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风和水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密度、压强和浮力综合2022年(全国通用)

初中物理总复习课件第十三单元密度、压强和浮力综合2022年(全国通用)

知识清单
1.液体压强的规律:(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 相同高度,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公式:p=ρgh。其中,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10N/kg;h是液体内部某 位置到液面的高度。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 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4
3.在水平桌面上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甲和乙两种液体,把质量也相 同的实心小球A和B放入杯中,静止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B.小球A的密度大于小球B的密度; C.甲、乙烧杯底受到的液体压强相等; D.球A受到的浮力比球B大
4
4.水平桌面上两个底面积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将两个完全相 同的小球M、N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静止时两球状态如图所示,两容器内液面相 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两小球所受浮力FM<FN; B.两种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C.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乙; D.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F乙
3
一、 密度与液体压强
考向一 液体压强相关计算
典例一:如图所示,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竖直悬浮在某液体中,上表面受到液 体的压力F1为5N,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为13N。(g取10N/k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D ) 。 A.正方体受到的浮力为8N B.液体的密度为0.8×103kg/m3 C.液体对物体下表面的压强为1.3×105Pa D.正方体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5cm
3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及例题讲解(38ppt)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复习及例题讲解(38ppt)

练一练
12.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物体温度的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内能的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 D.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会增加
知识梳理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取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让


他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他 们温度的高低,从而研究他们 吸热能力的差异,装置如右: 实验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怎样得到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 油? 怎样确定水和食用油吸收了相 同的热量? 怎样比较他们吸热能力强弱?
温度 t/℃ 80
A
B
20 0 1 0 20 时间 t/min
练一练
2、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 图中a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 加,则图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C) A.a B.b C.c D.d
0
温度/0C
a
b c d
时间/min
练一练
3、以下为某同学实验数据,分析并回答问题:
比热容概念的应用:
分析表格数据,回答问题:
几种物质比热容c 单位:J/(㎏.℃)
水 冰 煤油
4.2×103 2.1×103 2.1×103
砂石 玻璃 橡胶
0.92×103 铁钢 0.67×103 1.7×103 铜
0.46×103 0.39×103
水银 0.14×103
酒精 甘油
2.4×103 水蒸气 1.88×103 2.5×103 干泥土 0.84×103
例题讲解
Q吸=Q放(热平衡,没有热量损失)
强化训练9:取100g某种液体,测得它的 温度是20℃,把80g的铁块加热到100℃后 投进液体里,测得混合后的温度为32℃, 请鉴别是什么液体。(不计热量损失)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作业设计(含答案)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作业设计(含答案)2023-2024学年度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自然单元重组单元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要求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中涉及了三个主题。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涉及了两个主题,分别是“物质”和“运动和相互作用” 。

而第二节内能和第三节比热容属于“能量”主题。

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动手操作实验的科学精神。

具体内容要求如下:1.3.1 知道常见的物体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1.2 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3.1 了解内能和热量3.3.2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 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从本章开始,在八年级对运动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热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从宏观的物体运动进入微观的分子热运动,从机械能拓展到内能,在八年级上册宏观热现象的基础上介绍其深层次的微观机制。

本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从可以直接感知的宏观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微观机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本章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以前学过的一些热现象的本质,为下一章学习内能的利用打下基础,而且也向学生介绍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由“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三个部分构成。

本节教学内容都比较抽象,与日常生活观念有一定的距离,而对困难的突破也就在于通过大量的实验与生活现象,推理、总结和归纳出关于分子动理论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普遍性、规律性。

通过各种探究实验与体验实验,加强他们对分子动理论的了解。

本节的重点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是对“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理解。

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重要方法都是加强学生的体验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理得出规律。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3课《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3课《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教学设计

第十三课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教材分析:本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山水风景、家乡的物产与人们的生活,旨在促进学生对家乡生活的悦纳和责任。

而《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这一课引导学生从可观可感的家乡风貌认识自己生活的地方,发现自己生活地方的美好。

学情分析:该教材的对象是二年级学生,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家乡”“故乡”的概念混乱,爱家乡的教育需要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

发现家乡的美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的亲近感。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行为与习惯:关注关心自己生活的地方,发现家乡的美,逐渐养成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4.过程与方法: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家乡的美。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用画笔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资料与课件。

2.学生准备:留意自己身边的美景,拍照并用简单语言描述自己家乡的美丽之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课件1)播放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问:这首歌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对家乡的赞美)你爱自己的家乡吗?你的家乡在哪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三课《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活动一:我的家乡在这里1.(出课件2)孩子们,让我们欣赏《我的家乡在这里》图片。

找一找这里有你的家乡吗?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这都是哪里?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山水、美景)4.(出课件3)交流:你生活的家乡在哪里?学生参考图中的话说一说。

(如:1.我家住在山脚下,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2.我家住在小镇上,街道干净整洁,周围绿树环绕.....)也可以这样填空。

(我的家乡在()省()县()镇()村。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石油与国家安全课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1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石油与国家安全课

石油对外依赖度过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安全的危害 ①获取境外资源的难度加大; ②利用境外资源的成本陡增; ③资源运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02 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一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 (2)题。
(1)图中影响 d 曲线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技术 (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 为土地的(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❽动态理解储油构造--油气田的形成 最初,岩层水平,油分散在含油层,水分散在含水层,气分散 在含气层中。褶皱开始形成时,随着岩层的弯曲,水油气开始出现 不均匀分布,水油气都开始顺着岩层向地势低的地方(向斜槽部)流 动。油气密度较小,浮在含水层之上的岩层中,只能在背斜的岩层 中汇集,形成油气富集区(称为“储油构造”)。
4.分类
分类标准
类型
举例
土地资源、水资源 、气候资源、
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等
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
❷ 矿产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
非可再生资源
产、 能源矿产)
5.战略性矿产资源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 国际竞争力 具有战 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 响和 制约作用的矿产资源。
4.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 (1)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从东南 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造成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❺ (2)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间接导致我国人口 、城市及 _经__济__发__展__水__平_的区域差异。 (3) 缓 解 我 国 水 资 源 时 空 分 布 不 均 问 题 的 措 施 ①修建大型 蓄水 工程。 ② 跨流域调水工程。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单元第1课《风》(第2课时)课件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单元第1课《风》(第2课时)课件

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
几棵弯弯的小树.
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 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赵小艺笑着说:“我还能画!”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 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 景物好象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作者从哪里发现了
风的踪迹?
一读:读课文,说一 说有谁看见过风吗。 三品:品味第3小节 的内容,说一说从哪 里知道风来了。
二画:在文中画出第1、2 小节描写风在哪里的语句 。 四思:这首小诗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 思考核心问题。 同时认准字音, 理解词语意思。
6、阅读天地。 小山上的风
没有一个人知道,
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我: 风从什么地方来, 风到什么地方去。 它从某个地方飞来,
以它最快最快的速度。
我总是没法留住它,
我拼命跑也赶不上它的脚步!
如果我放掉手中
那系在风筝上的绳索, 那么风筝就会随着风 飘上一天一夜也难说。 我将去寻找风筝,
看它停落在哪个山坡;
波( 波浪 )
战( 战斗 )
3、词语巧搭配。(连一连) 树叶 林木 河水 风儿
颤动
起波
点头
游戏
4、我会写带“风”字的四字词语。 风吹草动 和风细雨 __________ 风吹雨打 __________ 狂风暴雨 __________ 风风雨雨 __________ 风调雨顺 __________
1 风
品析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1. 背诵诗歌(重点)理解诗歌的意思,感知风的特点

最新-2021版一轮历史课件:第十三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精品

最新-2021版一轮历史课件:第十三单元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精品

(二)文化贡献:《四书》《五经》的文化传承 1.整理西周文献 (1)《诗》——这是西周至春秋时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有 3 000 篇之多,经孔子删订以后,保留了 305 篇,通称 300 篇。这部 诗歌选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各地的乐调, 共十五国风;雅,周人的官话称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诗;颂, 即宗庙祭祀的乐歌。 孔子很重视《诗经》,他总是启发学生们去读诗,将读诗与做 人联系起来。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 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一)背景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 经济
解;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 因素
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 因素 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第24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C目录 ONTENTS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训练 规范提升
变。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期,“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 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学,倡导求实 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 “无为”
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 小国寡民 到“小国寡民”社会
(二)评价 1.积极意义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其思想 主张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 人格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老子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展示了中国古代辩证 思维的绚丽画卷,其中充满智慧和洞察力,对中华民族思想文 化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部编版二年级教案(水和风)

部编版二年级教案(水和风)

第十三单元风和水
单元说明:
本单元编排了有关水和风的两篇主体课文:《风》《我是什么》。

《风》:通过充满童趣的语言引导学生明白大自然中的风虽然看不见,但只要仔细观察风过后周围事物的变化,就能发现它的踪迹。

《我是什么》介绍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原来司空见惯的“云”“雨”“露珠”“雪”“霜”“雹子”是水的不同形态。

因为有了“三态”变化,我们这个星球更有灵气了。

本单元“语文天地”中安排了积累新部首、组字、写话、词语归类等练习。

同时,通过“听天气预报”、阅读《对韵歌》《雾》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去关注大自然中的各种物候现象,引导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学会观察、思考和探究,在大自然中感受和发现,激发学生热爱、探究神秘的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金钥匙”进一步学习看上下文猜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风和水风【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读4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认读4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学习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时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认读4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学习过程】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1.(课件出示古诗)师: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整首诗的朗读,注意你预习时读不准的字音。

2.过度: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学会朗读这首古诗。

(想)那首先得过了生字这一关。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1.认读4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交流展示,适度拓展1.自由轻声地读古诗,要求:1) 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 把古诗读通顺。

2.出示生字,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开火车检查字音。

5.齐读。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1.过度:同学们的古诗读得如此的好,想不想知道每一句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想)那赶快读诗吧!2.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3.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理解。

)4.朗读、背诵古诗。

五、作业布置: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过程】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1. 自由读诗,读通顺。

2. 指名读。

3. 开火车接读。

4. 齐读。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1.认读4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交流展示,适度拓展1.同桌互读古诗,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读一读。

☆自由读。

☆指名读(出示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找到感觉)。

☆有感情地齐读。

2.背诵古诗。

☆自由背。

☆指名背。

四、反馈矫正,尊重差异1.分男女生有感情地背。

解落\三秋叶——稍快、高能开\二月花——慢、柔过江\千尺浪——快、高入竹\万竿斜——后三个字一点一顿2.齐背。

五、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六、总结提升: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

题目是“风”,全诗无一“风”字,但每一句说的又都是风:风可以把秋天的树叶吹落,可以使春天的花开放,可以在江面掀起千尺浪,可以钻进竹林,让竹子歪斜。

板书设计:风树叶颤动在那儿了林木点头正走过河水起波来游戏教学反思:水【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时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学习过程】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

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生评议读书情况。

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

如:"躁、灾"是平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

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习惯。

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三、交流展示,适度拓展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

(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四、强化训练,当堂达标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

边写边强调重点。

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五、作业布置: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六、总结提升:学生根据自主的学习活动,汇报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

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习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习质量。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小组学习),汇报学习情况。

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

(1)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

(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

(第3自然节)(3)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师可利用课件或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

组织评价各组的学习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习态度的评价。

(充分相信学习,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习。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习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1.引导学生结合对文中重点语句的体会和理解,练习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读出"落、打、飘";用愉快、轻柔的语气读出白云与红霞的美丽、可爱;用沉闷的语气读出云的"沉甸甸";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平静、温和";用稍强的语气读出水"汹涌澎湃"等。

2.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及"水的不同性格"。

3.组织学生分别戴上"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

适当加上运用和表情。

(从读到说最后到演,科学地遵循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利用了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

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创新的胆识和表演能力。

)六、作业布置: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水云雨露珠霜雹子雪教学反思:语文天地【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学习带“两点水”和“雨字头”的生字,我解部首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加偏旁组新字,辨析形近字。

通过扩词、造句、编故事,丰富词汇,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短文《雾》,想像“雾把自己藏起来”是什么意思。

总结认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认字。

【学习重点】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学习难点】阅读短文《雾》,想像“雾把自己藏起来”是什么意思。

总结认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认字。

【课时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学习带“两点水”和“雨字头”的生字,我解部首的意思。

【学习过程】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1.出示生字:雾露雹冰冻凌江河泛2.读一读,看看这些字各有什么结构特点?3.这些偏旁和生字有什么联系?4.你能将它们写漂亮吗?5.咱们来比试比试。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1.掌握汉字的笔顺规则,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学习带“两点水”和“雨字头”的生字,我解部首的意思。

3.加偏旁组新字,辨析形近字。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1.你能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的字吗?2.学生尝试变字。

(在变字小魔术中,孩子既复习了生字,又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1.下面的字娃娃长得很像,你能将它们分清楚吗?2.咱们多给它们找几个朋友吧。

(帮助孩子分清字形,不写错别字,归类复习效果良好。

)3.出示句子: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4.你能依照例子说说吗?5.学生练习造句。

五、反馈矫正,尊重差异1.读读下面的词语:雹、霜、雾、露、雪、河、海、冰、江、冻2.这些词语中,许多词都是好朋友,请你给它们分分组。

3.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可按部首分,可按水的形态分,可按这些事物在哪里分。

)六、强化训练,当堂达标朗读《国学金典》第4页。

七、作业布置:背诵《国学金典》第4页。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阅读短文《雾》,想像“雾把自己藏起来”是什么意思。

总结认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认字。

【学习过程】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1.老师讲述《小溪流的歌》2.引导学生思考:小溪流的家在哪儿?3.小溪流为什么不停地奔走?4. 出示彩图:提示问题,学生根据提示编故事5.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谁?山泉娃娃从哪儿来?山泉娃娃在干什么?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1.通过扩词、造句、编故事,丰富词汇,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2.阅读短文《雾》,想像“雾把自己藏起来”是什么意思。

3.总结认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认字。

三、互动探究,合作求解1.每天天气都在变化,你怎么知道冷暖情况的?2.老师播报天气预报。

3.天气预报讲些什么内容?(风力、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

)4.想一想,听准听懂天气预报有什么好处?5.老师模拟第二天的天气预报,你觉得明天天气如何?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1.雾孩子也来和咱们交朋友了,我们一块儿认识它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