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公治肃政略》的农田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河西走廊水利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及生态环境的变迁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及生态环境的变迁作者:高小强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第06期河西走廊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塞。
在政治、经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向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征匈奴起,汉朝便开始了对河西走廊大规模的屯田开发。
《史记•平准书》载:“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令居、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戌田之。
”这是河西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河西经济区形成的开端。
大规模的屯田有汉、唐、明、清四个时期。
明清时期是河西走廊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发时期。
这时期统治者在汉、唐经营河西的基础上,对河西进行了全方位的开发,区内民户增加,大力垦辟土地、兴修水利,开垦的地域甚至向绿洲边缘地段扩展。
这一时期无论是开发的规模,还是范围均超过了汉、唐两代。
但此时在开发过程中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日益加剧。
一、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一)移民屯田开发由于河西走廊战略地位的重要,同时为了防止蒙古残元势力的南侵和确保丝路贡使贸易的顺利进行,明政府在河西走廊置兵十万人左右。
为了减轻对外地运粮的过分依赖,明朝实行军屯与民屯相结合的屯田制度,规定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争取做到粮食的自足。
在屯田开发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战保耕,以耕促战的耕战思想。
同时,为了维持河西农业的发展。
明朝还常用国库的银两,无偿为农民提供耕牛、农具、籽种等生产资料。
如嘉靖元年(1528年),户部“拨银一万两,委官收买牛只种粮,制造犁铧,审堪贫且无力者,人给牝牛各一头,犁铧各一张,粮一石”。
为了移民屯田,推行“量地力而区别征科”的低税政策。
官府规定:“凡膏腴之田,一般每亩纳粮三斗六升左右”,被其它地区每亩五、六斗都要低,贫瘠之地之税则更低。
为了鼓励军民开垦荒地,规定新垦土地“岁不征科”,对于商人投资开垦的荒地(即商屯),待其三年成熟之后,只征收“十之一二”。
对于弃耕地,则鼓励垦殖,三年后征税。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刍议——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之一

会”的概念作 了进一步阐释。他认 为 :“ ‘ 从 治 水社会 ’转换到 ‘ 水利社会 ’ ,进入 我们视野 的 是一片水 阔无边广 阔无垠 的学术 领域 ” “ 。 如果
我 们 把 以 水 为 中 心 的 区 域 性 社 会 关 系 再 扩 展 开
第 2 卷第 1 (0 1 7 期 21)
河西学 院学报
V 1 7 o121) o 2 N . (0 1 .
明 清 时 期 河 西 走 廊 水 利 社 会 史 研 究 刍 议
— —
河 西走 廊水 利 社会 史 研 究之 一
谢 继 忠
( 西 学 院 历史 系 ,甘 肃 河 张掖 740 ) 3 00
摘
要 :在 国内水利社会 史研 究蓬勃兴起 的背景下 ,重新审视 河西走廊水利社会 史的研 究,具有
重要 的学术意义和现 实意义 。在 回顾 、反思近十年 来明清 时期 河西走廊水利社会 史研 究的基础 上 ,提 出了深化研 究 内容 、拓展研 究视 野 的基本 思路和 方 法:一是 运用 “ 水利社 会 史” 的理论研 究 明清时
・
l ・ 5
谢继忠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 史研 究 刍议
共同体说 ”为基本研究范式 。
王铭铭在 《 “ 水利社会 ” 的类 型》 一文 中,
提出了 “ 水利 社会 ” 的概念 。他 说 : “ 么是 什 ‘ 水利社会 ’ ?我 以为它 指 的便 是 以水 利 为 中心
“ 人们对 西北 、西南 地 区的水利 建设 十分关注 , 有 了 许 多 研 究 ,但 还 没 有 出 现 社 会 史 的 转
河西走廊属西北 内陆干旱 区 ,气候 干燥 ,水
古代关于生态保护著作

古代关于生态保护著作
古代关于生态保护的著作
生态保护是一个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议题,然而,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古代人们也对环境保护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以下是一些古代关于生态保护的著作。
1.《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有关地理和自然的巨著,记载了大量有关山川、河流、动植物等的信息。
这本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保护自然资源,警示人们不要滥砍滥伐、破坏环境。
2.《田园诗》:田园诗是中国古代一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形式。
这些诗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农田劳动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这些诗歌鼓励人们保护农田、保持耕作的规律性,并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林则徐治河疏稿》: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他在《林则徐治河疏稿》中详细论述了治理长江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他强调了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保护河流水质、禁止破坏河岸、修筑水利设施等一系列对生态环境友好的治理方案。
4.《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提
出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
这些古代著作和观点虽然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重要性。
这些古代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提醒我们保护环境、珍爱自然资源。
只有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述评——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之二

边疆 经济 与文化
T HE B0RDER CONOMY D E AN CUL TURE
N . .0 1 o3 2 1
Gen r 1 e a.No 7 .8
【 历史文化 】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究述评
— —
河 西 走 廊 水 利社 会 史 研 究 之 二
中 认 为 , 清 代 新 修 水 利 工 程 超 过 了 1 0处 , 灌 溉 面 3 积 超 过 二 万 一 千 多 顷 。 “ 些 水 利 工 程 的 兴 建 有 力 这 地 促 进 了河 西 走 廊 农 田 水 利 事 业 的 发 展 ,为 清 代 河 西 走 廊 农 业 开 发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 张 晓 东 、 ” 杨 银 权 的 《清 代 康 乾 年 间 讨 赖 河 流 域 的 农 业 开
义 。 应加 强 多学 科 的 合 作 研 究 ,深入 开展 田 野 调 查 , 充分 挖 掘 各 类 资 料 ,进 行 整 体 性 的 研 究 以 及 其 他 区 域 的
比较研究。
关键 词 :明 清 ; 河 西 走 廊 ;水利 社 会 ; 开 发 ;“ 案 ”;生 态环 境 水
中 图分 类 号 :K8 14 7 .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0 (0 1 0 -0 90 625 9 2 1 )30 4 -2 4
王 铭 铭 首 先 提 出 了 “ 利 社 会 ” 的 概 念 ,他 水 把 “ 利 社 会 ” 概 括 为 “以 水 为 中 心 的 区 域 性 社 水 会 关 系 体 系 。 … 行 龙 对 此 作 了 进 一 步 的 解 释 ,他 ” 认 为 ,这 种 “以 水 为 中 心 的 区 域 性 社 会 关 系 体 系 ”, “ 与 区 域 社 会 政 治 、 经 济 、 军 事 、 文 化 、 它 法 律 、宗 教 、社 会 生 活 、 社 会 习 俗 、 社 会 惯 习 等 等 都 有 直 接 或 间 接 的 关 联 。 这 就 为 水 利 社 会 史 赋 ” 予 了新 内 涵 ,对 我 们 研 究 河 西 走 廊 水 利 社 会 史 具 有 重要 的指 导意义 。
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积弊探析_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_潘春辉

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积弊探析
55
再来看民众有意截水、自觉意识较差对水利的破坏。如弱水自山丹东南出山后,即被上游截 流灌田,“若上流截灌,下河即无水矣,西至东乐属之西屯寨以西及古城以下,通年无滴水流入 ……缘交惊蛰日,上流又复截灌春水,而下流即涸,历年如此”①。该县的水利所存不足多为上 流截浇而致下游受旱,且历年如此,历时较长。再如永昌县在渠道的修理中出现下游远居居民呼 难遂应,而上游百姓多束手不前、坐享其成,从而导致渠道多苟且补苴、倏至湮废的现象②。再 如肃州地区,由于上游人民刁难,下游用水维艰: “但水路无常而人心不古,即如二沟在城东二 坝口上,该沟粮轻而水有余,每于立夏后拦河截水灌淹,间湖不肯让二墩坝得浇涓滴,虽扯降兴 讼定有成案,而该坝据水上流每当使水吃紧之时故意刁难,二墩户众望水如命,只得致酒约贿, 冀其放水一缕以救燃眉,每年花钱不下二三百串,均纳国赋而苦乐如此,凡此之类所在皆有。”③
然而从文献记载中看,清代河西走廊的水规中亦存有不足与漏洞。如河西地区多发的争水事 件,“死者、伤者一年之内,不知多少,足见问题之严重与真实性,惟过去之争大都由于方法之 未尽善,分水之未得均匀”⑥。从中可见,水利纷争不断升级、数量不断增多,清代该地区水利 开发的不足有很大一部分源于水规不善。《甘肃通志稿》 记载,雍正间甘肃巡抚陈弘谋檄各县修 渠道、广水利,然而在河西凉、甘、肃等处积弊日显: “渠身未尽通顺,堤岸多□坍卸,渠水泛 滥,道路阻滞……应查明境内大小水渠名目、里数造册通报,向后责成该州县农隙时督率近渠得 利之民,分段计里合力公修,或筑渠堤,或浚渠身,或开支渠,或增木石木槽,或筑坝畜泄务使 水归渠中,顺流分灌,水少之年涓滴俱归农田,水旺之年下游均得其利,而水深之渠则架桥以便 行人。”⑦
52
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一、引言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水资源一直都是河西走廊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清代开始,人们开始积极探索河西走廊的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
二、河西走廊的水利状况清代以前,河西走廊地区的水利状况非常不利。
由于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土地缺乏水源,农业发展困难。
受限于自然条件,人们的用水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渗透面积收缩。
同时,由于缺水,生态环境也受到影响,植被消失,沙漠化现象严重。
三、清代水利开发的尝试清代以来,人们开始尝试改善河西走廊的水利状况。
其中最早的一项工程是道光年间修建的灌坝渠,它利用当地地形特点和地下水,通过修建水渠将外围地区的水引入河西走廊,供农业灌溉。
这一工程的成功为后来更多的水利开发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四、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变迁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推进,河西走廊的水利状况得到了改善,农业生产也得以提升。
然而,水利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首先,由于大量引水,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面积更广的干旱地区出现,生态系统失衡。
其次,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灌溉导致了土地退化、沙漠扩张等问题,沙尘暴频繁发生,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五、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了应对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政府和学界开始加大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力度。
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倡导节水灌溉;加强土地治理,恢复植被,防止沙漠化;推进生态补偿政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等。
这些措施逐渐显示出效果,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植被增加,沙漠退化程度有所减轻。
六、结论从清代以来的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来看,水利工程的发展确实改善了河西走廊的水利状况,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_潘春辉

426 页。
-125-
2009.4
5 顺治杨春茂著、张志纯等校点《重刊甘镇志·地理志·水利》,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 年,第 78 页。
6 乾隆四十四年钟庚起《甘州府志》卷 6《食货·水利·东乐县丞》,第 611 页。
7 乾隆四十四年钟庚起《甘州府志》卷 6《食货·水利·东乐县丞》,第 611 页。
8 民国十一年徐传钧、张著常等《: 东乐县志》卷 1《地理志·水利》,《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 年,第
373 顷 78 亩 127 顷 54 亩
505 顷 14 亩 144 顷 69 亩
募化大小渠 东乐渠
90 顷 分 7 坝,200 顷
90 顷 今连后共开 9 坝,200 顷
101 顷 54 亩 分 9 坝,132 顷 66 亩
山丹
东西两泉
73 顷
今增十三坝、十五坝、十六坝、十七坝、 十八坝,5 坝,245 顷 9 亩
5 乾隆四十四年钟庚起:《甘州府志》卷 14《艺文中·文钞·国朝重修黑河龙王庙碑记》,《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 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年,第 1488 页。
6 常钧:《敦煌随笔》卷上《(乾隆七年冬十月记)小湾大渠口新建龙王庙记》,《边疆丛书甲集之六》,1937 年,第 374 页。
7 民国二十五年李廓清:《甘肃河西农村经济之研究》第 1 章《河西之农业概况》第 1 节《水利》,(台北)成文出版社 有限公司,1977 年,胶片号 26392。
-124-
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
(1716)十月“,肃州巡抚绰奇往堪肃州迤北多可垦地,酌量河水灌溉。”1 雍正十年(1732)“又以甘肃所
属之瓜州地肥饶可垦,将疏勒河上流筑坝开渠引水入河,又于安家窝铺对岸导渠疏浚深通引水溉田,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水利智慧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水利智慧作者:刘永加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0年第10期河西走廊东西长一千余公里,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通道。
河西地区由于风高土燥,盛夏易旱,农业生产历来依靠引水灌溉。
所以自古以来,各个朝代都很重视河西走廊的水利建设。
早在汉代,敦煌、居延等地就曾设置平水史、监渠佐史等水利职官,从事渠道修建与维护等。
唐宋时期也是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和管理。
尤其是明清时期,在河西走廊大兴水利,并建立起相应的水利管理与维护体系。
明代引水灌溉农田河西走廊历史上的甘州,其水源分三类,一是泉水,主要有童子寺泉、暖泉、东泉等;二是山谷水,有阳化、虎喇孩等水源;三是河水,主要有黑水、弱水、洪水等。
而这些水源的源头则是雪山融化之水,每当冬季多雪、夏季高温时,南山雪融增多,河水、山谷水及泉水就丰裕,当年的农业必是丰收之年。
因此,明清时期的水利建设就是立足当地的水源实际来进行的。
明代河西走廊的水利兴修规模就已经很大,引渠名目很多,灌溉田亩很广。
历任巡抚等官吏都在其任内加大了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尤其是针对当地的水源实际来实施水利建设。
据《甘州府志》载:“明巡抚都御史杨博、石茂华于左卫之慕化、梨园,右卫之小满、龙首、左泉、红沙、仁寿,中卫之鸣沙、河西、瀚树哇哇、德安、宁西,山丹卫之寺沟、白石崖等处,悉力经营,淘成美利。
分巡副使杨衍庆、石永,指挥使张廷辅、曹凤,皆渠之功臣也。
”“张掖县城东南,仁寿渠灌田四十四顷六十亩。
明嘉靖年,巡抚杨博、副使石永以仁寿驿堡迤西荒地一十七顷可开。
疏渠垦田,给赡本驿军即此,后益增广。
城西木龙坝渠,即龙首渠,灌田二十九顷五十九亩。
明嘉靖年,巡抚杨博躬浚,募兵防守,且继修是渠,为黑河首即此。
城西南的小满新渠,分六闸,灌田一百二顷八十亩。
明隆庆年,巡抚石茂华、副使杨衍庆督修即此。
城东北东泉渠,分四闸,灌田七十八顷一十亩。
明嘉靖年,巡抚杨博、副使石永开黄张二家湾、傅家庄、白果园,即此二坝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史研 究之七
谢 继 忠
( 河西学 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甘肃 张掖 7 3 4 0 0 0)
摘 要: 侏 公治肃政略》 的农田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思想 。主要 包括兴修水利 工程、均 平水利、发 展 屯田、种植树木等。这些思想与实践,符合历史发展 潮流 ,体现 了 “ 保赤之心”与为民情怀 ,有利 于生 态环 境保护。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 词 :肃 州 ;政略 ;水利 ;开发 ;生 态环 境 ;思 想
中图分类号 :F 3 2 3 . 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 6 7 2 - 5 4 0 9 ( 2 0 1 4 ) 0 5 - 0 0 1 0 - 0 2
惴 州新 收录 慷 公治肃 政略》 ,其 中论及 清代肃州 ( 今 酒 泉) 水 利 开 发 与社 会 治 理 诸 多 内
而六 堡之 民困以苏 。 ” 【 q蜥 同时 ,还 阐述 了 “ 均 水 利 ”的缘 由 ,即均水是为 了用水 公平 。 “ 我郡 水 源 不 一 ,清洪各异 ,而均水 总 以粮 之轻重 为衡 。粮 重 而地肥者 。其水 广 ;粮轻 而地瘠 者 ,其 水 缺 。古 人 按 亩均水 ,酌定 国赋 ,法 良意美 ,无 可訾 议 。但 水 路 无 常 ,而人 心不 古 。 e p  ̄ ,-沟在 城 东二 坝 口上 , 该 沟 粮轻 而 水 有余 ,每 于立 夏 后 拦 河 截 水 ,灌 淹 ( 间) 【 闲】湖 ,不肯让 二墩 坝得浇 涓滴 ,虽 扯 降兴 讼 ,定有成案 ,而该坝踞 水上流 ,每 当使水 吃 紧之 时 ,故 意 刁 难 ,二 墩 众 户 望水 如 命 ,只 得 致 酒 纳 贿 ,冀其放水一 缕 以救 燃眉 。每 年花钱 不下 二三 百 串 。均纳 国赋 而苦乐如 此 。凡此 之类 ,所在 皆有 。 ”
容 ,既有 思想认识 ,又有从 政实践 。它是对 历代地 方 治理经 验 的运 用和总 结 ,同时 ,又对 当今 河西 走
廊 区域开 发与社会治理 具有重要借鉴 意义 。
一
、
慷 公治 肃政 略》 的农 田水利 开发与生 态
环境保护 思想
1 . 兴 修水 利工 程 ( 主要 包 括 “ 改修 洪水渠 道 ”
和 “ 开兴文渠 ” )
“ 肃境 洪水 一 坝 ,下连 七 闸 。总寨 等堡 田衍 土 厚 ,农 民蕃 庶 。旧渠入 口垒筑峻 岸之上 。经 由骆 驼 项 各 险地 十 里 ,涨 暴 渠 崩 ,水 卸 落 河底 。五 六 月 间 ,苗正 望水 ,频 遭 此息 。 ”康基 渊到 任后 , “ 相 度形 势 ,于南石 岗别凿 渠道 ,引水 行戈壁 滩上 ,永 避 水冲 陷之患 ,农 民便 之 。 ” 【 l 】 锱 “ 总寨东 十余里地 名野猪 沟 ,有古荒 ,纵十 里 , 横 三里 ,亦有额 粮 。因无水 久废 ,年月 已不可计 。 ”
2 0 1 4年 第 5期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 T URE
N0 . 5 . 2 Ol 4
( 总第 1 2 5期 )
G e n e r a 1 . N0 . 1 25
【 边疆经济 】
《 康 公 治 肃 政 略 》 的 农 田 水 利 开 发 与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石 沟 ,引而北 ,明渠暗 洞十余处 ,计 五百余 丈 ,始 达 屯 田,之 费帑 项三万 余金 。渠 成后 ,奏设 岁修 银 二 百两 。 ”康 基 渊虽 积极 努力 ,但 毫无 结 果 。直 到 乾隆四十三年 ( 1 7 7 8年)春 “ 回任 ,首举 此事 ,廉 得 本屯 内有邱 姓认粮地 二分 ,用 价契 置 ,作 为 岁修 公 田 ,每 岁令 屯 民 同力合 作 ,所 获粮 石 收贮 公所 ,
康 基渊对河 流上下游村 堡用水 不均 、苦 乐不 均 的现 象 ,深感 忧 虑 ,因此 ,定 下规 矩 : “ 后 之 宰 斯 土
者 ,凡遇水案 ,必须详察 地势高 下远 近 ,依 照成 案 相 时 度势 ,准 以至 情 至 理 ,庶 民心 悦 而 永 息 争 端 矣。 ” 【 l 】 3 . 发 展屯 田 ( 主要包括 “ 改 屯归 民”和 “ 筹 置 岁修 公 田” ) “ 肃郡 东南 九家 窑 ,于雍 正 十 一年 ( 1 7 3 3年 ) 凿 山浚 渠 ,开设 屯 田 ,招 民百 户佃 种 平 分 。岁移 。 驻 州判主之 。 ” 由此导致 “ 屯 田重 困。 ”康 基渊 “ 悉 其 弊 ,详 请 题 准 ,裁 汰 州 判 ,改 屯 升 科 ,按 上 、 中 、下则 定 赋 ,岁 输 粮草 一 千余石 ,于赋 额 无损 , 而百 户屯 民得有恒产 ,地无遗利矣 。 ” 【 q “ 九 家 窑渠道 ,于 山坳 筑 坝 ,截 留穿 山 ,山垒
政 厅官 主之 ,尽拦 归屯渠 。各堡 不特禾 苗旱稿 ,而 涝 池亦 涸 。民畜 苦渴 ,不 能聊生 ,至有携 家远遁 。 ” 见 此情形 ,康基 渊 “ 照会 屯官匀水 利 ,每 月酌 闭屯 坝 水 口以济下 流 。升科 后 ,更 采顺 舆情 ,同存案 ,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0 3 . 1 7
康基 渊 视察后 , “ 即询 旧耆保 ,于柳 树 闸龙 口加 宽 六 分 ,无 碍本坝水 利 。别 开子渠 一道 ,名 日 ‘ 兴 文
渠’ ,界 分荒 田为七 区 。引流 灌溉 ,招佃 七 户 。每 区议设额 租仅市 斗粮一 十二石 ,俾 荒熟无 欠 ,分拨 各 社学 收 租 ,以供 馆师 修膏 。其 额粮 则佃 户 自纳 。 是举 也 ,引余 波灌弃 田 ,即作兴文之 资。 ” 川5 4 5 2 . 均平水利 ( 主要是 “ 均 清水 六堡水利 ” ) “ 肃郡 东 山 、清水 、盐 池 、上 中寨 、马 营 、草 沟井 六 堡 ,皆资仙 人河水 灌溉 。 白九家窑 开屯 。踞 截 上流 ,盛夏河涨 发 ,尚沾 余泽 。遇 阴寒 水微 ,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