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

三国演义出名典故有哪些《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底蕴,故事中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
下面将介绍《三国演义》中出名的典故。
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经典场景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场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以东吴对抗曹魏为背景。
典故中最为出名的部分是诸葛亮用上了火攻,通过南风,点燃了曹军的战船。
这个典故形成了“火烧赤壁”的成语,用来形容战火连天的激烈战场或是一场大而灾难性的战斗。
二、曹操劝诸葛亮之事这个典故发生在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给曹操送亲自手书的亲笔信。
曹操看到信上写的是自己即将败亡,让他放弃对中原的统治。
曹操被信中诚挚的和平呼唤所感动,他想到了自己带兵入川灭蜀的决心所给国家造成的破坏,深感忏悔。
这个典故后来形成了成语“劝白日之下,不如在朝”。
指的是面对逆境,有的时候成功并非坚持到底,而是放下面子和个人私欲,退让做出妥协和调和。
三、卧龙诸葛亮卧龙是指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富有智慧的谋士之一。
他通过巧妙地布局、谋略,帮助刘备一方取得了很多胜利。
因此,后人将他的名字与智慧深深地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也用“卧龙”来形容别人极具智慧的行为或者才能。
四、三分天下三分天下的典故来自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之间的势力争夺。
刘备失败之后,天下由曹操和孙权瓜分。
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了魏国;孙权则建立了吴国。
这个典故形成了成语“三分天下,各自为政”,用来形容局势分割,各方按照各自的目标行动。
五、曹操的铜雀台铜雀台是曹操在洛阳建立的宴会场所。
据说,曹操在铜雀台上设宴,诱杀了袁绍的文官“四十二士”。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明明有困局却装作毫无顾虑的面对局面。
后来,成语“铜雀台上一觞酒”就用来指形势危急或者看似无所谓的行为。
六、汉献帝的越女割鼻典故中,献帝刘协在曹操的迫逼下,给自己的宠妃丁姬切去了鼻子,为了展现对丈夫的忠诚。
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典故

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典故1. 诸葛亮简介2.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2.1 三顾茅庐2.2 星火燎原2.3 忠诚于刘备3. 诸葛亮才智与谋略3.1 鞠躬尽瘁3.2 草船借箭3.3 空城计3.4 罗织诸葛4. 诸葛亮的文化影响4.1 崇尚仁义道德4.2 学术造诣4.3 诸葛亮与道教5. 诸葛亮典故的传承与影响5.1 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5.2 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结论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与刘备共同建立了蜀汉王朝,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的典故。
本文将从诸葛亮的简介、与刘备的关系、才智与谋略、文化影响以及典故的传承与影响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地探讨。
1. 诸葛亮简介诸葛亮,字孔明,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于公元181年,早年以儿时的聪明才智而被人们认知,随后成为诸葛氏家族的继承人。
他年轻时以勤奋好学、精通文官和武将才能而闻名于世。
2.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2.1 三顾茅庐曹操统一北方后,刘备担心自己的安全,发动了对江南的远征。
在刘备远征期间,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刘备,并提出对刘备的忠告,劝他返回蜀地。
经过三次拜访,刘备终于认识到了诸葛亮的才华与忠诚,决定接纳他为自己的军师。
2.2 星火燎原自从加入刘备的队伍后,诸葛亮发挥了他的才智,采取了多种方法来扩大刘备的势力。
他提出的两个重要战略决策,即火烧博望坡和造木牛流马,使得刘备得以击败敌军并稳定势力。
2.3 忠诚于刘备诸葛亮一生忠诚于刘备,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政务方面,他都坚定地支持刘备的领导。
他尽力为刘备提供智慧和建议,并倾尽全力为蜀汉王朝的建立而奋斗。
3. 诸葛亮才智与谋略3.1 鞠躬尽瘁诸葛亮的才智和谋略在许多典故中得到了体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条。
这个典故表明了诸葛亮对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忠诚。
3.2 草船借箭在与曹军作战时,蜀军缺乏箭矢。
诸葛亮设计了一个计策,利用草船借箭,成功地向曹军借来了大量的箭矢,为蜀军提供了重要的战斗资源。
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出⼭的历史故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风云⼈物,他的神机妙算和呼风唤⾬的本领在纷乱的三国演绎的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诸葛亮最经典的出⼭故事相信很多⼈都有所了解,⼩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三顾茅庐诸葛亮的故事 公元201年,曹操亲⾃讨伐刘备,刘备投靠荆州刘表。
刘表亲⾃到郊外迎接刘备,安排刘备在新野屯兵。
公元202年,刘表命令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遭遇到夏侯惇、于禁、李典军队的抵挡。
刘备假装退兵,设下埋伏。
李典认为这是刘备的计策反对贸然进军,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
刘备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
刘备在荆州数年,感慨时间的流逝,积极寻找机会实现⾃⼰的政治抱负。
他四处招揽⼈才,为⾃⼰出谋划策。
其中,刘备最赏识的是徐庶。
有⼀天,徐庶对刘备说,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是当今少见的⼈才,既有学识⼜有谋略。
于是刘备就和关⽻、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归。
不久,刘备⼜和关⽻、张飞冒着⼤风雪第⼆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封信,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挽救国家危亡局⾯的意思。
过了⼀些时候,刘备斋戒了三天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个⼈去叫,如他不来,就⽤绳⼦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顿,⼜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统⼀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赞叹不已,并恳请诸葛亮出⼭。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于是答应出来辅助刘备成就⼀番事业。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

三国演义典故归纳《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以下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著名典故的归纳和详细介绍:一、桃园三结义1. 定义:桃园三结义是指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结为兄弟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举行结义仪式,发誓共同抵抗腐败的东汉朝廷,拯救百姓。
三人结义后,一同投奔了刘备的叔父刘焉,开始了他们的抗曹事业。
二、赤壁之战1. 定义: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
2. 详细介绍:曹操为了消灭孙权和刘备,率领大军攻打赤壁。
孙刘联军在周瑜和诸葛亮的指挥下,采取火攻战术,大败曹操大军。
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空城计1. 定义:空城计是指诸葛亮在敌军来袭时,故意留下空城,使敌军产生恐慌和疑虑,从而达到退敌的目的。
2. 详细介绍:诸葛亮为了掩护蜀军撤退,故意留下空城。
司马懿率领魏军来袭,看到城中有诸葛亮亲自弹琴,以为有埋伏,立即撤军。
四、万事具备只欠东风1. 定义: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是指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关键的因素。
2. 详细介绍: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预测到风向将改变,有利于火攻。
但他需要东风的帮助才能实施火攻。
周瑜为了东风,焦急万分,而诸葛亮则通过祭祀东风的方式,成功引来了东风,使得火攻得以实施。
五、曹操败走华容道1. 定义:曹操败走华容道是指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的典故。
2. 详细介绍: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败退过程中通过华容道逃跑。
在华容道,曹操遇到了关羽,因为之前关羽曾受到曹操的款待,所以关羽放过了曹操。
六、三顾茅庐1. 定义: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事业的典故。
2. 详细介绍:刘备为了寻求诸葛亮的帮助,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出于对刘备的尊重和信任,最终答应出山辅助刘备。
关于诸葛亮的十个典故

关于诸葛亮的十个典故
1.草船借箭:诸葛亮在战争中用计谋,借来了大量箭矢,成为了战争的胜利保障。
2. 空城计:诸葛亮在战争中用计谋,用空城计欺敌,最终获得了胜利。
3. 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最终说服他接受自己为军师,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
4. 七星灯:诸葛亮制造了七盏灯,用于预测天气,成为了古代气象学的代表之一。
5. 草庐三顾:诸葛亮在草庐中接待了周瑜,让他下定决心与曹操联手,最终获得了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6. 木牛流马:诸葛亮制造了木牛流马,可以在无风无波的情况下移动,成为了古代机械工程的代表之一。
7. 赤壁鏖兵: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以火攻欺敌,最终获得了胜利。
8. 竖犬伏兔:诸葛亮在战争中用计谋,利用敌军的虚张声势,最终获得了胜利。
9. 凤雏岗:诸葛亮在凤雏岗与曹操发生战争,用计谋战胜了曹操,成为了古代军事策略的代表之一。
10. 立木为誓:诸葛亮在三分天下的战争中,与曹操以立木为誓,最终获得了胜利。
- 1 -。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浅析

写作提纲题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浅析》总论: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
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克己奉公的千古贤相,他鞠躬尽瘁,效力蜀汉,是忠臣的典范。
本论:一、诸葛亮的神人形象1.1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1.2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代表。
1.3诸葛亮立身严谨,处事公正,是严正的典范。
1.4诸葛亮两袖清风,清正廉洁,是清官的楷模。
二、诸葛亮的缺点和不足三、作者塑造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目的和意义3.1诸葛亮的品德修养成为后世文人敬仰的最高境界3.2用他的政治理想和作为教育人3.3用他的军事才华鼓舞人3.4用他的气质风度感染人结论:诸葛亮是一位表面及内在气质超凡脱俗、心胸宽广、具有远大理想和卓越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忠效祖国、一生清正廉洁、为人公正并知恩必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浅析***内容提要: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
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
《三国演义》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他是智慧的化身、正义的代表、忠于职守的模范,是一个让人们万世景仰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读后感及诸葛亮人物赏析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及诸葛亮人物赏析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国演义》读后感及诸葛亮人物赏析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及诸葛亮人物赏析(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及诸葛亮人物赏析怎么写?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三国演义典故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故一、诸葛亮1、初出茅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
曹将夏侯悙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树立了自己的威望2、火烧博望坡: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相助,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刚好曹操大将夏侯悙杀奔新野。
诸葛亮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埋伏在博望,调赵云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埋伏放火。
夏侯悙轻敌,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伏兵夹击,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
诸葛亮一战成名,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
3、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
诸葛亮留下空城,在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
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
曹兵逃奔出城,被赵云截杀,大败而归。
4、诸葛亮舌战群儒:曹操大军沿江结寨,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东吴君臣惊疑忧惧,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为联吴抗曹,诸葛亮前往柴桑游说孙权,诸葛亮与东吴张昭等谋士,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有七人被诸葛亮驳得有口难辩。
黄盖与鲁肃引诸葛亮见孙权,诸葛亮使用激将法,终于同意联合抗曹。
5、草船借箭:赤壁战前,周瑜决意要杀诸葛亮,于是委任他十日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
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
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借回十万多支箭,周瑜自叹不如。
6、巧借东风:赤壁战前,诸葛亮与周瑜制定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江上直刮西北风,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反而会烧到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
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简介及典故,欢迎阅读。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备,为了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础。
蜀汉开国后,被封为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光复大汉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将而失败,最后病逝于五丈原。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政举措
▲政治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28]
▲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
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
”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
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28]
▲军事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
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
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
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诸葛亮历史评价
▲汉末三国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孙权:“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30]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