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习题新人教.ppt..
合集下载
(河南专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新人教版

8.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回答问题。
(1)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 中有何作用? “僵”“孤”写出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其作用 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出诗人意志坚定不 移。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风吹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内涵?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达了作者虽然年迈 体弱,但仍想戍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_僵__卧__ _孤__村__不__自__哀__,_尚__思__为__国__戍__轮__台__。
(4)《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 的抑郁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君__问__归__期__未__有__期____,_巴__山__夜__ __雨__涨__秋__池__。
7 (1)C(并没有久别重逢,这是诗人想象的场景)(2)
“涨”一词,富于动态感,既形象地写出巴山水注秋池 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 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8 (1)“僵”“孤”写出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
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 更显出诗人意志坚定不移。(2)“风吹雨”运用了双 关的修辞手法,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又象征南宋 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这里诗人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 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 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戍轮台( sh)自古逢秋悲寂寥_冷__清__萧__条__
··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推__开___ (3)·何·当共剪西窗烛_何__时__将__要__ (4)却话巴山夜雨时回__头__说__,__追__述__
·· (5)·夜·阑卧听风吹雨_夜__深__,__夜__将__尽_ (6)终古高云·簇此城_簇__拥___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共75张PPT)

作品背景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 卷进了牛、李(牛僧孺、李德裕)的朋党之争中。852 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 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 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 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 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结句含蓄凝炼,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是的,过了潼关,将是重重叠叠、浩渺无际的秦 岭山脉,再没有平坦之路。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 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 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 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 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谭嗣同不肯依傍古人,翻其意而别开生面,说它 犹嫌拘束,这就把河的不驯服的性格发展了,写绝写 活了。这是诗人个性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慷慨任侠、 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 较量到底的改革者。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 达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 经历简要分析。
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 解放的愿望。
背景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 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 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 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 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 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 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 诗。
潼 潼关要塞
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 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 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 情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

题壁》,体会它与
《潼关》的不同。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写作背景: 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
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固执派的狠 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 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2.《潼关》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赋予山水人的情态,把山水写活
了,读来有冲击力,使人在山河的雄伟气势中强烈感受到诗人期望冲 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3.“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显露出诗人怎样 的情感?
描画了一幅黄河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拘束的雄浑画面。 显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期望有所成绩的情感。
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他满腔热情期望为民 族国家争取荣光。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 强随便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面对北 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类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迁移扩大 闲谈谭嗣同。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 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大方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 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 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 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潼关》的不同。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写作背景: 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
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固执派的狠 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 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2.《潼关》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赋予山水人的情态,把山水写活
了,读来有冲击力,使人在山河的雄伟气势中强烈感受到诗人期望冲 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3.“河流大野犹嫌束”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显露出诗人怎样 的情感?
描画了一幅黄河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拘束的雄浑画面。 显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期望有所成绩的情感。
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他满腔热情期望为民 族国家争取荣光。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 强随便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面对北 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类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迁移扩大 闲谈谭嗣同。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 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大方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 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 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 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新人教版

返回
3. 陆 游 在 《 十 一 月 四 日 风 雨 大 作 》( 其 二 ) 中 用 “___僵__卧__孤__村__不__自__哀____ ,____尚__思__为__国__戍__轮__台___” 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 祖国的心愿。
返回
4. 《秋词》(其一)中写不同于古人的悲秋论调,赞美 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 ____自__古__逢__秋__悲__寂__寥___ , ___我__言__秋__日__胜__春__朝____ 。
返回
二、古诗鉴赏 (一)[2023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 本诗是咏秋之作,气势雄浑,意境壮丽,情、景、理 融为一体。 B. 第三句中的“排”在这里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 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要冲破白云阻碍的气势。 C. 此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营造了冷清萧条、孤独凄 凉的氛围。 D. 诗中隐含着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 壮情怀。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因为“僵卧孤村”,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 禁地哀叹连连。 B. “不自哀”是诗人要坚持的信念。“轮台”是古地 名,这里代指边关。 C. “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 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势。 D. 全诗奔放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点方法】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是可以通过视觉、 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 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 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3. 陆 游 在 《 十 一 月 四 日 风 雨 大 作 》( 其 二 ) 中 用 “___僵__卧__孤__村__不__自__哀____ ,____尚__思__为__国__戍__轮__台___” 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 祖国的心愿。
返回
4. 《秋词》(其一)中写不同于古人的悲秋论调,赞美 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 ____自__古__逢__秋__悲__寂__寥___ , ___我__言__秋__日__胜__春__朝____ 。
返回
二、古诗鉴赏 (一)[2023济南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 A. 本诗是咏秋之作,气势雄浑,意境壮丽,情、景、理 融为一体。 B. 第三句中的“排”在这里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 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要冲破白云阻碍的气势。 C. 此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营造了冷清萧条、孤独凄 凉的氛围。 D. 诗中隐含着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 壮情怀。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因为“僵卧孤村”,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 禁地哀叹连连。 B. “不自哀”是诗人要坚持的信念。“轮台”是古地 名,这里代指边关。 C. “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 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势。 D. 全诗奔放雄浑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点方法】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是可以通过视觉、 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 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虚实结合是指现 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诗歌赏析
课件PPT
前两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 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 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 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 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 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 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 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 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主题概括
课件PPT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了诗人 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诗歌赏析
课件PPT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 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 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 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 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 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 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 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 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 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词语解释
课件PPT
僵(jiāng)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戍(shù)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 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 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夜将尽。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歌大意
课件PPT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 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 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 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 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 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 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 《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 ,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 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 戊戌六君子”之一。
课堂练习
3.《潼关》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 D ) A.首句写潼关古城被久远的高云簇拥着,不言古城之高而其高度自见。 B. 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表现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写黄河在原野奔流“犹嫌”拘束,表现其澎湃与壮阔的气势。 D. 末句写诗人翻越秦岭进入潼关后被险峻的山势震撼,内心极不平静。
秋风吹散/马蹄声。 xián shù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读诗歌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 丛聚 懂得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约束
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译读诗歌
结合注释,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 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
课堂练习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这两句诗所 展现的景象。
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 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 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2.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课堂练习
4.对《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课堂练习
3.《潼关》内容理解不正确一项( D ) A.首句写潼关古城被久远的高云簇拥着,不言古城之高而其高度自见。 B. 第二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表现了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句写黄河在原野奔流“犹嫌”拘束,表现其澎湃与壮阔的气势。 D. 末句写诗人翻越秦岭进入潼关后被险峻的山势震撼,内心极不平静。
秋风吹散/马蹄声。 xián shù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读诗歌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自古以来。 丛聚 懂得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约束
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译读诗歌
结合注释,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 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
课堂练习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这两句诗所 展现的景象。
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 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 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2.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课堂练习
4.对《潼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D.全诗清新秀丽,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