乘积。
3. 推导功的计算公式:W = F ×s ×cosθ。
4. 分析实例: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功的性质与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功的性质,掌握功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功的性质:功的正负及意义。
2. 功的应用: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功的性质及应用。
2. 难点: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功的应用。
2. 利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功的性质。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功的应用。
2. 讲解功的性质:功的正负及意义。
3. 分析实例: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功的应用:功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第三章:力与功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力与功的关系,掌握力对物体做功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力与功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下151《功》WORD教案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
教学过程:
一、边学过程——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和导学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知道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
3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4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5了解功的原理
学法指导:
以学生自学、生为生师为主,教师点疑为辅,边学边教边测边练。
导学问题:
1怎样才算“做功”?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2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3如何判断是否做功?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4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二、边练过程:自学效果检查、巩固练习题
1.在物理学中规定叫做力对物体做了功。功等于,它的计算公式是,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用符号来表示。
重为1000N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10m,小车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3倍,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J;小车重力做的功为
2.重为1000N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10m,小车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3倍,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J;小车重力做的功为
3. 正常人的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功率为1.5W,那么在一天时间内心脏做功J,这些功可以把一个质量为600N的人匀速举高 m.
4.在下列各种情况中,所做的功各是多少?
(1)手用向前的力F推质量为m的小车,没有推动,手做功为.
(2)手托一个重为25 N的铅球,平移3 m,手对铅球做的功为.
(3)一只质量为m的苹果,从高为h的树上落下,重力做功为.
5.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功率的计算公式是,它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符号是。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功》教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功》教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机械功的概念,能用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并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以___同学提着一桶水在水平方向前
进为例,引出了力学中“功”的概念,即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教师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力学中的功,并引导学生讨论三个例子中是否有力做功。最终得出结论,力学中的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在计算功的时候,力越大,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所做的功越多。功的计算式为W=FS,单位为焦耳(J),即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
通过的距离是1米。
五、板书设计
1、力学中的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
2、计算功的公式为W=FS。
3、从原理上来说,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去功。
注:此处无需删除任何段落,只需进行小幅度改写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第一节功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投影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3、用重5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10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m,拉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三)功的原理
师:我们已经知道使用简单机械可省力、省距离、改变力的方向,那么能省功呢?
启发引导学生猜想。
投影:用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图示。
师:要得到不用机械提升物体和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所做的功,分别要知道什么?怎么得到?通过图示加以说明。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数据?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生:思考讨论,在图上指出要测的量。讨论用怎样的方法最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收集证据。
生:进行计算、说操作步骤,协助教师完成实验。
教师总结强调。
投影练习题:使用自重可以忽略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课堂小结:
在学生自我归纳小结后,教师投影小结内容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即W=F×s
注意:F≠0,S=0时不做“功”;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4、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布置作业
P107 动手动脑学物理1 2 3 4 5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