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还有许多冤屈之事
新闻事件热点2016写作素材

2月1日16点30分左右,浙江玉环县1名老人在公路中间摔倒,期间有车辆和行人不断经过,但都只是看看,并没有人去搀扶老人的意思。
在16点35分的时候,一名路过的司机发现了躺在地上的老人,但也只是下车查看路况,随后,也开走了。
在16点38分,一辆白色轿车将老人碾压,拖行了一段距离,才停了下来。
轿车驾驶员被告知撞人了,下车查看老人的情况并报警。
根据监控记录,在老人摔倒以后的8分钟时间里面,有4辆车和23个行人经过。
在这期间1名和老人认识的老年女子经过,她当时叫了他几下,没反应,就去老人家中找人帮忙,等她回来的时候老人已被轿车碾压。
目前,这起事故还在进一步的处理之中。
事实+国外好人法:反咬一口将被罚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的事件,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老人摔倒无人搀扶。
传统美德陷入了莫名的尴尬,如何破解当下社会老人摔倒无人敢扶、“扶不起”之困?而在国外,则有着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
无偿救助免责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制定的法律中都有相关的条款予以保障。
它们都是在紧急状态下,为救助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给被救助者造成某种损害时免除责任的法律。
制定法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豁免见义勇为者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责任,鼓励见义勇为。
加拿大一些省的法律规定,施救行为对一般疏忽造成的伤害不担责。
《魁北克人权宪章》规定:“任何人必须救助处于危险中的人,通过亲自救助或联系急救机构,为危险中的人提供必要的急救,认为救助过程会给自身或第三方身体造成伤害或有其他法律认可的理由除外。
”见死不救必惩法国刑法规定,当他人遇到危险而没有提供必要的救助,可被处以6年监禁和相当于70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德国刑法典第323条c项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困境发生时需要救助,根据行为人当时的情况急救有可能,尤其对自己无重大危险且又不违背其他重要义务而不进行急救的,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
”意大利刑法规定,对见死不救者处以最高1年的有期徒刑或相当于2.26万元人民币的罚款。
古代法律伦理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古代法律伦理是研究古代社会法律制度与伦理道德关系的学科,通过对古代法律案例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在法律实践中的体现。
本文以汉武帝时期“巫蛊之祸”为案例,探讨古代法律伦理问题,以期对当今社会法治建设有所启示。
二、案例背景汉武帝时期,巫蛊之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冤案。
巫蛊,是指用巫术诅咒他人,企图加害于人的行为。
当时,汉武帝沉迷于长生不老之术,而巫蛊之事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为了查明真相,汉武帝下令全国大肆搜捕巫蛊犯,结果导致大量无辜者被牵连其中,造成了严重的伦理灾难。
三、案例经过1. 巫蛊之事发生据《汉书》记载,巫蛊之事始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当时,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通奸,为掩盖罪行,他们共同实施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
不久,巫蛊之事败露,阳石公主被处死,公孙贺被免职。
2. 汉武帝下令全国搜捕巫蛊犯巫蛊之事发生后,汉武帝下令全国大肆搜捕巫蛊犯。
在此过程中,一些官员为了迎合皇帝,滥用职权,制造冤案。
他们随意指认无辜者,甚至逼供、刑讯逼供,使得大量无辜者被牵连其中。
3. 巫蛊之祸的扩大在搜捕巫蛊犯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为了扩大战果,甚至不惜捏造罪名,使得巫蛊之祸不断扩大。
据《汉书》记载,当时长安城内,人人自危,相互猜忌,甚至有人为了自保,主动告发他人。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无辜者被牵连其中,遭受了残酷的迫害。
4. 巫蛊之祸的平息巫蛊之祸持续了数年,直到汉武帝晚年,才逐渐平息。
在此期间,许多无辜者遭受了冤屈,甚至家破人亡。
汉武帝晚年,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下令宽恕被牵连的无辜者,并追责相关官员。
四、案例反思1. 法律伦理的缺失巫蛊之祸的发生,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法律伦理的缺失。
当时,汉武帝为了打击巫蛊之术,不惜滥用职权,导致大量无辜者遭受冤屈。
这表明,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遵循伦理道德原则,不能为了打击某种犯罪行为而损害无辜者的权益。
2. 官僚体制的弊端巫蛊之祸的发生,也暴露出汉武帝时期官僚体制的弊端。
关于志向的议论文800字5篇

关于志向的议论文800字5篇关于志向的议论文800字【篇1】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
——题记我们都想获得成功。
但是,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想去哪里、想成为什么人有一个毫不动摇的理想,成功才有可能实现。
一个人的志向的确能够决定这个人的未来。
达尔文9岁时对他父亲说:世界上还有许多未被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
而当时的他在老师眼里不过是个异想天开“不务正业”的学生。
可是,达尔文却为了这个梦想一直努力着。
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
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摧毁了神造论。
他自己最终也成为了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先驱。
没有理想的人,就像一艘无舵的孤舟,终将被大海吞没。
南后主李煜。
文采风流。
凡是中国人,凡是识点字的,对李煜写的词多多少少都会知道一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确,在文坛上他的地位是没有异议的。
但作为君主,亡国后不思东山再起。
最后客死异乡,他是失败的吧。
歌德说过:“人人心中有盏灯,强者经风不熄,弱者遇风即灭。
这盏灯,就是理想。
16岁的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去读书,临行前,就作诗一首以铭其心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彰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
此后的20多年里他不断地努力,经历了一场场血雨腥风的斗争,带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战,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引导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成功需要一个理想。
关于志向的议论文800字【篇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人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美貌,但不可以没有理想!若要看一个人是否真正存在于这世界上,就要看他到底有没有理想!”的确,没有理想的人于这世界只是一堆行尸走肉罢了,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一个人只有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理想,他的人生才会有意义,他的存在才会有价值!正反论述有理想的人会为了他们的理想奋斗一生,矢志不渝!如西周姜子牙者,年近九十,仍每日垂钓溪畔,直钩钓鱼,坐等贤者。
拒绝冷漠演讲稿(优秀5篇)

拒绝冷漠演讲稿(优秀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5篇拒绝冷漠演讲稿,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拒绝冷漠演讲稿篇一为什么社会发达了,人却退步了,不要说城市就是农村也缺少了亲情,有句话说的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什么有那么多无知的人理解不透啊,看着监控上小女孩被压倒的时候,双手在那摇摆,真的是摇动着我的心,那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和你们这十八位成年人一样的生命,你们真的狠心就这样走过,特别是一位妇女还带着孩子,真不知道这件事在你自己的孩子心中会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心情,不管你有多害怕,为什么你就不能张嘴帮着呼救下,相信不管最后能改变生命,最起码你的。
良心安稳了,现在社会很多人老抱怨为什么好事不降在自己身上,一味的去索求,没有付出何来的回报,看着50多岁的大妈,再接到钱的时候还说了句,先拿去给孩子看病,多么淳朴的一句话,还有些人说是炒作,如果真的是炒作真希望人人都能拿着大妈的心态去炒作,这样即便别人说是炒作,可是自己心里面也是问心无愧的。
小悦悦走好,天堂上没有车辆再也不会伤害到你了,相信不久你还会回来,当你再回来的时候我相信,社会不会让你失望。
人人都会拥有一颗挚爱的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多么美好。
几年前的“彭宇案”似乎为国人“助人为乐”的基本道德套上了一个“魔咒”,石家庄大学生助人前拍视频留证据的行为源于此,广东佛山“冷血路人”事件则用鲜血和生命将“魔咒”的魔力演绎至极致。
在。
这个背景下,校长“撑腰体”突然红遍网络,反映出公众拒绝冷漠的呼声越来越高“撑腰体”带着很明显的“保护主义”,却是最具人性的“保护伞”,它保护的是人最根本的道德善意,保护着社会道德和社会正义向前发展。
纵观新闻事实,救人后被诬陷的案例屡见于报端,救人者扛着无端罪责,蒙受着不白之冤,救人扶人之后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本就是一种不公平。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八月联考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2024年8月12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一)现代文阅卷Ⅰ(本题共5小题,19分)七万年前,我们的先祖只是无足轻重的动物。
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并不比水母更大。
今天,我们却称霸这个星球。
人类是如何把自己从在非洲的一角自生自灭、毫不起眼的人猿,变成地球主宰者的呢?通常,我们会在个体水平上寻找我们与其它所有动物的差异。
我们想要相信,自己有与众不同之处——我的身体、我的大脑,让我比狗、猪,或是黑猩猩更高等。
但事实却是令人难堪的:在个体层面上,我们和黑猩猩很相似。
并且如果把我们中的任何一员和一头黑猩猩放在孤岛上,黑猩猩绝对会比我们生活得更好。
真正使人类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质,不是在个体层面上,而是在群体层面上。
人类能称霸这个星球是因为他们是唯一可以灵活大规模合作的动物。
有些社会性昆虫,如蜜蜂、蚂蚁等,它们也可以大规模地合作,但没有像我们这么灵活。
它们的合作方式十分死板。
蜂巢总是用同一种方式运转,即使出现了新的机遇或危险,蜜蜂也无法很快改造他们的社会系统。
其他群居的哺乳类动物,如大象、黑猩猩等,它们可以更灵活地合作,但只能是小规模的,因为黑猩猩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之间的熟悉。
唯一能将这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能灵活地大规模合作的动物,是我们——智人。
一对一,甚至十对十,黑猩猩也许都比我们强。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例句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例句《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1.引言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句古语:“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这句话简洁地表达了对恶行和冤情的谴责,体现了我国人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句名言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对我们当下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2.深入解读观察这句名言可以发现,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另一部分是“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我们来解读第一部分。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意味着恶劣行为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是极大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善良、仁慈的人。
这种恶行不仅仅损害了受害人的利益,更是摧毁了社会的道德风气和公平正义,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再来理解第二部分。
德莫大于白人之冤,这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冤屈和冤情,正义尤为重要。
如果有人因为冤枉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那么这是对正义和道德的践踏,也是对人性的摧残。
我们必须坚持追求公正,打破冤屈,还受害者一个清白的名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3. 总结与展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古代的名言“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加以梳理。
在当今社会,这句名言所蕴含的道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始终反对恶行,保护善良的人们,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同时也需要坚持追求真相,伸张正义,打破冤屈。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公正,每个人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这句名言所表达的道义是非常深刻的,我们应该把它作为行为准则贯彻在自己的生活中。
面对恶行和冤情,我们要有勇气伸张正义,不要袖手旁观;要用善良和公正对待他人,为社会营造良好的风气与秩序。
愿我们能够共同努力,让“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以上就是我对这句名言的个人看法,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当今社会男人更累

辩论的过程分为两大阶段:赛前准备和比赛。
很多人更注重比赛,但是根据本人的拙见,赛前准备更为重要,比赛胜利的队伍,往往都是赛前准备充分的队伍。
下面分别就这两个阶段,谈一点经验。
准备阶段分为3个过程:第一、破题——即深刻理解辩题的中心思想,剖析辩题反应的核心问题。
破题是个方向性问题,一旦解错了,方向就错了,走的再快也是南辕北辙。
举个例子:某比赛,本人是评委,正方辩题是:专才比通才更适应社会。
他们的立论基础是通才根本不存在。
所以,一辩陈述就已经判定正方输了。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破题出问题了,辩题既然这么出,就已经给定一个假设:通才和专才是并列存在的。
他们根本就没理解辩题,就盲目论证,论证的再充分、再严密也是没用的。
这里顺便谈谈辩题,辩题就是辩论一方的论点,一个好的辩题必须具备可辨性,双方都要有可辨的空间,二者非此即彼,矛盾冲突明显,并且没有学理和道德上的优劣之分,否则这就是一个烂辩题。
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好的辩题,都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任何一个好的辩论员,都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绝不会反复纠缠于某个辩题。
希望从辩论赛当中,探寻真理的人根本不明白辩论赛的真正目的。
第二、立论——即为了证明论点(本方观点)确立分论点,以支持本方观点。
立论不能太少,否则根基不稳,独木难支;也不宜过多,否则战线太长,首尾难顾。
一般3~4个较好,形成鼎足之势。
作为分论点,首先必须是无懈可击的,站得住脚的。
分论点是为了支持观点的,分论点本身就漏洞百出,非但不能支持观点,还会成为负担,成为对方攻击的对象。
其次,分论点对于观点的支持,越直接越好。
例如让你论证某个东西是鸡蛋,你的分论点是“它是圆的”,这就离题太远了,虽然也可以论证,但是太间接;如果你的分论点是“这东西是母鸡生的”,这就非常直接了。
第三、论证——即运用充分论据通过严密的推理证明观点的过程。
论证要满足两个条件:1、论据充分、有力;2、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先谈第一点“论据充分、有力”,我不知道你是大学还是中学,如果你学过写论文,应该知道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与封建社会压迫》

《《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与封建社会压迫》1. 引言1.1 概述《窦娥冤》是明代杂剧,描绘了一位自始至终忍受不公平待遇的女性主角窦娥。
这部作品通过窦娥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本文将着重分析《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呈现封建社会压迫问题的意义与价值观念反思。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概括了文章内容,并陈述了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将重点探讨《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包括女性角色介绍、被剥夺权利的描写以及对封建社会压迫的反抗。
第三部分则聚焦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涉及婚姻制度下女性地位低下和限制、家族观念下的物化和妄议等方面。
第四部分从凸显出封建社会压迫问题意义与价值观念反思的视角,解读该作品在敏感性提高、反思和启示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与启发方面的作用。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观点,并提出了对封建社会压迫问题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与封建社会压迫问题,揭示封建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剥夺,引发人们对当代女性地位和权利的思考。
此外,文章还将探讨《窦娥冤》对于现代社会解放、平等和自我意识重要性的启示,并提出对封建社会压迫问题进行反思与反省的观点。
通过深入剖析该作品所展示的封建压迫问题,本文旨在唤起读者关注当代社会中女性权益并推动性别平等进程。
2. 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2.1 女性角色介绍在《窦娥冤》这部文学作品中,描写了几位鲜活的女性角色。
其中,窦娥是故事的主要女性角色,她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坚强的年轻女子。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次要的女性角色,如窦家庄主人妇、窦氏等。
2.2 女性被剥夺权利的描写《窦娥冤》中生动地展示了女性被剥夺权利的悲惨情境。
封建社会里,女性地位极低,无权无势,在家族和社会中受到种种压迫和束缚。
窦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被迫嫁给一个她不爱的男子,并且受尽侮辱和虐待。
她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就像许多其他女性一样被迫接受既定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暴安良的公安职责何在?
中央巡视组你们真的来云南了吗??????
请版主开道让我叙述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北闸镇派出所所长不
作为。
各位网友,各位公民大家好:
当今社会还有许多冤屈之事,都是司法不公所致,在昭通市昭阳
区北闸镇艾家海坝村,于2012年11月15日凌晨2点左右,在潘明
繁任北闸镇派出所所长期间,艾必树家遭人暗算,有人砸开窗户玻璃,
扔进8个汽油燃烧瓶,妄图烧灭人和房屋,还好家人发现得及时,烧
毁了一些家具,才没有酿出人命。这种纵火案在海坝村是史无前例的。
当天晚上艾必树家就报了案,北闸派出所派人去看了现场,第二
天,刑侦和派出所又去看了现场,他们说:“可能有十斤汽油”。这些
人真是丧心病狂,等到他们走的时候,北闸派出所的同志对艾必树家
人说:“你们给相信我们,如果不相信我们,可以把你们的案子往上
报”。艾必树家人当时就对派出所说,我们怎么不相信你们,我们相
信你们,希望你们尽快给我们破案,他说好。
可是从这以后,到现在已经快两年了,没有过问,我们去派出所
问,潘明繁所长对我们说,这个案子他破不了。这是什么原因?为什
么公安不作为?难道是我们没有钱吗?还是——?
更其荒唐的事,艾必树因为本村村民土地征收,替村民说了几句
公道话,却遭到北闸镇派出所所长兼副镇长潘明繁的打击报复和陷
害,加个莫须有的罪名抓捕,但又没一个犯罪说法,这完全是滥用职
权。却伤害了无辜的老百姓,到底公正何在?法律何在?我们大头百
姓的生活真的很难很难,希望各位网友给我关怀和鼓励,希望各个媒
体来调查。我保证我以上所说的都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