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运行的秘密 魏忠贤为什么被一纸诏书拿下
明朝宦官权谋魏忠贤的背后故事

明朝宦官权谋魏忠贤的背后故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着宦官权谋的时期,而魏忠贤对于这一时期的权谋活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魏忠贤是明神宗的一个亲信宦官,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手段,成功地掌控了朝廷,并且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向读者揭示明朝宦官魏忠贤背后的故事。
魏忠贤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村夫,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决心进入宫廷当宦官。
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宦官逐渐成为朝廷权力的核心,魏忠贤也借助这股潮流成功地跻身于宦官团体。
进入宫廷后,魏忠贤积极地寻求机会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他虽然来自贫寒之家,却具备出色的智慧和谋略,很快便被明神宗朱翊铭所看重。
魏忠贤对明神宗言听计从,帮助他处理政务,并成为他的重要依赖。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魏忠贤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宣传自己的忠诚和能力。
他趁机排挤异己,将对自己不利的官员贬斥出朝廷,同时提拔自己的亲信。
他还巧妙地利用机会,帮助明神宗解决一些难题,让自己的形象更加完美。
魏忠贤在朝廷中的势力逐渐壮大,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他利用明神宗的信任,开始插手国家大事。
他涉足军事、财政和外交等领域,通过掌控这些关键领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在外交方面,魏忠贤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增强了明朝的国际地位。
他推动土默特部与明朝签订《中俄和约》,保护明朝与俄罗斯边界的稳定。
他还与南洋诸国签订了条约,巩固了明朝在海上的权益。
这些外交成就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声望和赞誉。
除了外交方面,魏忠贤还在财政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改革了明朝的税收制度,建立了完善的赋税制度,有效地增加了财政收入。
他还注重农桑经济的发展,通过提倡农田水利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来增加农民的收益,提高了国家的财富。
然而,魏忠贤的权谋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明朝内部也面临着不少的反对声音。
一些官员对他的专权行为表示不满,试图削弱他的权力。
此外,魏忠贤还遭到了明神宗亲戚的阻挠,他们不希望一个出身低微的宦官掌握太多的权力,因此对他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
明末三大疑案内容

明末三大疑案内容明末时期,有三宗恶性的政治案件,被称为“明末三大疑案”。
这些案件如深渊般深邃复杂,揭示了明朝灭亡前的种种祸乱以及权利斗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明末三大疑案内容”进行深入阐述。
第一宗疑案——太监魏忠贤案魏忠贤是明末一名权势滔天的太监,曾经辅佐过明神宗和明光宗,又博弈少帝,迎立清太祖为帝,成为崇祯年间的重臣,拥有极高的权力。
然而,他私心较重,独揽大权,引起了其他官员的忌恨。
魏忠贤被控制的一大罪状就是罢免部分官员,以便让他的亲信进入朝政的高位。
同时,魏忠贤还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至于所有与之意见不同的官员都会被陷害。
最后,魏忠贤的孙子意图篡位,遗留下来的康熙帝得以将他一“狠心”忽悠到崇祯帝的手中,被崇祯帝革职斩首,彻底消失于历史之中。
第二宗疑案——楚王府士兵叛变案楚王府是知名的地位显赫的九千春之一,由明朝赠予的四位爵士的后裔共同拥有。
然而,在万历年间,楚王府因为涉嫌贪污等罪行,遭到了罢免。
明神宗将楚王府变为镇抚军,设立驻防军队,征调了军队的士兵。
然而,在后来,这支驻防军队叛乱,攻打了南明的各项军队和镇抚军。
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这次事件被取名为“楚王府士兵叛变案”。
第三宗疑案——张岱事件张岱是明末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被誉为“南明四大家”之一,这其中还包括唐伯虎、徐渭、文征明。
他的书法和绘画以古拙、俊俏著称,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在明末的政治动荡时期,张岱被控制的罪名是造反、叛乱、下令大肆屠杀。
而他的真实遭遇却包含了政策失误和权力斗争等元素。
与此同时,张岱一生中的动荡经历,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
总之,明末三大疑案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腐败、权利斗争和民间生活的困苦,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明代的灭亡。
这些历史事件虽然已留在了历史长河中,但对于我国的发展和历史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

魏忠贤怎么被除掉的
魏忠贤死因: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最后上吊自杀。
1627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以后,嘉兴贡生钱嘉征弹劾魏忠贤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伤民财;十通关节。
朱由检召魏忠贤至殿上,命宦官当众宣读钱嘉征奏疏,忠贤面如土色,以重金托一位皇帝身边的老侍徐应元求情。
同年十一月一日,诏忠贤至凤阳看坟,魏忠贤在凤阳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崇祯闻悉后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京师审判。
李永贞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
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在阜城南关尤氏旅店与同伙李朝钦痛饮至四更,最后上吊自杀。
历史趣谈:权倾朝野的魏忠贤 生前权势滔天死后尸骨无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权倾朝野的魏忠贤生前权势滔天死后尸骨无存导语:魏忠贤的死要从崇祯皇帝上位开始说起,天启皇帝突然暴毙,崇祯皇帝慌里慌张的没有丝毫准备就继位了。
但是崇祯皇帝表面不动声色,没有人能够魏忠贤的死要从崇祯皇帝上位开始说起,天启皇帝突然暴毙,崇祯皇帝慌里慌张的没有丝毫准备就继位了。
但是崇祯皇帝表面不动声色,没有人能够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因此魏忠贤一党还在想着自己能不能侥幸逃过一劫,继续得到崇祯皇帝的重用。
后来事态的发展也非常顺利,崇祯皇帝和天启皇帝一样非常器重魏忠贤,该赏就赏,绝不吝啬。
折让魏忠贤一党感觉到了希望,但是魏忠贤自己却没能沉住气,前去试探崇祯皇帝,说要辞了东厂都督一职,崇祯皇帝还劝魏忠贤要好好干。
其实崇祯皇帝对魏忠贤的所作所为都看在眼里,哪能容的下他。
但是碍于魏忠贤的势力,为了保护自己崇祯皇帝决定先按兵不动,稳定魏忠贤,也就有了之前所说的事了。
后来崇祯皇帝将矛头指向了魏忠贤的心腹崔呈秀,利用阉党之间的内部矛盾,将崔呈秀拿下。
之后钱贡生向崇祯皇帝弹劾魏忠贤,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崇祯皇帝还让内侍当着魏忠贤的面读出来。
这时候魏忠贤已经坐不住了,天下人口诛笔伐,对魏忠贤下手的时间到了。
于是崇祯皇帝就将魏忠贤发配到了凤阳看守皇陵。
但是魏忠贤却在途中豢养了一群死士,崇祯皇帝震怒,于是下令捉拿回魏忠贤处决。
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于是自尽而亡。
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下令肢解了魏忠贤,戳挫骨扬灰,魏忠贤死的尸骨无存。
真实的魏忠贤究竟是怎么样的?不能单一的从史书对魏忠贤的评价中判断,毕竟史书工笔也是由人写的,难免会有不客观的地方。
生活常识分享。
明进士杜三策曾册封琉球王 因弹劾魏忠贤遭削职

明进士杜三策曾册封琉球王因弹劾魏忠贤遭削职明崇祯年间有一位名叫杜三策的进士,曾经是明朝皇帝派去琉球国(即今天的冲绳)册封国王的册封正使,这是山东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琉球王册封使。
杜三策生卒年不详,字毅斋,山东东平府三旺人。
天启二年三甲进士,官至户科右给事中,后历任大理卿、天津巡抚等职。
弹劾魏忠贤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权乱政,尚书孙丕扬、验封员外郎徐大相等二十六人为弹劾魏忠贤被削夺官职,杜三策不畏权贵,在皇上面前说徐大相端廉,应该启用。
都御史杨涟以二十四大罪状劾魏,受到熹宗朱由校的斥责,三策则继续上疏弹劾魏忠贤,陈明利害,“举国上下,都知道魏忠贤奸,独皇帝不知道,这正是魏忠贤的狡猾之处;举国上下,都认为魏忠贤可逐可杀,独皇帝认为可用,这正是魏忠贤的奸术高明。
杨涟是顾命大臣,能容忍大逆不道的人在皇帝身边吗?方今国家形势如横流激湍,动荡不安,这样的中流砥柱正不可少,怎能让他告老还乡?魏忠贤作威作福,在这以前如果他还有所惧怕而不敢把坏事做绝的话,那么从这以后,他还害怕什么呢?诸位大臣受害不要紧,殃及皇上怎么办?殃及国家怎么办?殃及二祖十宗沤心沥血治理的天下怎么办?”上疏最终惹恼了魏忠贤,三策被削职遣回故里。
为赶尽杀绝,魏忠贤假冒圣旨,在其回家乡途中,于德州抓捕了杜三策。
但恰巧熹宗归天,崇祯皇帝即位,魏忠贤伏法归案,杜三策由此无罪释放,并回京起复,为户科右给事中。
册封琉球王据《中山世鉴》记载,隋大业中,遣使者羽骑尉朱宽到海外访求异俗,始至其国,因于万涛间见地形如虬龙浮水中,故称之为“流虬”。
《元史》中写作“求”,至明洪武初,改称琉球,时国分为三:察度王中山、承察度王山南、帕尼芝王山北。
自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与琉球建立封贡关系以来,册封新国王一直就是琉球国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册封是世子继位受到中国认可,获得国际声威的重要手段,已经是琉球王国百年来的传统和定律。
明朝于洪武二十五年派出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他们“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总管,为指南之备”,琉球国王把他们安置在一处叫久米村的地方居住,称为“唐营”,后因显荣者多,改称“唐荣”。
关于明朝太监魏忠贤的故事

关于明朝太监魏忠贤的故事说到明朝的太监,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那位在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在当时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的大太监魏忠贤了!明熹宗时期,魏忠贤的风头一时无两,他专断国政,排除异己,以致当时的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字完吾,出生于公元1568年,去世于公元1627年,明朝末期宦官。
魏忠贤原名叫李进忠,在出任执笔太监后,请人帮他改名为魏忠贤。
魏忠贤在明熹宗时期依附于大太监王安,后王安被他所害,魏忠贤便接替王安的位置成为大太监。
这样危害国家,为祸*的人为什么深受明熹宗宠幸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从明熹宗身上来看,这位登基为帝的皇帝,虽然在父亲死后,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实际上他对国家大事一点也关心也没有。
他从小贪玩,喜好木匠活。
他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专研各种制作工艺,每次自己制作的木工活计受到别人的称赞就异常高兴。
实际上,明熹宗的木匠手工活,的确很好,他曾经自己制造了一座仿乾清宫的缩小版宫殿,造的极其精致,惟妙惟肖。
他因为看不上眼由当时的工匠做的木榻床,便自己设计制作了一座设计精致奇巧的木榻床,看过的人们都为之惊叹。
就算是现在,也有许多明熹宗做的木工活流传收藏。
一个皇帝,不理朝政,每天都专研这些东西,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自然是不务正业。
作为忠君之臣,自然要上表奏疏,规劝皇上了。
当时的东林党人,你一份我一份,全是孔孟之义,之乎者也,让皇上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别说是皇上了,就是平常人,每天都听到一堆人过来,说你这里是错的,那里是错的,谁会高兴。
于是熹宗皇帝越发不待见大臣,每天只顾和混混出身的魏忠贤玩。
为什么?当然是因为魏忠贤会说话,他们两个说的到一起去,于是魏忠贤越发受宠幸。
魏忠贤本身就狡诈异常,他看明熹宗喜好工匠活,便每每在熹宗完成一项活计后大加称赞。
如此,明熹宗哪会不高兴,于是极为喜爱魏忠贤。
后来魏忠贤拿到大臣奏疏后,只管挑着明熹宗正在做木工的时候去,熹宗一心专研木工,哪里有空理会他,便经常让他自行决定。
明朝魏忠贤简介

明朝魏忠贤简介魏忠贤(1568年-1627年),明朝末年的官员,被誉为“明朝末年的权臣”。
他的崛起与其姐夫杨嗣显有关,后者因为获取了皇帝的信任而成为内阁首辅,魏忠贤随之转任国子监助教。
杨嗣显之死后,魏忠贤得到了朝廷的重用与信任而渐渐成为了清政府的统治者。
他擅用权术,逐渐深入朝廷,经手汰职、判刑等大权。
但在权力掌握过程中,他也曾与太监力量角逐,最终太监阶层依然被控制在了他的手中。
魏忠贤在内阁工作期间,以窃听《十万言书》的机密作为机会,获取了皇帝信任,被授予官衔,并不断地掌握朝廷内外大权。
他对官员的任用与罢免进行大肆改革,对贪污摘官等现象进行了惩处。
但他在享用权力的同时,也罪恶累累,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还包括非法归入自己温州家族的慈善捐款等等。
魏忠贤因此而逐渐与太监势力和保守势力产生冲突,为了加强自己的控制,他随后开始加强对太监的管控力度,并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通过一系列的斗争和诸多的政治手段,他控制了朝廷政治,为他的家族争得朝廷百官中举子、進士等文化精英的地位。
尽管魏忠贤的行为被人指责为极端丑陋,但是在清初,他的确让满汉依然“无缝加盟”,始终保持了皇帝“不背人民”的政治诉求,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执政主旨。
他在极其不合适的时候走上权力的巅峰,所以他也不得不以惊人的自信应对这样的批评,自信和高傲的态度更加坚定了他的统治地位。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高傲,最终也导致了他的垮台。
1637年,魏忠贤之位空缺,清廷下令将其家族流放到边疆,而他本人则被赐死于何处,始终未曾透露。
这也是明朝灰飞烟灭的巅峰之时,其权术之道也在清朝的皇权中发扬光大。
历史趣谈:对权阉魏忠贤的舍命一击 杨涟与《狱中血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对权阉魏忠贤的舍命一击杨涟与《狱中血书》
导语:杨涟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
又翻阅吴晗所著《明史简述》。
又致我夜不能寐的境地,也罢也罢,呈于亲
杨涟因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受贿一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
又翻阅吴晗所著《明史简述》。
又致我夜不能寐的境地,也罢也罢,呈于亲爱的读者们一起看看。
杨涟(1571年—1625年8月28日),明代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东林党后起之秀,终生致力于“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案以正宫闱,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为挽救晚明混乱的政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与其说明亡于党争,不如归咎于明后期帝王的无为,根烂了,再怎么长也是病树。
天启四年(1624)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写就上疏,弹劾东厂提督太监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在这篇青史留名的檄文中,杨涟历数了魏忠贤的种种罪恶,从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图谋不轨、杀害无辜,可谓世间万象,无所不包,且真实可信,字字见血。
外面风风火火,皇帝自然坐不住了,叫来魏阉“听说有人弹劾你,是怎么回事?”
听到这句话时,魏忠贤知道,完蛋了。
他压住杨涟的奏疏,煞费苦心封锁消息,这木匠还是知道了。
于是他承认了奏疏的存在,并顺道沉重地控诉了对方的污蔑。
但皇帝陛下似乎不太关心魏公公的痛苦,只说了一句话:
“奏疏在哪里,拿来给我!”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权力运行的秘密魏忠贤为什么被一纸诏书拿下
导语: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死,临死前指定他的弟弟,十七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在熹宗的张嫣皇后支持下,信王顺利登基,是为崇祯皇帝。
崇...
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死,临死前指定他的弟弟,十七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在熹宗的张嫣皇后支持下,信王顺利登基,是为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魏忠贤见崇祯对自己不冷不热,于是想投石问路,在9月25日自己上了一道《久抱建祠之愧疏》,请求停止建造魏忠贤生祠活动,崇祯提出以后不建了,在建的就继续吧。
随后,崇祯把他哥哥天启帝的奶妈客氏,也是魏忠贤的对食(名义的上夫妻)请出了皇宫,这一举动名正言顺,魏忠贤不好反对。
这两个回合,崇祯既稳住了魏忠贤,防止其狗急跳墙,铤而走险,又向朝廷内外表明了态度,新皇帝已经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不再放手给魏忠贤。
朝廷中的政客嗅到了不同的味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杨所修上书弹劾魏忠贤党羽,兵部尚书崔呈秀等人的父母去世未丁忧,有悖于“以孝治天下”,请求崇祯准许他们回家尽孝。
同时也批评吏部尚书周应秋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尽责。
按明朝惯例,官员受到弹劾,首先要主动停职,以便接受组织调查,于是崔呈秀等人陆续请求辞官。
崇祯仍然冷处理,既对几位受到弹劾的魏党成员进行了慰留,又对杨所修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处理。
进一步向反对魏忠贤的同志们传递了可以弹劾魏党的信号。
处于观望状态的官员们开始转变。
御史杨维垣猛烈攻击兵部尚书崔呈秀。
崇祯顺势而为,同意崔呈秀的辞职回乡守孝申请。
这个信号明确地告诉大家皇帝已经不待见魏忠贤了。
10月22日,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