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爱莲说

合集下载

周敦颐的爱莲说

周敦颐的爱莲说

周敦颐的爱莲说《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于嘉祐八年(1063年)五月创作的一篇散文,被收录于《周敦颐集》之中。

该文言简意赅,仅百余字便巧妙运用托物言志与衬托技巧。

通过对比莲、菊、牡丹,先述渊明偏爱菊、众人喜爱牡丹,再强调作者独爱莲,尤其突显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性。

后文议论中,深刻揭示三花象征意义:菊如隐士,莲似高士,牡丹代表荣华。

简洁总结中,透露出人们的不同追求,而作者对莲花的极力称颂,则含蓄表达了他对世俗富贵的轻视,以及对保持清高不染的执着追求。

借助物品以表达思想情感,是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使人感到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就很多人了!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高三议论文爱莲说

高三议论文爱莲说

爱莲说读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觉得他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说得太自负,不符合事实。

莲花,亦名荷莲,别称芙蕖、芙蓉等。

在我国,自古至今,人们都喜爱莲花,农村中给女孩取名字,总喜欢带上一个“莲”字,诸如金莲、银莲、玉莲、翠莲等等,在文坛上。

那赞美莲花的篇章更是举不胜举。

早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有了“集芙蓉以为裳”的诗句,可想在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心目中,莲花是多么可爱了。

纵横古今,爱莲的岂独是那位周老夫子呢!每当盛夏,清清的池塘便被荷花撑起的绿伞挤满了,在这一柄柄绿伞之间,一朵朵荷花卓然开放。

红的,像一盏盏宝灯;白的,像一只只玉碗,它们没有牡丹的浓艳,没有桃花的纷集,却叫你看不够,喜不尽。

微风吹来,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枝枝花梗轻轻摇曳,那美丽的莲花便会吸住你的目光,钉住你的脚步。

我从小就喜爱莲花。

盛夏时节,我和伙伴们一起嬉游在莲花丛中。

我们常常扳着莲梗,像亲小弟弟、小妹妹那样把莲花贴在脸上;我们更爱莲花结出的莲蓬;在夕阳的余晖中,我们横坐在小桥的沿边,头顶着荷花,嘴里磕着莲籽,真是其乐无穷。

不过,使我真正懂的莲花的美,那还是归功于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原来,人们之所以普遍地爱莲,是因为莲花有着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那以后,我每次走过莲塘,都要久久地凝望荷花,我想那池塘的底部,是何等样的一个龌龊世界,那里沉淀着的污水带来的渣滓,腐烂着枯死的水草。

我们走下池塘,每移动一步,塘底便“咕嘟咕嘟”地冒臭气来,莲花就是从这污泥的世界中生长出来的;可它们冰肌玉骨,没有半点污痕,亭亭玉立于清清的涟漪上,没有半点妖艳,没有半点雕饰,风致天然,怪不得有人把莲花誉为花中君子。

但我后来发现,周敦颐却有言之未到之处。

有一次,我听老师讲赵树理的作品《套不住的手》,老师说:“赵树理这篇作品好,还有一个方面,那就在于作者把陈秉正这个形象写成了群星中的佼佼者,而不是把他写成了独脚的莲花。

爱莲说多少字

爱莲说多少字

爱莲说多少字《爱莲说》全文字数119字,题目3字,共122字。

原文:《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释义: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扩展资料: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艺术特点:1、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2、简要直切。

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

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情的抒发。

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宜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

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而无文意不足。

3、手法多样。

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

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

爱莲说教案3篇

爱莲说教案3篇

爱莲说教案3篇爱莲说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2.背诵课文教学设想1.课型:语言自读涵咏课2.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由于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妙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爽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

正由于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所以,人们都特别爱花,并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比方大家熟识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

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设计二: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生:〔略〕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宠爱的花,并说出宠爱的缘由。

生答:〔略〕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设计三: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观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

多美的莲花啊!纯洁,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

请同学们搜寻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师:同学们平常看的书许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沉醉,令人难忘。

今日,咱们就一起来观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1. 老师范读,同时要求同学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同学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同学留意订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爱莲说》翻译简短30字

《爱莲说》翻译简短30字

《爱莲说》翻译简短30字《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是很多的。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

唉!自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菊花的人了。

像我一样爱莲花的人还有多少呢?但是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注释:牡丹,是花中富贵的。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噫(yī):感叹词,相当于“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陶后鲜(xiǎn)有闻:自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

鲜:少。

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35-36]。

爱莲说的读后感(精选3篇)

爱莲说的读后感(精选3篇)

爱莲说的读后感《爱莲说》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表达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阅读这首诗,我不由得想起了曾经在香港旅游时所看到的莲花池。

那里的莲花池几乎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莲花池了,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

当时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种类、颜色各异的莲花,真的感到非常震撼。

这些莲花有些娇艳欲滴,有些质朴端庄;有些分明几乎是艺术品,有些则奕奕生辉。

那一刻,我真的理解了白居易在诗歌里所表达的“可爱深情”的情感。

读完这首诗,我深深地被它所表达的情感所感染。

在我看来,这首诗并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莲花之美的诗歌,更是明清诗歌中排名前十的名诗之一。

这首诗不仅表达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还蕴含着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存的勇气的讴歌。

这首诗中最令人惊叹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其描述莲花的生命力和美丽品格,而在于它所引发的人们对于生命本身的思考。

正如白居易在诗歌之中所表达的那样,即便生于恶劣的环境之中,我们依然应该勇往直前、积极向上。

这便是人生哲理。

此外,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审美时代的历史,以及对于自然之美的崇尚。

通过白居易诗歌的写作风格和织就的凄怆情境,我们也可以对唐朝的文学艺术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可以说,这首诗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认为,诗歌创作并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情感,同时也可以给我们许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像白居易这样的大师,他所创作的诗歌,不仅具有极强的美学价值,更是可以给我们人生追求、自我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鼓励,甚至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启示。

因此,我非常推荐大家阅读这首《爱莲说》。

在阅读完之后,你会感到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同时,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之美,以及对于生命的热爱。

爱莲说的读后感作为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诗歌,林徽因的《爱莲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使得后来的读者们也备受启迪。

这首诗让人体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也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3篇】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3篇】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3篇】《爱莲说》译文篇一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

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

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在我看来,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之人;荷花是花中君子。

唉!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爱菊花的人了。

爱荷花的人,还有谁和我一样?当然,爱牡丹的人也不少!注释篇二可:值得。

蕃:多。

陶金圆明只爱菊花:陶金圆明只爱菊花。

予(yú):我。

一: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外直:(其茎)内空外直。

传,空。

笔直挺拔。

不蔓(w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清:香远,更香。

远,名词当动词,远,空间距离大。

利益,更多,更多。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士: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有些人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所以隐居起来。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谁是给予者:还有谁和我一样(爱荷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2-3]译文篇三在水上和陆地上的草本木本花卉中,有许多是可以喜爱的。

陶渊明只爱晋代的菊花。

自唐朝以来,全世界的人都喜欢牡丹。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爱莲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

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学过程: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答案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